分享

【拨开迷雾·认知西藏】编外篇10:吐蕃豪强“噶尔家族”兴衰

 nzpeach 2017-12-20

唐,阎立本《步辇图》


十一郎


近日拜读王尧先生所著《藏汉文化考述》,其中一个章节专门讲述了“噶尔家族”在吐蕃被藏王诛灭之后,幸存后代投奔唐朝,并世代为将、很受重用的历史。


讲述西藏“吐蕃王朝”的历史,就避不开“噶尔家族”。然而,一直以来,关于噶尔家族的由来、事迹、兴衰,很少有专文论及。研读《藏汉文化考述》之余,我购买、阅读了几篇有关“噶尔家族”历史的学术文章,综合这些资讯,试着写一写这个曾经煊赫一时的吐蕃望族。一并感谢王尧先生和几位学者!




一、衣锦还乡——拉萨新贵


在囊日论赞、松赞干布几代吐蕃赞普统一青藏高原之前,西藏处于一种小邦、小国分立的阶段,史称“四十小邦”时期。当时,西藏主要由象雄、苏毗、吐蕃三大部落联盟形成三足鼎立的分割格局。


噶尔姓氏,据查,应是西藏古代四大氏族之一的“穆氏族”的一个分支。噶尔家族,早期是“苏毗十二小邦”之一的“岩波查松”地方统治者“古止·森波杰”的两大家臣之一。森波杰统治的区域,正是拉萨河流域、包括拉萨在内的重要区域。


在囊日论赞、松赞干布征服苏毗的过程中,通过策反森波杰的娘、韦、农氏和蔡邦氏几个重臣反叛,得以攻灭苏毗王、掌控雅鲁藏布江以北、包括拉萨河流域在内的广大苏毗疆域。然而,这段历史中,并未见到噶尔家族的事迹记载。


松赞干布领导的吐蕃部落联盟,攻占拉萨河流域、公元632年迁都于此,是西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由此,吐蕃“悉补野”家族从一个偏居山南雅砻河谷的地方豪强,正式走上了纵横青藏高原的王朝之路。[后台回复“吐蕃”查阅相关文章]


在吐蕃攻灭苏毗“森波杰”王之前,大致在松赞干布的祖父达布聂色时代,森波杰一系曾出现过内部分裂,分为森波杰·达甲吾和森波杰·墀邦松两支。有学者推测,噶尔家族很有可能在森波杰分裂之前的时代,就已经投靠了吐蕃,从拉萨彭域(今林周县)搬到了山南琼结。


而在松赞干布拿下拉萨之后,出于政治需要,并没有把这一区域委托给原属于森波杰的几大家族,而是抬出与吐蕃早为君臣的、原籍拉萨林周的噶尔家族。


从此,噶尔家族有机会走向兴旺、走上吐蕃的核心政治舞台。


二、奠定基础——一门二相


噶尔家族在吐蕃王室扶持下进入政治核心之后,也不负期望,出现了两位足当大任的人物:噶尔·赤扎孜门、噶尔·芒相松囊。他们两人分别于囊日伦赞、松赞干布时期先后出任过吐蕃“大相”。


吐蕃初期,“大相”(也叫“大伦”)一职,居赞普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大相往往由实力雄厚、能力超众的贵族出任,而不是吐蕃王室成员、或苯教僧侣。而且“大相”只由一人担任,是为“独相制”。这一传统直到698年噶尔家族覆灭之后,才在不设大相六年多之久,改为“多相制”。


史载,“大相”噶尔·赤扎孜门“贤明、果断、刚直”,善于洞察他人的内心活动;噶尔·芒相松囊身为武将之时,“曾擒杀心怀逆二的‘大相’吞米·中子甲赞努”,武功、胆识、决断力均超于常人,他并于年长之时短期担任过大相——也许是一种过渡性安排。


噶尔家族成为吐蕃王朝的重要望族,当从他们二人开始。吐蕃赞普重用噶尔家族,与他们早期势力不大、与赞普几代相随、不属于任何贵族阵营有关。


至于噶尔·赤扎孜门、噶尔·芒相松囊与噶尔·东赞松(即禄东赞)是什么关系?由于史料欠缺,有赤扎孜门是东赞松父亲、芒相松囊是东赞松兄长的一说,也有赤扎孜门是东赞域松祖父、芒相松囊是东赞域松父亲的一说。但均无具体史料支持,仅为学者各自的推断。


三、创造历史——噶尔·



《步辇图》中的噶尔·东赞域松


汉史记载的唐朝吐蕃请婚使“禄东赞”,本名叫做噶尔·东赞松。禄东赞一词,是官职“”(论) 部分名字“东赞”构成的。说明,噶尔·东赞松出使唐朝时,已经是“伦”的身份了。


噶尔·东赞松,出生年代不详,估计在公元600年之前。在松赞干布(617-649)于公元629年当政不久,就已崭露头角。


西藏的一些“教法史”书籍均有如下记载:当时的“大相”琼保·邦色苏孜,曾邀请松赞干布去他控制的地方“赤松邦”举行盛宴。松赞干布派精明能干的噶尔·东赞松先期前往考察、布置,东赞松发现了琼保·邦色苏孜欲在宴席上不利于松赞干布的证据,并及时揭发。导致琼保·邦色苏孜因事泄自杀。


但根据索朗平措的研究,上述故事存在着很大的时间疑点:根据敦煌文献、《贤者喜宴》、《吐蕃史稿》等资料,在此后的吐蕃第一次征服象雄过程中,琼保·邦色苏孜既参与了战前的筹划,也主导了战后对象雄新征服区域管理规章的制订。至少在公元643年前后,琼保·邦色苏孜依然活跃在吐蕃政坛。因而,邦色苏孜反叛事件,很可能是此后的事情,而噶尔·东赞域松极有可能在琼保·邦色苏孜在世之时就已担任了“大相”。[后台回复“象雄”查阅相关文章]


历史上,松赞干布的父亲囊日论赞,就是被反叛的地方贵族用药毒死的。这一系列事件也说明:1、当时吐蕃的崛起,主要依靠武力为基础,盟誓等词并不真的可靠,新旧贵族对于吐蕃赞普并非一心归顺,其间仍有很多利害冲突。2、吐蕃赞普的王权威望,依然没有充分建立起来。3、所谓的“君臣关系”,也无非是大小势力之间的一种相互依附和利用,并不稳定。


从各种史料的比对来看,噶尔·东赞域松在政坛上第一次大放光芒,是“文成公主和亲”


吐蕃兴起之时,也正是大唐王朝最辉煌的贞观之治时代。吐蕃当时的邻国吐谷浑等,均向唐王朝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并获准。作为高原雄主的松赞干布,也很希望获得这一政治殊荣,然而第一次求亲,就被唐朝拒绝了。


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吐谷浑阻止求婚为名,发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等部,并打到唐境松州,但被唐军击败,退回吐蕃本部。次年,松赞干布遣使唐朝谢罪,并再次请婚,得到了唐太宗的准许。


公元640年初冬,噶尔·东赞域松以大相身份、作为吐蕃请婚使,携带5000两黄金、珍玩数百,来到大唐首都长安,迎接文成公主。


史书记载,唐太宗对噶尔·东赞域松的廷前应对赞许有加,封噶尔·东赞域松为正三品“右卫大将军”。并许之以琅琊公主外孙女段氏为妻,噶尔·东赞域松以“已有妻子,未迎得公主、自己岂敢言婚”为由婉拒。因对答得体,再次受到唐太宗的赏识。


公元641年,噶尔·东赞域松带队护送文成公主进藏,期间走了一年多才到拉萨。民间野史传闻,此行之间,噶尔·东赞域松与文成公主有私情。这大概是噶尔·东赞域松政敌所传,亦或是噶尔家族698年败亡之后的污蔑之词,正史无载。


文成公主进藏,是唐朝与吐蕃之间的第一次和亲。她去吐蕃,不仅携带了大量的内陆典籍,而且随行有各种能工巧匠。作为“援藏干部”的鼻祖,文成公主不仅是嫁给了一位外邦国王、缓和了唐蕃之间的关系,而且大大促进了西藏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是为西藏历史上一次重要的飞跃。噶尔·东赞域松于其中创立首功,可谓利国利民、泽被后世。


吐蕃第一次征服象雄。象雄的灭亡,不是通常以为的、一次战争造成的。实际上是公元7世纪中、公元8世纪中,吐蕃对象雄的前后两次战争,彻底灭亡了象雄。


噶尔·东赞域松护送文成公主到藏之后,即参与了吐蕃对象雄的第一次征服战争。


公元644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象雄王“李弥夏”(李弥夏不是人名,是“王”的意思)的吐蕃妃子(松赞干布的姐妹)撺掇和内应之下,掌握了象雄王的行踪,发奇兵杀死了李弥夏,并收象雄一切部落为吐蕃治下。


这次征服,后来看很脆弱。这一仗,主要是严重打击了象雄王室和统治核心,并切断了象雄中心区域与其东部和北部的联系,但象雄王室的继承,还在继续——从文献交叉比对来看,很可能是在吐蕃的一种松散统治下,保有了象雄王室的血脉。公元677年开始,象雄对吐蕃的占领“叛服无常”。


第一次征服象雄之战,是吐蕃在西藏本土的重大战争,大大拓展了地盘和实力,使得吐蕃在吞并苏毗、象雄之后,成为与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西域、吐谷浑接壤的高原强国。并为后世征服其他地区、与唐王朝争夺东亚霸权,打下了基础。


根据史书记载象雄战后松赞干布的唱诗,可以确定此战之中的第一功臣,又是噶尔·东赞域松。


公元646年,噶尔·东赞域松再一次出使大唐,祝贺唐太宗御驾亲征高丽得胜回朝。


公元649年,松赞干布去世,由于他的儿子贡松贡赞早死,由年幼的孙子芒松芒赞继位赞普。国家大事均交付大相噶尔·东赞域松。由此开始了噶尔家族主持吐蕃朝政的半个世纪。


松赞干布死后,噶尔·东赞域松几乎垄断了吐蕃王朝的内政、军事、外交大权。在他任上,做了许多西藏历史上有意义的大事:


652年,征服临近的“珞”、“赞尔夏”地区。

653年,整理税收。第一次征收牧业税,成为吐蕃王室重要的经济来源。

654年,建立吐蕃盟会制度。此前,吐蕃与新旧归附的各地势力也有各种会盟,但一直未成定制。这一年,噶尔·东赞域松通过“蒙布拉赛集会”,确定由大相或重臣,前往各地主持盟会,有利于吐蕃王朝对广大高原辖区的统治。

这次集会上,还确定了普查户口,并把民众划分为“桂”(军户)、“庸”(民户)两种,有利于平衡吐蕃的战争和生产。

655年,盟会次年,总结之前的规章,制订法律法规

656年,攻占白兰羌

659年开始,领兵住青海,准备攻打吐谷浑。

660年-663年,攻打吐谷浑,并最终灭其国、得其民、占其地。吐蕃势力大展,在青藏高原已无对手,并把目标对准了西域,开始与大唐正式直接对敌,争夺丝绸之路的重要利益。

666年,自吐谷浑回到吐蕃本部。

667年,因脖子上的痈疽发作,噶尔·东赞域松去世。年约70岁。


四、如日中天——家族垄断


根据对各种史料的汇集、分析,可以断定,噶尔·东赞域松有五个儿子,依长幼分别是:噶尔·赞聂顿布、噶尔·钦陵赞卓、噶尔·赞婆、噶尔·达古日耸、噶尔·赞辗恭顿。


噶尔·东赞域松去世后,关于大相一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由尚伦叉木临时担任(根据名字,“尚”应是王后家族的人,“伦”则指“大相”。可理解为国舅大相叉木);另一种是大相之位空缺。此时正值赞普芒松芒赞成年,吐蕃王室急欲恢复王权,暂时不设大相、或者由外戚执掌相权,都是有可能的。


然而,公元672年,噶尔家族强势复出。


此事的时代背景则是,670年,唐朝终于对吐蕃采取强硬姿态,“诏令以右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左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副之,领兵十万以讨吐蕃”。


“逻娑”即拉萨。唐朝把此次行动命名为“逻娑道行军”,有势必攻灭吐蕃的决心。吐蕃王室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最好的办法就是启用最有实力和军事能力的噶尔家族成员负责迎战。噶尔家族重掌大权,已是呼之欲出了。


670年,噶尔·钦陵领兵迎战唐军于大非川,果然不负众望,击败了唐朝的十万大军。是为历史上著名的“大非川之战”。


673年,噶尔·赞聂、噶尔·钦陵兄弟二人牵头,重新召开盟会,确定了以噶尔·赞聂为首的吐蕃权力体系。噶尔氏兄弟,由赞聂执掌大相之权、钦陵执掌兵权,二人内外呼应,吐蕃王朝的军政大权悉数落入噶尔家族掌握。


接着,大相噶尔·赞聂带兵前往西域,联合西突厥,攻打唐朝的安西四镇。


676年,噶尔·钦陵率领吐蕃军队主动向唐朝控制的西域进兵,连连占领唐朝西部州县。678年,唐高宗命李敬玄为洮河道行军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检校鄯州都督,集中人力物力对付吐蕃,继而进行了唐蕃之间的第二次大战——青海之战


青海之战,唐朝投入十八万兵力,然而由于准备不足、将帅不和,再次被噶尔·钦陵率领的吐蕃军队大败。


676年,赞普芒松芒赞去世,吐蕃暂时秘不发丧,内部关于赞普人选的权力斗争,逐渐转移为争夺噶尔家族的内斗。其间有近九年的时间,吐蕃实际上处于赞普位的悬空状态。


677年,象雄发生了热叶辛库布里布、觉仁祖果的叛乱;678年热桑杰崩日叶、库赤聂止松也举兵抗命。由于大相重臣噶尔·赞聂、噶尔·钦陵均带兵在外征战,芒松芒赞的遗孀“没庐氏·赤玛类”在吐蕃内部平叛中崛起,起着执掌中枢的作用。


在王权的竞争中,芒松芒赞赞普之子“都松芒布杰”的母亲没庐氏家族一支势力,与噶尔家族噶尔·赞聂为首的实力派逐渐合作;与此同时,其他角逐王权的势力,也拉拢噶尔家族的其他支派,从而导致了噶尔家族的内讧。


681年,出现了两种相对立“盟会”并峙的局面。一个是,噶尔·赞聂在“希拉河谷”召开盟会;而另一个是,努布·芒辗细赞与噶尔·芒辗达乍布(噶尔家族支系成员)二人在“甲之谷”召开紧急盟会。这一局面显示出,在都松芒布杰之外,另有一支有竞争力的王室后裔在角逐王权。


685年,身为大相的噶尔·赞聂,被噶尔家族的同族兄弟噶尔·芒辗达乍布所杀。噶尔·钦陵迅速平息了这场叛乱。接着,为9岁的王子都松芒布杰上“赤德松赞”的赞普称号,确定了王权继承。然而经此变故,噶尔家族的声望和内部团结,均不如前。


五、盛极则衰——王权获胜


噶尔·钦陵平叛后,顺利继承了大相职务。此时,正值唐朝的武后当政,励精图治、积极寻求收复历年来被吐蕃占领的失地。


687年,就任大相不久的噶尔·钦陵,领兵进入西域,维持了吐蕃在当地6年的统治。留下平庸的噶尔·达古日耸(禄东赞四子)主持吐蕃本部事务。


同一年,在吐蕃本部,由坌达延墀松与努布·芒辗细赞(反对噶尔家族的一派)、噶尔·达古日耸三人于桑松园集会议盟。大相噶尔·钦陵在外,显然导致了噶尔家族难以继续垄断会盟权力。


689年,大相噶尔·钦陵班师回朝,并随即主持了会盟。


691年开始,逐渐成年的赞普赤德松赞,亲自参加并主持各次会盟。


692-694年,唐朝军队在王孝杰率领下,不断收复西域失地,节节胜利,并决心与吐蕃决战。


694年,王孝杰率唐军击破噶尔·赞辗恭顿和西突厥可汗的联军,随军的噶尔·达古日耸在西域被粟特人俘虏,赤德松赞借此让大臣伦岩主持会盟,剥夺了噶尔家族主持会盟的特权。


695-696年,噶尔·钦陵、噶尔·赞婆(禄东赞三子)率兵与王孝杰、娄师德率领的唐军,展开具有唐蕃决战性质的“虎山之战”,唐军再次大败。此后,唐蕃双方均无力量开展新的大规模战役。


就在噶尔·钦陵、噶尔·赞婆领兵在外与唐军激战之时,已经成年的赤德松赞,于695年会盟之上,突然治罪、并下令杀死噶尔家族在吐蕃本部的噶尔·赞辗恭顿(禄东赞五子),把矛头指向权倾朝野的噶尔家族。而噶尔·钦陵、噶尔·赞婆则居然接受了这一变故,也许二人常年带兵在外,也有自立倾向,不再重视家族在吐蕃本部的权势了吧;也许随着赞普成年形成的王室力量崛起,在外的噶尔二人也有些无可奈何了。


696年,吐蕃举行的会盟,就再也不见噶尔家族的影子了。


禄东赞的五个儿子,噶尔·赞聂685年死于家族内讧,噶尔·钦陵和噶尔·赞婆常年驻兵吐谷浑故地,噶尔·达古日耸694年被粟特人俘虏,噶尔·赞辗恭顿696被赞普诛杀。噶尔家族的末日,为期不远了。


698年冬,赤德松赞以捕猎为名,在论岩等贵族的支持下,带兵前往噶尔兄弟驻守的吐谷浑故地,噶尔·钦陵举兵应战,但因将士离心,“未战而溃、自杀,其亲信左右同日自杀者百余人”。同时,吐蕃王室诛杀吐蕃本部的噶尔家族及从属有2000余人,噶尔家族彻底灭族。在外驻军的噶尔·赞婆则率领剩余的噶尔家族子弟、及所部千余人,投奔世代为敌的大唐。噶尔·赞婆下辖的吐谷浑部落,也有七千帐随之降唐。


699年,在吐蕃王朝初期屡立奇功、煊赫一时的噶尔家族,于西藏彻底烟消云散。赤德松赞剪除噶尔家族之后,有长达6年的时间,不再设“大相”一职。后来恢复“大相”职务,则采用了多人同时担任的“多相制”,在王权与相权的竞争中获得制度上的胜利。


六、枯木新枝——“论”姓之祖


噶尔·赞婆由于最后投降了唐朝,所以在藏文史籍中,很少提及他的名字。然而,他以及他后代的事迹,在汉文史籍中不断有载。


噶尔·赞婆率余部投唐之初,得授辅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获封“归德郡王”,优赐甚厚。之后,他仍领兵驻守大唐与吐蕃的边界,只不过敌我之势完全倒置。他死后,“赠特进、安西大都护”,也算是善终了。


随同噶尔·赞婆投唐的,还有噶尔·钦陵的儿子、噶尔·芒布支·论弓仁(663-723)。他到唐朝之后,立即受到优遇,并发挥所长、长期在军队任职,一路升迁:699年,左玉钤卫将军、酒泉郡开国公;707年,朔方军前锋游奕使;708年,左骁骑将军;717年,兼归德州都督使;720年,本卫大将军改朔方节度副大使;723年,薨,制授拨川郡王。


论弓仁的后半生,勋业彪炳、倚重当朝,为史所载。他还能在唐王室的内部纷争中,一直超然物外、不受干扰,殊为难得。


论弓仁的子孙,也都很有出息,在有唐一朝将星闪耀:

长子,论卢,袭父亲官爵,继承军旅事业,鸿舻卿、武威郡王。

次子,论旧久,特拜郎将。

孙——

论惟贞,历任左武卫将军、卫尉少卿、光禄卿、元帅前锋讨击使、开府仪同三司、萧国公、左领军卫大将军、英武军使。在安史之乱中,作为李光弼手下大将及继承人,为唐王室平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论惟明,历任金吾将军、出镇鄜坊、庆州刺史。

论惟良,历任鹿州防御使、萧国公。

论惟贤,历任左武威卫将军、西平郡王。

曾孙——

论倚,忻州刺史。

论辅鼎,同州白水县丞。

论倜,常州江阴县尉。

论俶,右领军尉骑参军。

论傪,宁州刺史、左卫大将军。

论偕,忻州刺史。

玄孙——

论晃,侍御史。

论博言,卢龙节度使衙、檀州刺史(今北京密云),赠银光禄大夫。

来孙——

论安,河东节度教练使。


唐朝之后,论氏后代在宋、元、明三朝,均有史书记载为官者。可知这一家族世代相传,一直没有没落,殊为难得。


从此,“论”姓,从吐蕃的官职名,转为汉地的姓氏之一。历史,就是这样为当下增加了很多不易察觉的细节。



补记:

吐蕃王朝(633~877)的对外征战,早期有开疆拓土的功能,中后期则主要是通过战争获得额外的经济收入——包括各种金银钱财、物资牲畜、奴隶人口等。发战争财,是吐蕃全社会重要的收入来源。

吐蕃王朝的对外征战,还有一个特点:疆土归赞普(赞普也会把管理权封赏给有功的贵族),浮财归将士(尤其是领兵的贵族将领)。因而,在吐蕃中期以后,主战派往往是领兵打仗的各个贵族,而不是王室赞普。

噶尔家族在“辅国”的49年中,转为绝对的主战派,除了客观上唐蕃的直接对立,主观上既有拥兵权自重的因素、也有借战争发财的动机。此一点,不可不察。




====================================

谢谢关注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