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家宝藏为什么选贾湖骨笛?

 盐都春风 2017-12-20

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最近一期展示了河南省发掘的贾湖骨笛。虽然现场蔡国庆团队的表演稀松平常,但是河南省这件文物的确是国宝级的文物。


一 发现贾湖骨笛。

1983年到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在舞阳县进行了六次的考古发掘,发掘出了贾湖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其中就包括引起音乐是学界广泛关注的骨笛。这些骨笛都出自于墓葬,同时还发现的陶壶陶罐陶鼎,叉形骨器,长条形骨器和一些乌龟壳。所以考古学者认为,这些龟壳,叉形骨器很可能与原始的宗教,和巫术仪式有关。经过科学的检测,人们推测这些考古的文物应该是距今为8500到7600年,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中专家说这只贾湖骨笛有8800年,也算靠谱。

考古者认为在当时,贾湖地区的先民们的手工发展和精神文化创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原始的宗教音乐,甚至数学也相应地发展起来,因为当时这些原始人已经可以,在龟甲,骨头上刻出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同时可以用笛子吹奏乐曲交流情感,欢庆丰收。

骨笛是用什么动物的骨头制作成的呢?那么,北京大学考古系,吕遵谔教授鉴定认为是通过动物的长骨,把动物的长骨关节锯掉,后来又有学者考证,因仙鹤的尺骨,或者是猛禽的翅骨制作而成。

二 贾湖骨笛的发现对于中国的音乐有什么意义呢?

骨笛的制作很规范,大多有七个孔,有些笛子在主音孔旁边,还有调音用的小孔,有的第一次在穿孔之前还要画上等符号,然后在符号上钻孔,这说明当时在制作贾湖骨笛时,这些人是经过精确的计算的。1987年,河南文物研究所的同志到了北京,找到了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萧兴华先生,中央民族乐团刘文金先生等音乐研究专家,确定属于乐器有,和今天哈吉克族的鹰骨笛相似。 1987年11月上旬,中国音乐研究所黄翔鹏先生,武汉音乐学院童忠良先生,萧兴华先生,和音乐研究所的测音专家携带专业仪器来到郑州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对贾湖骨笛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测定,认为贾湖骨笛已经具备了七声音阶结构,而且发音准确,音质较好。后来他们还用贾湖骨笛演奏了河北民歌《小白菜》,这个情节,前两天在中央电视台的《国家宝藏》中也有体现。

三 贾湖骨笛仅仅是一件普通的乐器吗?

其实不是的,有学者在撰写论文称,贾湖骨笛的旁边还发现了贾湖龟铃。就是在龟甲里面,放上一些小石子,摇动的时候可以发声。这种龟铃不但在中原有出土,在稍后的山东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发现过。所以学者推测这是一种用来祭祀的时候使用的法器,所以,我们看到的贾湖骨笛不仅是一件乐器,可能也是在祭祀中有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在当时的一个墓葬中,有一个墓葬特别的特殊,主人是一个壮年的男性,他的四肢保存完好,但是没有头骨,就是这个人的头是被人砍掉的,没有头的地方用了8个龟铃代替,后来学者就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巫师,甚至于,可能是当时的一个酋长。因为在上古时代有这样一些传统,就是一旦遇到一些特别重大的灾难的时候,氏族的领袖往往是以身殉社,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贡品向天神谢罪。《吕氏春秋》介绍,汤推翻夏朝夺得天下,天下大旱五年绝收。于是汤到桑林祈祷,剪去头发,磨烂自己的双手,拿身体血肉作为牺牲,向上天赎罪。

总结: 贾湖骨笛,不但是中国古代的一门乐器,不但是人类社会最早的吹奏乐器,同时也可能是中国上古时代用于祭祀的一个法器。 不管它是什么,它都是把我们的中华文明文明,向前推进了几千年!这还不够让我们自豪的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