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可应用附子的经验

 lijin315 2017-12-20


李可(1933—)老中医,当代著名的火神派特色医家,以擅长应用大剂量附子而著称,崇尚火神派扶阳理念,精研郑钦安阳主阴从论之理,重剂应用以附子为主的方剂治疗奇难杂症,疗效卓著,受到当代众多临床医家的研究与学习。继《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杂病经验专辑》出版之后,又有门人弟子整理出版了《跟师李可抄方记·肿瘤篇》、《李可学术经验学步实录》等著作问世,现就其应用附子的经验整理归纳如下。

1.附子的剂量探索 近代由于受教科书的影响,附子的用量一般在10g左右,而且还注明要先煎,这样的方法已经成了当代应用附子的定律。李可老中医认为:为什么中医救治心衰垂危重症乃生死参半?细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历代医家用伤寒方,剂量过轻,主药附子仅10g左右;二是考《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用生附子1枚,按考古已有定论的汉代度量衡折算,附子1枚,约合今之20g,假定生附子之毒性与药效为制附子之2倍以上,则《伤寒论》原方剂量所用附子,相当于现代制附子40~60g,而历代及近代用四逆汤仅为原方剂量的1/6~1/10。如现代教科书四逆汤剂量常为制附子6~10g(先煎),干姜10g,炙甘草6g。像这样轻的剂量,李可老中医认为要救生死于顷刻,诚然难矣!

李可老中医为了探索附子的用量,历经9年的时间,在临床上一步一步地进行摸索。19617月,曾治160岁垂死老妇时,患者四肢冰冷,测不到血压,摸不到脉搏,仅心口微温,呼吸心跳未停,遂破格重用制附子150g,于四逆加人参汤中,武火急煎,随煎随喂,1小时后终于起死回生。由此之后,李可老中医认为,凡用经方治大症,一定要辨证得当,见机即投,不可犹豫;二是要掌握经方的基础有效剂量,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经数十年的临证考究,李可老中医以经方、原方折半量为准(即按张仲景《伤寒论》中论述的剂量),此点又为20世纪80年代后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所证实,即汉代一两,合现代15.625g。不仅是先期上海柯雪帆教授已有专著论述,并经临床验证,合乎实际情况。《经方剂量揭秘》一书证实,考证所得经方剂量,一两折合13.88g,符合经方药物组成配伍及用量比例。而近年来的多次经方学术会议中,都基本认同上述观点,认为一两折合3g的折算方法,背离了经方的原义。用一两折算13.8g(李可认同15[ccc1] g)剂量的附子,李可老中医认为,此量可救重危急症,可收到一剂知、二剂已,有攻无不克之奇效。更为有趣的是,李可老中医运用这样大的附子剂量组方,尤为擅长用破格救心汤抢救濒危病人,使数以千计的垂危病人得以起死回生,真的是一剂知,二剂已,遐迩闻名于当地。

与此同时,李可老中医认为,若低于(一两折算15.6g)这样附子的剂量,去治疗这些濒死病人则无效,或缓不应急,贻误病机,误人性命!回顾中医历史,自明代医界流行“古之一两,即今之一钱”之说,数百年来,已成定律。习用轻剂,固然可以四平八稳,但却阉割了张仲景学术思想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内容。《经方剂量揭秘》一书中提到,若按一两附子折合13.8g计算,与一两附子折合3g剂量,组成大剂量四逆汤组与小剂量四逆汤组进行对比实验,观察其对小动物失血性休克升压的作用,发现大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有显效,而小剂量附子四逆汤组无效。结果提示:用附子组成的四逆汤作用与其剂量呈正相关。这一结果也证实了,李可老中医摸索应用的附子大剂量,不仅有历史依据,同时也有实验依据,证明其有效性。因此,李可老中医认为,只有革除这一陋习,走出误区,中医才能治大病、治危病、治重症,而且近些年火神派学术思想的热潮,足以证明了李可老中医的预见性。

2.附子的应用剂量  李可老中医不仅从临床上探索出了附子的剂量,张仲景时代的一两折合现代的15g左右,同时应用张仲景时代的附子应用剂量为参照,结合不同的病症,形成了自己应用附子的特色剂量。如以他治疗各种心力衰竭的破格救心汤为例,其制附子用30~100~200g之间,经治万例病人以上,垂死病人有24小时用制附子500g以上者。李氏认为,当心力衰竭垂危之时,病人全身衰竭,五脏六腑、表里三焦已被重重阴寒所困,生死存亡系于一发之际,阳回则生,阳去则死。非破格重用附子纯阳之品的大辛大热之性,不以雷霆万钧之力,不能斩关夺门,破阴回阳,而挽垂绝之生命。况且以附子为主药,附子的剧毒正是其起死回生药效之所在。关于这点认识,近代的动物实验研究,以附子为主的四逆汤方,大剂量对各种动物休克均有很好的救治作用,而小剂量附子为主的四逆汤却没有这样的作用。进一步论证了李可老中医临床应用大剂量附子的科学论断。

近代动物实验表明,附子的剂量与治疗作用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而李可老中医在几十年临床上应用附子的观察,也充分证明了附子的剂量与作用疗效有显著的量效关系。但李可老中医应用附子剂量不仅要精确的辨证,同时还要兼顾病人的合并兼杂证候,才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近些年,李可老中医诊治奇难杂症较多,对附子剂量上的应用又有了新的突破。如治疗癌症,制附子起手用量多在100g左右,然后依病人的耐受程度,逐渐递增到200g300g400g,直至达最大的临床治疗效果。重症癌症患者,如果对用制附子大剂量效果欠佳者,常用生附子30~60g,以取得攻毒扶正之双重作用。

李可老中医应用制附子治疗重症或癌症病人,常常是用制附子逐渐加量的方法,以达到最大的治疗剂量。一般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他用附子成倍增加,如首次用制附子45g,二诊之后加制附子为90g,三诊制附子加至150g,再诊加至300g,直至达到最大疗效。另一种方法是,制附子起始量为60~100g,以每天逐渐增加10g的方法,即每服1剂中药,就增加10g的制附子,直至达到最大剂量200~300~400g,以求临床最佳疗效。如1例淋巴瘤患者,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其制附片由初始剂量100g,附片逐日叠加10g,至达到300g800g900g1000g,最后改用生附子30g,终于挽回重症,临床治愈。但取得临床疗效之后,制附子或生附子用量,应即减为小量,或是原剂量减去30g进行维持治疗。

又如1例多发性骨癌女性,58岁,初治制附子100g,采用附子逐日增加10g的方法,达到150g200g300g,病人疼痛减轻之后,立即改制附子100g进行维持治疗,最后为取得最大的疗效,又用生附子30g、生川乌30g,进行强化治疗效果。

李可老中医在治疗内科疑难杂症的时候,制附子的初始剂量一般用100g左右,然后依据病情,可逐日叠加到制附子200g300g,取得疗效后,立即减量,用中小剂量制附子90~100g进行维持。

至于为什么李可老中医在治疗疑难杂症之时,要逐日叠加附片的剂量,他认为:应用附片一定要出现“瞑眩效应”后,才能达到临床上的最佳疗效。这是因为,人体阳气在与阴邪争斗过程中,如果人体之阳气无法与阴邪抗争,那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病情一天天恶化,而也无力回天。要想改变这种阴盛阳衰的局面,只有逐日叠加制附片的用量,以便促进人体阳气的回升,当阳气回升到人体已经能与阴邪相抗争的时候,这时候就会出现“瞑眩反应”,才是人体强大的阳气在附片的鼓动之下,所能做出的最大排阴邪反应,这时候人体才能由原来的阴盛阳衰状态,逐渐恢复到人体以阳气为主、阳主阴从的生理状态,人体才可以真正走出病魔缠身的境地,恢复到人体“阴平阳秘”(《内经》)之状态。

3.附子的煎服方法  李可老中医在应用附子煎煮方法上,坚持沿用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应用方法,如张仲景四逆汤:生附子一枚(约一两,去皮、破八片),炙甘草二两(约30g),干姜一两半(约23g)。煮服法:上方药三味,以水三升(约600ml)煮取一升二合(约240ml),分温再服(即分2次服,每次仅服120ml)。特别的提醒是,张仲景还强调:强人可用大附子一枚(生附子50g),干姜二两(30g)。

李可老中医认为,四逆汤在煮服法中,用三升水煮到一升二合,火候不大不小,超不过半小时,此时正是附子毒性的最高峰。少阴亡阳呈垂危急症,生死在顷刻之间,如果按现教科书或药典的规定,文火煮2个小时以上,则病人已经离开人间。所以李可老中医在救垂死病人时,就是用开水武火急煎,随煮随灌,才有可能救危亡患者。

如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煎),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它里面除去单煎的高丽参及冲服的麝香,只有6味药。病势缓者:上药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即等于每次服用200ml,每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连续喂服1~3剂。

对于内科肿瘤等疑难杂病的治疗,李可老中医基本上都是采用上述方法,即我们常说的宽水久煎法,至于汤药加水之多少,李可老中医自有一套方法。比如遇到急症患者,估计加水量不宜过细,但煮好的药汁剂量则是一定要弄清楚的。比如500ml相当于我们喝的矿泉水瓶子1瓶,而1000ml就是2瓶子。每次服用剂量,也以此为标准进行分次服用。

李可老中医的方剂组成一般都比较大,即剂大、量重、药多。故此,他一般不管是选用制附子,还是用生附子,均是与群药一块煎煮,依据药物味数的多少,一般都是加水2000~3000~4500ml,文火煮2小时,取汁后再浓缩至300~400~500ml,然后分次服用。浓煎的目的,一是充分控制药液数量,以把握好煎药后的服药次数与量数,胃口好的时候,一般药物剂量可以多一些,胃口差的时候,则药物一定应是浓煎量少;二是如果最后放入人参汁、蜂蜜后,浓缩最后剂量与数量,对于服药与减毒也是非常重要的。

煎好附子组方的汤剂之后,依据病人目前吃饭胃口情况,一般都是每天2~3~4次,每次100~200~300ml。病情重者,一般药物浓煎之后,服药往往只有100~200ml,这时候服药要频频服用,每次30~50ml,连续少量进服,以使药物浓度达到治疗效果。

4.附子的毒性防范 附子是中医手中一味救命仙丹,既然要用附子,就要了解附子。书上虽然写得很清楚,但李可老中医认为,不如自己用过更踏实。因此,李可老中医从自己做起,尝服附子,同时其弟子均要过这个关,无一例外的都要亲尝附子,特别是患病时自己处方服药,对于掌握了解附子的应用与研究,能够达到心中有数,防止失手与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除前面总结的附子煎服方法之外,与附子配伍应用的药物,对于防止附子毒性的产生,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李可老中医在组方上为防止附子的毒性,认为甘草的应用非常重要。甘草善解百毒。李可认为,为保证附子用药安全,早期凡附子超过30g时,皆用炙甘草60g,可有效监制附子的毒性,但有时炙甘草用量也达90~100~120g,这时候应用炙甘草除解毒之外,尚有配合其他药物产生综合性作用。而当附子与乌头同用时,在组方上又加防风、黑小豆各30g,蜂蜜150g(三两)。蜂蜜的另一用法是,当药液煎好之后,再入蜂蜜150g,进行浓煎药汁,这样可在最大程度上控制住乌附的毒性,使其发挥最大效果,产生最好的药物治疗作用。特别是后一种方法,蜂蜜三两,与煎好的汤药(特别是用生附子)汤液,混合后进行浓煎,在最后关口上,把握住防毒治病,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

除防风、黑小豆、蜂蜜之外,李可老中医在一些组方之中,配伍的一些药物一般都有双重作用,即药物本身的治疗作用,同时对附子的毒副作用也有很好的监制作用,如生姜、大枣、童子尿,以及扶正益气药物人参等,对于增效减毒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李可老中医50余年临床所用附子,统计估计超过10t以上(《李可专辑》记载的是2005年前后所用附子估量,由于该书在全国的影响较大,求治者众多,其附子用量应该更为惊人),经治病人在数万例以上,并有垂死病人24小时用附子500g以上者,从未发现1例中毒者。除炙甘草60~120g等有效监制附子毒性之外,李可老中医凡用乌附之剂,必亲临病家,亲为示范煎药,待病人服药后,必守护观察,详询服药后唇舌感觉。待病人安危无事,方才离去。而且李可老中医的弟子们,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凡用重剂附子之剂,必然是亲自安排示范煎服药物,以达到万无一失,才能保证安全而有效。

万一有附子中毒者,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生大黄30g,防风30g,黑小豆30g,生甘草30g,蜂蜜150g,煎汤送服生绿豆粉30g,均在40分钟内救活了患者。救治附子中毒的方法虽然很多,但怎样最快呢?最快是蜂蜜三两半斤,立即口服,或用炙甘草100~300g煎服,其次用前面的药液送服生绿豆粉,均是简洁而有效的方法。

5.附子的药效反应 一个合格的火神派医家,能否过了附子药后反应,是其衡量的重要标准。李可老中医擅用重剂附子,不仅对附子的药效反应了如指掌,同时为了使附子达到最大的疗效,一定要使附子达到郑钦安所说的“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表现,出现“瞑眩”,即眩晕倒跌,或昏厥一时后苏醒等,即《尚书·说命》中所说:“药不瞑眩,厥疾弗瘳”。也就是说,服用附子达不到“瞑眩”者,其病是难以治愈的。李可老中医近些年所治疗的奇难杂症,使用附子的剂量不仅初诊时较大,而是为了达到“瞑眩”,往往是附子剂量成倍增加,或是附子逐日叠加,直至吃附子后达“瞑眩”之后,才减附子量而用维持量服药。

郑钦安在《医法圆通·服药须知》中,详细地记述了附子服后的药效反应。笔者在《火神派扶阳第一要药——附子》中,更是收集了国内众位医家记录的药效反应特点。但笔者细读李可老中医的著述之中,发现其对附子反应的记录不仅详细,同时许多的症状表现也比较典型,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总结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阴证转阳发高热:李可老中医认为,阴阳的转化,也是以病人正气的修复为转机。阴证,用药得当,正气来复,伏邪由里出表,阴证化阳,为向愈。阳证,过用苦寒,损伤脾肾,阳证转阴,则缠绵难愈。如治1例女性阳虚狼疮患者,温通重剂(当归、吴茱萸各50g,桂枝、白芍、细辛各15g,炙甘草、通草、附子各30g,肉桂30g,生姜125g3剂服用之后,患者突然出现寒战高热,体温达40.5℃。后经因势利导而治得愈。故此,李可老中医认为,这是因为寒邪久伏,得温阳之助,阴证转阳,逐且[ccc3] 化热外透之机,故而出现高热。这也就是人体在借助阳药运行之际,强烈的逐阴邪反应,邪正相炽,故而发高热。此时,除做积极的应对治疗之外,李可老中医认为,一定要时刻注意保护病人的正气,以防过而伤正。

2)瘤肿脱落:《内经》中认为:“阳化气,阴成形”。故凡成形之瘤肿物,均因阳气不化,乃至肿物而形成。而重用扶阳药物附子之后,人体阳气振奋,打通了肿瘤之间的道路,故此成形之肿瘤便会脱落而从腔道排出。如李可老中医治直肠癌白血病1例,曾出现反复便出大豆般烂肉、肿瘤、肛门部肿瘤脱落块,而且是随着附子扶阳之品的大剂服用,从肛门中经常脱落肿物数块,中间还伴有排黑血便、脓团、淡红水,肛周肿胀出血,并不断排出脱落瘤体。这些异物脱落外排现象,李可老中医认为均是佳兆,均是“由阴转阳,阴邪化去”之表现,要成竹在胸,千万不要被这些现象迷惑。

3)瞑眩反应:李可老中医擅大剂应用附子,特别是附子逐日加量10g,以求出现“瞑眩反应”。因古人云:“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尚书·说命》)。这是古人留下的宝贵治疗经验。有一些重病痼疾,服药之后出现眩晕昏厥、呕吐、腹鸣转矢气、泻秽等现象,即是瞑眩。李可老中医认为,一旦出现瞑眩反应,必是非常之效,是佳兆,乃是身体自我修复的一种特殊现象。出现了这种瞑眩反应,不必害怕,不要乱动病人,但要预防护理好,避免摔伤等危险。李可老中医及其弟子们,经常接到重症患者服药后出现瞑眩反应的电话,告知患者大多几秒钟至几分钟就可恢复知觉,之后还会呕吐、腹泻等,持续半天,自然可恢复。

瞑眩反应有一种特殊的表现,就是忘事。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某男性33岁,患不稳定性心绞痛发作。服制附子100g之后,在吃药过程中,每天觉得迷迷糊糊——即轻度瞑眩反应,且因此而将银行卡丢失3张,后来连驾驶证也丢了。此后病愈,全身不适症状消失。这种忘事,其实就是典型的瞑眩反应轻度现象。

瞑眩反应是阳药起效的一种特殊现象,也就是阳气奋力驱逐阴寒之邪的剧烈争斗过程,当阴邪散去、阳气回升之后,瞑眩反应也就过去,病情才能转入坦途。李可老中医及其弟子们当亲自试药服生附子的时候,也出现了类似的瞑眩反应。他们认为,这种反应与药量大小无关,而与其自身的体质密切相关。同时还认为,这种反应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并不是所有的服附子者都会出现。特别是一些小病轻症,治疗过程中不必出现这种瞑眩反应更好,同样也能达到愈病之目的。

4)全身性热感: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1例淋巴瘤患者,当制附子服用800g时,出现“腹中火烧火燎”,伴全身汗出如洗,约半个小时换1次睡衣,再次服制附子800g后,“顿觉腹中如热浪翻涌,下至双膝,上至胸中,一浪接一浪”,同时腹痛消失,并呕吐大量黏稠顽痰,并有一指甲盖大小块状物被吐出,随即又出现“不能睁眼,欲喊家人帮助,却不能说话,意识清楚,无心悸”,15分钟内出现八九次瞑眩反应。当服附子900g时,服药1/3的量后,“顿觉胸热、头面热汗,阴囊下(至阴穴)发热感”。服制附子1000g之时,服药后突然出现瞑眩反应(即服药后突觉一身不适,昏昏欲睡,能听到女儿的呼声,自觉声音由远及近,不能应答、睁眼,约10分钟后清醒),然后出现口、舌及周身麻,觉得有“阵阵热气走窜”,双下肢有小泡破感,频频矢气,双膝关节凉,一身津津汗出,畅快。最终病人得以治愈。

又如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冠心病危症案,患者服制附子100g时,服药2次,出现“全身性发热,腹中雷鸣,面、唇、舌、甲转红”,从此病人进入坦途而病愈。

上述病人出现身体烘热感,正是附子之大辛大热药物的作用表现,同时也是附子扶助人体阳气,人体阳气回升,与附子之热一道奋力驱逐阴寒之邪的剧烈反应,也就是郑钦安所说“阳药运行,阴邪化去”之典型的表现。

5)阴寒邪毒从虚处而发:李可老中医认为,人体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毛筋骨,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既然阳气不到之处便是阴寒之邪积聚之所,当应用扶阳药附子之后,振奋人体阳气之时,这些积聚在各处体表之阴邪,就会乘热而出,故而可出现诸多的表现。如17岁女性红斑狼疮病人,当服用制附子135g复方汤剂时,出现面颊、指肚、小关节不断透发红疹、红斑、小结节,腰、腿部大结节多个,旋起旋消,全身脱壳一层,最后终于病得治愈。

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某女,65岁,关节炎病,服制附子100g汤剂第8天的时候,发现膝盖处生一包,又把制附子用到120g继续服用6剂后,患者请教西医认为是附子中毒,经理化检查未发现什么肝肾损害,最终病人因无法理解而中断服药。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他分析认为:因该病人年纪较大,久病耗伤元气,本气自衰,机体被重寒所困,日久随自身本气越虚,寒邪便随之入里;邪之入路便是邪之出路,今本气自旺(在附子扶阳之助正下),伏邪自退“起包”,只是伏邪外透的一种方式而已。

李可老中医指导学生治疗1例老年90岁的重症患者,经反复大剂附子、天雄等复方治疗后,病情由危转安。之后由于阳气的回升,患者身发带状疱疹,这只是体内寒湿阴毒邪气透过皮肤向外发泄而已,即由里及表而出之阴寒邪毒,可惜后来西药治疗不当,病人最终不治。

服附子后的药效反应,在李可老中医的专著及指导学生的著作中,记录都比较详细。这些反应除一般性发汗、发热、感冒、吐痰、咳嗽、腹泻、肠鸣、麻木等表现之外,上述5种反映表现,均是在一般的病证当中比较少见的,正确帮助病人渡过这些激烈的关口,对于疾病的恢复是非常重要的。李可老中医认为:病的来路,亦是病的去路。特别是从表而来的病邪,由阳化阴,即由阴转阳之际,大都表现出突然的感冒、发热、咳嗽等阳证之表现。李可老中医认为诸多的病邪是由太阳而入里,只有从里出表,由太阳而出,最终才能使病人得以治愈。

6.附子的组方配伍 李可老中医自学成才,经临床50多年的实践证明,不少以附子为主组方配伍,都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如破格救心汤就是一例,该方在全国众多火神派医家手中重复应用,的确效果肯定而良好,这在中医历史上也是比较罕见的。为此,现就其常用的以附子为主组成的经验方,进行整理如下。

1)破格救心汤:制附子30~100~200g,干姜60g,炙甘草60g,高丽参10~30g(另取汁),山萸肉60~120g,生龙牡各30g,磁石30g,麝香0.5g(冲服)。用法:病势缓者,加冷水2000ml,文火煮取1000ml5次分服,2小时1次,日夜连服1~2剂;病势危急者,开水武火急煎,随煎随喂,或鼻饲给药,24小时内不分昼夜频频喂服1~3剂。主治各种急慢性心力衰竭。

2)加味乌头:制附子60g,生黄芪240g,当归60g,制川乌、丹参、黑小豆、川牛膝、防风各30g,麻黄、桂枝、细辛、赤芍、桃仁各15g,肉桂10g,吴茱萸20g,蜂蜜150g,生姜40g,大枣20枚,麝香1.0g(冲服),穿山甲5g,水蛭3g,全虫30g,蜈蚣2条(后四味研粉冲服)。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兑入黄酒500ml,日3服、夜1服。主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证属虚寒者。

3)乌头汤加味方:制川乌30g,制附子30g,生黄芪100g,当归、丹参、乳香、没药、白芍、黑小豆、乌蛇肉各30g,蜂蜜120g,桂枝、防风、全虫、甘草各15g,蜈蚣30条,豹骨15g。用法:上药共捣粗末,加上白酒三入瓶内浸泡7昼夜后,早晚各热服1次,从1酒盅起服,逐日渐加,至服药后唇、舌稍麻木为度,即以此量维持至服完。主治类风湿关节炎属寒性者。

4)补阳还五汤加味方:制附子30g,生黄芪120g,葛根90g,炙甘草、当归、桂枝、赤芍、首乌、白蒺藜、黑木耳各30g,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白芥子、红参(另煎)、生姜各10g,大枣10枚。后期加肾四味(枸杞子、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各30g。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分2次服。主治颈椎病伴眩晕者。

5)消跟骨刺痛方:制附子30g,生黄芪120g,当归、白芍各30g,熟地黄45g,肉桂、川牛膝、木瓜、乳香、没药、通草、细辛、防己、泽泻各10g,吴茱萸、茯苓、炙甘草各15g,楮实子、威灵仙各20g,炮甲珠6g,象牙屑4g,生姜10g,大枣10枚。后期加肾四味各30g。用法:加水1500ml,煮取500ml,每天分2次服。主治跟骨骨刺引发的跟骨痛。

6)温氏奔豚汤制附子10~15~30~100~200g,红参10~30g(另煎),山药30g,山萸肉90~120g,炙甘草10~60g,肉桂3~10g,沉香、砂仁3~5g。用法:小剂,加冷水1500ml,文火煮取600ml,分3次服。大剂,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750ml,日3服、夜1服。上有假热,热药冷服,偷渡上焦。主治肝脾肾三阴寒证,以“厥气上逆”为主症,此外还治寒霍乱,脘腹绞痛;气上冲逆,上吐下泻,四肢厥逆,甚则痛厥;寒疝;水肿鼓胀;阳虚高血压、肥胖症等。

7)肝癌基本方:制附子45g,高丽参15g(另煎),海藻、炙甘草、熟地黄、五灵脂各30g,全虫12只,蜈蚣3条,白芥子、生南星、肉桂各10g,鹿角霜、姜炭、茯苓、细辛、木瓜各45g,大浙贝120g。用法:上方药加水3000ml,文火煮取400ml3次服,连服2个月。主治肝癌。

8)胃癌基本方:制附子90g,海藻、生甘草、生姜、两头尖、牡蛎、玄参各45g,木鳖子、吴茱萸、晒参(另煎)、五灵脂、生南星各30g,大贝母120g。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150ml,日分3次服。同时配用散剂:硇砂10g,火硝10g,冰片1g,雄黄10g,儿茶10g,制粉,每次1g,每天2次,蜂蜜水调匀后缓缓咽下。主治食道癌及胃癌。

9)肺癌基本方:制附子45~90~120g,高丽参15g(另煎),生半夏、两头尖、海藻、细辛、鹿角霜各45g,生南星、熟地黄、干姜、炙甘草各30g,白芥子、肉桂、姜炭各10g,麻黄5g,山萸肉60g,生姜90g,全虫3g(冲服),蜈蚣3条(冲服)。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30天为1个疗程。主治肺癌。

10)风湿性心脏病方:制附子45g,生黄芪250g,当归、干姜、桂枝、白芍、党参、细辛、生姜各45g,制川乌、黑小豆、防风各30g,麻黄10~45g(得汗后则小量),炙甘草、山萸肉各60g,全虫6g,蜈蚣3条,大枣12枚,蜂蜜150ml。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风湿性心脏病。

11)肺源性心脏病方:制附子45g,高丽参15g(另煎),麻黄5~10g,干姜、桂枝、生半夏、白芍、生姜各45g,五味子、枸杞子、补骨脂、仙灵脾、菟丝子各30g,炙紫菀、炙冬花各15g,炙甘草、山萸肉各60g,带白果20g,核桃6枚(打碎),大枣12枚。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肺源性心脏病。

12)冠心病方:制附子100g,炙甘草、干姜各90g,高丽参15g(另煎),山萸肉60g,桃仁、五灵脂、生龙牡、磁石各30g,丹参120g,檀香、降香、沉香、砂仁各10g,桂枝45g,麝香0.5g(冲),苏合香丸2丸。用法:加冷水2500ml,文火煮取500ml,日分3次服。主治冠心病。

13)加味理中汤:制附子12g,干姜、白术各12g,炙甘草24g,高丽参15g(另煎),砂仁、肉桂、藿香、佩兰各10g,炒麦芽60g。用法:加水1000ml,文火煮取150ml,兑入人参汁,日分4次服。主治脾胃虚寒证。

14)过敏性鼻炎方:制附子30g,麻黄、石菖蒲各10g,干姜、枸杞子、菟丝子、仙灵脾、补骨脂各30g,茯苓、生姜各45g,白芷、辛夷花、苍耳子、防风各20g,苍术、佩兰各15g,炙甘草60g。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服。主治过敏性鼻炎。

15)加味桂附地黄汤:制附子100g,熟地黄100g,山药60g,茯苓45g,丹皮、泽泻、肉桂各10g,怀牛膝、生龙牡、磁石各30g。用法:加水3000ml,文火煮取600ml,日分3次服,30天为1个疗程。主治高血压阳虚证。

16)参芪桂附理中汤:制附子100g,生黄芪120g,干姜、白术、熟地黄各90g,乌梅40g,砂仁30g,红参25g(另煎),炙甘草60g。用法:加水2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温服。30天为1个疗程。主治糖尿病。

17)加味桂附理中汤:制附子45g(逐日叠加10g,以200g为度,出现瞑眩反应,停药3天,制附子减去30g),干姜、熟地黄、白术各45g,高丽参(另煎)、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各30g,山萸肉90g,肉桂10g。用法:加水3500ml,文火煮取350ml,日分3次服,42天为1个疗程,每旬服7剂,休息3天。主治Ⅱ型糖尿病。

7.结语 李可老中医因其比较独特的成长经历和行医经验,使其成为火神派擅用附子并有独到之处的特色临床医家,笔者曾撰文称其为“火神派创新者”,就是以其应用附子个性特色说起。李可老中医行医50余年来,仍然在探索以附子为主组方的扶阳思路,治疗临床上诸多的疑难杂病,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从他的弟子们的著述医案中,我们就可以感触到其风格犹存,并且探索出了不少扶阳方法治疗奇难杂症的经验。特别是李可老中医的弟子们应用附子的方法,一脉相承地延续了李可老中医的经验与优秀方法,如其采用附子宽水久煎、附子逐日加量方法,以至病人出现瞑眩反应后减量的方法,对于治疗诸多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为我们学习与借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纵观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方药,均是以经验方为基础,大都在破格救心汤的基础之上灵活化裁。有学生收集统计了李可老中医2006年到2007年间的470张处方,进行用药规律性分析,使用频率超过50%的处方用药是:制附子(含川乌)占84.32%,姜(干姜、生姜、姜炭)占91.68%,桂(桂枝、肉桂)占56%,参(晒参、红参、党参)占75.11%,炙甘草占78%。从这些药物组成来看,这就是典型的附桂理中汤(去白术),这恰恰证明了李可老中医的扶阳思路,是放在理中汤的框架内,加桂附而成为桂附理中汤的原形。这就给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火神派扶阳理念,其着重点始终是放在脾肾上,这样对于我们治疗诸多的疑难杂症都是一个很好指引与启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