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微博有一个热门话题是: 孩子不愿意回老家过寒暑假,只因为奶奶家没有WiFi。 不知道从何时起,孩子的玩伴竟然只剩下iPad。 然而孩子塑造自我的阶段,却是iPad远远不能满足的; 父母的爱与陪伴,也是iPad不能替代和弥补的! 陈小春儿子Jasper在《爸爸去哪儿5》中的暖萌表现圈粉无数,观众们都对陈小春和应采儿的教育方式好奇。 别的不说,应采儿有一点就非常值得当代父母学习,应采儿在家里是不允许陈小春和儿子玩iPad的,陈小春只要不工作,就要陪孩子去画画、做烘焙、做手工、写书法...... 著名的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高质量的父爱,是孩子一生的财富。 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一次演讲中深情地说:“我不会做一辈子的总统,但我一辈子都要做好一位父亲。” 从议员到总统,无论身居什么样的位置,奥巴马都在忙碌的政务之余,利用起每一分时光去和家人、女儿相处: 找机会一家人吃大餐,聊国家大事与做人道理; 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到书店,读书、健身、骑马...... 挤出睡前的阅读时间,陪着玛利亚读完了7本哈利波特...... 即使在长达21个月的总统选战中,也从来没有缺席一次女儿的家长会。 前不久,奥巴马的女儿玛利亚以优异的成绩入学哈佛,和爸爸妈妈成为校友。 尽管政务繁忙,陪孩子的时间有限,他也能把有限的陪伴变成高质量的爱,在日常的陪伴中,俯下身,融入到孩子的世界,把生活变成游戏,把自己变成孩子的伙伴。 父母和孩子彼此尊重,重视陪伴,努力实现各自的梦想,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我的同学威先生经常在朋友圈晒带孩子去打电玩的照片,我知道威先生上学的时候就特别喜欢打电玩,经常逃课泡电玩城。 有一次聊天我偶然说到:“你的女儿真随了你,也那么爱打电玩。” 威先生笑得前仰后合,说:“她不爱打电玩啊,她总是要去游乐场啊,动物园啊,可是那些地方我不爱玩儿啊,所以我就每次跟她猜拳,赢了就去打电玩,哈哈,她从来没有赢过啊.......你知道的,小孩子很好骗的哈哈~” 原来,威先生利用了自己成人的优势和家长的权威,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打电玩”的喜好。 这让我想起最近因为离婚风波多次登上热搜的何洁,何洁说:生了孩子之后,她的状态很快就切换到了妈妈。而前夫却依然还像个巨婴,该健身健身,该泡吧泡吧,即使在家,也是打游戏,孩子哭闹完全充耳不闻...... 何洁的一席话,道出了多少中国家庭的现状。 我们身边,这样的爸爸一抓一把: 每天按时下班,回到家一边打着王者荣耀,一边喝着可乐刷网页……把陪孩子当成任务,打着陪伴的旗号,做着自己的事情。既躲过了家务的繁琐,又冠得了好爸爸的美名,真是一举两得。 工作很忙的爸爸们,平时完全将孩子交给老人,到了节假日就进行“报复性”补偿,以弥补平时没有陪伴的遗憾。 美其名曰居家好男人,下班放假都和老婆孩子在一起,却没有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觉察不到孩子的内在成长,就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和更好地陪伴孩子。 这种所谓的爱与陪伴,与空气有什么区别?! 意大利有一部叫做《美丽人生》的电影。 讲述的是一对犹太父子,被送进了纳粹集中营后发生的故事。 为了不让儿子的童心受到伤害,父亲对儿子撒谎说他们其实正处在一个游戏当中。 在让人绝望的、充满死亡味道的困境中,这位父亲精心地解说每一个环节,让他的孩子相信他们真的是在玩游戏。 整个过程,惟妙惟肖,好像他们真的是在玩游戏一样。他说:“我们玩得真开心,真过瘾。” 尽管身处悲剧,却用喜剧的方式来过日子,尽管最后他没有等到营救,但他给了孩子一生的正能量。 心理学认为: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特别是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有趣的,高质量的陪伴,是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 因此,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们只有站在孩子身旁,走进孩子的内心,做他的好朋友,把苦逼的生活调剂得趣味横生,打开孩子的心门,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激活他们内心的潜能,陪伴度过一生难忘的美好童年。 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一个“母子共生”的特殊阶段,他们与母亲好似一个整体,无论精神上还是情感上都高度依赖母亲。 父亲的介入,可以让孩子从母子共生的小圈子中走出,如果父亲可以用心投入到孩子的世界中,学会做一个有童心有爱心的父亲,定会发现孩子心中那座色彩斑斓的世界。 这种高质量的父爱既是对孩子的一种陪伴,也是对自己的一种陪伴。 这种角色的换位和生活的换挡可以让爸爸们有更好的品质去和孩子相处,与忙碌的生活共处。 而这也是爸爸给孩子最好的,最高效的爱与陪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