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2章解读
2017-12-20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2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3第2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
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
以不去。【译文】世间万事万物本来完全平等,而天下众生却有区别心,非要明辨是非美丑善恶,分出高低贵贱等级。人类有自己的审美观,认为
是美的东西就拼命赞美它,众生也就费尽心思有意去追求和造就它。久而久之,人的心灵有可能变得丑陋令人厌恶,反而由美变成恶,故称“天下皆
知美之为美,斯恶矣”。人类习惯从自我的立场出发,去界定行为的善与不善,对自己有利的就认为是善,违背自己意愿的就认为是不善,众生也就
刻意去追求模仿。久而久之,人就失去了淳朴的善性变成不善,所以说“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比如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
喜爱它,行路之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而厌恶它。还比如,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赏月吟诗作赋。而盗贼却讨厌它,怕照
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自然万物各具秉性和特质,并无高低贵贱之分,造就了宇宙自然的丰富多彩万紫千红。宇宙自然原本就是有和无相辅相生,难
和易互相转化,长和短互相比较,高和下互相颠倒,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圣人认识到了万物的
差异,就不会刻意去吹毛求疵,强制整齐划一。所以圣人用无为的原则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任由万物兴盛衰败自我运作而不说三道四
横加干涉,创生万物而不占有,有所作为而不恃才傲物,取得了功绩而不据为己有。天地正因为不居功不炫耀,才得以天长地久。圣人正因为不曾拥
有,所以无所谓失去,也没有什么可失去的,其功绩方可长存世间流芳百世,故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注释】2.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老子首先批评了人类的区别心。人们常常对比美丑善恶,习惯上把“美丑、善恶”放在一起比较,而老子却把
美和恶,善和不善放在一起,看似不对称也不押韵,其实不是想要进行直接对照,而是另有深意。“美”是对事物外表的感觉,赞美喜欢欣赏。“善
”是对人行为的评价,善举善行善心。“为”是一个动词,有为作为刻意追求,与“无为”相对。老子说,万物完全平等并无美丑善恶的区别,而天
下众生则有自我的劣根性,从自私自我立场出发总喜欢制定一套界定的标准,并且这个标准还不统一,不仅造成人心混乱还会滋生矛盾。比如对于“
美”的标准,有人喜欢黑,有人喜欢白,有人喜欢胖,有人青睐瘦,有人喜欢大红花,有人喜欢小绿叶,有人喜欢冬天,有人盼望夏天。还比如对于
“善”的界定,我们常说“屁股决定脑袋”,立场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和结论就迥然不同,比如敌人反对的我们就支持,敌人赞成的我们就要反对,
善与不善哪有固定的标准?人有自我自私的思想,就会根据自己的立场把万事万物加以区分,争名逐利滋生混乱,所以到最后美变成了恶,善也变成
了不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形很多,比如说,春雨贵如油,农夫因为它滋润了庄稼而喜爱它,行路的人却因为春雨使道路泥泞难行而厌恶它。还比
如,秋天的月亮像一轮明镜辉映四方,才子佳人欣喜赏月吟诗作赋。而盗贼却讨厌它,怕照出了他们丑恶的行径。我们也听过这样的故事,有个母亲
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卖雨伞,一个儿子卖草帽,你说她是喜欢下雨还是盼望晴天。2.2“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
和,前后相随”,老子从万物的分阴分阳,提出了辩证的世界观。为什么人的区别心是错的呢?因为世间万物本来没有区别。《周易》中说“一阴一
阳之谓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但又不是绝对的,阴中有阳,阳中含阴,就像周易中的阴阳太极图,黑鱼中有白点,白鱼中又有黑点,阳消阴
息相互转换永不停息。也不存在谁好谁坏,第58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黑格尔说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世间万物
既然存在就有其正当性,自然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缺谁都不行。大家都不喜欢蝙蝠,更厌恶屎壳郎,几十年前屡次开展“灭四害”的全民运动
,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蚂蚁要统统消灭,《狼图腾》电影中灭绝狼群结果破坏了草原的生物链,最终遭殃的还是人类自己。所以人类不能用自我的标准
来认定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学过周易的人都知道,《周易》将世间万物分为阴和阳,把六个阴爻(yao)和阳爻排列组合形成了六十四卦。阳爻和
阴爻分别代表天地、高低、大小、美丑、善恶、上下,寒暑、刚柔、长短、前后、难易、君臣、男女、进退、夫妻等等。阴和阳不断地产生矛盾相互
转化,就推动了万事万物的曲折发展,独阴不生孤阳不长,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老子将《周易》中阴阳的元素灵活运用,并独辟蹊径将其发扬光大,
用来说明万物的多样平等和不可或缺性。所以老子接着举列说,有和无相互生成,难和易互相转化,长和短相互比较,高和下互相颠倒,音和声相互
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故”在这里不是“所以”的意思,而是“本来原本”之义,不是由前面的话引申出后面的哲理,而是用后面的现象解释前
一句话,是说天地自然原本就是如此啊。《道德经》中共有65个“故”字,基本是两种意思,一种是“本来原本”,另一个是“所以”。2.3“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老子从自然界万物的差异和平等
,告诉我们众生也存在差异和平等,进而提出“无为”和“不言”的处事治世原则,参考了《周易》坤卦的哲理。“作”指万物不断地兴盛衰败自我
运作,第16章也说“万物并作”。“辞”是发号司令说三道四指手画脚,并不是“义不容辞”之义,《道德经》中只有两个“辞”,第34章说“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去”是失去遗忘消失泯灭。既然万事万物都有其特殊性和合理性,天生就存在差异,所以没有必要非得苛求整齐划一,用
自己制定的标准来强制民众。而要像天地那样任其自生自长,不要多言多语发号司令,最好是既“无为”又“不言”,故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如何具体来做,任由万物兴盛衰败自我运作而不说三道四横加干涉,是为“万物作焉而不辞”。创生万物而不占有,是为“生而不有
”。有所作为而不恃才傲物,是为“为而不恃”。取得了功绩而不据为己有,是为“功成而弗居”。天地正因为不居功不炫耀,才得以天长地久。圣
人正因为不以功而居,也就无所谓失去,其功绩方可长存世间流芳百世,故称“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周易》第2卦是坤卦,第1卦乾卦代表天
道,坤卦代表地道,从自然界来看,天道运行造就了地球的春夏秋冬,才有了万物的生生不息,所以大地永远跟随天道。引申到人事上,圣人也要效
法大地的厚德载物,永远遵循天道治理民众平定天下。六三爻辞曰“含章可贞,或从往事,无成有终”,告诫世人取得了功绩,不可贪天之功。六五
爻辞曰“黄裳,元吉”,已经位居尊贵的天子,但还能敬畏并遵循天道,能不得到上天的护佑而大为吉祥吗。如果不这么做会怎样,上六爻辞曰“龙
战于野,其血玄黄”,如果忘乎所以不尊天道残暴无德,误以为自己也变成一条龙不可一世,那么自有天道真龙来惩罚他。老子从《周易》坤卦中汲
取了哲理,告诉世人和君王不管任何时候天道都不可违,像天那样“行不言之教”,如大地那样“处无为之事”,任由万物作焉而不辞,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有作为而不恃才傲物,取得了功绩而不以老大自居。犹如大地如此深厚才能承载万物,圣人也要不断修养加厚自己的德行,其德其名才能流芳百世永不泯灭。张武忠2017.8.3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