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宗绪升对话牛子博士

 静笃书画 2017-12-20

  (2009)

 

牛子博士

牛子博士

 

 

  宗绪升:从网络谈起吧,作为书法江湖“总瓢把子”,是什么促使你做这个网站的?

  牛子:我01年于中国美院毕业,工作联系到上海。对我这样的一个毫无资历的年轻人来讲,进入上海这个书法圈子似乎毫无可能。生活很无聊,只能通过网络来寻找臭味相投的书法朋友。当时书法网络很不成熟,有几个爱好书法的网络朋友精通计算机,就鼓动我自己办一个书法网站,取名叫书法江湖,意为“处江湖之远”,以民间的书法爱好者为交流群体,“江湖”也代表了我当时的心境。促使我做这个网站的动机就是无人交流的苦闷,那种有很多感受和体会无处释放的压抑。

 

  宗绪升:你做书法江湖网站总的设想与宗旨是什么?

  牛子:我的设想之一是以书法为交流途径,达到南北书学观念的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设想之二就是加深对书法研究的深入思考。我自认为现实的书法环境是有史以来最黑暗蒙昧的一个时期。不健康的书法观念使一些热爱书法的朋友在书法学习阶段离书法越行越远,令人扼腕慨叹。作为一个书法专业出身的网站创办者,我有责任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一切有研究价值的学术思想。设想之三就是推重一批具有实力的艺术家和学者,推重艺术的先行者和书法传统的承传者,发掘民间实力派高手。书法江湖网站的宗旨就是在交流中思考书法发展方向,以期推动书法走向真正繁荣。

 

  宗绪升:无论诚心与否,中国书法家协会以往曾经邀请媒体来参与他们举办的大展的评审监督,书法江湖作为网络媒体,为何没有被邀请?

  牛子:书法江湖网站的决策层有社会各阶层人士。我们的一些主张倾向于关注现实书法人群,关注民间书法研究力量,关注当代所有跟书法相关的活动,当然也包括中国书协的一系列书法活动。我们对中国书法家协会的一系列活动采取的态度跟民间书法团体和个人是平等的,没有侧重。我们不会配合任何一个社会团体封闭网友言论是基于网络平等自由的大环境而言的。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活动只是当代诸多书法活动中的一项,我们像对待民间其他组织的活动一样,如果他们邀请,我会选择一些对该活动有兴趣的网友代表书法江湖身份参与,我个人因为教学实践和经营网络,也没有精力参与。

 

  宗绪升:做个网媒与纸媒的比较如何?

  牛子:纸媒是传统媒体,具有宣传优势。只要到手,阅读方便。所刊发的内容反映了编辑的学术思想和道德水准,编辑刊发权的主动则反映了阅读者的被动,编辑识见水平和道德水准的高低决定了读者获取信息的质量。书法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分别是,基于网络的互动性,一些重大的事件极容易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和共鸣,一个纸媒刊发的事件,读者只拥有自己的心理活动,而不知道其他人的所思所想,而网络汇集了所有关注者的态度,极容易引起共振,从而引发更大的议论和深入思考。这是传统媒体不能具备的一个特点。同时网络突破了信息垄断,使得信息公开透明,参与了更广大的平民力量,及时传递并汇集各个层次的书法声音,从而更体现时效性和全民性。

 

  宗绪升:有哪些当代书坛扛鼎人物活跃于你的网站?通过网络炒作成功的书法家你知道的有哪些?书法人应该怎样利用网络这个资源?

  牛子:网络时代,基本所有的书坛著名人物无一不主动或被动的关注到网络信息。至于是否亲自参与,这个很难统计。网络有匿名特点,你不可能准确知道哪位人物参与了网站对话,但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接触到一些社会名家,他们闲聊的时候有提到“哎,你们那里又出了什么什么事,你怎么看”诸如此类的问题。书法江湖主动邀请跟网友对话的世界范围内的当代名家就有十几位。以实名亲自参与网络讨论的,如潘良桢、曹宝麟等先生已经是深受爱戴的网络资深人士。至于炒作这个词,多有一些贬义的成分,似乎专属于网络。但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书法纸媒的炒作远甚于书法网络。纸媒的特点是你写我看,如何的吹捧拔高是不需要读者参与意见的。书法纸媒的发展历史成就了多少虚假专家啊!而网络是大众媒体,任何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如果没有真正的实力,你想试着到网络上吆喝一下,那不惹众怒才怪!毕竟艺术不是超女快男,只要增加曝光率出镜率就可以奏效。书法网络上的芙蓉姐姐靠点击率是不能有饭吃的。书法江湖走出去的书法家是以实力引起大众的共同关注的。不够水平想通过书法江湖网络炒作成名至少得过我这一关。至于网络的利用,我想书法人首先需要向网络人贡献自己的书法学习心得,让网友们受益,从而获得网友的爱戴,得民心者得天下,自古而然。

 

  宗绪升:据说你尚碑,对于碑与帖的学习,你有什么独到的见解?请做比较谈。

  牛子:中国美院的教学是以帖学为主。我毕业后之所以尚碑,是因为前辈大师们都是以碑学为侧重,比如陆维钊、王蘧常、林散之、沙孟海等,而这些大师们的书学理念,无疑对下一代有着巨大的影响。即便是中国美院所侧重的帖学,也无疑流露着很多碑学的信息。一颗种子要懂得汲取所处环境的养分,才能茁壮,舍之而求远水,不符合实事求是的成长规律。而艺术的传承同样摆脱不开上一代影响的,任何一个时代的杰出书家都需要集体智慧的传承与交融,且无一不是扎堆出现且相互影响的,并受同时代的风气影响呈现出时代特征。再,当今工具属性也有利于碑,不利于帖。那种适合于帖学的蜡笺,硬毫,当今因为倡导环保,很难获取,即便有也价格高昂,不利于书法的大众传播与学习。狭小的工具条件,必然阻碍艺术的大众交流。帖学的不利环境还如下:1、学习参照对象单一且远离我们所处的年代,晋唐宋元有限的历史名迹我们闭目可见,帖学的发展想象力局限甚多;2、信息交流代之以现代资讯工具,脱离实用限制了作者相互间交流。3、书法作品形式化、成品化、市场化不利于帖学的发展。从学习上讲,碑学的学习更需要人文的渗透。帖,临摹逼似或有所得;碑则需要较高的审美取舍和艺术想象力,甚至遗形取神。没有较高的美学修养很难学习到碑的精华。而且即便是学同一种碑,各家取舍皆有不同,所以碑学面目之丰富、风格之特征也是因人而异的。于此帖学家之风格面目和碑学家风格之面目区别的强弱,一望便知。由于碑学的取舍性大,所以更依赖于人文的滋养,更能印射中国文化美学精神。

 

  宗绪升:本科毕业后你工作于鲁迅美术学院,你是我对话的第一位这个美术学院的老师,能否介绍下这个学院以及它的书法专业,以便有所需要的读者朋友报考。

  牛子:呵呵,我本科毕业工作于上海海事大学,后鲁迅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创办,调入鲁美为第一批书法专业教师。现任在编书法教师有王大公、马新宇、刘元飞等。一个新兴的专业发展之初是举步维艰的。何况鲁迅美术学院的书法专业在招生上有很大的地域限制(当初省外招生名额限制为30%,即招生20个,省外只有6个名额。后鲁美书法专业在短短几年努力获得全国关注,经过争取于09年后省外招生扩大为50%),加之基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教师任教,发展之困难可想而知。我们当初的发展建议是,沈阳不占据天时,不占据地利,唯有以人和取胜。从师资上,应兼容并包南北实力派资深教师为师资外援。我们利用网络和鲁美自身的人脉资源,于南先后聘请金鉴才,白砥,储云等先生和我学弟王义军援教;于北聘请刘彦湖、丛文俊等先生援教。于教学实践上,偏重传承,稳扎基础,在若干年内建立基本学习导向。于教学管理上,严格要求作业质量,凝聚学习风气,教师只在课堂内完成教学任务是不够的,于课下,甚至晚上自习都要不定期抽空对学生的进行专业辅导。于学苗质量的选拔上,确立恒定的招生标准,吸引考生报考。在宣传上,利用书法江湖的网络影响力,推出学生每阶段习作。没有历史,没有光环,必须以实力来证明自己。如今六七年过去了,基本确立了在社会上的良好的专业形象。网上有网友因鲁美学生作业体现出的扎实的基本功,戏称牛某人把鲁美书法专业办成了中国美院书法教育分部,其实,这种持论狭隘,鲁美书法专业并不只限于一个人的教学观念,它的崛起是集体的力量,是人和的体现。

 

  宗绪升:你很幸运地考取了我非常敬重的章祖安先生的博士,这个时代能有章老师这样有“古风”的先生不多了,你与先生交往肯定有很多有趣也有意义的经历,谈谈?

  牛子:得遇章祖安先生这样一位集深厚的文化学养、精深的书法实践、丰富的教学经验于一身的中国美院书法教育的元老,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幸运。我曾在《中国书法》((07)第10期)中大致介绍了我对章先生的一些认识。祝遂之先生写过一个扇面:“遗世独立”,句出苏轼《前赤壁赋》,每见到这四个字我会不自觉的联想到章先生。这是一位鄙弃一切虚荣和浮夸,眼睛里不容一点虚假的先生,作为他的学生,在生活到学习,任何一方面都不敢懈怠。我有很多与先生故事在课堂上讲给我的学生听,可谓滔滔不绝(有机会我会写与先生交往的一些回忆),呵呵。但于此篇幅所限,我只能侧面举几个发生的例子作为回答。据来一石先生记忆,当初他去章先生家请教问题,总要提前查阅大量相关资料,以免先生提问回答不出,引先生责怪思考不深入;也有一些功成名就的学生,在书法学术研讨会上信口开河,先生也会丝毫不留情面予以驳斥。这样的个性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社会很不合时宜,多数人都在拉拢八方力量,扩充势力范围。而像章先生这样的处世态度不免让一些人敬而远之。这种处世方式也许就是宗兄所言及的“古风”吧。

 

  宗绪升:你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方向是?

  牛子:这几年一直进行碑学实践,有一些想法,想趁这次读书的时候整理一下。

 

  宗绪升:你现在还会一如既往地临池吗?

  牛子:临摹跟读书一样,总是一辈子不能放手的。但如人对世界认知的能力不完全来自书本;书法的实践经验也不完全来自临摹。当世有一个偏狭的认识就是学习书法,除了临摹,没有他途。古人学书的方法是多样的,一个例子见黄庭坚自述:“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将古人书张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况且临摹手段也不限于一种,背临意临都是阶段学习所需要的。学习要取自己所需,目的要明确,手段是因人而异的。但临摹的悲哀其一就是借写实临摹作为彰显自己功力的象征。武术中有熟练地打下一套拳法套路而被流氓痛扁的武术爱好者,书法何尝不如此;其二就是借所谓写意临摹攀附经典欺世盗名者,被作为很多人掩耳盗铃的借口,根本看不出他们于经典书法经验中获得了什么。书法最终是由书法的创作实践来体现学书者的审美趣味和指向,风格即人。

 

  宗绪升:你还参与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活动吗?为什么?

  牛子:世无子期,伯牙绝弦。没有高水平的评判者,自然不会有高水平的参与者。我不排斥参与书法活动,但要我参与任何活动的标准大抵如此。

 

  宗绪升:从军,考学,做网站,美院任教,心爱的异国恋人的过世,丰富而坎坷的经历一定会成就一位了不起的艺术家,我衷心祝福牛兄!

  牛子:惭愧,我一直是在被动的完成人生布置给我的作业。我于人生理想很没目标,一直向往娶妻生子,过安逸稳定的淡泊的生活。但每个关节点总不遂人愿,想当年如果在上海有一个家庭归宿,有一个发挥自己爱好的艺术平台,我也就不会创办网络,工作就不会调到鲁美;如果在沈阳爱情之梦没有破灭,我也不会考取书法博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于此体会较深。自创办书法江湖网站以来,得以结识国内众多实力派书家、学者,在交游过程中,或如沐春风,或幡然顿悟,或会心一笑,又或严辞教导。与高人论道,从智者求知,共知己论心,这也是经营网站的苦中之乐,躬耕之获。感谢生活!(静笃斋

 

  注:本文转载自宗绪升老师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