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不起,《芳华》并没有叩击心灵的东西

 昵称19659587 2017-12-20

对电影《芳华》的感受,老航先注意到年轻人的感受。一人说,“本片属于50后、60后的《致青春》、《那些年》、《匆匆那年》之类的电影,可以再现当时的场景,但剧情并无新意可言,看不出来什么深邃的道理。”另一人说,“要说感动应该是属于那个年代的人的感动吧,作为80后的我,真的没有被深深触动的感觉。女主角的存在感也不是特别强,到底是小萍还是穗子啊,难道是双女主角?”

老航要指出的是80后90后的臭小子,太看贬50后、60后了。作为60后的我,感受与尔等基本一样的。《芳华》所演绎的那个东西,当真有些平淡,无法让我感动。虽然我的一些同龄人觉得不错,但同样也有我的不少同龄人因了《芳华》对冯小刚有了怀疑,感觉他老了,创造力不再,变得有些莫名其妙了。冯小刚曾声称这是一部他最想拍的片子,但所想是一回事,拍出来交给公众审视的作品又是一回事。

冯小刚电影,原本以善于讲故事而赢得大量观众。《芳华》是文艺片,可以将故事性弱一些,那就必须让文艺性的特征给提升出来。可是,冯大导演选择了让穗子独白的方法来表达背景与情感,那就非常不文艺了。

《芳华》其实讲了四件事,一是文工团的日常生活,二是等级观念与潜规则,三是青春期的性压抑,四是时代大冲撞。很可惜,没有将这四件事揉和好,也没有精巧的构思来设置场景,故没有给人深刻的情节印象。对比那些美国青春片,如《律政俏佳人》《纽约时刻》《公主日记》之类的,就没法说了。青春所需要的爆发、激情、不屈、抗争,在《芳华》中没有很好地体现,相反的,轻易的放弃、妥协,太容易了也太平淡了。等级观念与潜规则是那个年代的实情,也是那个时代社会腐败的一个表征,原本可以刻划得深刻一些,但表演手法过于粗疏,不够有力。青春期的性压抑与时代大冲撞也是如此。

冯小刚或许善于讲故事而不擅长表达内心的渴望与挣扎吧,所以才需要穗子不停在剧情中絮絮叨叨个没完没了。小萍原本可以硬一些,辣一些,野一些。从被人欺侮与孤立,她应当真正地野性爆发。要她“发疯”,也应当有一个心灵的剧烈反应过程。疯了之后再恢复,参考心理医生的意见,可以将情节设计得戏剧化一些和可信一些。语言交待,太苍白了。穗子应当有更强烈的倔强与上进心的演进。她最终考上大学,部队里曾有不少那样的人,但在那个时代又相当不易,那必须有一种坚强的人生意志支撑,来完成她的人生梦想。

冯小刚曾经在文工团呆过好多年。或许,《芳华》只是与他的个人记忆相符,却又没有找到那个时代的历史高度。1970年中后期到1980年代头几年,是中国人在精神上特别受到时代撞击的年代。一方面是社会上的继续存在的压抑气氛,一方面也响地了冰封碎裂的声音。《芳华》并没有表现出那个时代风貌,更像一个旁观者,错过了那个特殊的时代。

但是,《芳华》拥有其特殊的市场。主要是可以勾引出军人和知青型群体的人生记忆和代入感,他们通过历史再造而不是艺术再造而完成对这部影片的审美过程。不是那样的群体,就很难获得相同的审美体验。《芳华》讨巧的是原定9月底上映却突然被撤档,最后改到12月中旬才又排片上映。传言6分钟的战争片段要被删去2分钟。电影和文学作品就这样,如果受禁受限,反而变成炒作的谈资,进而会提升受众的观赏欲望。然而,最后看来,那6分钟还是6分钟,没有拿掉其中的2分钟。

《芳华》另一个卖点是相对的真实。原本的青春片也拍出一些青春的苦涩,给人一种真实感。在说点真话都有些困难的社会氛围下,有人能讲几句真话,都给人一种获得的满足感。有人只要能听几句真话,就觉得什么都好了,在继续对电影苛求干什么呢?

但是,如果看不到《芳华》的不足,对冯小刚乃至整个中国电影,恐怕都不是一件好事。诚然,有些搞笑的制度损害了中国电影的正常发展,这是事实,可是,对电影艺术的理解与提升,却也是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等需要努力补课的地方。老航看见韩国、泰国、印度等国的电影,有些艺术质量真比中国许多叫座的影片好了不少。

“扫一扫”欢迎关注航亿苇微信公众号:poem1962,更多珍藏送给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