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癫狂癔痫针灸辨证施治法

 chi_ping 2017-12-20

       癫狂癔痫统属神志疾患。其中癫狂即近代之精神分裂症,癔昔称脏躁,痫俗称羊痫风。癫狂癔三病,常由情志不遂,气结痰聚,动火蒙闭心窍所致病。正如《医学入门》说的,贵恙起于烦恼,烦恼生于妄想,夫妄想之来,其机有三:一是追思过去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这叫作思过;二是事到临头,可以顺应,却又畏首畏尾,这叫作不决;三是考虑将来,谋而不得,这叫作不遂。思过、不决、不遂是产生癫、 狂、癔病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因情志所为之病,就不能单纯依赖于药物;因草木无情,要想治愈,就必须独居一室,扫空杂念,静坐月余,才能心疾如矢。所以朱丹溪说:“五志之火,因七情而起,郁而成痰,故为癫痫,狂妄之证,宜以人事制之,非药石所能疗之,须诊察其由以平之”。现就针灸治疗四证,分述如下。

       一、癫

       癫,又称文痴,属精神分裂症中的抑郁症型。它虽然是情志为病,但偏于谋而不遂,病在于心,所谓“此志愿高大,不遂欲者多之”。所以表现有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多喜,如醉如梦,所谓“癫则沉默”,“多喜为癫”,“郁之甚者”,还可发生幻听、幻视以及妄想古怪,《内经》管它叫作“重阴”,《难经》称为“重阴者癫”。它的病机《临证指南》中指 出“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三阴蔽而不宣,气郁则痰迷,神志为之混淆”,治宜养心安神为主法。此乃因病在心脾,正如《寿世保元》中提出的“癫者,喜笑不常,颠倒错乱之谓也……癫为心血不足”,《医学入门》也说“邪全归心”。针灸取神门、心俞安神宁志,内关、大陵开心益智,人中、间使通窍闭,醒神志,丰隆、足三里和胃祛痰。

       凡兼见纳少苔薄,痰多秽浊,脉来弦滑,此乃痰气郁结,蒙闭心窍所致,可加肝俞解肝郁,理气逆,中脘除痰浊。

       凡兼见失眠多梦,心悸易惊,此心脾两虚心神失养所致,可加脾俞、膈俞、三阴交健脾气,滋心血。针治之后,还可服遂心散(朱砂、琥珀、猪心),意在安神宁志,达到催眠之效,虚甚者可加归脾汤。

       二、狂

       狂,又名武痴,属精神分裂症中的狂躁症型。它虽然是情志为病,但偏于火盛,病在于胃,所谓“狂之为病,多因痰火结聚而得”。所以表现有喧扰不宁,躁妄打骂,动而多怒,气力愈常,所谓“狂者狂乱”,“多怒为狂”,日久郁火得泄,痰气留滞,亦可出现癫的证候,故常癫狂并称。《内经》管它叫作“重阳”,《难经》称为“重阳者狂”。它的病机《证治要诀》中指出“狂病多因恼怒慎愤,不得宣泄,郁 而化火,肝胆气逆,木火乘胃,津液被熬,结为痰火,痰火上扰,心窍被蒙,神志逆乱而发”。说明狂由痰火结聚,病在于胃,治宜痰盛者应除痰浊,以通窍闭,火盛者应泻胃火以清神明,所以说,狂病以治火为先,“狂宜乎下”。此乃因病在胃,针灸可取合谷、太冲清热、平肝、镇静;风府、大陵通窍醒神,以泻心包之热;人中幵转醒脑;丰隆清胃通便除痰。

       凡兼见目赤、苔黄,脉来弦大滑数者,此乃胃腑瘀热,痰火扰所致,可加外关、解溪、丰隆清三焦阳明之邪热,煎服大承气汤以通腑泻热。

       凡兼见形瘦面赤,舌质红、脉细数者,此乃狂久火盛伤阴,心血内耗,阴虚火旺之症,可加三阴交、神门、太溪,滋肾水以养心神。

       以上诸症,凡出现抽动者,均加合谷一劳宫、合谷一后溪、太冲以清心热,止抽搐,平肝逆,解痉挛。凡出现心中烦闷不安者,加鸠尾开心气,安神志。凡失眠不睡者,加失眠穴(脚下〉以催眠镇静。凡出现吐舌者,加内关、滑肉门。病重不安,狂躁不宁,均加太阳、大椎重刺通电,使头脑发胀即可安静入睡。针刺中间,还可服用遂心散(朱砂、甘遂)使之吐泻,可达豁痰通便,清降胃火痰涎之效。

       总之,治疗癫狂,不外三大法,一是病在胃而痰盛者,以涌吐法;二是病在胃火盛者,以泻法除腑实;三是病在心,以催眠法,安神定心。治法万千,总不离此三法,随证活法圆机,定能收效。

       三、癔

       癔病,又称歇斯地里,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官能症。由于它表现的症状复杂、多样,所以祖国医学中又称之为“脏躁”、“郁症”、“梅核气”、“百合病”、“奔豚气”等等,此皆属癔病的范畴。本病的起因,不外妄想、不决、不遂之七情所伤,致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气逆乱、神躁扰,久而肝气郁结,反复发病,出现卒倒昏厥,意识不清,或心烦不安,哭笑无常,以及抽搐;惊扰、瘫痪、失语、失明等等症候。

       由于本病有着高度的暗示和自我暗示性,因此,心病还得心药医,就是要消除患者的情志因素,解除情志的郁结;要消除情志因素,就必须找到情志的癥结所在,再助以药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灸治疗癔病,通取人中、涌泉清神志,交通心肾,鸠尾、内关幵其郁结,合谷、后溪镇静止抽,然后根据所见症候分别处理,如:

       凡见突然发病,哭笑无常(大吵大闹〉,或手舞足蹈,以唱代说,呈戏剧性表演者,此系“脏躁”,乃阴虚血少,或心火亢盛致使心不藏神,治以滋阴润燥,养心安神。针刺可取神门、安眠养心安神,太溪、三阴交滋阴润燥,交通心肾。

       凡见神志不清,呈假性痴呆,但发作后尚能回忆者,此系意识朦胧,常由痰蒙心窍所致,治以豁痰通窍以清神志。针灸可加丰隆除痰浊,神门安心神,痰化神清则意识明。

       凡见嗜睡,呼之不应,推之不醒,呈现假性昏厥,此系癔病性嗜睡症,或木僵之无动作,无表情。多由情志所伤,造成气机逆乱,阴阳不相顺接而成气厥昏迷,木僵嗜睡,治以苏厥醒神。针刺可取百会开窍启闭,苏厥安神,神门通畅心气。

       凡见突然失语,不能发音,此系癔病失语症,多由气机逆乱,心神被蒙、舌本不利所致暴瘖失语。治以通心窍,利舌本。针刺可加哑门、廉泉、通里使心气通,舌本利则语音出。如失语心胸烦闷以刺鸠尾为主,以达降气幵音;如见胃热苔黄,以刺解溪为主,以达清胃开音;如见喉有堵塞者,以刺天突为主,以达降痰开音。

       凡突发瘫痪(没有肌萎缩,没有病理反射),此系肝郁而疏泄失常,由于肝藏血、主筋,肝郁则血不荣筋所致瘫痪不用。治以调气血、解肝郁以养筋脉,以利关节。上肢可刺曲池。下肢可剌阳陵泉,以通经活络,加太冲舒肝郁,足三里调和气血。

       凡见四肢、头部出现不规则的粗大的抖动,此系癔病性震抖症,多由肝气郁结,久而肝血不足,则肝阳独动,所谓:“诸风掉眩”,宜滋阴液、养肝血,以镇肝熄风。针刺可取四神聪、合谷、太冲、阳陵泉,镇肝熄风以治标,加三阴交、脾俞、足三里、太溪滋阴液,调脾胃,以养肝血。

       凡见突然昏倒,呼之不应,全身僵直,或角弓反张,或抽搐气逆,或口吐白沫,此系癔病癫痫症,多由肝肾精血虚,造成动风强暴,筋脉失养之疾,治以育阴平肝熄风,针刺可加大椎、身柱、长强通督止抽,刺太冲镇静,太溪养阴。

       凡见两目突然失明,但瞳孔正常,对光反射存在。此乃肝郁气结,由于肝开窍于目,肝郁,目失肝血滋养所致,治以疏肝解郁,使目得肝血而能视。针刺可取太冲平肝开郁,风池、丝竹空疏通少阳三焦之气逆,加肝俞、太溪益水养肝,目得养则视明。

       凡见突然两耳失聪,多因暴怒气逆,木失条达,气机郁结,化火生风,风火相煽,蒙闭耳窍所致,治以解肝郁,通经气,启窍闭。可取翳风、听会通经气,启窍闭,加侠溪、中渚疏导少阳之经气,气顺窍通则听力自复。

       凡症见喉头如物梗塞,咽下困难,但喉部无阳性体征者,此系梅核气,多由木失条达,郁久化火生痰,痰凝气结,上逆喉间所致。治以解郁化痰,降逆开结。针刺可取廉泉,天突利咽降逆,泻太冲疏肝解郁,丰隆化痰清热。

       凡症见惊恐,少腹冲痛,上冲咽部,此系奔豚气病,常由肝气郁结,借经脉上冲咽部所致,治以降逆解郁。可取气海降逆气,加三里、上巨虚以疏气解郁,此乃本《灵枢-四时气》中指出的“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即气海)、巨虚上廉、三里”。

       四、痫

       痫(原为癎)字从间,就是指这种病,不相连而发,乃间断而发。它的特征是发作时突然仆倒,昏不知人,口吐涎沬,两目上视,四肢抽搐,或口中如作猪羊叫声,移时苏醒如常人。正如《寿世保元》记载的“痫症,发则仆地, 闷乱无知,嚼舌吐沫,背反张,目上视,手足搐搦,或作六畜声者是也”。造成这种病的原因,不外先天不足,五脏不和,或儿童时期,卒犯惊恐,或饮食不节(囊虫〉,致使痰气不降,清气不升,乃作仆倒、抽搐、不省人事,吐白沫,发异声,醒后疲倦无力,日久痴呆不灵。正如《素问-奇病论》“人生而有病颠疾者……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颠疾也。”这是阐述痫的远因,而发作之时的病机,张景岳说的 好:“癫痫多有痰气。凡气有所逆,痰有所滞,皆能壅闭经络,格杀心窍,故发则眩晕僵仆,口眼拍引,目睛上视,手 足抽搐,腰背强直,食顷乃苏,此倏发倏已者,由气之倏逆倏顺也”(倏音叔,当忽字解)。从气倏逆倏顺,说明这种病所以发生卒倒,造成突发短暂的脑功能异常,主要在于脏气与脑气一时不能顺接所致。因为人体之气,概言之,下行则安,上逆则病,通畅则安,郁结则病,分言之,大气积于脑中,肾气安于下元,脏腑清阳之气,顺经游走于脑以养心神,要不能顺经上达于脑就会发生倏逆,出现短暂意识丧失。

       那么又为什么发出异声呢?原因是经气的运行有一定方向和规律性,不能发生逆转,而痫病是气倏逆,就必然造成前气被阻,后继之气又向前进,这样前后之气接续而至,滞集一处,不能通过,就必然返回肺脏,造成肺气壅塞;由于肺主声音,肺气陡然反常必生异声;当经络间之气,重新顺经流行则肺气壅塞已解,肺中反常现象既去则鸣声顿止。

       由于肾主纳气,肺主出气,所以痫之本在于肾,因肾是吸气的原动力,肾气足则经络之气流畅无阻,而标在肺,乃因肺司呼吸,肺气足则经脉之气亦不致于壅塞,这就决定本病在于清气不升,浊痰不降,闭塞清窍,故治疗要降痰浊,幵窍闭以解痫抽,助肾气,升清气以防复发。发作卒倒,取人中、中冲、涌泉三穴醒神开窍镇静,配合谷、劳宫、后溪止抽,加天突、丰隆以降痰浊;醒后可取大椎、腰奇、四神聪、肾俞、长强(点刺出血)以疏通经气,不使瘀滞以防复发。凡痰壅者加丰隆和胃祛痰;凡失眠不寐者,加神门、三阴交安神养心;凡脾胃虚弱者,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强肾;凡情绪急躁者,加内关通心气,肝俞解肝郁,太溪益水缓肝之急。凡昼发,起于外踝,加申脉(属膀胱经,是阳跷的起点,为八会穴之一,由于经气白天是阴弱阳盛,故白天发生取之有效)。凡夜发,起于内踝加照海(属肾经,是阴跷起点、出所,由于夜间阳衰阴盛,故夜发取之有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