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解要

 Quan悠云 2017-12-20

大學中庸解要序言

學 庸之解,何為而解也,蓋為論語言性分性習,而未剖理氣。学庸之解,何为而解也,盖为论语言性分性习,而未剖理气。 故百余年,告子之徒出,而杞柳之性,湍水之性,及性惡之說興,而降衷之恆性昧矣。故百余年,告子之徒出,而杞柳之性,湍水之性,及性恶之说兴,而降衷之恒性昧矣。 此乃論氣不論理,性體之所以不明也。此乃论气不论理,性体之所以不明也。 是以孟子得孔門之正傳,起而救之,以性善是則是矣。是以孟子得孔门之正传,起而救之,以性善是则是矣。 然論理不論氣,而后起之情識未悉,故不達者多以之為迂。然论理不论气,而后起之情识未悉,故不达者多以之为迂。 理微難見,氣顯易知故也。理微难见,气显易知故也。 迨至有宋濂洛諸儒輩出,補前賢之所未備,而性遂有本然、氣質之別,理氣分清,較之前賢頗為詳盡,而又未嘗言及本然氣質。迨至有宋濂洛诸儒辈出,补前贤之所未备,而性遂有本然、气质之别,理气分清,较之前贤颇为详尽,而又未尝言及本然气质。 二者大本大源之所從來,其失意傳言誦言,忘昧志弋,名利無心。二者大本大源之所从来,其失意传言诵言,忘昧志弋,名利无心。 聖賢者固無足論,縱使有志,或于源頭未清,亦無從入手。圣贤者固无足论,纵使有志,或于源头未清,亦无从入手。 論者不失于空言無憑,則失之以氣為理,賢關聖域,淆然莫辨,人心道心,混為一途,而精一執中之傳,已在若晦若明間矣。论者不失于空言无凭,则失之以气为理,贤关圣域,淆然莫辨,人心道心,混为一途,而精一执中之传,已在若晦若明间矣。 愚于是不揣固陋,因中庸之天性,大學之明德,闡明理天、氣天為理性、氣性,人心道心之所自出,不令后之學者生漫無入手,望洋而返之嘆。愚于是不揣固陋,因中庸之天性,大学之明德,阐明理天、气天为理性、气性,人心道心之所自出,不令后之学者生漫无入手,望洋而返之叹。 斯解言理,必本于河圖,驗之大地即東西南北不易之寒熱溫涼。斯解言理,必本于河图,验之大地即东西南北不易之寒热温凉。 推而至于性分之四端,萬善使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之無極理天,燎然在目。推而至于性分之四端,万善使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之无极理天,燎然在目。 再推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再推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二五之體用費隱,推而至于河洛卦爻,理天氣天,百王不易之大經大法,以實大人大體之用,則理周性命。二五之体用费隐,推而至于河洛卦爻,理天气天,百王不易之大经大法,以实大人大体之用,则理周性命。 人稟天理,天人一貫,賦畀稟受之際,鑿鑿可據。人禀天理,天人一贯,赋畀禀受之际,凿凿可据。 天與人合,人與天通,窮神達化,當前即是,不假強為。天与人合,人与天通,穷神达化,当前即是,不假强为。 已入聖域,得其真傳,知所入手,盡性至命。已入圣域,得其真传,知所入手,尽性至命。 雖理微道大,步步腳踏實地的,知不睹不聞,無聲無臭,體物不遺,洋洋如在者,到底為何事。虽理微道大,步步脚踏实地的,知不睹不闻,无声无臭,体物不遗,洋洋如在者,到底为何事。 即極深研几,確有把柄,知聖賢心法非漫漫無稽之空談。即极深研几,确有把柄,知圣贤心法非漫漫无稽之空谈。 方知至靜不動之理,人得之為本然之性,降衷之性,性善之性,人生而靜之性,堯舜之不異眾人者也。方知至静不动之理,人得之为本然之性,降衷之性,性善之性,人生而静之性,尧舜之不异众人者也。 若只言本然,不究氣質,雖無礙于明德率性之道,猶恐不足以惺未達者之心。若只言本然,不究气质,虽无碍于明德率性之道,犹恐不足以惺未达者之心。 故無極理天而后,又申明太極陰陽,四象八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周之流行氣天,又復參之以星辰日月,吉凶之性,以及旺相休囚,生克制化萬分不齊之所以然。故无极理天而后,又申明太极阴阳,四象八卦,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一周之流行气天,又复参之以星辰日月,吉凶之性,以及旺相休囚,生克制化万分不齐之所以然。 天氣如何分之與,人為氣數之命,人何以得氣天之所命者為氣質之性,以究壽妖窮通、智愚賢否之所由來,方使理常氣變,燎若指掌。天气如何分之与,人为气数之命,人何以得气天之所命者为气质之性,以究寿妖穷通、智愚贤否之所由来,方使理常气变,燎若指掌。 聖域賢關,燦如列眉,使有志為學者,不致有南轅北轍,莫知適從之惑。圣域贤关,灿如列眉,使有志为学者,不致有南辕北辙,莫知适从之惑。 得其大本大源之所在,了然性命天道之微。得其大本大源之所在,了然性命天道之微。 由約入博,必令窮究經史子集,考驗古今國家之興廢,人事之得失。由约入博,必令穷究经史子集,考验古今国家之兴废,人事之得失。 以及元會升降、世運變遷、天地終始、人物消息之顯。以及元会升降、世运变迁、天地终始、人物消息之显。 洞悉費隱,明中之體,廓大之量入手,以靜了手。洞悉费隐,明中之体,廓大之量入手,以静了手。 以誠通達本末,盡人合天。以诚通达本末,尽人合天。 而內聖外王,明德新民,修道立教之綱領條目,治平位育之極致功效,有不外此而得者矣。而内圣外王,明德新民,修道立教之纲领条目,治平位育之极致功效,有不外此而得者矣。 此學庸二經之所以解也。此学庸二经之所以解也。 區區管窺,未知是否?区区管窥,未知是否? 如有高明,乞賜指教。如有高明,乞赐指教。

光緒二十一年陽月中浣之吉光绪二十一年阳月中浣之吉

 大学解要

 【大学之道】

大學者,學大也。大学者,学大也。 何謂大?何谓大? 惟天為大,天可學乎?惟天为大,天可学乎? 曰可。曰可。 一畫開天,伏羲之學,天也。一画开天,伏羲之学,天也。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黃帝之學,天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黄帝之学,天也。 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帝,堯之學,天也。惟天为大,惟尧则之帝,尧之学,天也。 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純,文王之學,天也。惟天之命,于穆不已,文王之德之纯,文王之学,天也。 予欲無言,天何言哉?予欲无言,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學,天也。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孔子之学,天也。 上天之載,無聲無臭,子思之學,天也。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子思之学,天也。 盡其心者,知其性也。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則知天矣。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此孟子之學,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此孟子之学,天也。 天者,性之所自出。天者,性之所自出。 性者,人人所固有,性既為人人所固有,則天即為人人所當學。性者,人人所固有,性既为人人所固有,则天即为人人所当学。 學之則大化,聖神可從而至,不學則狂妄,鬼禽亦可從而至也。学之则大化,圣神可从而至,不学则狂妄,鬼禽亦可从而至也。 然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分,故性有理性、氣性、質性之別。然天有理天、气天、象天之分,故性有理性、气性、质性之别。 而心亦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不同。而心亦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不同。 此愚人、賢人、聖人之學問,見地造詣之所由分也。此愚人、贤人、圣人之学问,见地造诣之所由分也。 理天者,乃理性道心之所自出。理天者,乃理性道心之所自出。 理者,無極之真也。理者,无极之真也。 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窮盡,此理復生天地。未有天地,先有此理,天地穷尽,此理复生天地。 未有此身,先有此性,此身既逝,而此性仍在。未有此身,先有此性,此身既逝,而此性仍在。 理本無象,天現河圖以象之,有象之河圖為地盤,如人之身也。理本无象,天现河图以象之,有象之河图为地盘,如人之身也。 無象之河圖為理天,如人之性也。无象之河图为理天,如人之性也。 易之坤卦曰:黃中通理。易之坤卦曰:黄中通理。 蓋此理貫乎大地之中,超乎大地之外。盖此理贯乎大地之中,超乎大地之外。 河圖之數,二七在南,屬火,火主暖,故南方多暖,此文明辭讓,禮之端也。河图之数,二七在南,属火,火主暖,故南方多暖,此文明辞让,礼之端也。 一六在北,屬水,水主寒,故北方多寒,此沉潛是非,智之端也。一六在北,属水,水主寒,故北方多寒,此沉潜是非,智之端也。 三八在東,屬木,為元為春,屬木,則木能生火,故大明出于扶桑。三八在东,属木,为元为春,属木,则木能生火,故大明出于扶桑。 為元,則四德稱首,為春,乃生機所出,此慈愛惻隱,仁之端也。为元,则四德称首,为春,乃生机所出,此慈爱恻隐,仁之端也。 四九在西,屬金,為利為秋。四九在西,属金,为利为秋。 屬金,則金能生水,故河源發于昆侖。属金,则金能生水,故河源发于昆仑。 為利則剛而能斷,為秋則共樂,西成此果,敢羞惡,義之端也。为利则刚而能断,为秋则共乐,西成此果,敢羞恶,义之端也。 五十居中,屬土,統四端,兼萬善,為性心之本體,信實之大用。五十居中,属土,统四端,兼万善,为性心之本体,信实之大用。 此理之所以無所不理,各得其理,其體至虛。此理之所以无所不理,各得其理,其体至虚。 故萬殊在于一本,其用至神。故万殊在于一本,其用至神。 故一本能應萬殊,至虛則一無所有而無所不有,至神則淡然無為而無所不為。故一本能应万殊,至虚则一无所有而无所不有,至神则淡然无为而无所不为。 周子曰: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周子曰: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來,人之所由生也。干道成男,坤道成女,此性之所自来,人之所由生也。 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無極之真,妙合其間,作無形之性。二五之精生有形之身,无极之真,妙合其间,作无形之性。 三五相合,有無渾一。三五相合,有无浑一。 天寓乎人,人寓乎天。天寓乎人,人寓乎天。 人中之所寓者,雖天之一點而至理無分,至神能通,實天理之全體也。人中之所寓者,虽天之一点而至理无分,至神能通,实天理之全体也。 天理者,萬物統體之性。天理者,万物统体之性。 人性者,物物各具之天也。人性者,物物各具之天也。 此性寓于一身之中,謂之隱﹔超乎有形之外,謂之費。此性寓于一身之中,谓之隐﹔超乎有形之外,谓之费。 費則放之彌綸六合,隱則卷之退藏于密。费则放之弥纶六合,隐则卷之退藏于密。 彌六合則其大無外,藏于密則其小無內。弥六合则其大无外,藏于密则其小无内。 此大學之道,已得于未生之先矣。此大学之道,已得于未生之先矣。 迨此身之既生也,地一聲,太極之氣從而入之。迨此身之既生也,地一声,太极之气从而入之。 氣顯理微,微不勝顯,則拘于氣稟,知識漸開。气显理微,微不胜显,则拘于气禀,知识渐开。 甘食悅色,交物而引,則蔽于物欲矣。甘食悦色,交物而引,则蔽于物欲矣。 理蔽于氣,氣蔽于物,物交于物,自理而氣,自氣而物。理蔽于气,气蔽于物,物交于物,自理而气,自气而物。 愚人只知有物而不明乎氣,賢人明于氣而不達于理。愚人只知有物而不明乎气,贤人明于气而不达于理。 如不從事于學,則囿于小而昧其大矣。如不从事于学,则囿于小而昧其大矣。 當斯時也,欲自小而入大,非學不可。当斯时也,欲自小而入大,非学不可。 學之之道奈何?学之之道奈何?

【在明明德】 【在明明德】

明德有三義。明德有三义。 德之體本明,惟其明也,故稱德,此一義。德之体本明,惟其明也,故称德,此一义。 明德雖人人本有,然拘于氣稟,蔽于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非學無以知其明德之所在,此明白其明德也。明德虽人人本有,然拘于气禀,蔽于物欲,大都有而不知其有,非学无以知其明德之所在,此明白其明德也。 然知而不行,不足以充明德之體,擴明德之量,必須于行而后擴充之,廣大之,由大而化,而聖而神也。然知而不行,不足以充明德之体,扩明德之量,必须于行而后扩充之,广大之,由大而化,而圣而神也。 知行之道謂何?知行之道谓何?

【在新民】 【在新民】

蓋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謂性也。盖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谓性也。 知其明德,充其明德者,率性之謂道也。知其明德,充其明德者,率性之谓道也。 在新民者,修道之謂教也。在新民者,修道之谓教也。 蓋有教無道,則天人路迷而難成。盖有教无道,则天人路迷而难成。 有道無教,則師生道絕而無繼。有道无教,则师生道绝而无继。 道全于己,可以繼天立極。道全于己,可以继天立极。 以道教人,乃為代天宣化。以道教人,乃为代天宣化。 繼天立極者,明體也。继天立极者,明体也。 代天宣化者,達用也。代天宣化者,达用也。 明體者自明,其明德也。明体者自明,其明德也。 達用者教人,明其明德也。达用者教人,明其明德也。 教人明其明德者,新民也。教人明其明德者,新民也。 經文“親”字讀“新”者,非親不新,師生之道無間,遠近無分親疏。经文“亲”字读“新”者,非亲不新,师生之道无间,远近无分亲疏。 胥一世而教育之,熏陶漸染,漸民以仁,摩民以義。胥一世而教育之,熏陶渐染,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迨至淪肌洽髓而后,胥四海而咸登仁壽,連親疏而同成父子。迨至沦肌洽髓而后,胥四海而咸登仁寿,连亲疏而同成父子。 孔門師弟,有唐虞君臣之尊,成周父子之親,年近三千,世近一百,至今猶未改也。孔门师弟,有唐虞君臣之尊,成周父子之亲,年近三千,世近一百,至今犹未改也。 夫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三千徒眾,大都陋巷草野之人也。夫四配十哲,七十二贤,三千徒众,大都陋巷草野之人也。 及至明德通藝而后,盡成孔門高弟。及至明德通艺而后,尽成孔门高弟。 而列國侯王多與之分庭而抗禮,無復陋巷草野之習,盡成衣冠道德之士。而列国侯王多与之分庭而抗礼,无复陋巷草野之习,尽成衣冠道德之士。 舊習漸消,新德日裕,此非新民而何現?旧习渐消,新德日裕,此非新民而何现? 今聖廟布滿海內,聖教溢于海外,而七十二賢共夫子同廟享祀,而其后代子孫同派起名,不但新于一世,而能新于萬世。今圣庙布满海内,圣教溢于海外,而七十二贤共夫子同庙享祀,而其后代子孙同派起名,不但新于一世,而能新于万世。 不但親于一代,而可親于萬代也。不但亲于一代,而可亲于万代也。 由此觀之,新民必須親民,民愈新則民愈親,新至舊染去盡,親至百世不改。由此观之,新民必须亲民,民愈新则民愈亲,新至旧染去尽,亲至百世不改。 此方謂之新民,方謂之親民也。此方谓之新民,方谓之亲民也。 親與新一而二,二而一也,親新之道奈何?亲与新一而二,二而一也,亲新之道奈何?

【在止于至善】 【在止于至善】

至善即至理也。至善即至理也。 至理即不睹不聞之神,無聲無臭之天,無思無為之性,斯理也。至理即不睹不闻之神,无声无臭之天,无思无为之性,斯理也。 在天謂之天理,在地謂之地理,在人謂之性理,在物謂之物理,在事謂之事理。在天谓之天理,在地谓之地理,在人谓之性理,在物谓之物理,在事谓之事理。 文有文理,道有道理。文有文理,道有道理。 故窮理然后盡性,窮神方能知化。故穷理然后尽性,穷神方能知化。 理者,至善之體,神者至善之用。理者,至善之体,神者至善之用。 理天者,萬物統體之至善。理天者,万物统体之至善。 理性者,物物各具之至善。理性者,物物各具之至善。 故天失理則星斗亂度,地失理則山崩川溢,人無理則倫常乖舛,文無理則行之不遠,道無理則修之難成。故天失理则星斗乱度,地失理则山崩川溢,人无理则伦常乖舛,文无理则行之不远,道无理则修之难成。 天地之間萬事萬物,得理則善,失理則惡。天地之间万事万物,得理则善,失理则恶。 無極理天,五常具備。无极理天,五常具备。 無極理性,五德兼該。无极理性,五德兼该。 天道福善而禍淫,人道賞善而罰惡。天道福善而祸淫,人道赏善而罚恶。 積善余慶,積惡余殃。积善余庆,积恶余殃。 然而善有小大,善有真偽。然而善有小大,善有真伪。 堯舜揖讓,故韶盡美矣,又盡善也。尧舜揖让,故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湯武征誅,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汤武征诛,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盡善盡美者,至善也。尽善尽美者,至善也。 盡美未盡善,善則善矣,而非善之至也。尽美未尽善,善则善矣,而非善之至也。 五伯之假仁義,彼善于此則有之矣,謂之善,則未必也。五伯之假仁义,彼善于此则有之矣,谓之善,则未必也。 理欲互乘,有得有失。理欲互乘,有得有失。 理氣混淆,非善之至也。理气混淆,非善之至也。 始勤終怠,旋得旋失,或作或輟,非止于至善也。始勤终怠,旋得旋失,或作或辍,非止于至善也。 孟子曰:性無有不善,此論理不論氣也。孟子曰:性无有不善,此论理不论气也。 告子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此論氣不論理也。告子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此论气不论理也。 荀子曰:性惡,此理氣皆不論,而只論乎欲也。荀子曰:性恶,此理气皆不论,而只论乎欲也。 論欲者,則性有惡而無善。论欲者,则性有恶而无善。 論氣者,則性有善有不善,而非至善。论气者,则性有善有不善,而非至善。 論理者,然后知性無有不善,而謂之至善也。论理者,然后知性无有不善,而谓之至善也。 荀子言性惡,知有象而不知有氣也。荀子言性恶,知有象而不知有气也。 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知有氣而不知理也。告子言性有善有不善,知有气而不知理也。 知象者離道太遠,知氣者漸近于道,論理者則至于道矣。知象者离道太远,知气者渐近于道,论理者则至于道矣。 至于道則理為至理,善為至善,誠為至誠,神為至神,聖為至聖,人為至人,性為至性。至于道则理为至理,善为至善,诚为至诚,神为至神,圣为至圣,人为至人,性为至性。 至善為何?至善为何? 即明德之所在也。即明德之所在也。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謂性也。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即天命之谓性也。 學人皆知人人有性,而不知性出于天。学人皆知人人有性,而不知性出于天。 即知性出于天,而不知天有理天、氣天、象天之分。即知性出于天,而不知天有理天、气天、象天之分。 命性有天賦之命,本然之性,氣數之命,氣質之性之別。命性有天赋之命,本然之性,气数之命,气质之性之别。 心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異。心有道心、人心、血肉之心之异。 神有元神、識神、魂魄之不同。神有元神、识神、魂魄之不同。 質性、肉心、魂魄出于象﹔氣性、人心、識神,氣數之命出于氣﹔本然之性,道心、元神,天賦之命出于理。质性、肉心、魂魄出于象﹔气性、人心、识神,气数之命出于气﹔本然之性,道心、元神,天赋之命出于理。 象則暗而不明、氣則有明有暗、理則本體常明。象则暗而不明、气则有明有暗、理则本体常明。 本體常明者,至善之地也。本体常明者,至善之地也。 此地論象則五行具備﹔論氣則五氣朝元﹔論理則五德兼該。此地论象则五行具备﹔论气则五气朝元﹔论理则五德兼该。 有無混一,顯微無間,兩在不測,徹內徹外,非內非外。有无混一,显微无间,两在不测,彻内彻外,非内非外。 放之則彌六合,大而無外,此明德至善之費也。放之则弥六合,大而无外,此明德至善之费也。 卷之則退藏于密,小而無內,此明德至善之隱也。卷之则退藏于密,小而无内,此明德至善之隐也。 愚人執象,以五行之質為道,此團砂為飯,苦死無成之道也。愚人执象,以五行之质为道,此团砂为饭,苦死无成之道也。 賢者以五行之氣為道,此仰箭射,力盡空終墮之道也。贤者以五行之气为道,此仰箭射,力尽空终堕之道也。 聖人以五常之理為道,方可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圣人以五常之理为道,方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 五常之性,明德也,至善也。五常之性,明德也,至善也。 明明德者,止于至善也。明明德者,止于至善也。 止于至善者,明明德也。止于至善者,明明德也。 蓋明德雖人人之所固有,然自有生而后,拘于氣稟,蔽于物欲,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盖明德虽人人之所固有,然自有生而后,拘于气禀,蔽于物欲,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若非生知之聖,大都有而不知其有,此上古聖神乘時應運,聰明天誕,體無不具,用無不周,萬化在手,宇宙生心。若非生知之圣,大都有而不知其有,此上古圣神乘时应运,聪明天诞,体无不具,用无不周,万化在手,宇宙生心。 始于明德,則繼天立極,終于新民,乃代天宣化。始于明德,则继天立极,终于新民,乃代天宣化。 至善止于一人,則德無不明﹔至善止于人人,則民無不新。至善止于一人,则德无不明﹔至善止于人人,则民无不新。 道在堯舜,帝王傳之。道在尧舜,帝王传之。 道在文武,諸侯傳之。道在文武,诸侯传之。 道在孔孟,大夫傳之。道在孔孟,大夫传之。 道在周程,士人傳之。道在周程,士人传之。 當今之世,道在庶人,此不卜可知者也。当今之世,道在庶人,此不卜可知者也。 三代以上,道在君相,自上傳下,傳之庶人為終局。三代以上,道在君相,自上传下,传之庶人为终局。 三代而下,道在師儒,自下傳上,傳至帝王為終局。三代而下,道在师儒,自下传上,传至帝王为终局。 此亦理勢之必然也。此亦理势之必然也。 大學之道者,聖經之總冒也,是為無極而太極。大学之道者,圣经之总冒也,是为无极而太极。 明明德者,天一也。明明德者,天一也。 一者奇也,奇圓圍三,三用其全。一者奇也,奇圆围三,三用其全。 新民者,地二也,二者耦也,耦方圍四,四用其半。新民者,地二也,二者耦也,耦方围四,四用其半。 三三見九,天之數也。三三见九,天之数也。 二三如六,地之數也。二三如六,地之数也。 至善之理,乃無極之至真,合天九地六而一之者也。至善之理,乃无极之至真,合天九地六而一之者也。 蓋因天失理,則天發殺機,而移星易宿。盖因天失理,则天发杀机,而移星易宿。 地失理,則地發殺機,而龍蛇起陸。地失理,则地发杀机,而龙蛇起陆。 故我不止于至善,則德不能明。故我不止于至善,则德不能明。 教人不止于至善,則民何由新。教人不止于至善,则民何由新。 此道之所以生一,而一之所以含三也。此道之所以生一,而一之所以含三也。 明德者,體也。明德者,体也。 新民者,用也。新民者,用也。 至善之理乃明體達用之主宰也。至善之理乃明体达用之主宰也。 蓋止于象則有壞。盖止于象则有坏。 止于氣則有盡。止于气则有尽。 惟止于理,則不壞無盡。惟止于理,则不坏无尽。 神智圓通,虛靈活潑,舒之滿六合,卷之不盈握。神智圆通,虚灵活泼,舒之满六合,卷之不盈握。 雖寂然而不動,乃有感以悉通。虽寂然而不动,乃有感以悉通。 大化聖神可從而至,賢關聖域可從而登。大化圣神可从而至,贤关圣域可从而登。 止于一時,則一時之德明,而為一時之聖賢。止于一时,则一时之德明,而为一时之圣贤。 止于一日,則一日之德明,而為一日之聖賢。止于一日,则一日之德明,而为一日之圣贤。 止于終身,則終身之德明,而為萬世之聖賢。止于终身,则终身之德明,而为万世之圣贤。 止之,則狂可作聖﹔不止,則聖可作狂。止之,则狂可作圣﹔不止,则圣可作狂。 止之一字,不綦重歟。止之一字,不綦重欤。 是故易曰:艮者,止也,兼山艮。是故易曰:艮者,止也,兼山艮。 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仁者之所以樂山也。君子以思不出其位,此仁者之所以乐山也。 止之之法奈何?止之之法奈何? 學者必訪求真師,指點詳明,超氣離象,洞達神明,得其明德至善之所在。学者必访求真师,指点详明,超气离象,洞达神明,得其明德至善之所在。 知空中之不空。知空中之不空。 識無中之妙有,然后寡欲養心,遵顏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體論語之思無邪。识无中之妙有,然后寡欲养心,遵颜子之四勿,依曾子之三省,体论语之思无邪。 自有思入于無思,自有為還于無為,此止之之法也。自有思入于无思,自有为还于无为,此止之之法也。 再加以有事戒淫念,無事戒雜念,則行住坐臥,神明現前,廊廟山林,靜喧語默,隨在得所止矣。再加以有事戒淫念,无事戒杂念,则行住坐卧,神明现前,廊庙山林,静喧语默,随在得所止矣。 得止者,復禮也。得止者,复礼也。 禮復則明善復初,明善復初則天下歸心。礼复则明善复初,明善复初则天下归心。 心止于至善則德成,事止于至善則業就。心止于至善则德成,事止于至善则业就。

【知止而后有定】 【知止而后有定】

夫天下貿貿歧路,亡羊莫知所之者。夫天下贸贸歧路,亡羊莫知所之者。 蓋因務凡者常沉欲海,務修者助長揠苗。盖因务凡者常沉欲海,务修者助长揠苗。 或白首無成,望洋而反﹔或鐵壁銅牆,無門而入者,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之所致也。或白首无成,望洋而反﹔或铁壁铜墙,无门而入者,皆不知所止,止非其所之所致也。 不知所止,孤造獨詣,無害于世。不知所止,孤造独诣,无害于世。 止非其所者,以訛傳訛,流毒無窮也。止非其所者,以讹传讹,流毒无穷也。 有志為學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后真行。有志为学者,必先求其真知,真知而后真行。 真知者,知至善之所在也。真知者,知至善之所在也。 真行者,止于至善而不遷也。真行者,止于至善而不迁也。 止而不遷,內而一心,外而百骸,皆獲大定矣。止而不迁,内而一心,外而百骸,皆获大定矣。 知者入手也,止者功夫也。知者入手也,止者功夫也。 定者效驗也。定者效验也。 而后有者,乃由淺入深,造詣次第之義。而后有者,乃由浅入深,造诣次第之义。 心知止則心定,事知止則業定。心知止则心定,事知止则业定。

【定而后能靜】 【定而后能静】

靜者,一心之躁妄盡釋,舉世之萬感不搖,至理真性寂然不動。静者,一心之躁妄尽释,举世之万感不摇,至理真性寂然不动。 心靜神逸,止水澄潭,石蘊玉以山輝,淵含珠而川媚,充實積中,英華發外,此周茂叔,霽月光風。心静神逸,止水澄潭,石蕴玉以山辉,渊含珠而川媚,充实积中,英华发外,此周茂叔,霁月光风。 顏夫子簞瓢陋巷時也。颜夫子箪瓢陋巷时也。 定者身不動,靜者心不動。定者身不动,静者心不动。 心靜則氣調神和,世靜則民安物阜。心静则气调神和,世静则民安物阜。

【靜而后能安】 【静而后能安】

安者義精仁熟,從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內外如一,動靜不二。安者义精仁熟,从容中道,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内外如一,动静不二。 此孔子從心所欲不菖矩。此孔子从心所欲不菖矩。 孟子取之左右逢其原。孟子取之左右逢其原。 禮曰:安定。礼曰:安定。 辭書曰:文思安,安時也。辞书曰:文思安,安时也。 大海汪洋澄之不清,攪之不濁。大海汪洋澄之不清,搅之不浊。 心若朗鑒,知如神明。心若朗鉴,知如神明。 由止而定,由定而靜,由靜而安。由止而定,由定而静,由静而安。 功夫至此,則物欲全消,氣稟悉化,內外貞白,天真獨露,聲律身度,鑒空衡平,寂然不動之大體立矣。功夫至此,则物欲全消,气禀悉化,内外贞白,天真独露,声律身度,鉴空衡平,寂然不动之大体立矣。 感而遂通之大用全矣。感而遂通之大用全矣。 心常安則一身舒泰,世常安則萬事具理。心常安则一身舒泰,世常安则万事具理。

【安而后能慮】 【安而后能虑】

止定靜安者,乃由動入靜,反情合性,攝萬殊而還一本,以立大學之體。止定静安者,乃由动入静,反情合性,摄万殊而还一本,以立大学之体。 慮者,乃經綸應酬,導禁批卻,若庖丁之解牛,辯是與非。虑者,乃经纶应酬,导禁批却,若庖丁之解牛,辩是与非。 如伯樂之相馬,既萬理之具足,即無適而不當,鑒空則美惡自照,恆平則毫厘難欺。如伯乐之相马,既万理之具足,即无适而不当,鉴空则美恶自照,恒平则毫厘难欺。 慮者乃感而遂通,以達大學之大用,體全用備,藏器待時。虑者乃感而遂通,以达大学之大用,体全用备,藏器待时。 窮則獨善,達則兼善,潛現躍飛,大行不加,窮居不損,無入而不自得矣。穷则独善,达则兼善,潜现跃飞,大行不加,穷居不损,无入而不自得矣。 無事則萬慮俱寂,有事則無慮不當。无事则万虑俱寂,有事则无虑不当。

【慮而后能得】 【虑而后能得】

以前功夫,既明體達用,體無不具,即用無不周,如此則大人之學既成,大人之道已得。以前功夫,既明体达用,体无不具,即用无不周,如此则大人之学既成,大人之道已得。 知止者,大學之入手,能得者大學之成就。知止者,大学之入手,能得者大学之成就。 定靜安慮,由下手至于成就,效驗造詣之次第功夫,條目至此一結。定静安虑,由下手至于成就,效验造诣之次第功夫,条目至此一结。 安而不慮,則端末不現而無用。安而不虑,则端末不现而无用。 慮而不安,則躁妄無准而多失。虑而不安,则躁妄无准而多失。 由安而慮,則體立用行,大學之道得矣。由安而虑,则体立用行,大学之道得矣。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萬事,有萬事然后有本末、始終、先后之序。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万事,有万事然后有本末、始终、先后之序。 大人之學,窮源竟委,原始要終,本末不紊,先后有序,方能代天理物,經營萬事。大人之学,穷源竟委,原始要终,本末不紊,先后有序,方能代天理物,经营万事。 乾陽物也,坤陰物也。干阳物也,坤阴物也。 人為萬物之靈,飛潛動植,莫非物也。人为万物之灵,飞潜动植,莫非物也。 天有四時八節,雨陽災祥,陰陽消息,莫非事也。天有四时八节,雨阳灾祥,阴阳消息,莫非事也。 人有三綱五常,服食起居,公私慶,莫非事也。人有三纲五常,服食起居,公私庆,莫非事也。 天有天事,地有地事,人有人事。天有天事,地有地事,人有人事。 天地萬物,雖有其事,合而言之,皆大人分內之事,當知當行之事也。天地万物,虽有其事,合而言之,皆大人分内之事,当知当行之事也。 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此天地人物總統之本始,最先之事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此天地人物总统之本始,最先之事也。 元會運世之升降,年月日時之循環,雖大小不同,久暫各異,莫不各有本末終始、先后之序。元会运世之升降,年月日时之循环,虽大小不同,久暂各异,莫不各有本末终始、先后之序。 大人之學,悉運會升降之由因,事之消長興衰,而行其經權常變之道,施其因革損益之法。大人之学,悉运会升降之由因,事之消长兴衰,而行其经权常变之道,施其因革损益之法。 可者因之,否者革之﹔不及益之,太過損之﹔本則先之,以原始末,則后之以要終。可者因之,否者革之﹔不及益之,太过损之﹔本则先之,以原始末,则后之以要终。 天地不足,大人補之。天地不足,大人补之。 陰陽失和,大人調之。阴阳失和,大人调之。 日月盈虧,寒暑代謝,治歷明時,使民不惑于稼穡之期,洒掃應對,此本始所先也,則立小學以教之。日月盈亏,寒暑代谢,治历明时,使民不惑于稼穑之期,洒扫应对,此本始所先也,则立小学以教之。 窮理盡性,從政服官,末終所后也,則立大學以教之。穷理尽性,从政服官,末终所后也,则立大学以教之。 人之賢愚不等也,則立政以一之。人之贤愚不等也,则立政以一之。 寬則失之放之也,則制禮以節之。宽则失之放之也,则制礼以节之。 嚴則失之拘也,則作樂以和之。严则失之拘也,则作乐以和之。 動勞則賞以勸之,頑梗則罰以威之。动劳则赏以劝之,顽梗则罚以威之。 賢有大小也,則立君以主之。贤有大小也,则立君以主之。 三公論道,六卿分職,百官從事,萬民役使以等之,恩有厚薄也,則立七廟、五服、三族、六親以殺之。三公论道,六卿分职,百官从事,万民役使以等之,恩有厚薄也,则立七庙、五服、三族、六亲以杀之。 故周禮大司徒以鄉三物教萬民,智、仁、聖、義、中、和之六德,孝、友、姻、睦、任、恤之六行,禮、樂、射、御、書、數之六藝。故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智、仁、圣、义、中、和之六德,孝、友、姻、睦、任、恤之六行,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 此雖曰三物,而實該萬事德先,行中,藝后,此本末始終,先后之序也。此虽曰三物,而实该万事德先,行中,艺后,此本末始终,先后之序也。 再如水火木金土,貌言視聽思。再如水火木金土,貌言视听思。 宮商角羽,吉凶軍賓嘉,莫非事也,而物在其中。宫商角羽,吉凶军宾嘉,莫非事也,而物在其中。 有是物則有是事,有是事則有本末,終始先后之序。有是物则有是事,有是事则有本末,终始先后之序。 大而天地之始終,次而帝王之興廢,再次而身家之存亡,再次而一事之起落,暫而瞬息之間,微而動靜之際。大而天地之始终,次而帝王之兴废,再次而身家之存亡,再次而一事之起落,暂而瞬息之间,微而动静之际。 大人之學,明顯洞微,彰往察來,萬理悉備,無應不當,不為事先,不失機后,因時制宜,動而輒隨,知至至之,知終終之,則違道不遠矣。大人之学,明显洞微,彰往察来,万理悉备,无应不当,不为事先,不失机后,因时制宜,动而辄随,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则违道不远矣。 此一節乃三綱領之后尾,八條目之起頭,蜂腰束氣,過脈語也。此一节乃三纲领之后尾,八条目之起头,蜂腰束气,过脉语也。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

此八者,乃即流溯源,萬殊一本,由本及末,一本萬殊,萬物萬事成始成終,先后次第之條目也。此八者,乃即流溯源,万殊一本,由本及末,一本万殊,万物万事成始成终,先后次第之条目也。 稽古帝堯,克明峻德,以親九族。稽古帝尧,克明峻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夫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因其舊法,參以己意,刪其繁冗,補其缺略。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因其旧法,参以己意,删其繁冗,补其缺略。 上法三皇,中法五帝,下兼三王。上法三皇,中法五帝,下兼三王。 先聖后聖,若合符節,舊曲新調,異口同言。先圣后圣,若合符节,旧曲新调,异口同言。 問猶龍于柱下,儒玄一家,取聖號于尼丘。问犹龙于柱下,儒玄一家,取圣号于尼丘。 東西同字,拘墟之儒,不達三教一天,萬國一理之源。东西同字,拘墟之儒,不达三教一天,万国一理之源。 強分彼此,各立門戶。强分彼此,各立门户。 同室操戈,自相冰炭。同室操戈,自相冰炭。 三千年來,柱下塵生,杏壇草鞠,云迷天竺,霧鎖祗園。三千年来,柱下尘生,杏坛草鞠,云迷天竺,雾锁祗园。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 況予晚生,數千年之后,前不見往聖,后不見來哲,睹遺文而生悲,忽潸然而淚下。况予晚生,数千年之后,前不见往圣,后不见来哲,睹遗文而生悲,忽潸然而泪下。 然而天道好還,無往不復,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然而天道好还,无往不复,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人定雖能勝天,天定終能勝人。人定虽能胜天,天定终能胜人。 數之所在,理不得而移之﹔理之所在,數亦不得而奪之也。数之所在,理不得而移之﹔理之所在,数亦不得而夺之也。 不必悲天憫人,古傷今,且整玉振金聲,以今還古。不必悲天悯人,古伤今,且整玉振金声,以今还古。 古者指堯舜、禹湯、文武而言也。古者指尧舜、禹汤、文武而言也。 蓋天下之本在國,一國之本在家,一家之本在身﹔一身之本在心,心之運用在乎意﹔意之所之隨乎知,知之是非得失在于學﹔而學之入手自格物始。盖天下之本在国,一国之本在家,一家之本在身﹔一身之本在心,心之运用在乎意﹔意之所之随乎知,知之是非得失在于学﹔而学之入手自格物始。 大學十章,獨失格物致知之傳。大学十章,独失格物致知之传。 此經載在禮記。此经载在礼记。 漢晉隋唐以來,鮮有識者,至宋真儒輩出,始表章之作。汉晋隋唐以来,鲜有识者,至宋真儒辈出,始表章之作。 孔門道統之冠,九章皆有其文,并無異議。孔门道统之冠,九章皆有其文,并无异议。 因致知一章失傳,遂成千古疑案。因致知一章失传,遂成千古疑案。 有以格物為格事物之物者,朱子之學也。有以格物为格事物之物者,朱子之学也。 有以格物為格物欲之物者,陸子之學也。有以格物为格物欲之物者,陆子之学也。 或有是朱而非陸,亦有是陸而非朱。或有是朱而非陆,亦有是陆而非朱。 或作朱陸之調停,或有陽朱而陰陸。或作朱陆之调停,或有阳朱而阴陆。 千百年來,鮮有定論。千百年来,鲜有定论。 致令后之學者,北轍南轅,莫知適從。致令后之学者,北辙南辕,莫知适从。 有志之士,或因無門而入,安于小成。有志之士,或因无门而入,安于小成。 或至皓首無成,望洋而反。或至皓首无成,望洋而反。 皆因蚌鷸相持,遂使漁人得利。皆因蚌鹬相持,遂使渔人得利。 而半山八股之學,竟成孔門嫡派之傳矣。而半山八股之学,竟成孔门嫡派之传矣。 格之一字,原有數義。格之一字,原有数义。 格于上下,有苗來格,格其非心,惟大人惟能格君心之非。格于上下,有苗来格,格其非心,惟大人惟能格君心之非。 此數格字,有感格、格至、格除之義。此数格字,有感格、格至、格除之义。 而格、格斗、賞格、格外,又有克制、遮攔、界限、改革之義。而格、格斗、赏格、格外,又有克制、遮拦、界限、改革之义。 象山陸子之學,以尊德性入手,厭煩樂靜,洞見物欲之紛擾,實為養心之制肘。象山陆子之学,以尊德性入手,厌烦乐静,洞见物欲之纷扰,实为养心之制肘。 尊樂記“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之語,則以格為格除之格,以物為物欲之物。尊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之语,则以格为格除之格,以物为物欲之物。 格即克也,物即己也,格物即克己也。格即克也,物即己也,格物即克己也。 此說雖近于是,而其中有實法、權法、真空、頑空之不同。此说虽近于是,而其中有实法、权法、真空、顽空之不同。 如果師真傳嫡,實知明德至善乃天命之性,惟微之心,腳踏實地,空中不空,此為實法。如果师真传嫡,实知明德至善乃天命之性,惟微之心,脚踏实地,空中不空,此为实法。 真空、寡欲、養心、玩心、神明,物欲全消。真空、寡欲、养心、玩心、神明,物欲全消。 則肢體如墮,氣稟悉化。则肢体如堕,气禀悉化。 則聰明若黜,明德虛靈之性脫然無累,放彌六合,大包天地,卷藏于密,隱于毫端。则聪明若黜,明德虚灵之性脱然无累,放弥六合,大包天地,卷藏于密,隐于毫端。 此正顏子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于大通時也。此正颜子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时也。 人自有生而后,天理之性,拘于氣稟。人自有生而后,天理之性,拘于气禀。 氣質之性,牽于物累,是物至而人化物也。气质之性,牵于物累,是物至而人化物也。 始則不知有天,再則不知有性,繼則不知有身。始则不知有天,再则不知有性,继则不知有身。 惟嗜欲之肆從,惟物引之肆從,迷惑愈深,去道愈遠。惟嗜欲之肆从,惟物引之肆从,迷惑愈深,去道愈远。 認逆旅為故鄉,抱他姓為己兒,戀鬼關禽關之汗下,忘賢關聖域之高明。认逆旅为故乡,抱他姓为己儿,恋鬼关禽关之汗下,忘贤关圣域之高明。 自大道既隱而后,不惟性出之天,未有至者,即本性天君之真正主人,亦未有識者。自大道既隐而后,不惟性出之天,未有至者,即本性天君之真正主人,亦未有识者。 蓋因降生之時,地一聲,后天之氣,從而入之。盖因降生之时,地一声,后天之气,从而入之。 識神、人心用事,氣顯理隱,而理性、元神之道心昧矣。识神、人心用事,气显理隐,而理性、元神之道心昧矣。 大學之道,必須真師指點,理天、氣天、象天之源,理性、氣性、質性之分,然后知得之理天者,乃惟微之道心。大学之道,必须真师指点,理天、气天、象天之源,理性、气性、质性之分,然后知得之理天者,乃惟微之道心。 道心即明德,明德即至善。道心即明德,明德即至善。 得之氣天者,為惟危之人心。得之气天者,为惟危之人心。 得之象天者,為血肉之心。得之象天者,为血肉之心。 道心者,無極之真也。道心者,无极之真也。 真心不隨死無,不因生有,光明寂照,無所不通,寓乎一身,超乎有象。真心不随死无,不因生有,光明寂照,无所不通,寓乎一身,超乎有象。 放之在外,則豎窮三界,大而無外﹔卷之在內,則藏于一身,有感悉通。放之在外,则竖穷三界,大而无外﹔卷之在内,则藏于一身,有感悉通。 至理渾圓太極先,徹終徹始徹中邊。至理浑圆太极先,彻终彻始彻中边。 大包覆載無形外,細入鳶魚有象前。大包覆载无形外,细入鸢鱼有象前。 二五合時周性命,一三判處貫人天。二五合时周性命,一三判处贯人天。 羲皇畫后真宗顯,聖聖淵源在此傳。羲皇画后真宗显,圣圣渊源在此传。 明德虛靈一段光,心源性海降維皇。明德虚灵一段光,心源性海降维皇。 合天要識通天路,至命當知立命方。合天要识通天路,至命当知立命方。 費隱顯微神兩在,中邊本末理雙忘。费隐显微神两在,中边本末理双忘。 有為須到無為處,聲臭空空至善堂。有为须到无为处,声臭空空至善堂。 此即無極理天,明德至善也。此即无极理天,明德至善也。 賢不加增,愚不少減,人人本有而不知其有者。贤不加增,愚不少减,人人本有而不知其有者。 真師傳授,講透言明,實得于心。真师传授,讲透言明,实得于心。 然后遵陸子格除物欲之格,先格富貴財色昏性之物,以制其外。然后遵陆子格除物欲之格,先格富贵财色昏性之物,以制其外。 再格淫念雜念亂性之物,以安其內。再格淫念杂念乱性之物,以安其内。 若待物欲格盡,自然天理純全。若待物欲格尽,自然天理纯全。 天理即明德至善之地也。天理即明德至善之地也。 功夫至此,天君雖貴,舉目即在眼前﹔理天雖遙,不移一步即至。功夫至此,天君虽贵,举目即在眼前﹔理天虽遥,不移一步即至。 未至之時,耳聞總屬荒渺。未至之时,耳闻总属荒渺。 既至之后,眼見方為實在。既至之后,眼见方为实在。 既到至處,真知至處。既到至处,真知至处。 故曰:“物格而后知至”。故曰:“物格而后知至”。 意之所以不誠者,物欲擾之也。意之所以不诚者,物欲扰之也。 物欲格盡之后,天真獨露,徹地通天,天君泰然,百體從令,一絲不挂,萬感俱寂,性若澄潭,意同太虛。物欲格尽之后,天真独露,彻地通天,天君泰然,百体从令,一丝不挂,万感俱寂,性若澄潭,意同太虚。 到此境界,真實無妄,而意有不誠者乎?到此境界,真实无妄,而意有不诚者乎? 故曰:“知至而后意誠”,意既至真無妄,心亦中正不偏。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意既至真无妄,心亦中正不偏。 故曰:“意誠而后心正”。故曰:“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則氣調神和,言行從理,內外貞白而身自修矣。心正则气调神和,言行从理,内外贞白而身自修矣。 物格知至,意誠心正身修,此明明德成己之事也。物格知至,意诚心正身修,此明明德成己之事也。 其身正不令而行,誠能感神,誠能格天,誠能動物,況一家之人乎?其身正不令而行,诚能感神,诚能格天,诚能动物,况一家之人乎? 教之以言,化之以行,傳之以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使一家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復還天理。教之以言,化之以行,传之以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使一家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复还天理。 知止意誠心正身修則家齊矣。知止意诚心正身修则家齐矣。 由親及疏,自近而遠,風行草偃,化行俗美。由亲及疏,自近而远,风行草偃,化行俗美。 一國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復還天理,知止意誠,心正身修,則國治矣。一国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复还天理,知止意诚,心正身修,则国治矣。 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盛德所感,梯山航海,不招而至。盛德所感,梯山航海,不招而至。 擔簦負笈,聞風而來。担簦负笈,闻风而来。 大道普傳,甘棠廣樹,虛心而至,實腹而還。大道普传,甘棠广树,虚心而至,实腹而还。 而天下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復還天理。而天下之人皆能格除物欲,复还天理。 知至意誠心正身修,則天下平矣。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则天下平矣。 家齊國治天下平,此成物之學,新民之事也。家齐国治天下平,此成物之学,新民之事也。 明明德則至善存于一人,新民則至善及于人人,猶恐進銳退速,始勤終怠,作輟間斷,廢于半途,敗于垂成。明明德则至善存于一人,新民则至善及于人人,犹恐进锐退速,始勤终怠,作辍间断,废于半途,败于垂成。 或遭逢不偶而累于境遇,或聲聞未達而悔于不知,此等竟況,皆大人几經閱歷周知幽隱者也。或遭逢不偶而累于境遇,或声闻未达而悔于不知,此等竟况,皆大人几经阅历周知幽隐者也。 必須廣立學宮,精選師承,因材施教,誘掖獎勸,輔相裁成。必须广立学宫,精选师承,因材施教,诱掖奖劝,辅相裁成。 道明德立者上品旌獎,無修失行者下等示辱。道明德立者上品旌奖,无修失行者下等示辱。 給其廩祿,免其差徭,為四民之稱首,作聖賢之嫡派。给其廪禄,免其差徭,为四民之称首,作圣贤之嫡派。 藝精者,服官從政,道高者教愚化賢,為君者表帥認真,為官者政事莫懈。艺精者,服官从政,道高者教愚化贤,为君者表帅认真,为官者政事莫懈。 由近而遠,自淺入深,至義精而仁熟,乃盡性以至命,郅治臻乎上理,斯比戶之可封。由近而远,自浅入深,至义精而仁熟,乃尽性以至命,郅治臻乎上理,斯比户之可封。 道不急于速效,事惟期于久成。道不急于速效,事惟期于久成。 立法萬世無弊,乃得止而貞恆。立法万世无弊,乃得止而贞恒。 直待乾坤既毀,有形悉歸無形。直待乾坤既毁,有形悉归无形。 莫悲槁木遭焚,共樂秋收西成。莫悲槁木遭焚,共乐秋收西成。 華胥無懷至樂,無死自然無生。华胥无怀至乐,无死自然无生。 休息直待寅會,打點再下東城。休息直待寅会,打点再下东城。 此是貞元循環,秋收以待春生。此是贞元循环,秋收以待春生。 井蛙拘墟天小,夏虫難語堅冰。井蛙拘墟天小,夏虫难语坚冰。 此皆囿于聞見,不能觸類旁通。此皆囿于闻见,不能触类旁通。 一隅能推三隅,才知天地始終。一隅能推三隅,才知天地始终。 行道奉天承命,三界十方悉通。行道奉天承命,三界十方悉通。 下度有情萬類,上度河漢辰星。下度有情万类,上度河汉辰星。 咸通無極至理,大學之功完成。咸通无极至理,大学之功完成。 天話說上一片,知我罪我在評。天话说上一片,知我罪我在评。 再講事物之格,兩端合一乃成。再讲事物之格,两端合一乃成。 夫一人之知識有限,兩大之事務無窮。夫一人之知识有限,两大之事务无穷。 一竹格至七日,几時豁然貫通。一竹格至七日,几时豁然贯通。 是率天下而路,苦死百無一成。是率天下而路,苦死百无一成。 古人云:縱使格盡羲皇以來之書,胸羅甲乙,格盡宇宙以內之物,博綜動植,仍是遠涉泛求,與明明德,止至善之道無相關涉。古人云:纵使格尽羲皇以来之书,胸罗甲乙,格尽宇宙以内之物,博综动植,仍是远涉泛求,与明明德,止至善之道无相关涉。 然則格事物之物,其說非乎?然则格事物之物,其说非乎? 曰何?曰何? 可非也,亦大學之一端也。可非也,亦大学之一端也。 格事物之物者,大學未知求知之事也。格事物之物者,大学未知求知之事也。 格物欲之物者,大學已知求行之事也。格物欲之物者,大学已知求行之事也。 知行合一,乃大學之正法也。知行合一,乃大学之正法也。 偏知偏行乃大學之一端也。偏知偏行乃大学之一端也。 蓋知而不行,則道非我有,行而不知,則助長揠苗。盖知而不行,则道非我有,行而不知,则助长揠苗。 知行并到,體用兼該,執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學庸之能事畢矣。知行并到,体用兼该,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学庸之能事毕矣。 宇宙內外,雖事物之無窮,聖人之道實有門而可入。宇宙内外,虽事物之无穷,圣人之道实有门而可入。 如果得其要領,自然破竹而下。如果得其要领,自然破竹而下。 要領維何?要领维何? 原夫道本太虛,一氣流行,大之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小之曲成萬物而無遺。原夫道本太虚,一气流行,大之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小之曲成万物而无遗。 從其曲成萬物者而格之,則萬物可格。从其曲成万物者而格之,则万物可格。 從其范圍天地者而格之,則天地亦可格也。从其范围天地者而格之,则天地亦可格也。 苟能寓目于無聲無臭之中,自爾會心于牝牡驪黃之外。苟能寓目于无声无臭之中,自尔会心于牝牡骊黄之外。 天地間雖物有萬殊,推其原本,不過動靜兩事。天地间虽物有万殊,推其原本,不过动静两事。 本乎天者親上,動物有靈,神系于天,其根在上,其大族有五,曰:羽、毛、鱗、甲、裸。本乎天者亲上,动物有灵,神系于天,其根在上,其大族有五,曰:羽、毛、鳞、甲、裸。 本乎地者親下,靜物無知,氣通于地,其根在下。本乎地者亲下,静物无知,气通于地,其根在下。 本天者,神、氣、象三合而有生。本天者,神、气、象三合而有生。 本地者,惟氣與象二合而有生。本地者,惟气与象二合而有生。 此陽奇陰耦之數也。此阳奇阴耦之数也。 靜物之可食名?者,大該亦有五,曰:根、穗、角、蔓、懸。静物之可食名?者,大该亦有五,曰:根、穗、角、蔓、悬。 川之流也本于天,山之峙也本于地。川之流也本于天,山之峙也本于地。 天一生水也,而陽遂之火出于天。天一生水也,而阳遂之火出于天。 地二生火也,而山川之云出于地。地二生火也,而山川之云出于地。 男本乾九也,而用少陰之八。男本干九也,而用少阴之八。 女本坤六也,而用少陽之七。女本坤六也,而用少阳之七。 此陰陽互根,水火互藏之妙也。此阴阳互根,水火互藏之妙也。 南方之國,暖多于寒,女多于男者,用九變八,乾之大用在離也。南方之国,暖多于寒,女多于男者,用九变八,干之大用在离也。 北方之國,寒多于暖,男多于女者,用六變七,坤之大用在坎也。北方之国,寒多于暖,男多于女者,用六变七,坤之大用在坎也。 日生于東者,木生火也。日生于东者,木生火也。 月生于西者,金生水也。月生于西者,金生水也。 先天八卦者,中國之地盤也,與河圖同。先天八卦者,中国之地盘也,与河图同。 后天八卦者,流行之氣天也,與洛書同。后天八卦者,流行之气天也,与洛书同。 動物之大族有五者,天有五行也。动物之大族有五者,天有五行也。 植物之大?有五者,地有五行也。植物之大?有五者,地有五行也。 各族各?之數,皆本三百六十者。各族各?之数,皆本三百六十者。 天有三百六十度,地亦有三百六十度也。天有三百六十度,地亦有三百六十度也。 五族之類,雄陽雌陰。五族之类,雄阳雌阴。 五?之類,氣輕為陽,味重為陰。五?之类,气轻为阳,味重为阴。 陽者,食之而達表﹔陰者,食之而入里。阳者,食之而达表﹔阴者,食之而入里。 天包地外,地處天中,各從其類也。天包地外,地处天中,各从其类也。 男子者,乾之九也,用九變八,故男子八月而生齒,二八而陽精通,八八而周天。男子者,干之九也,用九变八,故男子八月而生齿,二八而阳精通,八八而周天。 女子者,坤之六也,用六變七,故女子七月而生齒,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周天。女子者,坤之六也,用六变七,故女子七月而生齿,二七而天癸至,七七而周天。 五族之性,各有不同者。五族之性,各有不同者。 羽族屬火,稟夏至之氣而生,火性炎上,故能飛。羽族属火,禀夏至之气而生,火性炎上,故能飞。 火主文明,故羽毛鮮艷。火主文明,故羽毛鲜艳。 火主禮,故鴛鴦不亂配,知男女之禮。火主礼,故鸳鸯不乱配,知男女之礼。 雁飛不亂行,知少長之禮。雁飞不乱行,知少长之礼。 其族三百六十,而鳳為之長。其族三百六十,而凤为之长。 毛族屬木,稟春分之氣而生,陽氣初出,卦名大壯,故駝騾象馬之類,多力而代人服勞。毛族属木,禀春分之气而生,阳气初出,卦名大壮,故驼骡象马之类,多力而代人服劳。 以草為食,故其毛類草木性仁,故牛馬之類不食生靈。以草为食,故其毛类草木性仁,故牛马之类不食生灵。 其族三百六十,而麒麟為之長。其族三百六十,而麒麟为之长。 羽虫多樹棲者,火性上也。羽虫多树栖者,火性上也。 毛虫不棲樹而居地者,木性平也。毛虫不栖树而居地者,木性平也。 春夏在子午之東,木火一家,東三南二,同成五也。春夏在子午之东,木火一家,东三南二,同成五也。 鱗族屬水,稟冬至之氣而生,水性潤下,故潛而在淵。鳞族属水,禀冬至之气而生,水性润下,故潜而在渊。 水主智,故神龍變化,天淵兩在。水主智,故神龙变化,天渊两在。 水化氣則為云,云成雨則為水。水化气则为云,云成雨则为水。 成云則自地而至天,成雨則自天而至地。成云则自地而至天,成雨则自天而至地。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避高趨下,盈科而行,五色皆合,方圓皆可,此水之所以居五行之先也。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避高趋下,盈科而行,五色皆合,方圆皆可,此水之所以居五行之先也。 魚可化龍,鯤可化鵬者,水之靈也。鱼可化龙,鲲可化鹏者,水之灵也。 鯤化為鵬者,水化火也。鲲化为鹏者,水化火也。 雀化為蛤者,火化水也。雀化为蛤者,火化水也。 此兩者,一則水火之互藏,一則二氣之變化。此两者,一则水火之互藏,一则二气之变化。 其族三百六十,而龍為之長。其族三百六十,而龙为之长。 甲族屬金,稟秋風之氣而生,氣雖下降而未深,故半水半陸。甲族属金,禀秋风之气而生,气虽下降而未深,故半水半陆。 金性堅,故甲挂于外。金性坚,故甲挂于外。 金主肺,肺主氣,故龜調息而不食。金主肺,肺主气,故龟调息而不食。 氣能通,故龜能前知。气能通,故龟能前知。 金主義,故龜以吉凶告人,而知趨避。金主义,故龟以吉凶告人,而知趋避。 其族三百六十,而龜為之長。其族三百六十,而龟为之长。 秋居子午之西,金水一家,北一西四共之也。秋居子午之西,金水一家,北一西四共之也。 木火二族,稟陽升之氣而生。木火二族,禀阳升之气而生。 故聲音多者,言揚火也。故声音多者,言扬火也。 發揚在外,散于羽毛,而不生珠。发扬在外,散于羽毛,而不生珠。 金水二族,稟陰降之氣而生,故聲音少者,氣內含也。金水二族,禀阴降之气而生,故声音少者,气内含也。 收斂在內則生珠。收敛在内则生珠。 仙鶴養神,修其上也。仙鹤养神,修其上也。 靈龜調息,修其下也。灵龟调息,修其下也。 裸族屬土,稟中氣而生,故四端具備,五德兼全。裸族属土,禀中气而生,故四端具备,五德兼全。 不恃羽毛鱗甲,而居以宮室,服以衣冠,法天象地。不恃羽毛鳞甲,而居以宫室,服以衣冠,法天象地。 以五?為食,以四靈為畜,行不獨行,知必周知。以五?为食,以四灵为畜,行不独行,知必周知。 三綱五常,九族十義,居三才之中,為萬物之靈。三纲五常,九族十义,居三才之中,为万物之灵。 聖賢仙佛由此修,道德文章從此出。圣贤仙佛由此修,道德文章从此出。 制禮作樂,別于禽獸。制礼作乐,别于禽兽。 治歷明時,法乎天地。治历明时,法乎天地。 其族三百六十,而聖人為之長。其族三百六十,而圣人为之长。 此土居中央而應八方,戊己自居,生數五,合東三南二北一西四,而一之者也。此土居中央而应八方,戊己自居,生数五,合东三南二北一西四,而一之者也。 呼奇吸耦,成九六三分損益,乃五音六律之源,奇順耦逆成一二。呼奇吸耦,成九六三分损益,乃五音六律之源,奇顺耦逆成一二。 一氣復?,乃河圖洛書之本。一气复?,乃河图洛书之本。 一二倡和成音律,喉宮在中,而統牙舌唇齒。一二倡和成音律,喉宫在中,而统牙舌唇齿。 舌尖色紅,通于心而屬火,夏至之氣也。舌尖色红,通于心而属火,夏至之气也。 故其音為。故其音为。 下唇屬水,冬至之氣也。下唇属水,冬至之气也。 陽潛在下,其音為羽,氣出于腎。阳潜在下,其音为羽,气出于肾。 上牙近舌,木火一家,春分之氣也。上牙近舌,木火一家,春分之气也。 陽升未高,屬于肝經,其音為角。阳升未高,属于肝经,其音为角。 下齒近唇,金水一家,秋分之氣。下齿近唇,金水一家,秋分之气。 降而未深,屬于肺經,其音為商。降而未深,属于肺经,其音为商。 、角、商、羽音雖有四,皆自喉出,而統于脾經,而屬土。 、角、商、羽音虽有四,皆自喉出,而统于脾经,而属土。 土為四行之主,故宮為君。土为四行之主,故宫为君。 其數八十有一,以多為貴。其数八十有一,以多为贵。 商音之數七十二,次于宮數,故為臣。商音之数七十二,次于宫数,故为臣。 角音之數六十四,而次于商,故為民。角音之数六十四,而次于商,故为民。 音之數五十四,又次與商,故為事。 音之数五十四,又次与商,故为事。 羽音之數四十八,又次于,故為物,而為小為賤。羽音之数四十八,又次于,故为物,而为小为贱。 五音之數,悉本于冬至一陽之奇。五音之数,悉本于冬至一阳之奇。 五音之氣本于天,故用一為本。五音之气本于天,故用一为本。 六律之氣本于地,故兼用地數之二。六律之气本于地,故兼用地数之二。 此律始于九呂,始于六,老陽老陰為眾音眾器之父母也。此律始于九吕,始于六,老阳老阴为众音众器之父母也。 而度量與衡亦出于此。而度量与衡亦出于此。 推而至于羽毛,千戚之舞亦可由此而推。推而至于羽毛,千戚之舞亦可由此而推。 音者,夏至之氣也。 音者,夏至之气也。 火氣炎上,有是氣必有是象,故其舞之形曰高出無上,角音者春分之氣也,發揚在外,故其舞之形曰:勇往直前。火气炎上,有是气必有是象,故其舞之形曰高出无上,角音者春分之气也,发扬在外,故其舞之形曰:勇往直前。 商音者,秋分之氣也。商音者,秋分之气也。 其氣主收,故其舞之象曰:收斂向內。其气主收,故其舞之象曰:收敛向内。 羽音者,冬至之氣也。羽音者,冬至之气也。 其氣潛藏在下,故其舞之象曰卑以自牧。其气潜藏在下,故其舞之象曰卑以自牧。 宮音者,居中應外。宫音者,居中应外。 居中者,清宮也。居中者,清宫也。 其舞之象曰:獨善其身,此在下之大人也。其舞之象曰:独善其身,此在下之大人也。 應外者濁宮也,其舞之象曰:兼善天下,此在上之大人也。应外者浊宫也,其舞之象曰:兼善天下,此在上之大人也。 音有輕清重濁,此音中之四象也。音有轻清重浊,此音中之四象也。 輕清本于天而在外,重濁本于地而在內。轻清本于天而在外,重浊本于地而在内。 輕音出于舌外,此宗動天無象之音也。轻音出于舌外,此宗动天无象之音也。 清音出于舌尖矣,此經星緯星天有象之音也。清音出于舌尖矣,此经星纬星天有象之音也。 重音出于舌中,地外之音也。重音出于舌中,地外之音也。 濁音出于舌后,地中之音也。浊音出于舌后,地中之音也。 五音之中各有輕清重濁之分。五音之中各有轻清重浊之分。 此瑟之弦所以二十有五也。此瑟之弦所以二十有五也。 二十五者,五五之數也。二十五者,五五之数也。 瑟弦始于五而后成七者,因牙舌唇齒喉五音之外,又有老字半舌、人字半齒之變,變羽也。瑟弦始于五而后成七者,因牙舌唇齿喉五音之外,又有老字半舌、人字半齿之变,变羽也。 故又加文武二弦,合而為七也。故又加文武二弦,合而为七也。 五行、七政、八卦、九宮、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終而復始之周天,此五音、七音、八音、九音、十二音旋相為宮之所自來也。五行、七政、八卦、九宫、十二次,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之终而复始之周天,此五音、七音、八音、九音、十二音旋相为宫之所自来也。 宇宙間有是氣則有是象,有是象則有是事,有是事則災祥、治亂、廢興、存亡從而分矣。宇宙间有是气则有是象,有是象则有是事,有是事则灾祥、治乱、废兴、存亡从而分矣。 樂之至可以補八風之不足,抑氣運之有余,扶弱抑強,損有余而補不足。乐之至可以补八风之不足,抑气运之有余,扶弱抑强,损有余而补不足。 樂之關亦大矣哉。乐之关亦大矣哉。 以類而推,輕音通無極之理,祀理天之神,則奏輕音。以类而推,轻音通无极之理,祀理天之神,则奏轻音。 清音通太極之氣,祀氣天之神,則奏清音。清音通太极之气,祀气天之神,则奏清音。 重音通地面之上,祀山川社稷之神,則奏重音。重音通地面之上,祀山川社稷之神,则奏重音。 濁音通乎幽冥,祀至陰之靈,則奏濁音。浊音通乎幽冥,祀至阴之灵,则奏浊音。 輕者老陽也,濁者老陰也。轻者老阳也,浊者老阴也。 清者少陽而重者少陰也。清者少阳而重者少阴也。 禮樂得其序,則天地位而萬物育。礼乐得其序,则天地位而万物育。 禮樂失其序,則四時不調,陰陽反常,疾厲妖札之災現,而萬物之生機難遂矣。礼乐失其序,则四时不调,阴阳反常,疾厉妖札之灾现,而万物之生机难遂矣。 禮別尊卑男女之等,樂和上下陰陽之情,無禮不尊,無樂不親。礼别尊卑男女之等,乐和上下阴阳之情,无礼不尊,无乐不亲。 禮盛則離,恐其尊而不親也,則作樂以和之。礼盛则离,恐其尊而不亲也,则作乐以和之。 樂盛則流,恐其親而不尊也,則制禮以節之。乐盛则流,恐其亲而不尊也,则制礼以节之。 禮節樂和,此歷代君師代天理物之大權也。礼节乐和,此历代君师代天理物之大权也。 外此則有賞罰政事,以濟禮樂之所不及。外此则有赏罚政事,以济礼乐之所不及。 天本一也,而元氣之周流高下不同,清濁各異,而其行度之遲速亦參差不齊矣。天本一也,而元气之周流高下不同,清浊各异,而其行度之迟速亦参差不齐矣。 宗動天有氣有象,其位最高,其體至清,其行最速,其度不可見,而以恆星之度為度。宗动天有气有象,其位最高,其体至清,其行最速,其度不可见,而以恒星之度为度。 恆星居緯星之上,隨宗動天而動,一日繞地一周,而過一度三十日有奇,移一宮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恒星居纬星之上,随宗动天而动,一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三十日有奇,移一宫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 一周天謂之一年。一周天谓之一年。 土星與恆星接其行,微遲二十八日,不及恆星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宮,二十八年一周天。土星与恒星接其行,微迟二十八日,不及恒星一度,二十八月移一宫,二十八年一周天。 宗動天為乾之上爻,恆星天為乾之中爻,土星天為乾之末爻。宗动天为干之上爻,恒星天为干之中爻,土星天为干之末爻。 此三重天合而為乾,而總名曰:天行健。此三重天合而为干,而总名曰:天行健。 木星居土星之下,又遲于土星十二日,不及恆星天一度,十二月移一宮,十二年一周天。木星居土星之下,又迟于土星十二日,不及恒星天一度,十二月移一宫,十二年一周天。 火星居木星之下,又遲于木星二日,不及恆星天一度,二月移一宮,二年一周天。火星居木星之下,又迟于木星二日,不及恒星天一度,二月移一宫,二年一周天。 日輪居火星之下,又遲于火星一日,不及恆星天一度,一月移一宮,一年一周天。日轮居火星之下,又迟于火星一日,不及恒星天一度,一月移一宫,一年一周天。 此木火一家,合而為離。此木火一家,合而为离。 木星為離之初,火星為離之中,日輪為離之成乾,純陽,故行健。木星为离之初,火星为离之中,日轮为离之成干,纯阳,故行健。 離中含一陰,故次健于乾。离中含一阴,故次健于干。 金星水星居日輪之下,行度周天,雖與日輪天略同,而各有伏留、遲速、進退之別。金星水星居日轮之下,行度周天,虽与日轮天略同,而各有伏留、迟速、进退之别。 大抵近日則行遲,遠日則行速,與日同度則伏,先日而行則朝現,謂之啟明。大抵近日则行迟,远日则行速,与日同度则伏,先日而行则朝现,谓之启明。 后日而行則夕現,謂之長庚。后日而行则夕现,谓之长庚。 月輪居金水之下,而行遲一日,不及恆星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月轮居金水之下,而行迟一日,不及恒星十三度十九分度之七。 二十七日半與恆星天會,二十九日半與日輪天會。二十七日半与恒星天会,二十九日半与日轮天会。 金星為坎之初,水星為坎之中,月為坎之成。金星为坎之初,水星为坎之中,月为坎之成。 金水一家,合而為坎。金水一家,合而为坎。 坎卦二陰一陽,故行遲。坎卦二阴一阳,故行迟。 一月三十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乃一歲之正數也。一月三十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乃一岁之正数也。 而日與天會,實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余五日四分日之一,是為氣盈。而日与天会,实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余五日四分日之一,是为气盈。 三十日一月之正數也。三十日一月之正数也。 而日與月會,只有二十九日半而不足,故一年有六小。而日与月会,只有二十九日半而不足,故一年有六小。 蓋二月不置小,則月圓于十四。盖二月不置小,则月圆于十四。 四月不置小,則月圓于十三。四月不置小,则月圆于十三。 一年不置小,則月不待初十日而圓矣,故月小之置,正朔望也。一年不置小,则月不待初十日而圆矣,故月小之置,正朔望也。 閏余之置,正四時也。闰余之置,正四时也。 氣盈五日而有余,故今年欲知來年春,再加五日三時辰,再加朔虛六日而不足,故春打來年加十一,此五年之所以二閏也。气盈五日而有余,故今年欲知来年春,再加五日三时辰,再加朔虚六日而不足,故春打来年加十一,此五年之所以二闰也。 九重天,上三重為乾,中三重為離,下三重為坎,再下則地,為坤矣。九重天,上三重为干,中三重为离,下三重为坎,再下则地,为坤矣。 地面之上,五岳群山,天中地也。地面之上,五岳群山,天中地也。 四海百川,地中天也。四海百川,地中天也。 再加飛潛動植雜居其間,死生相續,大抵由動而入靜,為坤之初爻。再加飞潜动植杂居其间,死生相续,大抵由动而入静,为坤之初爻。 向下土石純靜為坤之中爻,再向下而泉水生焉。向下土石纯静为坤之中爻,再向下而泉水生焉。 靜中之動也,為坤之末爻。静中之动也,为坤之末爻。 坤之初爻,由動入靜,自天而地也,坤之末爻,由靜而動,自地而天也。坤之初爻,由动入静,自天而地也,坤之末爻,由静而动,自地而天也。 坤之中爻,乃地靜之本體。坤之中爻,乃地静之本体。 天度三百六十,地度亦如之。天度三百六十,地度亦如之。 地之德方而形圓,中高四下,高者為山,下者為水,三百六十度,四面各得九十度,而為四大部洲。地之德方而形圆,中高四下,高者为山,下者为水,三百六十度,四面各得九十度,而为四大部洲。 南贍部洲九十度,山鎮西北,澤注東南者,北高南下。南赡部洲九十度,山镇西北,泽注东南者,北高南下。 高則地多天少,以地為主,下則天多地少,以天為主。高则地多天少,以地为主,下则天多地少,以天为主。 日生于東沒于西,水生于西歸于東。日生于东没于西,水生于西归于东。 陽生東北,陰生西南。阳生东北,阴生西南。 陽生則自寒而暖,陰生則自暖而寒。阳生则自寒而暖,阴生则自暖而寒。 其洲日出于東中于南,故后天之離在南。其洲日出于东中于南,故后天之离在南。 北衢盧洲之地,南高北下,日出于西而中于北,其后天之離在北。北衢卢洲之地,南高北下,日出于西而中于北,其后天之离在北。 東勝神洲西高東下,日出于北中于東,其后天之離在東。东胜神洲西高东下,日出于北中于东,其后天之离在东。 西牛賀洲東高西下,日出于南中于西,其后天之離在西。西牛贺洲东高西下,日出于南中于西,其后天之离在西。 即日可以推月,即月可以推星,即星可以推四洲氣候之不同。即日可以推月,即月可以推星,即星可以推四洲气候之不同。 大抵南北二洲四分差二,東西二洲四分差一,此午則彼子,此子則彼午。大抵南北二洲四分差二,东西二洲四分差一,此午则彼子,此子则彼午。 南與東西四分差一,南洲之午為東洲之酉,西洲之卯,他可類推。南与东西四分差一,南洲之午为东洲之酉,西洲之卯,他可类推。 地之一度二百五十里。地之一度二百五十里。 自中岳南行二百五十里,暖氣早一日,北行二百五十里,則寒氣早到一日,此河圖二七在南,一六在北之所以然也。自中岳南行二百五十里,暖气早一日,北行二百五十里,则寒气早到一日,此河图二七在南,一六在北之所以然也。 周圍三百六十度為里,九萬四洲,每洲二萬二千五百里,周三徑一,其厚三萬里。周围三百六十度为里,九万四洲,每洲二万二千五百里,周三径一,其厚三万里。 南洲居地之上,日月星辰在上,以上為上。南洲居地之上,日月星辰在上,以上为上。 北洲居地之下,日月星辰在下,以下為上。北洲居地之下,日月星辰在下,以下为上。 然南洲之東海當為北洲之西海,而北洲亦名之為東海。然南洲之东海当为北洲之西海,而北洲亦名之为东海。 地上之天在上,則地下之天當在下,而北洲之人亦曰天在上。地上之天在上,则地下之天当在下,而北洲之人亦曰天在上。 此道之為物不二,而生物不測也,及其至也,雖聖人亦有所不知焉。此道之为物不二,而生物不测也,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天包地外,地處天中,至理不動,結而成地。天包地外,地处天中,至理不动,结而成地。 大氣流行,積而成天。大气流行,积而成天。 理載大氣,氣載大地,地載萬類。理载大气,气载大地,地载万类。 鳥行于空,而忘其為空,魚行于水,而忘其為水。鸟行于空,而忘其为空,鱼行于水,而忘其为水。 而人騰空則墮,沒水則溺者,其稟氣不同也。而人腾空则堕,没水则溺者,其禀气不同也。 大道知之而不言,萬物由之而不知也。大道知之而不言,万物由之而不知也。 月本無光,借日之光以為光。月本无光,借日之光以为光。 光生于日之所照,暗生于日之所不照。光生于日之所照,暗生于日之所不照。 光處為陽,為魂,為長畫之奇爻。光处为阳,为魂,为长画之奇爻。 暗處為陰,為魄,為斷畫之耦爻。暗处为阴,为魄,为断画之耦爻。 月到晦日,純陰無陽,坤卦也。月到晦日,纯阴无阳,坤卦也。 坤卦西南得朋,三五而盈,而生震兌。坤卦西南得朋,三五而盈,而生震兑。 乾東北喪朋,三五而闕,而生巽艮。干东北丧朋,三五而阙,而生巽艮。 坤八卦只有六卦者,日月即坎離也。坤八卦只有六卦者,日月即坎离也。 六爻即是八爻者,九六亦坎離也。六爻即是八爻者,九六亦坎离也。 天之三百六十度,加天地日月之本度,亦當曰三百八十四度。天之三百六十度,加天地日月之本度,亦当曰三百八十四度。 易之三百八十四爻,除乾坤坎離之本爻,亦當用三百六十爻也。易之三百八十四爻,除乾坤坎离之本爻,亦当用三百六十爻也。 一月三十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即三百六十爻也,此為大周天,而洛書之氣屬之。一月三十日,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即三百六十爻也,此为大周天,而洛书之气属之。 一日十二時,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時,亦三百六十爻也,此為小周天,而八卦之象屬之。一日十二时,一月三十日,三百六十时,亦三百六十爻也,此为小周天,而八卦之象属之。 推而至于一元之三百六十運,一會之三百六十世。推而至于一元之三百六十运,一会之三百六十世。 一運之三百六十年,一世之三百六十月,一月之三百六十時,大小周天皆以三百六十者,六六之積也。一运之三百六十年,一世之三百六十月,一月之三百六十时,大小周天皆以三百六十者,六六之积也。 三百六十為甲子者,六而三元兩周。三百六十为甲子者,六而三元两周。 三元必用兩周者,自子至午,陽升之三元也。三元必用两周者,自子至午,阳升之三元也。 自午至子,陰降之三元也。自午至子,阴降之三元也。 陽升陰降,太極生兩儀也。阳升阴降,太极生两仪也。 大抵陽生之時,自無入有,陰生之時,自有入無。大抵阳生之时,自无入有,阴生之时,自有入无。 每元之中,各有兩儀者,甲子甲午也。每元之中,各有两仪者,甲子甲午也。 兩儀之中,復生兩儀者,己卯己酉也,而四象分矣。两仪之中,复生两仪者,己卯己酉也,而四象分矣。 一月三百六十時,自朔至望一百八十時,月光自無而有,至望則有之極矣。一月三百六十时,自朔至望一百八十时,月光自无而有,至望则有之极矣。 自望至朔一百八十時,月光自有而無,至晦則無之極也。自望至朔一百八十时,月光自有而无,至晦则无之极也。 一元三百六十運,自天開于子,至巳會一百八十運,自無入有,自午會開道至亥會一百八十運,自有入無。一元三百六十运,自天开于子,至巳会一百八十运,自无入有,自午会开道至亥会一百八十运,自有入无。 天開于子沒于亥,人生寅沒于申,人之將終也。天开于子没于亥,人生寅没于申,人之将终也。 元氣衰則精血不足,精血不足則津液枯竭,水不制火,則君相二火乘虛上炎,肺金受傷而痰喘急,氣上不下而不治矣。元气衰则精血不足,精血不足则津液枯竭,水不制火,则君相二火乘虚上炎,肺金受伤而痰喘急,气上不下而不治矣。 人之有生也,氣旺則生精,精滿則生血,血旺則生津液,津液充滿潤澤百骸,君相二火伏而不起,則耳聰目明,氣調神和,百病不生。人之有生也,气旺则生精,精满则生血,血旺则生津液,津液充满润泽百骸,君相二火伏而不起,则耳聪目明,气调神和,百病不生。 氣衰則血虛,血虛則不能制火,火乘虛起,則死期至矣。气衰则血虚,血虚则不能制火,火乘虚起,则死期至矣。 人身之虛火,即劫火也。人身之虚火,即劫火也。 人生一世不過百年,其生其死人皆見之,而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人生一世不过百年,其生其死人皆见之,而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 天開于子沒于戌,地辟于丑沒于酉,人生于寅沒于申者,天大于地,地大于人也。天开于子没于戌,地辟于丑没于酉,人生于寅没于申者,天大于地,地大于人也。 天之元氣生于子而極于巳,衰于午而極于亥。天之元气生于子而极于巳,衰于午而极于亥。 亥會乃前劫既終,后天之將始也。亥会乃前劫既终,后天之将始也。 天上日輪火、熒惑火,君火也。天上日轮火、荧惑火,君火也。 地中火井、煤、炭、硫黃之火,相火也。地中火井、煤、炭、硫黄之火,相火也。 地中之火賴江河湖海以鎮之,則地中之火有益而無害。地中之火赖江河湖海以镇之,则地中之火有益而无害。 天上之火賴水星月輪河漢以鎮之,則天上之火有益而無害。天上之火赖水星月轮河汉以镇之,则天上之火有益而无害。 迨元氣之既衰也,雨露漸少,江海日縮,水漸衰,則火漸烈,火愈烈則水不勝火,而生機息矣。迨元气之既衰也,雨露渐少,江海日缩,水渐衰,则火渐烈,火愈烈则水不胜火,而生机息矣。 吾觀之大海,萬里汪洋,即百年不雨,亦未必干淨,而人物不用百年,十年不雨則盡之久矣。吾观之大海,万里汪洋,即百年不雨,亦未必干净,而人物不用百年,十年不雨则尽之久矣。 況衰極之世,百病叢生,即使有雨,而衰殘日極,生機日悴,亦不成世界矣。况衰极之世,百病丛生,即使有雨,而衰残日极,生机日悴,亦不成世界矣。 故人世不待衰極之世,天則先機而動,仙佛則應機而生,堯舜則道統,首開三教,則鼎足相繼。故人世不待衰极之世,天则先机而动,仙佛则应机而生,尧舜则道统,首开三教,则鼎足相继。 佛傳真空,道傳妙有,儒則掃除聲色之化民如毛之非,是必窮至無聲無臭而后已。佛传真空,道传妙有,儒则扫除声色之化民如毛之非,是必穷至无声无臭而后已。 夫如毛非至離象也,聲臭全無離氣也,離象離氣至于無極之理矣。夫如毛非至离象也,声臭全无离气也,离象离气至于无极之理矣。 無極之理即佛之真空,道之妙有也。无极之理即佛之真空,道之妙有也。 復理則還于無極理天,反本復始而超出劫外矣。复理则还于无极理天,反本复始而超出劫外矣。 蓋劫火之災,災于有象之物,而不災無形之理之神,開天收天主之者。盖劫火之灾,灾于有象之物,而不灾无形之理之神,开天收天主之者。

無生真宰也,而為之者三極聖賢也。无生真宰也,而为之者三极圣贤也。 原來正性,不待衰殘之會而同歸極樂之鄉矣。原来正性,不待衰残之会而同归极乐之乡矣。 此時上而滿天星宿,下而十殿陰靈,皆聞此道而同歸于理。此时上而满天星宿,下而十殿阴灵,皆闻此道而同归于理。 三曹原性同歸無極,而浩劫至矣。三曹原性同归无极,而浩劫至矣。 浩劫之至也,雨露不降,而河海悉竭。浩劫之至也,雨露不降,而河海悉竭。 月者,水之精也,水既枯干,精何從有?月者,水之精也,水既枯干,精何从有? 地中之火伏而不起者,河海鎮之也,河海既竭,地中之火出矣。地中之火伏而不起者,河海镇之也,河海既竭,地中之火出矣。 日輪熒惑之火不下者,月輪之水隔之也,水精既無,而天上之火下矣。日轮荧惑之火不下者,月轮之水隔之也,水精既无,而天上之火下矣。 二火相接,百物俱焚,山化為灰,地化為塵,罡風以摧粉塊,為而混沌至矣。二火相接,百物俱焚,山化为灰,地化为尘,罡风以摧粉块,为而混沌至矣。 迨至子會,星宿之性奉命開天,理至則生氣,氣行則生象,氣盛象成,流行運御,前劫之灰,博成一塊,而生地矣。迨至子会,星宿之性奉命开天,理至则生气,气行则生象,气盛象成,流行运御,前劫之灰,博成一块,而生地矣。 地形成,山川草木之性下降,理復生氣,氣復生象,則地辟于丑矣。地形成,山川草木之性下降,理复生气,气复生象,则地辟于丑矣。 天動于上,地靜于下,兩間空虛,人物之性下降,理復生氣,氣復生象,人生于寅,而世界立矣。天动于上,地静于下,两间空虚,人物之性下降,理复生气,气复生象,人生于寅,而世界立矣。 迨至午會,十一運六世二十年,癸未六月望前,山東人又在荊門解大學,闡明自象還氣,自氣還理,末后之道。迨至午会,十一运六世二十年,癸未六月望前,山东人又在荆门解大学,阐明自象还气,自气还理,末后之道。 天人交接而辦收圓矣。天人交接而办收圆矣。 此格物致知之大略也。此格物致知之大略也。 萍蹤百忙,筆難悉數,缺略不足,以待將來。萍踪百忙,笔难悉数,缺略不足,以待将来。 蓋格物欲之物者,尊德性之約學也。盖格物欲之物者,尊德性之约学也。 格事物之物者,道問學之博學也,約而不博,則有體無用,可以出世,不可以入世。格事物之物者,道问学之博学也,约而不博,则有体无用,可以出世,不可以入世。 博而不約,則有用無體,可以入世,不可以出世。博而不约,则有用无体,可以入世,不可以出世。 偏于入世者,執于有,昧盡性至命之大道。偏于入世者,执于有,昧尽性至命之大道。 偏于出世者,執于無,昧經邦濟世之大權。偏于出世者,执于无,昧经邦济世之大权。 故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體用兼該,知行并到。故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体用兼该,知行并到。 則高不入于頑空,下不落于執象,盡美盡善,大中至正,則大學之道得,大人之學成矣。则高不入于顽空,下不落于执象,尽美尽善,大中至正,则大学之道得,大人之学成矣。 此補格物致知一章也。此补格物致知一章也。 其九章之傳文俱在,予亦不必多為繞舌,有志為學者,合而讀之可也。其九章之传文俱在,予亦不必多为绕舌,有志为学者,合而读之可也。 朱陸二子,皆天資高邁,學力精純。朱陆二子,皆天资高迈,学力精纯。 尊德性者,由本亦能及末。尊德性者,由本亦能及末。 道問學者,即流亦可溯源。道问学者,即流亦可溯源。 至于登峰造極,皆能殊途同歸,故二子晚年始暌終合。至于登峰造极,皆能殊途同归,故二子晚年始暌终合。

陽明先生體用俱全,武能平亂,道能傳心,惜其注述無多,故猶在兩廡之列,未配十哲之班。阳明先生体用俱全,武能平乱,道能传心,惜其注述无多,故犹在两庑之列,未配十哲之班。

昌黎先生起初毀佛謗老,晚年卒歸于道,沐目真人之力也。昌黎先生起初毁佛谤老,晚年卒归于道,沐目真人之力也。 本朝開國諸聖皆深入佛海,故能道繼堯舜,治邁漢唐。本朝开国诸圣皆深入佛海,故能道继尧舜,治迈汉唐。 而梁武以事佛亡國,或因數之所在,亦恐道在人為。而梁武以事佛亡国,或因数之所在,亦恐道在人为。 周公以周禮開西周八百之基,而半山以周禮亂北宋半壁之業。周公以周礼开西周八百之基,而半山以周礼乱北宋半壁之业。 正人行邪法,邪法悉歸正。正人行邪法,邪法悉归正。 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邪人行正法,正法亦成邪。 昭烈以的盧脫難于檀溪,龐統以的盧殉命于落鳳,命也。昭烈以的卢脱难于檀溪,庞统以的卢殉命于落凤,命也。 王荊公配享神宗廟庭四十年,北宋非亡于荊公也,而皆曰王荊公以周禮亂宋,宋之亂,亂于遼金。王荆公配享神宗庙庭四十年,北宋非亡于荆公也,而皆曰王荆公以周礼乱宋,宋之乱,乱于辽金。 金人之鋒,即使周程俱在,亦未必能勝也,天也。金人之锋,即使周程俱在,亦未必能胜也,天也。 王荊公不可一世,士獨候濂溪門,周子不與見,三及門而三卻之,既而大恚曰:獨不可歸而求諸六經乎?王荆公不可一世,士独候濂溪门,周子不与见,三及门而三却之,既而大恚曰:独不可归而求诸六经乎? 周子原得孔孟心法之正傳。周子原得孔孟心法之正传。 荊公所為,大半恃才傲物,此周子所以卻之也,荊公未得心法而苦志讀書,雖讀熟而竅妙不通,加之神宗好高務遠,以祖宗之法卑近,不能稱其志。荆公所为,大半恃才傲物,此周子所以却之也,荆公未得心法而苦志读书,虽读熟而窍妙不通,加之神宗好高务远,以祖宗之法卑近,不能称其志。 故荊公富國之朮得而入之,富國之朮顯也。故荆公富国之术得而入之,富国之术显也。 周程雖學精養粹而不能見信于朝廷者,微也。周程虽学精养粹而不能见信于朝廷者,微也。 因見地之不同,故言論之多異,彼此相嫉而是非生矣。因见地之不同,故言论之多异,彼此相嫉而是非生矣。 荊公有學無道,其與周程異也,固也。荆公有学无道,其与周程异也,固也。 而嵋山蘇子亦與程子不和,由此觀之,三黨之分,非獨荊公一人之過,實國運當衰使之然也。而嵋山苏子亦与程子不和,由此观之,三党之分,非独荆公一人之过,实国运当衰使之然也。 漢末黨分而漢亡。汉末党分而汉亡。 宋中黨分而宋衰。宋中党分而宋衰。 學朮分于前,則山河分于后。学术分于前,则山河分于后。 有其微必有其驗,有國家者,當此之時,選賢任能,積德行仁,庶可挽回也。有其微必有其验,有国家者,当此之时,选贤任能,积德行仁,庶可挽回也。 北宋之衰也,始杜鵑鳴于洛陽,繼則三黨分于闕下,再則元金入于中原。北宋之衰也,始杜鹃鸣于洛阳,继则三党分于阙下,再则元金入于中原。 災祥之至,始微終顯,盛衰之勢,無往不復,神則先機而知,聖則見機而作,愚則失機違時。灾祥之至,始微终显,盛衰之势,无往不复,神则先机而知,圣则见机而作,愚则失机违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