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比喻说,如果说人生是一个五味瓶,那么亲情就是最甜的一个;如果说人生是一幅画,那么亲情就是最绚丽的一笔。 此言极是。 -1-
从海南家回到广州后,写了《心愿》一文。大妹发来好几条微信语音,说她的孩子们把文章念给她听,大家都很伤感。 我回复说,我写的是离家的情感,父母年老了,放心不下的情感自然会有的。因为不能常陪伴父母,伤感也是难免的。亲情在,我知道大家的心,不用悲悲戚戚的。你们过好日子,就是对我的最大安慰! 一奶同胞,血浓于水。亲情与生俱来,兄弟姐妹间悲喜相连。 父母养育了我们八个孩子,除了我,还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四个妹妹。加上他们的孩子,我们就是一个有二十多人的亲情群体了。这个群体血脉割不断,亲情一直都是浓浓的。 自从有了微信我就建了家人的微信群,起初只是我们几个在外工作和读书使用微信的亲人。我给群起名为“群英会”,无意标榜什么,而是期待他们都有所作为。 后来,姐妹们相继学会了用微信,陆续加入群来,全家人就大团聚了。 由于当年农村女孩子基本都不读书,小小年龄就要做农活,我家“六朵金花”只有大姐和一个妹妹读过中学,其余的都没读过书。姐妹们日常相互问候、交流,主要是语音加上表情。我有时即便不参加,每条语音也都点开听听,就像听着他们围在一起说话一样,倍感亲切。 为了让亲人都能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状况,我经常把日常生活和出差、旅游的照片发到群里。他们看到我瘦,总是叮嘱我要吃好饭,注意休息。 亲情,就在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张照片中。 -2-
我一般一年才回家一两次,去年甚至仅是春节回家一次,与亲人见面的机会不多。 回到家,姐妹们再忙也要赶过来见面,甚至我还没到家已经在等候。见到她们,我说话也不是很多,但大家都知道亲情在我心中有很重的分量。到离家时,她们都来相送。 姐妹们为我和弟弟都很辛苦。她们与母亲一起耕田种地,维持全家人的衣食。 姐姐读书,二姐小时候要带弟弟妹妹,帮着干家务、捡猪粪。家里靠母亲一人挣的粮食不够,二姐14岁就和母亲一起挑起挣工分养家的重担。 几个妹妹长大后,也是一个接一个和母亲一起劳作。出嫁之后,姐妹们也是“嫁人不离家”,家里的田地都是她们回来帮着耕种,一直到我有能力养父母而告别耕种。 姐妹们对我的好一直都铭刻在心上。 我在广州读书时,家里已没有积蓄。姐姐妹妹们与父亲赶着牛车到林场挖树兜,拉回家劈成柴,再拉到镇上去卖,把钱寄给我读书。 姐姐在县城蛋糕厂打工,我离家读书,姐姐给我买了一个当时流行的水桶状背包,颜色、形状至今我都记得。 我没有高官厚禄,但姐妹们有事,我都尽力支持。能为她们做一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这是心里最大的安慰。无奈的是,我能为姐妹们做的还很少。 人生最甜的是“情”字,最苦也是“情”字。 -3-
兄弟情是另一种深厚的亲情。 多年前,我写过一篇《兄弟情浓如酒》的文章,记述几件往事:
春节前从广州回家探亲,弟弟到海口码头接我。接上我,弟弟就把我的两个行李袋抢过去,一只手一个提着走。 “两袋行李都很重,我们一人提一个轻松点。”我想从弟弟手中把一个行李袋抢回来。 “你瘦弱,提着辛苦,我力气大,一个人提着没事。”弟弟不容分说,硬是一个人提着。看得出弟弟一人提着两袋行李并不轻松,但拗不过他,我只能跟着他走。 吃完午饭,我们一起上街。我发觉,弟弟总是有意跟在我的后面,很少和我并排着走。 “为什么你总走在我后面?”我不解。 “怕有人伤害到你。”弟弟带着些许微笑说,“一旦有人从后面抢你手机之类,我就跟他干。” 我注意到,弟弟跟在我后面,眼睛不停扫视四周,就像一个处在高度警戒状态的保镖,随时做好“战斗”的准备。 “春节快到了,抢劫案件多。不过,哥,你放心,如果有人伤害到你,那怕是死,我也要保护你。” 弟弟说这些话时很认真。 刹那间,我的眼睛抑不住湿润。
我比弟弟大六岁。 我读初中时,弟弟读小学。我住校,周末回家,我们一起做完作业,就玩转陀螺、抓迷藏,很少跟别人玩。在属于我们的世界里,未谙世事的我们不知不觉萌生了一种相伴相依的情感。每个星期天傍晚我要返校的时候,彼此竟然依依不舍。 我要返校了,每次弟弟都在我家庭院的大门口与我挥手告别。我们一次又一次说“再见”、“再见”,可谁也不愿意真的立刻就走。我一边倒退着走,一边跟弟弟说再见,到了道路的转弯处,我说真的走了,实际则躲在弟弟看不到的墙角边,待我伸出头来探看时,发现他仍在那里朝我这边张望着。 我们因此又一次次重复说再见,一次次又没有真的告别,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天色黑下来,父母催促之下,我才不得不带着惆怅回校。我与弟弟这特有的告别方式延续了五、六年,直到我中学毕业。
那个时候,弟弟还是联络父母与我之间的优秀“通信兵”。 当时,农村人生活困难,病死猪都不扔掉,宰杀后半卖半送给村人。每户人家鸡鸭死了,只要还没腐烂,都当美味佳肴。 每逢家里鸡鸭病死,或买了一份死猪肉,父母一定会派弟弟到镇中学叫我回去吃,说是改善生活,增加营养。弟弟还小不能骑单车之前,每次都兴奋地跑几公里路来通知我,然后我们就高高兴兴追逐着回家。这个秘密被我的同学发现之后,弟弟有了害羞感。后来,他来通知我时,就躲在隐蔽处,看到我下课,就向我招手。
我工作时,弟弟还读中学。由于家庭困难,我向父母提出,我承担弟弟的读书费用,直到读完大学。 虽然我当年的收入不高,每月捉襟见肘,但我始终不违承诺。弟弟读大学期间,为让他吃得好穿得好,我每月给他的生活费都比绝大多数同学的平均水平高出一二百元。 除了把自己爱不释手的衣服给他,我每个季节都买些衣服、鞋子寄给弟弟。他告诉我,他穿的衣服几乎都是系里同届同学中最时尚、质量最好的,很多同学都羡慕他有我这个哥哥。
现在回想起来,我相信最初的情感是源于血脉相连,后来则是对兄弟情的珍惜。兄弟肝胆相照,从少年时期起积淀的情感不仅不会被岁月流逝冲淡,反而像酒一样越陈年越醇香。 -4-
我在家里是绝对的“权威”,姐妹们的孩子都“害怕”我,因为我对他们太过“苛刻”。 其实,我没有别的要求,只要求他们奋发努力读书,期待他们都能读书成才,走出社会后,能走正道,好好为人,努力过好生活。 我是个爱憎分明的人。姐妹们的孩子,爱读书的,我痛爱有加。不爱读书的,我无法容忍、接纳,甚至不近人情。 我不知道这样对不对,但是我无法改变自己,也不想改变自己。 昨天,知道小妹的9岁女儿迷恋看电视,好玩,不认真学习。我通过电话、视频苦口婆心教育引导,还说好以后我会经常打电话去问情况。 我还想,教育小孩仅靠枯燥的说教未必有用,打骂也未必行。待到今年暑假,计划带她到海口或广州看看,让她看看大城市的漂亮繁华,引导她从生活的地方与大城市的巨大反差中懂得要努力学习才能考上大学,才可能会有好的生活。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更直接,更有效。 我要把她的成长挂在心上。但愿,我心中的期望不会失望。 问世上有几多情? 人世间,永远改变不了的是血脉相连的亲情。 亲情,就像酒,闻起来香,喝下去让人醉。 亲情,深藏在心里,流淌在血脉中。 人生路上再坎坷,亲情温暖在心间,伴随着从过去走来,也伴随着向未来走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