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象视界】国家宝藏!50倍放大镜下的传奇越王剑!

 你我入画 2017-12-21


西泠秋拍预展现场


作为江南拍卖的绝对龙头老大,逛西泠秋拍预展也是一件十分累人的事情,而我们今天先为朋友们呈现一件特别难的一见的宝贝(上图中被众人围观的这件),而且,我们会通过一种很特殊的方式去欣赏并验证、解读它。


相信很多朋友都会对今年7月份西泠秋拍上以1.85亿元高价落槌的兮甲盘记忆犹新吧。西泠拍卖在内陆首创了商周青铜器专场,由于内陆的政策限制,高古青铜器公开拍卖,必须要有1949年之前的出版著录,以证明其流传有序,因此,在内陆,每一个拍卖季都要组织一场青铜器专场,其难度可想而知,而西泠拍卖却做到了!

继春拍2亿元的兮甲盘之后,这次西泠秋拍又出现了一件网红级的宝贝——这是一把越王剑!



国家宝藏越王剑


最近,有一个火到不行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国家宝藏》,通过各种创新手段,倾情演绎来自于九大博物馆的27件国宝级文物,令大象感到惊喜的是,这27件里面,竟然有多达9件商周-两汉时期的高古铜器,这样的入选比例称得上是为长期以来市场关注度不足的高古青铜器正名了,相比较后期的很多精美绝伦“工艺品”,高古青铜器或许更配得上中华民族“国家宝藏”的美誉吧。而《国家宝藏》所选取的曾侯乙编钟、皿方罍、妇好鸮尊、大克鼎等超级重器,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的越王勾践宝剑,以它的名气来说,绝对称得上是最第一线的名头了。我们不妨先一起来看看国家宝藏中,对于这把宝剑是如何演绎的。


剑有君王剑、诸侯剑、庶人剑

庶人剑是用来杀戮的

而君王剑是以天下为剑

我本就是一把君王剑

不出则已

若出则必须匡正诸侯

天下归服


两千多年来,越王剑演绎着无数动人心魄的故事。相传铸剑大师欧冶子为越王制剑,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每一把都削铁如泥,之后湛卢、胜邪、鱼肠三把宝剑被献给了吴王,之后则上演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吴越两国之间脍炙人口的爱恨情仇,正如《国家宝藏》中所说,这样的君王剑,自然远非用来杀戮的庶人剑,而是承载着一代君王的是非成败,多少”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英雄故事。历史记载,当时的诸侯国,为了能够得到一把名家制作的君王剑,不惜以举国之力发动一场战争!越王宝剑背后,有着怎样神奇的魔力呢?


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在西泠秋拍得以零距离的上手这把越王剑,经过了2000多年的时光积淀,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它的寒气逼人,越王剑的工艺果然名不虚传,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的铸剑工艺,绝对远远超过任何地区,并且成就了一代传奇。



两千多年前的极致工艺


我们知道,中国大约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便开始进入了青铜时代,而考古发现显示,青铜剑最早见于商代晚期。西周初年的战争以车战为主,所以,当时逐鹿中原盛行的是长兵器,而在当时的吴越地区,水网纵横,战车几乎没有用武之地,宝剑,自然就更适合于近战和水战,加上吴越之地铜、锡资源丰富,使得铸剑术得到了大力发展。


前文说到,《国家宝藏》中的越王勾践剑,历经两千多年的光阴,仍然锋利无比,我们在西泠所看到的这把越王剑,同样堪称寒气逼人,那么在当时,越王剑的制作工艺究竟如何呢?今天,我们就以西泠秋拍的这把越王剑来细细解析一下当时的制作工艺吧。


西泠秋拍所见这把越王剑通长49.5厘米,宽5厘米。宽剑格,剑茎的部位配有二个铸着较细纹饰的箍,剑茎与剑首之间可以看到明显的铸接痕。


从X光片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此剑的内部结构。


在剑格和第一道箍之间,在茎的内部有一长方形的结构,这个“芯子”与前面的剑身为一整体是铸剑身时一次铸造而成,为的是在铸接格与茎时,有更多的铸接面积,以保证铸接后的牢固。

在靠剑首的茎部,有三条明显的铸接痕迹。X光片中这些黑色痕迹的产生,也是由于铜液进入范腔后,遇到金属快速收缩造成的。


可见,这把王剑,采用了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分段铸造加铸接。第一步,分别铸造出剑身和剑首。第二步,把剑身和剑首的毛坯进行加工打磨。第三步,将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包括剑茎的一部分。最后铸接剑首,使剑成为整体。


剑茎部的直径变化,是从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处相对细,往剑格方向越来越粗。在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与剑茎之间,白色箭头所指之处,甚至可以看到缝隙。


制剑名家分别铸造出剑身、剑首及纹饰箍,在将加工好的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与剑茎,将茎部加工后穿入纹饰箍,再铸接错好铭文的剑首。


越王剑这种精致的制作工艺,即便放在今天来看,也显得并不落伍。




五十倍放大镜下的铭文秘密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藏


湖北省博物馆的这把越王勾践剑,因为剑上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因此,我们得以将其认定为越王勾践的自用剑,而西泠秋拍上所呈现的这把越王剑上所留下的重要历史信息吧,一起来看看宝剑上面的铭文。



刚才,为了搞清越王剑的内部工艺结构,我们采用了X光的方法,而这次,我们将采用50倍超高清放大镜,一起来看看铭文的玄机。


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铸造完成后,表面装饰加工技术空前发展。错金银工艺多用于高等级青铜器上,象征王侯贵胄的身份与地位。


青铜器表面“错金银”特殊工艺


这类高超的青铜装饰工艺如下:

在青铜器物铸造前,在泥范面用凸起的泥条粘贴出所需要的文饰或铭文。

然后浇灌铜液进行铸造,原泥条粘贴处形成凹槽。

打磨凹槽,将金银丝嵌入到铭文及文饰凹槽中。

最后再精细打磨平整。


越王“不光”剑错金银铭文在五十倍视场下观测,一起来看看细节分析:


其铭文的衔接笔画处末端、以及金银丝的衔接处呈现出黑色的氧化物质。

金银丝和铜的结合处表面,也呈现出自然的绿色结晶斑以及红斑以及原始表面形态:

锈色淳朴自然、千年形成的结晶斑晶莹剔透,完全符合战国青铜锈所应有的表面形态及内部结构特征。

同时、夹杂在红斑之间的这层纯铜晶粒(俗称结晶体)则只能在漫长的时间通过自然的电化学腐蚀中才可以生成并堆积。


这几张五十倍放大下铭文及周边锈蚀的图片,能充分体现出此柄越王剑错金银工艺、锈蚀表面形态,及错金银字体笔画结构细节以及衔接处等诸多时代特征,完全符合战国时期错金银铸造工艺的特点及古越国错金银工艺水准,可以视做战国时期错金银铭文工艺特征的标准器之代表!


在经过了如此放大观察后,我们便一起来揭示一下,西泠这把越王剑铭文的秘密吧,解读了铭文,背后的主人,就呼之欲出了!


剑首的铭文10个字,环绕一周。其中5字错金、5字错银:


戉 王 旨 殹 自 乍(作)用 佥(剑)。 隹(唯) 古。


剑格20字,错金银铭文,铭文的大意和剑首铭文相同。


剑格的铭文排列形式特殊。


此剑采用宽剑格,剑格的铭文,是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首例,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


如上图示意,之前发现的都是窄格横字,而此剑为宽格竖字,尤为特殊。


剑铭文所出现的“旨殹”二字,为首次在越王不光所用之器中发现。


铭文中的“戉王”就是“越王”。越国国名青铜器铭文一般写作“戉”。

“旨殹”,就是越王不光。其中“旨”是“者旨“两个字二字的省略,读为“诸稽”,是他的氏称,“殹”是名字。所以这一句连起来就是“越王「者旨殹」自作用剑。”

其实越王剑基本都是模式,勾践剑上铭文大意也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此外,“古”字,或为装饰用字。


新发现的这件越王旨殹剑铭文,已经揭示出所谓“丌北古”的“古”字实为装饰用字,并非用来作越王的名字。因此,所谓“越王丌北古”名字的理解,也应作如是观。“越王丌北古”,应该正名为“越王丌北”。

——曹锦炎《论新发现的越王旨殹剑》



越王不光的故事


通过铭文的解读,西泠秋拍这把越王剑的主人便呼之欲出了,他便是勾践的第四代孙越王殹(不光),他先后在位36年,最终却不幸死于一场宫廷政变。


从史书看,和勾践一样,几乎每一代的越王,都是有故事的男人,《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史书中记载的越王翳、不光、不扬、戉公殹指的都是此次2017西泠秋拍这柄越王剑的主人。


“王翁卒,子王翳立” 

——《史记·越世家》


“子翁子不扬,时霸”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地传第十》


“翳三十三年迁于吴,三十六年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孚错枝为君。明年,大夫寺区定粤乱,立初无余。之十二年,寺区弟忠弑其君莽安,次无颛立。无颛八年薨,是为菼蠾卯。”

——《纪年》


“韩虔、赵籍、魏击率师与戉公殹伐齐,齐与越成,以建阳、巨陵之田,且男女服。越公与齐侯贷、鲁侯衍盟于鲁稷门之外。越公入飧于鲁,鲁侯御,齐侯骖乘以入。”

——清华简《系年》第二十二章


  


越王翳的上一代王朱勾,也就是越王翳的父亲,是勾践之后国势最强、武功最为显赫的君王。公元前411年,朱勾死后,太子翳即位为君主。


越王翳(不光)也是一位颇具武功的君主,或许很多朋友不了解,在勾践灭吴之后,越国的领地曾经扩张到了今天的山东一带,大有逐鹿中原之势。勾践还为了称霸中原,把越国的都城从会稽(今天的浙江绍兴)迁移到数千里之外的山东半岛的东南海岸附近的琅琊。

到了越王(不光)一代,他还凭借着越国强大的军事实力讨伐齐国,位于齐国边上的缯国(zēng,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挑衅,越王翳(不光)震怒,便一举消灭了缯国。齐王田河不得不退避三舍,称:“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 不过面临着楚国的日益强盛和越国境内吴国旧贵族的蠢蠢欲动,越王翳(不光)感觉将都城设在远离江南的琅琊难以为继,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但琅琊仍然在越国的控制之下。


而同时不得不提的是,越王翳(不光)也见证了越国由盛转衰的转折期,这一时期,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先是越王翳(不光)的父亲朱勾弑父篡位,而到了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越王翳(不光)的太子诸咎抢先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翳(不光)自立为王,而诸咎的王位还没有坐安稳,又很快遭遇了又一场政变,诸咎之子错枝即位。这种连续的政局动荡,使得越国渐渐走向衰弱,后来的战国七雄争夺天下,越国不幸缺席了。



承载着国家兴衰荣辱的宝剑


正如前文中《国家宝藏》所说:“剑有君王剑、诸侯剑、庶人剑,庶人剑是用来杀戮的,而君王剑是以天下为剑,我本就是一把君王剑,不出则已,若出则必须匡正诸侯,天下归服。” 越王剑,承载的,便是这样的国家兴衰荣辱。


越王勾践剑,作为一代枭雄勾践的自作用剑,却在1965年在湖北省江陵县望山一号墓被出土发现,越王剑怎么会出现在千里之外的墓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是嫁妆说,勾践曾把女儿嫁给楚昭王为姬,因此,这柄宝剑很可能作为嫁女时的礼品到了楚国。另一种说法则是越国被楚国击败,楚军缴获了越王勾践剑,并最终成为了随葬品。至今仍然锋利无比的越王宝剑,留下了一个雄踞一方的王国的黯淡背影。


而西泠秋拍这把越王不光剑,则或许承载了另一种国家的兴衰。这把越王剑曾经在民国时期流散日本,从它在1938年的《塩冶金雄收集品》中的著录看,为日本藏家塩冶金雄于昭和三年(1928年)从上海卢吴古玩公司购入。我们知道,卢吴公司是民国大古董商卢芹斋和上海吴启周共同创办的,在那个动荡年代,无数国家瑰宝便都是通过卢芹斋和他旗下的公司流散四海。到了1976年,日本“新田美术馆”的开馆纪念名品图录也收录了这把越王不光剑。


越王勾践宝剑,在春秋战国乱世下,流散到了千里之外的楚地,最终在两千多年后被后人发现,成为了举世闻名的国家宝藏;而越王不光剑,则在飘零海外百年后,终于回到了它当年的故乡——越国故土所在的杭州上拍,不知道它的下一位有缘人将会是谁了。


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

长:49.5cm

RMB: 8,000,000-12,000,000

铭文:

1. 戉王旨殹曰。

2. 戉王旨殹曰。

3. 自乍用佥曰。

4. 自乍用佥曰。

5. 戉王旨殹自乍用佥唯曰。

出版:

1. 《塩冶金雄收集品》第二八号,昭和十三年(1938年)。

2. 《开馆记念——新田美术馆名品图录》第十九号,昭和五十一年(1976年)。




注:西泠拍卖特别为这把越王不光剑举行了学术研讨会,以上研究部分援引自以下专家观点:

曹锦炎(古文字学家、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教授、浙江大学历史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

从鸟虫篆金文的特点以及演变过程解读考证

 

董亚巍(青铜范铸专家,原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现任周原博物馆青铜范铸工艺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

从青铜王剑的铸造特点解读考证

 

钟凤文(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浙江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物出境鉴定责任鉴定员。)

从青铜王剑的历史重要性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