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报

 濮水新声 2017-12-21

 □首席记者 韩璐 本报记者 刘泽林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同时,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11月10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海南省人民政府指导,《健康报》社、《中国卫生》杂志社、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共同主办的2017中国国际医疗健康产业高峰论坛于海南省海口市召开。论坛深度聚焦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发展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旨在展示各地医疗健康产业蓬勃发展的丰硕成果,共同谋划我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锦绣篇章。与会官员、专家学者和医院管理者,基于对健康产业发展脉搏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分享了他们在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实践。

合力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引擎

国家卫生计生委体制改革司监察专员姚建红表示,健康服务业的内涵较为广泛,覆盖多个领域,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新业态多,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必须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相结合,即强化政府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中的责任,加强政府在制度、规划、筹资、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促进公平公正;同时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促进有序竞争机制的形成,提高医疗卫生运行效率、服务水平和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促进健康服务业和社会办医加快发展,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旨在增加卫生资源供给,优化卫生资源配置,转变卫生发展方式,对公立医院外加改革发展推力。通过比较分析2008年~2016年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的资源要素可以发现,公立医疗机构数下降了12.6%,非公立医疗机构数增长了67.1%;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床位数分别增长了41.4%和77.9%;在岗职工数分别增长了48.2%和27.3%;诊疗人次分别增长了45.1%和35.1%。这说明通过政策鼓励,非公立医院硬件指标的增长速度高于公立医院,但医生和患者却仍然向公立医院聚集。要留住医学人才和患者,非公立医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我们一直鼓励社会办医走大规模、高层次路线,但这个目标还远没有实现。2016年,民营医院中三级医院仅占1%,二级医院占12%,一级医院占38%,未定等级医院占49%;全国民营医院床位数低于50张的占49.05%,50张~99张的占30.84%,100张~199张的占13.30%,200张以上的仅占6.81%。

为驱动健康服务业的发展引擎,应坚持“放管服”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强化行业指导和管理,履行监管职责;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加快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的社会办医体系;完善规划、人才、融资、土地、信用、标准等各项有关政策;坚持鼓励和规范并重,持续提高管理和质量水平,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规模化、多层次方向发展。应拓展多层次多样化服务,鼓励发展全科医疗服务;加快发展专业化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服务;有序发展前沿医疗服务;积极发展个性化就医服务;推动发展多业态融合服务;探索发展特色健康服务产业集聚区。

与此同时,还要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发展规模,留出社会办医的发展空间,在公立医院资源丰富的地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部分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鼓励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丰富保险产品,完善产业链,构建基本医保、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和慈善救助等组成的“接力棒”。通过护理产业的发展带动养老、康复等延伸性的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和发展一批老年康复护理机构,以机构护理为载体,大力发展老年护理服务产业。

让社会办医活力竞相迸发

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机构处韩秋明表示,一直以来,社会办医就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与公立医疗机构相辅相成,共同发展。要促进社会办医健康发展,必须抓住“放管服”改革这一牛鼻子。

深化“放管服”(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是本届政府的“重头戏”。具体到医疗领域,深化“放管服”改革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即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政府要有作为,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在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市场要有活力,鼓励社会力量提供服务,增加多种层次和样式的医疗服务供给,对政府办医形成补充。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5年,医疗领域“放管服”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在顶层规划上,《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2016年~2020年)》都明确提出,将社会办医纳入相关规划,按照一定比例为社会办医预留床位和大型设备等资源配置空间。在符合规划总量和结构的前提下,取消对社会办医疗机构数量和地点的限制。能否与公立医疗机构获得同等的政策待遇,是许多社会办医投资人十分关心的问题。

我国的社会办医起步晚、底子薄,尽管近年来有了长足进步,但总体而言,社会办医无论是技术水平、服务能力,还是医院管理、社会影响还都长期处于发展阶段,特别需要我们在政策上的扶持和引导。近年来,我们在许多文件和投入项目中都特别强调要对社会办医与公立医疗机构一视同仁,为社会力量创造了公平的发展环境,尤其在培育新业态、新模式上,更加注意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今年2月,《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部分条款,增加了医学检验实验室、病理诊断中心、医学影像诊断中心、血液透析中心、安宁疗护中心等五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类别。这几类医疗机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社会办医的投资积极性很高。前一阶段,我们对这几类新型医疗机构做了初步统计,其中多个类别以社会力量举办为主。

社会办医发展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人的问题,优秀的医务人员,尤其是优秀的医师从哪里来。为了最大限度提高现有优质医师资源的利用效率,今年2月发布的新版《医师执业注册管理办法》,把医师执业地点由“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修改为“省级或县级行政区划”,即医师“一次注册、区域有效”,可以在多个机构执业。区域注册制度进一步增强了医师的流动性,也为社会办医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撑。目前多点执业的医师,有超过60%去的是社会办医。

“放管服”改革,放在前,管在后,就是要求不能“放任不管”。但究竟如何来管,就是一个大课题。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庞大,是世界上医疗服务量最多的国家,靠传统的人工监督检查肯定不够,必须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行业管理能力。今年4月,我国全面启动了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电子化注册管理改革。改革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把医疗机构、医师、护士的登记注册搬到网上办理,建立电子化的行政审批机制,既提高了审批效率,同时也为每一个医疗机构、医师、护士建立了电子账户。第二步,逐步将电子化注册管理系统与医师定期考核、医疗机构校验、医疗监督执法、医疗质量控制等电子系统对接共融,实现对医疗行为的全过程动态化监管。目前,各省份均已启动改革,预计到明年6月份完成改革的第一阶段。

打通健康养老最后一公里

国家行政学院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特色小镇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朱文卫介绍,正在蓬勃发展之中的健康产业,被国际经济学界定为“无限广阔的兆亿产业”。2013年,我国健康服务业规模在1.65万亿元左右,而国务院明确提出至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这意味着在2014年~2020年,我国医疗健康服务产业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25%,这就为民营医院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大健康产业发展也将随之步入黄金时代。

发展健康产业顺应了我国老龄化社会形势的需要。2010年,我国已经成为老年型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到来,使养老问题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同时,老年人的未病管理、慢病管理和情志管理已成为健康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老龄人口迫切需要一个系统化、针对性强的健康改善计划。未来,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老年健康产业,其中包括营养品、保健用品、老年康复护理用品的生产研发等。到2020年,按每个老年人口年养老消费约3万元计算,我国每年至少将形成7.2万亿元的养老产出规模,相当于2020年时国内GDP的6%左右。换句话说,老年健康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为国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我国健康产业的范围包括核心产业和外围产业。其中,核心产业包括公立和民营、外资医院、门诊、诊所;健康管理产业;药品生产企业;医疗器械企业;保健食品与保健用品生产企业;老年看护业;健康保险服务业等。外围产业包括美容业,中医养生业,养生旅游,健康咨询,陪诊护理等。无论是核心产业还是外围产业,都和健康养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从核心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来看,主要以公立医院为主体,民营、外资等医疗单位仍然较少,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高水平的人力资源匮乏、诚信程度低。而公立医院中尤以三级大医院发展较好,二级以下医疗机构经营不好,因此,国家提出鼓励以城市二级医院转型、新建等多种方式,合理布局、积极发展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以适应城市老龄化的需要。同时,国家还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医疗机构发展的有利政策;对出资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非公经济主体的上下游产业链项目,优先按相关产业政策给予扶持,以加快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的发展。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届时,我国还将达成“9073”养老目标: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为此,我们要进一步统筹规划发展城市养老服务设施,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大力加强养老机构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养老服务,繁荣养老服务消费市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

眼下,健康城建设正在逐步成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发展中的新兴业态,也有助于打通健康养老的最后一公里。健康城建设应根据当地经济、人口、健康产业资源,决定投资建设规模与特色。从投资规模来看,以医康养护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健康产业综合体,建议占地规模100亩~500亩;全面建设一个涵盖医疗康复、健康养护、健康管理、健康教育、健康科研、健康保险、健康地产、健康相关服务业的商业综合体等诸多业务领域,面向国际、面向未来的生命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建议产业园占地规模3平方公里~10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1000亩~5000亩。

打造医疗、康复、养老等综合健康服务产业尤其应注重科学规划,融合新型城镇化整体规划,以本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为基础,充分整合协调国内一流的医疗、康复、养老专家团队资源,系统引进处于国际先进水平的健康产业体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远程医学中心为依托,提供医疗、护理、培训、养生养老、休闲度假、商务活动为一体的国际化医康养护基地及大健康产业集群,创建新型城镇化的健康服务综合体,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的新兴业态模式。

勾画健康产业发展新蓝图

海南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吴明指出,作为中国唯一的热带度假岛屿,海南发展医疗健康产业得天独厚,正当其时。为此,海南省委、省政府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海南的七大重点产业之一,以顶层规划为引领,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布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凝聚推动产业发展的合力;以多维发展为路径,全面催生产业发展新业态;以先行先试为理念,推进乐城先行区建设。

海南省已经出台《海南省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谋划“五中心、四集群、多点分布”的全省健康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五中心”,即依托海口、三亚、琼海、儋州、五指山的医疗卫生资源,打造“东西南北中”五大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四集群”,即以乐城先行区为中心的东部医疗健康产业集群;以海口为中心的北部医疗健康产业集群;以三亚为中心的南部医疗健康产业集群;以儋州为中心的西部医疗健康产业集群。“多点分布”,即结合各市县和农垦优质特色资源,发展温泉疗养、医学美容、南药和芳香药种植等特色医疗健康产业,深入挖掘苦丁茶、槟榔等保健品及中药材特色产品。经过近些年的发展,“五中心、四集群、多点分布”的布局已初具雏形,统筹了各市县结合自身优势资源发展医疗健康产业,避免了同质化建设。

同时,海南省积极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在省卫生计生委成立健康产业处,负责产业规划、政策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服务等工作,这也是全国卫生计生系统中唯一成立健康产业处的单位。海南省也在各市县卫生计生委设立了产业股或岗,确保市县医疗健康产业“有人抓”。海南省还创新行政审批改革,在乐城先行区实施极简审批试点;将社会投资项目落地所需时间由429个工作日缩短至58个工作日;对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也一简再简。在发展路径上,海南省则更加注重以高端医疗技术引领产业升级;以传统中医助推国际化医疗旅游;加强医养结合、体医融合,孵化产业新模式、新业态。

必须正视的是,医疗健康产业发展基础薄弱,上规模、上档次的医疗机构不多,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医养结合的照护人员严重短缺,都是海南省发展健康产业的短板。为加强人才的引进、培养,支撑医疗健康产业发展,我们正在进行几项有益的探索:一是亲商与亲才并举,积极引进高层次医疗人才,营造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环境氛围,探索出台“以房引智”等奖励办法,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探索提供高层次人才认定、人才绿卡、津贴补助、科研经费资助、子女入学、家属就医等项目的“一站式”服务;二是充分发挥海南医学院的作用,建设符合海南医疗健康产业发挥发展的热带医学、旅游医学等特色学科,加强医疗健康产业相关专业设置,重点培养建设“健康海南”所需要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三是大力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教育资源,合作开展医疗教学;四是健全继续医学教育体制机制,建立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鼓励并加大卫生管理人才国际化的培养。

安全始终是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保底工程,行稳方能致远。为确保健康产业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海南省不断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规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并结合乐城先行区的发展,研究出台对医疗健康产业新技术、新业态的监管办法,努力为国家开展健康旅游积累路径和经验。此外,我们还进一步强化服务质量监管和市场日常监管,规范医疗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建立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公共信息平台强制退出机制。

引领健康产业驶上快车道

国家卫生计生委规划信息司副巡视员于世利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健康产业,就是要优化多元办医格局,发展健康服务新业态,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促进医药产业发展。要建立起体系完整、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务院有关部门、各地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文件。已有超过27个省(区、市)制定出台了本省健康产业或健康服务业实施方案(专项规划、行动计划),注重创新政策体系,发挥特色优势,实现从单一性向综合性的转变,促进综合产业生态的构建,引导和支持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以及生物产业、现代制造等融合发展。

国家卫生计生委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个性化健康服务需求和推进卫生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强化创新驱动。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国家卫生计生委印发了《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提出了10项改革举措。包括养老机构内设诊所实行备案制,二级及以下医疗机构的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实施“两证合一”,简化三级医院的设置审批,妇产科医师执业证书与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两证合一”,探索在国务院批准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实行告知承诺制,在原有五类独立设置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决定再增加康复医疗中心、护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健康体检中心、中小型眼科医院等机构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

为促进健康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积极开展以下工作。一是深入推进医养结合。配合民政部研究出台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规范和管理办法。确定90个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区)。与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印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年~2020年)》,在全国建立智慧健康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等,推动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一些保险公司和地产企业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二是大力推动健康旅游发展。会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开展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积极做好13个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工作,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健康旅游基地。海南省博鳌乐城、三亚市、上海新虹桥等地推动健康旅游发展已初显成效。三是构建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推进互联网健康咨询、预约分诊、移动支付和检验结果查询共享、健康管理等应用,逐步建立远程医疗应用体系,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健康卡使用。

探索动态包容审慎监管新模式,有效保障新产业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适应卫生领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要求,加快转变监管理念、转变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机制,从注重事前审批转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从分散的单项监管转向整合力量协同监管,从注重行政手段转向运用行政、法律、经济和信息等多种手段,推进综合监管制度建设,促进健康产业健康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