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为“女孩”存在的学校

 长青马圆圆191 2017-12-21
      女校曾经是女子接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主要渠道,是女性与男性平等接受学校教育的标志。从20世纪中期开始,男女合校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流,但是很多国家都保留了部分的男女分校,女校成为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在女性地位不断提高的今天,女子学校的存在满足了女性对适合自身的优质教育的需求,满足了培养现代新女性的社会需求,满足了一部分家长希望子女接受特色化女子教育的现实需要。

  用温柔的力量改变世界

  ——我在韩国读女校

  不少人曾问起我在韩国读什么学校,而当我告诉他们,我在读女校时,他们的反应常常是好奇中带有一丝失落。好奇的是,为什么我要大老远跑去读一个“非主流”的学校。而失落的是,女校里除了女生还是女生,韩剧里的“花样美男”根本无处可寻,更别提什么校园爱情了。

  “阴阳失调”、“古板无趣”是大家对于女校的普遍印象,这也曾一度让我迟疑,但当我在淑明女子大学学习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发现事实恰恰相反。

  随着男女平等观念的深入人心,近现代以来,女校在逐步减少。现在的孩子,从小上的多是混合学校。但是在韩国、日本、英国这些“骨子里很传统”的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都设有女子学校和男子学校。其实,女校在韩国并非主流。韩国不乏享有盛名的女校,像梨花女子大学,在韩国的大学综合排名前五。而我所在的淑明女子大学,综合排名十七。从女校出来的女生都很受企业的欢迎,也有很好的发展。

  韩国是一个大男子主义盛行的国度,要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优秀的女性,女校的作用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基于“男女有别,各有所长”的教育出发点,女校注重根据女生的特点,培养和挖掘女性特有的优势和长处,尤其是女性特有的优雅、温柔和高贵气质。因此,除了与普通学校相同的文化课外,女校还会开设形体训练、朗诵、诗歌鉴赏、舞蹈、礼仪等素质课程。

  这一点我感触很深。我们学校有专门的瑜伽课,相当于国内的体育课。以前上体育课总会觉得有点别扭,虽然一个班的男生女生一起上课,但都是各自干各自的事情,只有一个老师,根本顾不过来,总觉得缺少参与感。但在这里的瑜伽课上,因为大家都是女生,因此穿得很随意也没关系。老师不仅教我们瑜伽,而且非常注重强调我们的坐姿、仪态。休息时,大家还会聊聊减肥、瘦身、美容的话题,气氛非常轻松,而且对女生有很多实质性的帮助。

  在教学方式上,女校和一般学校也有所区别。在男女混合的学校,老师通常是恩威并施的,而且大部分有些严肃。而女校的老师一般比较有耐心,也很体贴。举个例子,不少女生在上课时间需要去卫生间,老师不会要求打报告,只要你进出时安静一些即可,而且还会提醒旁边的同学帮你做笔记。

  独立而自信,温柔而坚强。这是我对女校女生的整体感觉。平日里,大家都很温和,但在面对挑战的时候,也有坚强的一面。

  因为都是女生,所以社团活动都只能是女生自己搬东西、挂横幅、发传单、搭架台,一个人搬不动就两个。没有男生当苦力,反而使女校的学生都少了一些娇气,多了一份豪爽和坚毅。当然,校园里没了男生,难免偶尔有点单调,但缺少了谈情说爱、风花雪月,学习的氛围也自然浓厚了一些。

  我们学校的宣传语是:改变世界的温柔的力量——淑明。学校希望发扬女性与生俱来的温婉、细致、谨慎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领导力。2013年是韩国历史上特别的一年。这一年,朴槿惠当选为韩国历史上首位女总统。她在竞选中有言:以我之手与民众相约,尽我之力改变韩国。朴槿惠虽非女校毕业,但从她身上流露出的温婉和坚定,不失为女校精神的一个诠释。

  在韩国读女校,收获的不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一份自强不息的理念,一股温柔的力量。

  (余静)

  为女孩而存在的学校

  威坎伯阿贝女校,这所没有王室资助的私立学校,经历100年的历史洗礼,在英国伦敦以西的一座僻静小镇上,默默被打造成了一间“状元”名校。

  对于该校每年有1/4的学生考入牛津、剑桥、哈佛等著名大学的神话,威坎伯阿贝的创办人达夫女士,早在100多年前就已作出预测:1. 让每个学生的天赋得到充分发挥;2. 要懂得他人的需要;3. 让每个孩子快乐。这3个看似与学习无关的诉求,不仅是威坎伯阿贝的办学宗旨,也是一种犹如教义般能够穿越时间、穿透人心的文化积淀。

  一所和谐的学校,需要人与人之间充满信任和尊重,作为主办方和强势者的学校,更应该给予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利。然而,“快乐”二字在威坎伯阿贝并不意味着安逸和娇生惯养——学校有严格的校规,无论多么爱美的女孩子,一律穿校服;无论家里多么有钱,一律一视同仁。

  威坎伯阿贝的学生大多来自世界500强企业中的高管家庭甚至企业“富二代”。然而,这些慕名而来的天之骄子,在这里不但没有任何特权,反而可能由于其天生的优越感,学校以更加严厉的态度对其进行矫正。

  在威坎伯阿贝,孩子们都是同吃住、同游戏,这对帮助新生克服离开家庭、怕黑、怕孤独等特殊心境有极佳的效果,宿舍很快便取得了女孩子们对“家”的依赖,成为她们心灵的港湾。因此,学校的家庭、艺术比赛都以宿舍为单位,每个女孩将在这个“家庭”里生活6年,完成从被照顾到帮助别人的意识转换过程,懂得他人的需要和互助提升。

  在这些短发齐肩的女孩身上,我们无处不嗅到一股如男人般睿智、干脆的气息,而当一个人开始具备忧患意识和广阔襟怀并且目光长远时,自然会在考虑人生时,努力抓住那些不可逆转的机会,比如一辈子用来学习的20年时光,比如一次生命。(弗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