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泐”是人类文明原点的逻辑推理》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作者:丁丁哥 2014/10/23

 

人类文明原点的逻辑推理:

 

1、水族的“水书”记载着盘古的“连山易”,极其古老,距今至少约5000年甚至更早些,因为其是记录了与盘古相关的文字,这可能就是甲骨文之前的汉字;

 

2、“水书”叫做“泐le4睢sui1”或“泐虽”;

 

3、“泐”的字义是水边风化的岩石;

 

4、水族将“泐”这种石头叫做“水岩”;

 

5、内蒙古呼伦贝尔有一个“山水岩画”的“水岩”景区,主景就是河边一块风化而成的百米长自然岩画,这可能是中华山水画灵感的原型;

 

6、这块岩石附近有河流“海泐水(海拉尔河)”;

 

7、“海泐水”附近有根河市,根河原先叫“艮河”,“艮”是公认的盘古的位置;

8、根河市这附近不大的地域,至少有八卦的“艮、乾、坎、归、革、辰(震)”等卦爻元素的原始地名存在,八卦其实是部族名,其可能会在地名上留有痕迹;

 

9、根河市附近的黑龙江塔河县有“盘古镇、盘古河”;

 

10、盘古源于鄂伦春语“弯曲”的意思(盘古一词源于鄂伦春语!!),海拉尔市有全国唯一的“鄂伦春自治旗”;

 

11、盘古是一个部族联盟,现在的水族应该是当时参加联盟的部族之一;

 

12、盘古及文明的原点,大致是在盘古河往西到根河和海拉尔市附近的地域,这里是中国的寒极,先夏的族源与这一带的民族和部族有关(可能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赫哲、锡伯......等原生民族和部族)。

 

人类文明源于中国寒极的盘古,其在一次大尺度的地球降温的生死压力之下,带领寒极的多个部族(多是血亲)在东北地域南下时,锤炼成为以血亲关联为主的部族联盟,部族联盟是国家形态萌芽,国家形态就是文明,人类开始步入文明。

 

进入中原后,由于突然卸去了大尺度气候变冷的巨大的外部压力,盘古的老联盟涣散崩溃,全社会陷于混乱和动乱的状态,而黄帝历52战崛起,新立为非血缘联盟的权力中心,这是正式的国家形态和文明。

 

之后,很多部族可能不愿受黄帝的国家形态约束,选择跟随盘古离开中原继续往南、往西迁徙,而黄帝又立足中原并带领很多部族紧逼其后一直呈对峙之势,这就是先夏大迁徙,大迁徙将文明传遍天下,几乎囊括了所有考古发现的关键点,甚至去到国外,而由于大迁徙的主要部分耗时不超百年(到尧王“九族既睦”止),所以现在的历史学家和分子人类学家们,永远也吵不完历史的先后顺序。

 

无论是盘古的老联盟一方,还是黄帝的新联盟一方,无论这些人去到哪里,都因为经历了大迁徙的千锤百炼,以及拥有部族联盟、大部族联盟的实操实练,其面对任何“只会在原地生活”和“只会单个部族争斗”的人类时,都拥有较容易战而胜之的优势,这是文明在中国和世界的落定,也是对文明单一起源的最重要的逻辑支持。

 

附一:《六书通》的“泐”字—— 《“泐”是人类文明原点的逻辑推理》

 

附二:以“泐”字组词:1、“泐损”——风化损坏的意思;2、“行清泐楚”——痕迹很顺眼的意思;3、“磨泐”——磨砺的意思;4、“泐痕”——风化的痕迹的意思;5、“泐以成碑”——风蚀刻划成碑的意思。

 

附三:“泐”的原型——内蒙古呼伦贝尔柴河景区的“山水岩画”:

 

《“泐”是人类文明原点的逻辑推理》

 

补记一:2014/10/24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搜索发现很多“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支沟”的原始地名,看来“干支”的“支”这个字眼应该也是源于此地,另外,这里还有一些叫“干沟”的原始地名,“干”与“支”是有某种相配的关系的。

 

补记二:2014/10/25

 

《黑龙江大兴安岭彩绘岩画获得重要考古发现》2014-10-07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a74f76150102v28r.html

   

   近日,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评春带队的岩画考古队,在呼伦贝尔市中区北山一山洞内,通过连日的考古清理发掘工作,初步发现了新石器至鲜卑时期的不同文化层,出土了精致的压制石刃、刮削器、玉石材质石核、磨制石锛,砣工石质容器残块、陶器口沿、玛瑙珠、极其细小的料珠等文物标本。

 

   同时,在上述不同时期古人类活动的新石器时期形成的黄粘土垫层下,洞内底部基岩石壁上,清理出土人工绘制残存的红褐色彩绘遗痕。这在世界岩画研究中,应该属于极为罕见、具有突破性的考古新发现。


   据了解,在2013年9月,黑龙江岩画考古队在呼中石崖耸立的“北山洞”口,发现彩绘岩画遗痕。但是,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洞口内被一座坟堆封闭。根据该洞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仅见的残存彩绘遗迹,考古学者认为该洞内应该存在重要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提出应该将此当代坟墓迁出异地安葬,并对此进行抢救性考古清理发掘工作的看法。


   在今年8月19日,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和呼中区政府顺利动员下,该墓的后人落实异地安葬,随即,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岩画考古队就开始进入洞内工作。据记者在采访赵评春研究员时了解到,大兴安岭呼中区“北山洞”考古,发现新石器时期等不同时期文化层下出土的岩画遗痕,是为在国内外岩画考古中首次发现的实证。同时,已发现的大兴安岭彩绘岩画,所用绘画颜料材质相同,绘画内容、风格,手指彩绘的手法基本相同。所以,这次清理发掘,通过不同文化层的叠压关系,提供了本地红褐色岩画绘制于石器时代的考古学坚证。通过下一步工作,有望解决大兴安岭彩绘岩画的断代问题。在已知的西班牙洞穴内岩画,也是岩画在洞顶石壁上,旧石器文化层在地下。


   赵评春研究员还告诉记者,在大兴安岭岩画考古中,幸运的是取得了举世罕见的彩绘岩画遗迹发现于新石器时期文化层下部。同时,这一发现已经获得了省文化厅马军副厅长率队的专家组深入洞内考察认定,并已在现场经过充分论证,认为洞内彩绘岩画遗迹,必然早于洞内新石器时期文化层而形成的意见。各种岩画连续记录了远古人类的生存活动,它是人类描绘在岩石上的一部远古史。岩画作为一种图形艺术,无论是从人类学、远古史、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角度,还是从人类早期思维意识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和挖掘,都有不可低估的价值。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关系,生业方式,古人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大兴安岭彩绘岩画地处中国边疆,黑龙江左岸的广袤地区,在历史上同属中华文化传承地区,是我国最北的岩画遗迹。自2012年至今,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大兴安岭地委宣传部合作开展岩画考古调查工作。考察队利用各个季节的不同气候条件,克服沼泽和河流拦阻和山高林密的不利条件,在东起呼玛沿江乡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画地点直线距离约430公里;北起黑龙江边的绥安站小黑石砬子“凤凰”纹样岩画,南至八十八岭岩画约390公里的约16.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踏冰趟雪,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攀爬数以百计的山峰,经考古调查,先后工作和发现31处岩画地点,计约1600余彩绘画幅。

 

补记三:2014/11/01

 

在网上发现一篇中原与草原两千年历史的描述,非常生动,其历史过程与本文的逻辑推理非常接近。

 

补记四:2014/11/05

 

水族不仅是水书的主人,而且可能是梵文的主人,因为梵文其实就是“假名”,已知“假名”的痕迹在辽西的一些“假河沿村”,由于“叚”与“段”的古字体是一样的,所以“假”其实就是“段人”的意思,而由于水族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霞节”,加上还有较多“段姓”(大理国的国姓),两者的关联是非常可能的,具体可能还与哈尼族、白族有关。

 

补记五:2014/11/13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有几处聚堆的“借地沟”(还有“界地沟”)的地名,西边附近还有“陆家沟”,“陆”的音、义都=“六”,水族造字的“六夺公”就是“陆铎公”,这里东边不远是黑龙江的“白城市”(可能跟也会造字的白族有关联,后来在陕西是“白水县”),“陆家沟”边上很近处有“方石砬子”和“白石砬子沟”,而“大、小借地沟”边上很近的地方有“大石砬子”和“西大砬子”,再稍远还有“大西砬子”和“烟囱砬子”,总之这周围有很多“砬子”,这些“砬”可能都是“泐”,而且这附近还有一个“段家街”,“段姓”是“假名”文字的主人,也是白族的最大姓。

 

补记六:2014/11/14

 

上海浦东有很多“泐”——石皮泐、泐马桥、北泐、南泐、新泐村、中泐村、泐马河、马泐港、小泐港、白泐村、大泐港、二泐港桥、万泐港、二泐村,这么密集的“泐”应该藏有历史秘密。

 

补记七:2015/10/31

 

潮汕话夸人勤劳时,往往是说:“你真是‘力死’”,这个“力”应该就是“泐”,这个词的词义应该是“像泐一样(勤劳)”,“泐”在勤劳方面可能堪称榜样。

 

补记八:2016/03/17

 

今天看到百度“古浰国”词条,“浰”可能也是“泐”,因为其写到:“东江上游有一条较大的支流,南越贵族在此地见水流湍急、清澈见底,取《司马相如·子虚赋》倏眒倩浰之意,称这条江河为‘浰江’,寄寓江流澄澈,立此福地为‘浰国’”,这个意境与“泐水”是一样的,其地望在广东北部和平县的九连山脉,时间是在商周或之前,族人住双层竹楼,用压有印纹的陶器,崇拜牛,很多建有“牛神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