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在看似与广州无关的春秋战国时代,四川曾立有“古蜀国”,据网上的资料介绍:“古蜀国由蜀族的鱼凫氏建立第一个蜀国开始,经历了‘望帝’杜宇建立的杜宇王朝,到蜀王杜芦(开明氏)瓦解,共十三位君王在位,存在七百二十九年,后人称作古蜀国”。

 

还是看似无关,据网上资料:“公元前316年,秦国想灭蜀国但不认路,就借送石牛开路灭掉蜀国(欺骗说送给蜀国会拉金屎的石牛,然后跟随运牛的人员追去灭掉蜀国)之后,古蜀国仅存的一位王子“杜泮(蜀泮)”率部南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灭掉了文郎国,建立起瓯雒国,自称安阳国,后被秦末将领赵佗所灭”。

 

《华阳国志·蜀志》也说:“周慎王五年秋,秦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从石牛道伐蜀,蜀王自于葭萌拒之,败绩,王遁走,至武阳为秦军所害,其相、傅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凡王蜀十二世”。

 

但是,据历史传说:“泮”败落后是先到了广州立了“安阳国”,等后来秦军南下到广州之后,先与秦军对峙取胜,后来秦军首领采用将儿子倒插门嫁给“泮”的女儿的计谋,而在其掌握了“泮”得以取胜的秘诀后,秦军才攻破广州的安阳国,之后“泮”逃往越南,很可能“下龙湾”就是其到了越南,而湄公河就是“泮”后来过世之处。

 

在这方面广州有个疑似证据,广州萝岗区九龙大道边上有个地名叫“围括岭”,这个“括”应该是秦军的别名或俗称,因为南下的秦军其实主要是收伏了的赵国军队,赵国曾经的最高将领就叫“赵括”,所以当时到广东的秦军首领就是叫“赵佗”(南越王墓的主人),“围括岭”应该就是“赵佗”带的“括军”在那里被围的失利之处,该地正好就在广州与龙川的“佗城”之间。

 

而这样一来,广州的“泮溪”就有了主人,因为“泮溪”应该就是“泮”的住地,而安阳国王“泮”的住地应该就是王宫,很明显,在秦军到达广州之前,因为广州是已经有了正规的王宫,过去所以为的只有莽荒一片的认识根本站不住脚,而且,别忘了“泮”的祖先是“望”,在“佗城”之外不远的河源市东源县就有“望州”(广州有望岗),“泮”不仅是存在于广州,而是势力相当之大,所以后来竟能在“围括岭”围括。

 

近日到“泮溪”走了走,发现“泮溪”竟然是广州的“淹城”,江苏常州武进的“淹城”非常出名,其是有三重护城河围护的深宫。

 

而“泮溪”也是中间一个小岛,从这个小岛看出去,其东西南北几乎都有好几重水面的围护,而且很多是宽阔的湖面围护(比“淹城”的河道围护更强),“泮溪”王宫的整个范围很大,在南北方向,从最南边的围护河道,往北到荔湾几个湖区的几重水面,再往北到整个周门的陆地地域,一直到周门最北面另一条直接从珠江引水的护城河;在东西方向,最西边是珠江主河道,里面是两重湖面,唯东边现在只看到一道湖面,但门外的泮溪路以前可能是自然河道,因为泮溪路对面是叫“恩洲”,这可能是岛状的沙洲,算起来应该再加两重水面。

 

从周门地域的形制来讲,其陆地的南界是“仁威庙”和“三官庙(天官、地官、水官)”,这是与城主配套的宗庙,而仁威庙背后的小街就叫“新都里”,这个街名明示了“周门”是一个“都城”,“泮溪”及周门地域原先可能是有城墙围住的(附近的小巷里存有大块城砖),现在广州城的整个地域原本是有很多个小城的,后来逐渐拆毁小城的城墙,才建起了大城的城墙,“泮溪”应该是其中的小城之一。

 

与“泮溪”相关,“泮溪”往东的方向有一条小河叫“龙津”(请注意这个“龙”字),其一直沿现在的龙津路往东到末尾,在海珠路与惠福西路附近,那里有一个特别规整的“T”字形的小街区,从广州的整个新、老城区来讲,其方位无论如何都是处于西方,但这里偏偏就叫做“东龙里”,而且周围还紧聚着“胜龙新街、金龙巷、祥龙里”等地名,一共四龙聚首,再加上胜龙新街的南端之外还遗留有一个小广场,所以,这里很可能是“泮溪”东边的一处行宫。

 

联系到“胜龙新街”是以上所说的这个“T”字形小街区的南北中轴线,很可能广州带“胜”的地名都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因为广州原本是由很多小城组成,而这些小城很多的中轴线街道都叫“南胜里”,比如“西村、黄村、龙布村、沙步村、鹿布村、暹村、龙归镇、寺右街区、小洲村、广州起义路”等等,所以,如果这个推测没错,广州的“泮”时期应该非常热闹。

 

安阳国的历史在越南的汉文古籍里有所记载,由于其先帝叫“望”,其族源应该是盘古嫡妻常羲娘家的“望部族”,跟现在西南的佤族和东南的闽南人、潮汕人的族源很近,这些人都是将“我”或“我们”称为“望”,以前有说四川存在一些古闽南语方言岛,其实就是因为“望”的存在。

 

现在已知“望”在中原最古老的地望是在河北“望都”,当时的“望”是尧王母亲的部族,“望”的最远源甚至去到黑龙江,黑龙江曾经被称为“望建江”,而“蜀”在中原最早的地望,是在山东济宁汶上县的“蜀山湖”以及安徽合肥的“蜀山区”,“望”和“蜀”的历史都远在四川的“蜀”之前。

 

同样的道理,广州的文明史绝不是以前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绝对不是由秦军的南越王“赵佗”的到来而开始,也绝不是由安阳国的“泮”而开始,特别是“泮”在广州最多只有几十年,其文明社会的经营起点应该不是零,广州的文明史应该是从更早的4500年前开始的,现在这些历史已经开始被逐渐发现,不过,接受这些历史可能还需要一个克服人为惯性的较长过程。

 

补记一:2015/11/10网络资料抄录:关于越南开国之王

 

现在史学界比较公开认可的一个越南国开国之君是中国人赵佗,然而在越南的神话中,这个国家最早的王朝则是中国神农氏后代所建的,而我们今天要着重提起的又是另外一位中国人——蜀人“安阳王”。


根据越南的神话传说,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鸿庞氏,鸿庞氏首位君主禄续,是中国神农氏的后代,获封为“泾阳王”,治理南方,号“赤鬼国”,泾阳王娶洞庭君龙王之女,生下貉龙君(名崇缆),越南人称貉龙君为“百粤之祖”,而其长子则称为“雄王”(又作骆王、雒王),继承王位,建立“文郎国”,历18代,共2000多年,因此越南人自称是“雄王子孙”或“仙龙后代”。

 

公元前257年,蜀国末代王子“蜀泮”率领其族民(进入越南),灭文郎国,建立瓯雒国,并自称为安阳王。

 

补记二:2015/11/11

 

疑似与“泮”的历史有关的一份资料,——“泮”可能的历史痕迹:在四川被秦所灭之后,好像先是顺着长江一直到浙江,然后进福建(南胜县),到广东,最终在广州又遇到秦军,再次败落之后去了越南。

 

补记三:2015/11/11

 

望丛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县县城西南部,距成都市区23千米,是为了纪念最早的蜀王望帝杜宇和他的继任人丛帝而修建的祀祠,也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的一祠祭二主、凭吊蜀人先贤的最大的帝王陵冢。

 

其中,“望”是蜀的族源,“郫”是与商系鲜卑相关的线索。

 

补记四:2015/11/13

 

今天在“泮溪(荔湖公园)”找到在太湖石上篆刻的四枚印章,其中一枚疑似上古文字,另外几枚看似仿作(因为印章大小相仿),也许是高级的“到此一游”: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疑似“周氻木”?或“梁X”?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疑似“陆”?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疑似“铎生之印”?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疑似“吕志强印”?

 

补记五:2015/11/13

 

据百度“广州历史”词条,秦军进攻广州的历史也是分成两截的: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使尉(佗)、屠睢将楼船之士南攻百越”,总兵力达50万,初步失利后,前214年,又派任嚣、赵佗再次攻越。

 

补记六:2015/11/17

 

据网上资料介绍:关于“望”氏受姓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说得十分详细:“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佐禹平水土甚有功。虞夏之际封于吕,或封于申,姓姜氏。夏商之时,申、吕或封枝庶子孙,或为庶人,尚其后苗裔也,本姓姜,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补记七:2015/11/17

 

据网上资料说:秦灭蜀后,蜀族南逃,蜀王在武阳(现四川彭山县)被秦军所害,但王公贵族后裔中有伟人“安治王(名‘制’)”继任,号为“南岗部”(广州也有“南岗”!),在岱依人的传说中,“安治王”在位60年后过世,享年95岁,其子“蜀泮”即位,只有10岁(“安治王”85岁还能生孩子),由“蜀泮”的老表“蜀谟”摄政,但因十区的头人武力干涉很快下台,“蜀泮”用计取胜始掌大权。

 

另外,据《交州外域记》:“南越王‘尉佗’举众攻‘安阳王’,‘安阳王’有神人‘皋通’辅佐,为‘安阳王’治神弩一张,一发杀三百人”,“南越王”只好暂时休兵,还派了太子“始”给“安阳王”当人质,碰巧“安阳王”的女儿“媚珠”看上了“始”,结果“始”有机会见了神弩,还用锯子将之截断,只留了一层竹皮虚掩,而在其向“赵佗”汇报后,“蜀泮”终败于秦军逃走。

 

补记八:2015/11/19

 

在“古蜀国”的相关记载中,存在一个叫“昔阝”的国家,这个国家应该也是讲古闽南语的,因为闽南人、潮汕人原本都有“昔人”之称,他们住的房子至今仍是叫“厝cuo4”,“厝”字的字义是“昔人的房子”,以前,除了山西昔阳县之外,很难见“昔”的踪迹,现在发现原来是在这里。

 

补记九:2015/11/26

 

“周门”的“周”的疑似出处:《说文》下云:“周燕(杜鹃鸟)也;一日;蜀王望帝,淫其相妻,惭,亡去为子归鸟,故蜀人闻子归鸣,皆起曰:是望帝也。”周为燕,原出《尔雅》,汉末及晋又称蜀为叟,叟乃周二字的合音。

 

补记十:2015/11/26

 

古蜀国的参考资料——《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证《交州外域记》蜀王子安阳王史迹笺 之二

 

补记十一:2016/04/06

 

新都词条: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szSCqPdX-cGuxATl3258JJvvKK8uIxBZbyUXqsfQywP1ohaWgrbpXHDHi3uHHzI_RCSyZUWlSqOE39xPzmlCM_

 

约在公元前七世纪,蜀王'开明氏'在今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附近营建了开明王朝的都邑。为了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为“新都”,此为蜀王开明王朝的第一个城名,“新都”为古蜀国都邑。  

 

古蜀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之后,望帝杜宇始“教民务农”,率蜀族人民由山区向平原转移。当时因岷江之水尚未治理,土质肥沃的广大平原常遭洪灾之害。杜宇遂委派由荆楚迁来的部族首领鳖灵为相,命其治水。鳖灵决玉垒,开金堂峡,以除水害,民得安处。其后鳖灵取代杜宇,建立开明王朝,号丛帝。  开明氏即位之后,江水得到进一步治理,成都平原的大部地区能够陆处。蜀族人民生产活动的中心,遂由平原边区的丘陵地带转向平原纵深。由于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地域扩大,长期处于山区边缘的杜宇氏城邑,已不适应发展变化的要求,须另建政权活动中心。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蜀王开明氏称帝后,营建了开明政权的都邑。为有别于杜宇氏的旧都“郫邑”,新建都邑遂名“新都”。 

 

1980年3月,新都马家乡普东村出土一座战国早、中时期的木椁船棺墓。出土各种铜器、陶器、漆器290多件,内有统治者专享的铜鼎5件。其中一鼎盖内刻有“邵之亻食鼎”的铭文,字体为春秋战国时楚地流行风格。还有墓主生前使用的刻有象征权力的“巴蜀图语”铜质印章两枚。据四川省博物馆鉴定,该墓可能是开明九世至十一世中之一的陵墓,年代为战国早、中之际。与蜀王墓相距不远的该乡丽阳村丽元山(实为一大土包)有“双石镜”。史籍记述,蜀王开明氏往往以石镜为王妃墓表。与马家乡相邻的金牛村,多年来陆续出土不少战国时期的铜制兵器和生活用具。这些器物,形制精美,与蜀王墓葬器物文化类型相同,且散布面宽,是蜀族人民的聚居点和墓葬群。在这不足3公里的范围内,上有蜀王墓,下有王妃墓,又有蜀民聚居点和墓葬群,说明这一带地区是开明王朝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  

 

据《华阳国志》云:“开明王自梦郭移,乃徙治成都”,“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由此可见,开明的都城在徙治成都之前,已在新都建都。新都作为古蜀三大名都之一,距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376年,开明王朝传位到十二世,秦国惠文王灭了开明蜀国。秦灭蜀后30年,实行郡县制,置蜀郡于成都,新都作为一个县归蜀郡管辖。从新都建县至今已有2280年的历史。  

 

新都建县以来,几经变化。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平定巴蜀。一年后新置广汉郡(郡治在今三台县境),新都由蜀郡划入广汉郡。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全国为13州刺史,蜀郡改为益州刺史部,新都属益州广汉郡。  公元9-23年,王莽时期,改益州为庸部,改广汉郡为就都,新都属就都。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时期,公孙述据蜀,改广汉郡为子同郡,新都属子同郡。公孙述败亡,东汉恢复西汉旧制,新都属益州广汉郡,后经刘焉父子据蜀和三国时期的蜀汉,直到曹魏灭蜀,隶属关系不变。  

 

西晋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分益州地置梁州于汉中,分广汉郡置新都郡,新都郡属梁州,统领雒县(今广汉市)、什邡、绵竹、新都4县。276年,晋武帝封皇子司马该为新都王,改新都郡为新都国,仍辖4县。司马该死后无子,新都国被废除,复为新都郡。后又废郡,新都仍以县属广汉郡。301年,李特起义。4年后,李特之子李雄据蜀称帝,国号大成,继称汉,新都仍属梁州广汉郡。后桓温伐蜀,灭李雄政权,蜀地归东晋。又经范贲、苻坚、谯纵等先后据蜀,直到东晋灭亡,新都均属梁州广汉郡。420年,刘裕代晋,改国号宋,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广汉郡由梁州改属益州,新都也改属益州广汉郡新都区。直到479年南齐高帝萧道成取代刘宋,国号齐,新都隶属关系未变。  

 

581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全国诸郡以州直接统区,新都从广汉郡改属益州。7年后,改新都为兴乐县,始将县城由军屯乡迁至今新都镇。607年,隋炀帝时期,撤销兴乐县,并入成都县。

 

619年,唐高祖时期,恢复兴乐县,随即仍改为新都县,隶属益州。742年-757年,唐肃宗改蜀郡为成都府,新都归成都府,直到唐末和五代时期不变。  

 

965年,宋太祖设置西川路,新都属西川路成都府。后西川路改为川峡路,成都府改为益州,新都属川峡路益州。1001年,分川峡路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路,总称四川路。新都属益州路成都府。1061年,改成都府为剑南西川节度,新都均以县属,直到南宋末。  

 

1276年,元世祖改革政区,在大都(今北京)设中书省,全国各地设行中书省。新都属四川行中书省成都路直辖的隶事司,直到元末未变。  

 

1911年辛亥革命,清王朝被推翻。民国政府建立后,将四川划为七道,新都属川西道,一年后改为西川道。此后,军阀割据,实行防区制,新都属28防区。1935年国民党政权统一川政,改组四川省政府,划全省为18个行政督察区,新都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划四川为川东、川南、川西、川北4个行政公署。新都属川西行署温江专员公署。  1953年,4个行署撤销,恢复四川省辖,新都县仍属温江专员公署。  1960年,新都合并于新繁县。  1962年10月,恢复新都县。  1965年,撤销新繁县,并入新都县。  1983年,温江行署合并于成都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新都县从此属成都市管辖,成为成都市的一个郊县。  2001年11月15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区政府驻新都镇。2002年1月1日,正式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1993年,新都县辖13个镇(新都镇、龙虎镇、三河镇、斑竹园镇、新民镇、利济镇、清流镇、泰兴镇、马家镇、新繁镇、石板滩镇、大丰镇、龙桥镇)、4个乡(竹友乡、军屯乡、木兰乡、龙安乡)、303个村、2625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及2个国有农场、1个林场。  

 

1997年,面积482平方千米,人口57.2万,辖4乡13镇。县政府驻新都镇。  

 

1999年,新都县辖13个镇、4个乡:辖新都镇、马家镇、新民镇、三河镇、泰兴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新繁镇、大丰镇、龙桥镇、斑竹园镇、石板滩镇;木兰乡、军屯乡、龙安乡、竹友乡。  

 

2000年,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总人口611986人,其中:新都镇 169834人、大丰镇31053人、石板滩镇 30786人、新繁镇 58187人、新民镇 35861人、三河镇 29577人、泰兴镇 28763人、利济镇23843人、斑竹园镇 29756人、清流镇 16957人、龙虎镇 20139人、马家镇 23869人、龙桥镇 23364人、龙安乡21512人、木兰乡 34019人、竹友乡 16195人、军屯乡18271人。  

 

?年,辖14个镇、3个乡,300个行政村:斑竹园镇、竹友镇、新都镇、新繁镇、石板滩镇、三河镇、大丰镇、利济镇、清流镇、龙虎镇、泰兴镇、龙桥镇、马家镇、新民镇 新都区、木兰乡、龙安乡、军屯乡。  2004年4月1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8号)同意新都区龙安镇政府驻地由严家桥福田院迁至安全村3社新犀路。  

 

2004年9月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4]37号)同意新都区撤销大丰、三河、龙虎、龙安、利济、竹友6个镇。原大丰、三河2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将原龙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都镇;新都镇政府驻紫瑞街。将原龙安镇及原利济镇的公义、锦水、曲水、通联、石云、广济、新庞、宁河8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新繁镇;新繁镇政府驻繁清路。将原利济镇的同义、同福、水梨、迎祥、双利、界牌、永明、柳泉、顺河、圆通10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清流镇;清流镇政府驻清流场南街。将原竹友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斑竹园镇;斑竹园镇政府驻复兴街。  

 

2004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大丰、三河)、11个镇(新都、新繁、新民、清流、龙桥、马家、泰兴、木兰、军屯、石板滩、斑竹园),43个社区委员会、298个村委会。面积481平方千米,人口密度1266人/平方千米。  

 

2005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8号)批准: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政府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2005年7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1号)批准:新都区将斑竹园镇的回南、檀木2村和龙桥镇的瑞云、笔架2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新繁镇管辖。

 

2006年,新都区辖2个街道、11个镇:大丰街道、三河街道2个街道代码不详、新都镇、石板滩镇、新繁镇、新民镇、泰兴镇、斑竹园镇、清流镇、马家镇、龙桥镇、木兰镇、军屯镇。  2007年5月,成都市政府同意新都区增设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9个街道办事处,分别与石板滩、斑竹园、龙桥、泰兴、新民、木兰、军屯、清流、马家镇政府合署办公,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员”的管理模式,所辖区域和驻地与镇相同。

 

 补记十二:2016/04/06

 

 成都市新都区:http://chengdu./dfmssy/201410/19/t20141019_2003382.shtml

  

秦置新都县与成都、广都皆用蜀国旧称。蜀王鱼凫氏都“郫”。开明氏自“郫”徙邑于天隳山(今云天回山)外沱江之北,称为“新都”。“都”系氐羌语“地方”之意。

 

补记十三:2017/02/24

 

越南螺城也是跟淹城、泮塘类似的多层水面围护:

 

《发现广州“安阳国”的“淹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