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机构投资者的自我批评

 卷美书香 2017-12-21
(本文刊登于1950年第四季度Financial Analyst Journal,看看当年机构投资者如何勇敢地自我批评)
1 “错就错了,只要不孤独”
和别人一起犯错已经成为犯错的安慰奖。很多机构在资本获利时,得不到赞誉,而造成损失时,往往受到责难,这难免让其投资时更关注所谓的质量(以规避将来受罚风险)。这样的倾向意味着机构投资者往往忽略价值—成功投资的根本。我们知道英国现在的机构投资人多是寿险精算师出身,所以他们会将很多保险的投资理念带入其中,这点倒是不妨拿来参考下。
2 “跌之前赶紧出掉,趁还没涨疯赶紧买入”
这种思维简单地讲,可看作典型业余(amateur)的投资心态。业余固然与专业相对(相反),所以“专业”能够赚钱一方面由于其内在逻辑合理,更是得益于业余的“普及”。换言之,无论是针对人还是对市场,赚钱的途径中有一条是要做较早的那拨少数派。“大家都这么做怎么办?岂不相当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恩,这个问题合逻辑,不过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未来的“进一步折现”,或者说更加合理的提前反应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古典经济学家观点也许不无道理:投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在于折现未来,从而将未来造成的冲击降至最低。总之,越是成功的“早期少数派”,经济和社会价值越大。
3 “它怎么就发生了呢”
很多投资童话的“墓志铭”上都有这句话。当那些令人不安的可能性最终兑现,特别是与预期不符时,这种想法便成为我们本能的反应。任何影响价值的因素都有可能超预期,每股收益,利率,政府(各种捣乱的)竞争,劳动力成本,你随便点吧。所以很有必要意识到,你我他本能都会“不情愿”去预测未来将要发生剧烈变化(特别是近在眼前)。思维和情感的惯性一直都“在那里”。但仅仅认识到还不够,要勇于对抗我们自身的想象力缺乏症。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期待变化,且满怀热情地去迎接它。如果你觉得这些是老调重弹,或者你的结论是对变化及其必然性的预期已经提上日程,好吧,第一,情绪(控制)上很多人做得远没有到位。第二,如果只是预期到位,但没有实际行动,没意义。总之,锻炼面对大变革的处置能力非常管用。比如,拿出一段过去的投资环境,把自己放到里面过一遍,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俗”。
4 “市场永远是正确的”
“市场比我们每一个人都更了解真实情况,每个人对未来的认知程度都是同样(那么少),任何试图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的举动都是徒劳的”,简言之,“何必呢”。我想说的是变化是永恒的主题,只要价格自由,不管今天是反应怎样的投资价值,未来也会变动。而投资的盈亏也皆由此产生。所以不要再为“不作为”找合理化外衣了吧。
5 “先躺倒装死”
这也是我们本能反应之一:规避思考,规避决策,规避承担责任。投资本应是一系列对风险计算后做出的决策,但所谓的计算只是披上了合理化的外衣,很多是由情感驱动,或者说所谓梳理合理化逻辑的努力不过为了支撑潜意识已经达成的结论。
6 “淡定,钟摆总会摆回来的”
这种想法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无限期持有某只一开始就不该买进的股票,然后就这样“复利”下去。没错,钟摆是会摆回来的,但钟的位置变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