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昵称49900112 2017-12-21
前些天,一位朋友微信发过来一则新闻,看得我心顿时揪了起来:云南一所小学的两名三年级男生,被5名同学用开水烫伤下体。
图片
那几天,随手翻看朋友圈,发现这件事已经刷了屏。
大家的愤怒针对孩子的并不多,更多的是集中于寻所学校校长的反应,“你过来,我用刚烧好的开水跟你闹着玩一下”刷爆了朋友圈,也成为笑谈。
图片
事件的细节,越看越心痛。
一名三年级男生吃完午饭后,被同班一名“小霸王”拦住,命令其为自己洗碗。
遭到拒绝后,“小霸王”叫上同班其他三名男生和一名六年级男生,把拒绝洗碗的男孩儿堵在宿舍里,采取一人顶门、一人按头、一人按脚、一人扒裤、一人浇开水的方式,将这个男孩的下体严重烫伤……
看到这里,我就红了眼圈:那个被欺辱的小男孩该有多疼、有多无助啊!
但五个肇事者并不过瘾,又把另一名平日表现比较软弱的三年级男生拉进宿舍,如法炮制。两名被烫男孩,从腰部到下体大面积混合Ⅱ度烫伤。网上的图片我没敢多看,也不忍心放上来给大家看。
图片
写到这里,眼睛还是不争气的来了:两个被烫的孩子,会不会留下后遗症?父母看着自己家宝贝伤成这样,该是多悲痛欲绝?
那位发来消息的朋友悲愤地说:“这不仅仅是欺负人了,简直是行凶啊!几个肇事的孩子是有多狠心、多冷漠?!他们的父母平时怎么教育的?真以为不过这种举动就是闹着玩吗?熊孩子用在他们身上都太轻了啊!”
她说的对——从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到蓄意伤人的恶徒,二者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
育儿的最大谎言:等孩子长大就懂事了
一位妈妈,年轻时忙工作一直没要孩子,40岁才通过试管技术有了一个儿子。
孩子来之不易,全家人高兴得像陀螺一样围着孩子转。产假结束后,她本来想全职在家照顾孩子,但两边老人早商量好了要轮流带孩子,劝她安心工作。
想想自己这么多年一手打拼的事业,她确实不忍放弃,便重返职场过起了空中飞人。至于家里,用她的话说,两边老人简直比赛着“照顾孩子”,从小到大没让孩子吃过一点苦、受过一点罪。
今年9月,孩子上幼儿园了,按说她时间上应该更自由了,前不久却传来了她离职的消息。
原来,孩子入园短短两个月,她被老师call了无数次,而且老师严肃表明希望和父母直接沟通,而不是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
说起来,无非是孩子跟小朋友们相处不好,抢玩具、打人、破坏公物、打翻小朋友饭碗等等一些“小事”,她也没太放在心上,总觉得小男孩淘气挺正常的,不是说淘气的孩子聪明嘛!(这句话简直太坑人了有末有?)
可是前不久,孩子在幼儿园用自己的小椅子把同班一个小女孩儿的额头砸得鲜血直流,起因是他想玩小女孩儿手里的玩具,小女孩没有立刻让给他。
这一次,园方直接下了劝退通知。
她这次是真急了——这所幼儿园在区里排名第一,就是为了让孩子上这所幼儿园,她才换了附近小区的房子。这次她推掉手头所有工作,请了一周假来“挽救熊孩子”。
跟孩子朝夕相处了一直,她觉得“简直快要疯掉了”:家里家外,孩子想干什么直接就去,那叫一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跟幼儿园老师仔细沟通后,她又通过监控视频了解孩子的平日表现,终于知道,“挽救熊孩子”只用一周是远远不够的。
跟我讲这些时她有些哽咽:
“我知道孩子很皮,也一直都以为等孩子大些就好了,但没想到孩子的问题越来越多,而且孩子真的是越大越不好管教啊。”
对任何人来说,辞职都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也不是说一定要全职在家才能带好孩子,她只是遇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
自己工作太忙,对孩子的教养权过于放手;
两边老人比着疼孩子,对孩子过于宠溺;
疏于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的教养重点,以为“等孩子长大自然就懂事了”。
很多人都喜欢说“别着急,等孩子长大就懂事了”,然而这句话,恐怕是关于育儿最大的谎言。
父母的教养力,是有有效期的
很多年前,龙应台的一篇文章写了她的一次经历:去拜访朋友时,看到朋友18岁的大女儿跟着同居男友一起走进来,两人手上各有一支烟,有说有笑,对屋里的父母和客人露出不屑的眼神。看着女儿的样子,龙应台的朋友失望透顶又无可奈何。
然而,龙应台却想起她第一次见到这个女孩时,是10年前,小女孩才8岁,那会儿她可以在短短几分钟内把她带来的一瓶清酒上的字和图都准确无误地画出来。
她对女孩展示出的天分很惊讶,几次建议女孩的父母带孩子去拜师学艺,但这对父母总是找出一大堆不是理由的理由来搪塞。
当年的小女孩为什么会长成如今的模样?龙应台不认为她的父母有资格去批评女儿,因为一直以来,她的父母并没重视过女儿的教育问题。现在孩子大了,想教育却已经不可能,理由很简单,因为父母的教育功效过期了。
那篇文章给我很深的震动:我们对孩子的教养力是有有效期的。
当孩子还是小宝宝,父母对他们来说是万能的,是可以全身心依赖的,这时候父母就是孩子的全世界,你说的话他都愿意听、都愿意相信。
当孩子长大一些,开始了解和探索这个世界,他小脑袋瓜里的想法会不断和周围环境规则发生碰撞,你每一次引导他认识规则、辨别对错,都是为他的成长提供营养,尽管被约束是痛苦的,但他会逐渐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在孩子对自己能做什么还不那么确定时,在孩子对世界的认识还尚未成型时,就是父母对孩子教养的黄金时期。一旦孩子认定了一些事情,父母再想要去管教,那真比登天还难。
孩子并不会随着长大就自动变得懂事,而是因为父母发挥了教养力,才逐渐变得懂事。
所以,在孩子肯听你说的时候,多陪他读读书,多跟他说一说;在孩子肯信你说的话时,耐心一点,把他应该知道的告诉他。
时间过的很快,千万别等我们的教养力过期时,才去埋怨孩子不听话、不好管。
你为孩子行为承担越多,孩子就越容易无视界线规则
就在不久前,北京地铁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图片
一个小女孩坐地铁时手里拿着一包零食,旁边一位妈妈领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男孩伸手向女孩索要零食,女孩虽然不太情愿,但也给了他一些。
没想到小男孩吃完以后又问她要,她没再理会,却被男孩的妈妈数落了,说女孩“怎么那么没有爱心,小气鬼”……女孩儿不想引起冲突,在地铁到站时起身准备下车。
没想到就在地铁门快要关上时,小男孩居然在背后狠狠推了她一把,要不是站台上有人扶了她一下,她差点摔倒被地铁门夹住。
这是一个差点儿出了人命的“孩子行为”,孩子的妈妈起了什么作用,大家有各自的判断。如果说10岁的孩子不知道和陌生人之间的界限感,那么10岁男孩的母亲绝对有义务告诉孩子:别人的东西不可以随便要。
因为对方是孩子,所以应该被照顾;因为他还是个孩子,所以犯了错可以轻易被原谅。在公众场合,不知有多少人被这看似有理的道德观念强行加持,身不由己为“熊孩子”的所作所为买单。
然而这样的单买的越多,孩子的眼睛就越看不见界线与规则。
我们11月份去普吉岛时,返程航班是夜里零点起飞。候机时旁边有几个带孩子的家庭,因为睡眠时间被扰乱,孩子们情绪都不太稳定。
其中有对母子,小朋友大约四五岁,登机排队时前面一个小女孩不小心撞到了他,本就不高兴的小男孩借机大哭,声音绝对有穿透力。妈妈立刻蹲下身安抚他,小女孩也在父母的引导下向小男孩道歉,但小男孩不依不饶,一屁股坐在地上,越哭越起劲。
眼看已经耽误后面排队的乘客登机了,工作人员跑过来说:“小朋友可能是累了,您跟我走贵宾通道吧。”
小男孩的妈妈一边道谢,一边抱起孩子退出队伍,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她并没跟随工作人员去贵宾通道优先登机,而是一直走到队伍最后面,然后放下孩子,蹲下身来捧起孩子的脸说着什么。直到我们随队伍进入登机口,那对母子还排在最后面。
登机后,我们放好行李坐好,那对母子才走进来,恰巧就坐我们旁边那排位子。起飞后小男孩很快就睡熟了,我和那位妈妈聊起来:“孩子刚才就是太累了,其实也可以先带他进来坐着。”
那位妈妈满怀爱意地看了一眼熟睡的孩子,对我说:
“我不想让他认为自己撒泼打滚能换来更好的待遇,他已经四岁了,应该慢慢学会懂得在公共场合不能因为自己不高兴就影响到大家。
如果影响了,那就要承担后果。所以我宁愿带他重新排队,晚一点登机,也要让他知道凡事都有规矩。”
想起陈小春在《爸爸去哪儿》中被问起为什么对小小春这么严厉,他沉吟了一会儿,回答说:“因为我想自己先管好我的孩子,不想等到别人来管。”
成为父母后,我们要跟随孩子一起变成需要社会特殊照顾的群体么?
当然不行,我们不该只做孩子的挡箭牌和保护伞,还要一点一点引导孩子认识自己、认识社会,让他在需要独自面对这世界时,能够游刃有余。
做好这些事,让娃远离“熊孩子体质”
从“Terribletwo”开始,妈妈们就进入与“熊孩子”斗智斗勇的阶段了。很幸运,这时候的“熊孩子”还在我们教养力的有效期内。
让娃远离“熊孩子体质”,这几件事很重要——
告诉孩子生命是最值得敬畏的
从告诉孩子小宝宝是怎么来的开始,慢慢扩展到小草、大树、小猫、蚂蚁、毛毛虫的生命故事,不仅为丰富孩子的知识面,更为让孩子逐渐意识到,所有生命都来之不易,每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尊重、保护、敬畏。
从教给孩子珍爱自己的生命开始,引导孩子爱世间万物,对这世界心怀敬意。有敬畏心的人,不会轻易去做践踏生命规则的事。
一遍遍重复规则,坚定地遵守规则
如果孩子是张白纸,规则感就是白纸的边界。凡是损害他人的事,大到偷、抢、欺负人,小到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都是要恪守的界限。
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会根据大人的态度来对自己的行动范围作出判断,对于必须要遵守的规则,可以提前跟孩子做好约定,比如“我们要去的地方很好玩,但是需要保持安静,如果你能够做到,我们就可以在那里玩很久,但如果破坏了那里的纪律,我们就需要立刻离开”。
这些话不是用来吓唬孩子,一定说到做到。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孩子有违反迹象,可以声音平和但坚决地把需要遵守的规则给孩子重复输入,同时坚决执行约定。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这里的奖,更多是“鼓励”;适度惩罚,可以帮孩子理解什么叫“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做得好,可以就事论事肯定他的进步,可以满足孩子一个合理要求作为奖励;犯规或是造成什么不好的后果,请孩子独立承担,尽可能弥补,或者罚去家里的“冷静角”(也可以是一把反思椅)去坐一会儿,反省自己刚才的行为,想清楚以后再来跟妈妈聊一聊。关于如何鼓励,可以看咱们前几天推送的《表扬还是鼓励,90%的人用错了方式》。
奖励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好的;惩罚也不是目的,目的在于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正确做法是什么。
适当运用“延迟满足”
随着孩子渐渐长大,要求也越来越多,全部都第一时间满足,一方面不可能,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不懂珍惜,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应当。
这时候,“延迟满足”是不错的方法,可以给孩子带来一种心理期待,得到满足时不仅会更珍惜得到的东西,也会更珍惜提要求的机会。
关于延迟满足的具体方法,大家可以参考咱们的推文《这件影响孩子终生幸福的事,很多妈妈都做错了》。
需要控制情绪的不仅是孩子,还有大人
前段时间咱们曾推文《有多少亲妈,这样被娃逼成了后妈的模样》,聊的是吼孩子的问题。
我了解控制情绪有多不容易,比如我写稿子写得正嗨,却被喆同学拉去陪睡,躺在那儿心猿意马、百爪挠心,偏偏孩子东拉西扯翻来覆去不肯睡,心里的火就会蹭蹭往上冒。控制不住情绪吼孩子几句,他又委屈又害怕,睡是睡了,可没过多久就会惊醒,还会哭泣。
后来我就跟自己说,文章都装在脑子里,跑不了,只是晚一点写出来而已,孩子需要我陪睡的时间能有几年呢?这样开解着,就不那么上火了,孩子虽然睡得慢,但情绪平静愉悦,夜醒次数明显减少,我的睡眠质量也更高。
父母的情绪有多重要?调查显示,大多数行为有问题的儿童,家里都有个情绪有问题的家长。用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压制孩子的负面情绪,除了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并不能帮孩子解决问题。
所以,哪怕控制情绪真的很难,我们只要能多控制一点,就是胜利。
与“熊孩子”斗智斗勇,你有什么好办法?欢迎留言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