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匮要略》方肺癌胸胁痛

 柴桂苓 2017-12-21
《金匮要略》温阳化饮方治疗肺癌胸胁痛之水饮泛溢型。

1、停饮亦可引发肺癌胸胁痛。
由于水饮停滞,而成胸胁疼痛的,古代医家早有论述,《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篇即有如此记载:“ 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 程云来在《金匮要略直解》中亦说道:“ 缺盆者,五脏六腑之道。故饮留于胁下,而痛上引缺盆,引缺盆则咳嗽,咳嗽则痛引胁下而转甚,此属悬饮。”如此描述与肺癌胸胁痛的表现非常相像。
痰饮之形成,与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失调均有关,而脾胃则为其病变之中心。人体水液的正常运行,正如《素问· 经脉别论》所日:“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精并行。” 可见津液来源于饮食水谷,通过胃的“ 游溢” ,脾的“ 散精” 而成。其津液运行输布,又依赖于脾的转输上行,肺的宣降以通调水道和肾的蒸化开合,分清泌浊作用,其中,脾胃为后天之本,位居中焦,通上连下,不仅是人体气机升降运动的枢纽,而且又是水液代谢的中流砥柱,胃为水谷之海,脾主运化而为胃行其津液。脾健胃和,运化下常,津液和调,化生水谷精微以“ 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 。如果脾胃虚弱,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致“ 水谷津液不行,即停聚而为痰饮” ( 《医门法律》。《素问· 至真要大论》亦云:“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说:“ 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淤而成痰。” 说明痰饮乃水湿积聚而成,造成水湿积聚之由,又因于脾胃之虚,故云“ 脾为生痰之源” 。《仁斋直指》办云:“ 痰饮由脾胃不调,水之与饮,同出而异名也。人惟脾土有亏,故半同所饮水浆,不能传化,⋯ ⋯ 往往因此而致病矣” ;《古今医统大全》也认为痰饮之病总属于脾,日:“ 诸书论痰饮,有因气脉闭寒,津液不通,水饮停留,结成痰者;有胃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成痰者;有因酒后饮水停滞于脾成痰者:有风寒湿邪入脾,相搏成痰者。此证之所感不同,难以类举。今脾胃为仓廪以纳谷,因脾弱而不能运化,致气血失于滋养,故不周流,⋯ ⋯ 皆痰之变而病,其源出于脾湿不流,水谷津液停滞之所致也”等等,皆说明了脾胃虚弱是形成痰饮的关键所在。
脾胃的运化功能主要依靠脾气、脾阳的作用。盖脾喜燥恶湿,主运化、升清,“ 为胃行其津液” 。其功能的正常施展,全赖脾阳温煦,才能保持温燥之性,健运不息。《医原》日:“ 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之运化,故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水谷” 。脾阳不足多由脾气不足发展而来,脾阳不足,不仅失去温煦之能,而且阳虚不能制阴,可以导致阴寒和水湿内盛。因此痰饮之生成,主要责之于脾阳虚弱。脾阳不足,津液停聚,饮邪内生,饮为阴邪,又能进一步损伤脾阳,使其更加虚弱。唐容川在《血证论》中说:“ 阳气不足,则水泛为痰也” ;黄坤载日:“ ⋯ ⋯ 盖土不得火,湿气滋生,此痰饮化生之源也”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说:“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 ⋯ 从内而生者,皆由脾阳之不运” 。又日:“ 总之痰饮之作,必由元气亏乏,及阴盛阳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滞,不能输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变为浊,⋯ ⋯ 若果真元气充足,胃强脾健,则饮食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何痰饮之有,故仲景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近人秦伯未在《中医临证备要》中也指出:“ 痰饮咳嗽的形成,主要由于本身阳虚” ;《六因条辨》更为明确指出:“ 凡有痰饮,阳气必虚” 。可见痰饮多为脾阳虚弱引起。
在水饮的形成过程中,肺肾二脏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脏虽能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但须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的不断补充,在水液代谢方面,肾主水化水,牌运水制水,只有俾脾胃充分发挥其枢纽作用,输化运转水液,肾脏才能气化津液,分清泌浊,以维持其全身水液代谢的平衡。如脾阳一虚,一则下不能助肾以制水,二则胂阳虚累及于肾,导致肾阳亏虚,而使其主水功能障碍,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所日:“ 有肾虚水泛为痰者,此亦由土衰不能制水,则肾中阴浊上逆耳,非肾中真有痰水上泛也” 。


2、临证以苓桂术甘汤为主治之方。
此型肺癌胸胁痛患者往往出现咳喘较重,吐痰腥臭,或吐痰涎,胸胁胀满疼痛,不能平卧,有时可见面浮身肿,小便不利,或鼻流清涕,舌苔黄腻,脉滑数或沉迟或缓。治疗时应以温阳化饮为要,使伏饮得去,通则不痛。同时对饮邪这一肺癌重要的致病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控制胸胁痛的同时,治疗肺癌本病。对于痰饮病的治疗,《金匮要略》中明确指出:“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此“ 温药和之” 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治则。“ 温药” ,就是温性的药物。一般而言,温药在功能上还须满足两个条件:即对正而言,能振奋阳气;对邪而言,能开发腠理,通利水道。“ 和” ,用如动词,指调整、使和顺。以温药治病之本,配合其它不同属性的药物,视标本轻重缓急的不同,组成多种方剂,使温而不过燥。正如《金匮要略方论本义》所曰:“ 温药者,补胃阳,燥脾土,兼擅其长之剂也,言和之则不专事温补,即有行消之品,亦概其例义于温药之中,方谓之和之而不可谓之补之益之也。盖痰饮之邪,因虚而成,而痰也实物,必少有开导,总不出温药和之四个字,其法尽矣。若言攻下者固非,专占温补者,亦不达和之二字之理也” 。
温药为主,还是针对痰饮病的特点而设。中医认为痰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使用温药可使饮邪消散。《金匮要略心典》云:“ 盖痰饮为结邪,温则易散,内属脾胃,温则能运耳⋯⋯” 。《金匮要略编注》也日:“ 痰饮属阴,当用温药也,脾失健运,水湿酿成痰饮,其性属湿为阴邪,⋯⋯故当温药和之,即助阳而胜脾湿,俾阳运化,湿自除也” 。《金匮玉函经二注》日:“ 痰饮由水停也,得寒则聚,得温则行。况水从乎气,温药能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也” 。
由于痰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脾阳虚弱,温药主要是指能温运脾阳的药物,因脾以温为健,脾温则能运化水谷、输布津液,自无水湿停留。前文已述,脾阳虚弱是痰饮滋生之源,治疗时当以温药温运脾阳,化其饮邪。苓桂术甘汤是“ 温药” 的代表方剂。而临症之时,可与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甚十枣汤或肾气丸复方合用。
《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篇有文:“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方中茯苓四两,桂枝三两,白术三两,甘草二两。本方其功有二:一可温阳益气,培土生会,杜饮生成;二可温阳化饮,通利小便,逐饮外出。
《金匮要略心典》日:“ 苓桂术甘汤,温中燥湿,治痰饮之良剂,是即所谓温药也” 。肯定了苓桂术甘汤即是温药,是治疗痰饮病的主方。苓桂术甘汤加味之所以能杜绝饮邪再生,是其具有温阳益气、培土生金之功。苓桂术甘汤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方中自术益气健脾,补益中土以修其堤岸,崇土制水,则水无泛滥之虞。《本草通玄》谓:“ 白术,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土旺则能胜湿,故患痰饮者,肿满者,湿痹者,皆赖之也” ;张锡纯谓其“ 具土德之气,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对于金、木、水、火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有人通过药理研究发现白术能明显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可以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液体外渗” ” ;桂枝有补心火以暖脾土之用,以补助其被残之膊阳;甘草补益中气,回守其中,合桂枝并能辛甘化阳,合白术则能培脾土之虚;方中茯苓虽以利水为主,但也能健脾益气。脾阳得复,则脾运『E常,自无滓液停聚,更无痰饮生成,此即培土制水之道也。
陆渊雷在《金匮要略今释》中日:“ ⋯ ⋯ 但痰饮既积,则逐水自不可已” ,意在指出既积之饮,非攻不除。然此“ 逐水” 二字,并不是专指攻逐水饮,主要是指驱逐水饮,使体内水饮排出体外。《金匮要略》日:“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 ,示人治饮以利小 便,并指出苓桂术甘汤可以利小便,可见利小便是清除体内水饮的重要方法之一。苓桂术甘汤可温阳利水,使饮邪从小便而出,这与其本身药物组成有关。其中,茯苓之味甘淡,能渗能利,其性平和,利水不伤正,为利水渗湿而消水饮之要药。《神农本草经》谓其“ 利小便” ;《药品化义》谓“ 茯苓最为利水除湿要药” ,《用药心法》曰:“ 茯苓,淡能利窍,甘以助阳,除湿之圣药也⋯ ⋯ ” 。可见茯苓可以通过利水渗湿使饮邪从小便而出。药理研究也证实茯苓有利尿作用” ;桂枝,明· 缪希雍在《本草经疏》中总结其有六大功效,即“ 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瘀、补中” 。桂枝与不同药物配伍就有不同的作用,本方桂枝与茯苓相配,则能通阳利水。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桂枝有利尿作用。如以含五苓散0.25g/Kg给麻醉犬静脉注射,可使犬尿量明显增加,单用桂枝静脉注射(0.029g/Kg)利尿作用比其他四药单用显著,可见桂枝是五苓散中主要利尿成分之一。白术,一方面苦温燥湿以化水饮,另一方面也有利水作用。《日华子本草》谓其日:“ 治一切风疾⋯⋯消痰,治水气,利小便” ;《汤液本草》也日:“ 白术,治皮川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通水道” 。现代药理也表明白术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由此可见,苓桂术甘汤又可以通过利小便而消除体内水饮。
痰饮是津液代谢的产物,一般而言,痰饮属阴邪,易伤阳气。故临床本病表现为阳虚者多,但在治疗时也不能因此就忽视阴津亏乏的一面,在临床实际中也常见两者并存。其中原因有四:1、由于痰饮是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痰饮形成以后,从表面上看,好象体内水湿过盛,殊不知体内的津液不能由脾分别输于心、肝、肺、肾等脏器,并通过这些脏器以滋养全身,就会使体内实际上缺乏正常津液的濡润,所谓“ 津液生痰而不生血也” ( 《锦囊秘录》) 2、由于阴阳互根,阳虚常及阴虚,长期的阳虚,由于气不化精而化水,气不摄精,终可导致阴阳两虚。仲景治疗肾虚水肿的金匮肾气丸,不但用桂附温补肾阳,而且重用干地黄、山药、山萸肉以填补真阴,从用药上也反证了这一点。3、通利小便是治疗痰饮的一大法门,但是利水化湿之品,每多有伤津耗阴之弊,因此医源性阴虚也不能忽视。历代治水饮多守“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留者攻之” 之法,用药多为温燥、或淡渗利湿、或攻逐涤荡之品,频用久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伤阴之弊。《血证论》日:“ 阴虚不能化水,则小便不利” ,又日:“ 水阴不滋,水邪亦不能去” ,指出阴虚和痰饮并存时不能纯用利水剂,必须兼顾养阴生津。其治法,仲景常在助阳的基础上,酌加和阴养血之药,一则使“ 精化为气” ,有助于痰饮水气的潜消、外出,二则可免除温燥伤阴之弊,例如“ 猪苓汤用阿胶者,即从利水中育阴,是滋养无形而行有形” ( 《绛雪园古方选注》) ,便是使用的典范。此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本经疏证》曰:“ 肺为娇脏,既恶痰涎之裹,尤畏火炎之铄” ,加用养阴药则可避免温阳利水之品伤及肺脏。
对于此型患者,临证之时,常由于恶性肿瘤的病因病机极为复杂,往往出现多种致病因素纠结缠绵,久病不治,治疗亦千头万绪。因此,临证之时,不应拘泥,尚应根据病情、体质不同谴方用药,配合行气消饮、开导逐饮、清解郁热等法。更为重要的是,还需结合辨证,出现其他证型兼而有之时,办应配合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