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甲骨文新释读71——文字地理6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前几文多次解释并论证“步”是沿用至夏商乃至西周初期的路程单位,西周中后期之后逐渐被“里”取代,甲骨卜辞中“王步于……”的步字并非特指步行,骑马、乘车出行、远行都会用“步”。同样,甲骨文涉字,可以理解为用脚趟水过河,但在商代“涉”字应已经演变为乘船出行,步、涉均指出行方式。今文字与古文字往往就是这样,在相互碰撞中觅得本义,那么,由这些古文字组成的词组呢。

三、地标矛盾带来的思考

在分析《南山经》时,我认为《山海经》山名、水名重名的问题应以各山经为独立单元看待,只要不在同一部山经就不是一回事儿,这对于打破既有认识,发现新方向大有裨益。这就好比把既有认识看做“回心石”,但我们遇到它时,是回头下山,还是走过去上山,不同的态度,其结果就不一样了,当然景色也不一样了。

(一)《西山经》里的“河”

古文一见到“河”字,我们马上就想到黄河,这种观念起于何时?在《山海经》中“河”字并不少见,但与今天黄河流向的情况比较看也充满混乱、矛盾。

在“西山首次经”里,没有一次提到“河”,这符合“西山首次经”的地理走向。在“西次二经”里,以“高山”所在的泾水源头作为地标,向东西两个方向延展就是一条东起陕西长武县东,西至青海省唐古拉山北麓二道沟,横跨陕、甘、青三省几乎平直的直线。在今天的地图上,这条线在青海省境内三次穿越黄河,却对“河”只字未提,反而在第二座山提及一条流注黄河的河流。在“西次三经”里,可能与黄河有关的记录在“昆仑之丘”,记为“河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无达”,流向向南,而由此地向西也会遇到黄河,并跨过黄河,却还是只字未提“河”。不过,在“西次四经”里,六次提到“河”,5次向东、1次向北。故“西次四经”对于研究黄河及其河道很重要。

1、“西次四经”山系。首座山“阴山”应在陕西省洛南县保安镇菠子山。第二座山“劳山”应在洛南县金堆镇石可沟。从“劳山”一直向北至“盂山”,黄河在线路之东;“盂山”向西至“白于之山”,“白于之山”向西北至“申首之山”,一直向西至“鸟鼠同穴之山”,从西向东穿过黄河。;从“鸟鼠同穴之山”向西南至“崦嵫之山”,地处青海省海东市,“西次四经”结束。

矛盾一:按照“西次四经”这条线路,“鸟鼠同穴之山”的位置与《禹贡》冲突。《禹贡》所载“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的“鸟鼠”位置即现在渭河源头,两个“鸟鼠同穴之山”直线距离相差250公里,分别处于黄河南北两岸,且其间又是崇山峻岭相隔,这是为什么?“西次四经”记错了吗?

(1)地貌变了,流向变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的顺序是由西向东的走向,因此,传统认识把朱圉山定在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是有问题的。这条线路明确指示洮河、渭河在大禹治水时被连通。现在洮河向北流、渭河向西南流,已经不再连通。是否连通过,为何不再连通,诸如此类问题的答案可以想象却没有实据,但唯一肯定的是地貌变了,并导致了河流流向的改变。

(2)地貌变化很大。《西山经》“鸟鼠同穴之山”的位置在今渭河源头西北250公里。在上文曾分析《西山经》的渭河河道与今天河道相比发生了较大位移,其原因很可能与强烈地震有关。虽然,目前对于史前大地震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对黄河上游地质构造,特别是对兰州盆地的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和广泛。1993年5月李森、王跃、陈惠忠、阎满存先生发表的《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的初步研究》(简称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一文已经明确指出黄河兰州谷地属于剧烈、复杂的地质运动,“而且在地貌及水系等方面都有明显显示。”由于,类似这样的地质学术文章中使用的术语和符号过于专业,就不引述和解释了,总之一句话:黄河在兰州谷地是在青藏高原剧烈抬升的强烈影响逐步形成的。

(3)1万多年前的交点。1993年5月李森先生在《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一文指出,在7000年前,黄河进入了一个“构造剧烈波动的时期。”该时期的分析值是所有比值中最大的。这时黄河在兰州谷地的流向是南东东,河面仅宽2-4km。2007年8月潘保田、刘小丰、高红山、王勇、李吉均发表的《渭河上游陇西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简称渭河陇西阶地成因)认为目前的渭河阶地形成了1万年左右(8000年前)。2010年高红山、吉亚鹏、管东升、李宗盟、刘小丰、潘保田发表的《渭河上游陇西段河流阶地年龄及其地貌学意义》(简称渭河陇西阶地年龄)进一步认为目前的渭河阶地形成了1.4万年左右(1.2万年前)。根据上述研究,今天的黄河、渭河河道的形成就存在交点。

在那个阶段,存在诸多重大事件交点,我们只择取其中与黄河、渭河有关的交点事件。在1.2万年前,全球气候寒冷,海平面下降了约100米,当时的渤海成为陆地;1万年前最后一次冰期结束,冰河退却,地球温度逐渐上升,这一阶段称为“气候最适期”,全球气温由冷转暖,海平面逐渐上升,渤海又重新出现,而且范围广阔,1984年6月第1版的《中国自然地理图集》“华北平原的成长图”,可知渤海的海平面在7400年前达到最高点,海岸线已西侵至今日太行山脚下。这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带来的“水”的变化,而今天黄河、渭河河道形成就存在于这个交点之内。

(4)地名里的隐秘。《西山经》“鸟鼠同穴之山”就在甘肃古浪县、永登县之间的乌鞘岭,庄浪河源于此山。按照《西山经》之说,庄浪河最初理应是渭河的源头,但现今已是黄河支流。我为什么坚持《西山经》的记载是正确的,除了前面几篇博文的分析之外,也因为“鸟鼠同穴之山”这个看似最大矛盾点的问题上,历史也留给了我们思考的素材。庄浪河流注黄河的位置有一个有意思的地名——河口!在地质学上,河口是河流终点,即河流注入海洋或湖泊的地方。为什么庄浪河这样一条不起眼的支流河居然有一个这么响亮的终点,据此我就怀疑此地原来是一片海拔较高、地势平坦、河床坚硬、河流纵横、水势平缓的漫滩,其中就包括黄河、庄浪河。而在漫滩下游可能会形成湖泊或湿地。首先,庄浪河、黄河在交汇、注入湖泊或湿地前,可能遇到了类似都江堰分水鱼嘴的地形,庄浪河水顺势向南东流去,成为渭河的源头,其它水系一部分随庄浪河流入渭河,使渭河水长期充沛,而绝大部分则流入下游湖泊或湿地。这一时期的这种现象就谈不上黄河夺袭渭河河道了,一部分黄河水极有可能顺势就流入了渭河。其次,现在高高隆起的,阻断黄河、渭河在上游交汇的山叫做马啣山。马啣,文选·木华·海赋》海童邀路,马当蹊。李善注:“马啣,其状马首,一角而龙形。”吕向注:“马啣、海童,并海中神怪。”那么,是什么原因给这座山取了一个与海(古代内陆湖泊也称为海)有关的名字,一定与湖泊有关。其三,一定是在某个时期一次地质运动之后,分水鱼嘴的地形被破坏,庄浪河水最终被彻底阻隔,并南北远隔,原本是渭河支流的渭源成为了渭河之源。李森先生在《黄河兰州谷地新构造运动》一文指出,今天的兰州谷地的黄河河道在全新世(11500年前至今,是最年轻的地质时期)“中、后期皋兰山背斜等断块上升强度逐渐超过白塔山断块,迫使黄河不断北移至今日河道。”如此剧烈地地质变化渭河不可能幸免。

(5)《西山经》、《禹贡》。综合以上分析,《西山经》明显早于《禹贡》,我们一直认为中原文化从中原向四周辐射,却忽视了中原文化是四方汇聚的文化。我在分析“西次三经”时就觉得《西山经》记述的路线应该是西部族群东迁后,对东迁历史的记忆性复述。通过“鸟鼠同穴之山”位置差异的分析,这一认识就更加肯定了。大禹治水也是循图(即《山海图》)而去的,作《禹贡》则是对《山海经》的一次全面的区域性划分和校正,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简单记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了区域范围,所以,《禹贡》就比《山海图》要精细一些了。那么,通过《西山经》、《禹贡》对“鸟鼠同穴之山”位置的记述差异,可以判断在《西山经》问世与《禹贡》问世之间,甘青陕地区发生了一次强烈的地质活动。

(6)辨析中国古代传说。中国古代历史追溯至尧帝时期明显记录了大洪水,在我早期博文“三皇五帝”中释“尧”字为背景字,并在甲骨文找到了尧字。甲骨文尧字的字形是由箕和山组成的,会意积土为山。今文的土和兀就是会意积土造成高起的平台,比甲骨文尧字更细致了一些,尧字的构成很好地反映了大洪水的历史背景。而排在尧舜禹最后一位的大禹完成了治水工程,在大洪水事件及时间顺序、尧舜禹顺位排序上看,大禹治水记述的较尧舜详细也是正确的,这个特点与上面《西山经》早于《禹贡》的判断是一样的,我们应该相信本民族的历史记忆力。同时,也看出《山海经·海内经》因有关于大禹的记载,虽不能就说《山海经·海内经》全篇都是假托之作,至少可以说《西山经》比《海内经》更古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