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定《楚居》——甲骨文新释读79

 动力实体能 2017-12-21

甲骨文的“介”字顶在前期的博文已经提到过,其本义是与媒介有关联,这是至关重要的起点。人们通常把“介”字顶认为是屋顶或洞穴的象形,导致大量“介”字顶的甲骨文无法辨识或字义不明,包括甲骨文安、定、家、室等字。

安,《康熙字典》列举了历代辞书解释的字义及典籍出处。此外,还有一种解释是:女人能静静地坐在房屋中就代表了安全、安定。当我们运用“介”字顶与媒介有关联的认识后,纵观甲骨文“介”字顶的文字,就会发现《康熙字典》列举的解释均属于安本义的引申,而另一类解释则属于望文生义,是一种直观猜测。安的本义核心就在于对“介”与“女”的关联上,介、女连读即媒介之女。早期博文解释帝、帚、妇时指出在商代像妇好一样的女祭司有着很高的地位,即使此后几千年以后女祭司、女巫都一直存在。但是我们一直也不知道商代女祭司的祭祀职责是什么,与男性祭司有什么职责差异,现在我们从“安”由“介”与“女”构成便略知一二了,商代女祭司很可能主要负责祈求诸事顺利或求问诸事顺利与否的。由于甲骨卜辞中“安”的用法已经符合祈求诸事顺利或求问诸事顺利与否的意思,因此,“安”的本源就比甲骨文还要早,故我认为其本源应是由女性主祭的祭祀活动。辅助依据有三:

1、牛梁河女神庙遗址。位于辽宁西部凌源、建平交界处,牛河梁主山梁的中心部位,为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址,年代为公元前3630年左右。牛梁河女神像居于祭祀群的中心位置,显然是通天大神。

2、女娲。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女娲作笙簧、女娲造人、女娲补天等传说家喻户晓,而这类传说除了被认定的生殖崇拜之外,都是驱害求安定的,女娲显然是相关祭祀活动的主祭对象。

3、西门豹治邺。“民人俗语曰: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史记·滑稽列传》记载战国时期魏国邺地(今河南省安阳市北,殷商故地)有将女子投入河中以求根绝水患的祭俗,其目的还是求安定平稳不生灾害。

综上,甲骨文安的本源是先民对女祭司主祭以及女神带来平安的祈求,今天东南沿海渔民崇敬妈祖也无外乎此。

既然甲骨文安是源于先民祭俗中的一种企望,那么同为介字顶的甲骨文定字又是什么呢?这要从认识正字开始。

正,徐中舒先生将甲骨卜辞中的字义归为五类:征伐,祭名,月名,地名,充足。这说明到商朝,正字的字义已经不是唯一的,且亦可能具有动词、名词、副词等不同词性,因此,正字的本源肯定出现的很早。安定《楚居》——甲骨文新释读79安定《楚居》——甲骨文新释读79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分析正字古义的历史内涵了。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中国先民站成一圈或围成一圈居然能够成为文字的会意,那一定是重大活动,究竟是什么活动呢?很可能是祭祀。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猜测先民这种祭祀活动或议事的内容、目的了,但可以肯定其意义重大。《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记载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一足”事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转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吕氏春秋》“乐正”一职出现在东周春秋时期君臣对话中,那个礼乐崩坏的时期这绝不是一个高官职鲁哀公孔子对话的历史故事却与此恰恰相反,在舜帝时期“乐正”一职居然是有“平天下”能力的人才能担当的职务。如果我们把“乐正”从乐、正两个字的角度看,“乐正”就是音乐、祭祀的合称,这与五帝时期的祭祀活动恰恰是相符的。

安定《楚居》——甲骨文新释读79

事件一季连与盘庚。《楚居》载:“季连(楚人先祖)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处于方山,女曰妣隹,秉兹率相,詈曺四方。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纟呈]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注意1.子,已多次解释过本义是祭司,并不专指儿子。2.曺,《楚居》的整理者训从由从曰,我在解释东字时已指出“由”是车轮或车轴,“曰”也解释过在古文字做为“在里面”的会意,故《楚居》的“曺”是专权的专字。3.女曰妣隹,妣应是楚后人对女隹的尊称,故女隹不应看做是盘庚儿子的女儿,而是盘庚手下一位有能力的女祭司,职责与“安”字同,即确保四方平安的。4.詈,《说文》骂也。《韵会》正斥曰骂,旁及曰詈。女隹的显然是协助盘庚管理四方的女祭司。5.季连闻其有甹,从及之盘,爰生[纟呈]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甹,《楚居》的整理者训聘,这一句说明外方女祭司嫁娶仍由商王决定。娶女祭司在西周以前很常见,夏桀娶有施氏喜,周文王娶伣天之,陆终(《史记》载的楚先祖)娶鬼方氏之妹,而甲骨卜辞中则更多6.本人早期分析指出大概是因周初王权彻底战胜神权,祭司尤其是女祭司的地位才一落千丈,子逐渐成为男性符号,因此,先秦典籍对子、妹等的用法是复杂的。后世的《史记》又进一步加强了子字是男性的专属符号,导致后世对子的认识完全偏离。《世本》对子的用法很乱但可贵的是保留了部分历史原貌,如“黄帝娶于西陵氏之,谓之累祖”,“颛顼母,蜀山氏之,名昌濮”,“颛顼娶于胜濆氏之,谓女禄”。以上六点说明《楚居》的内容、用字与古文字本源之义是相符的,季连与盘庚相遇是贴切的,《楚居》的贡献是完全推翻了《史记·楚世家·索隐》和《世本》对季连(楚国世袭)所处年代的记述,纠正了季连处在舜禹时期的错误,至于季连的先祖究竟是不是颛顼或祝融则是另外的事情了。

事件二妣疠与楚字。《楚居》在季连下一段记述:穴酓(穴熊)迟徙于京宗,爰得妣疠,逆流哉水,厥状聂耳,乃妻之,生侸叔、丽季。丽不从行,溃自胁出,妣疠宾于天,巫[]赅其胁以楚,抵今曰楚人。这一事件被释为妣疠(楚先君穴熊的妻子)生子丽季时难产,剖腹产后死去,丽季存活。妣疠死后,巫师用荆条包裹埋葬或以荆条缝合遗体伤处。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国母,其后人就称自己的国家为“楚”。这种解释是可疑的:

1.季连与穴熊之间的世代关系虽不明确,但穴熊也曾生活在京宗是肯定的,故穴熊距离盘庚时代不会太远。

2.按《楚居》之说,楚字专属于楚国、楚人并不在季连及之前而是在穴熊之后,因此楚字要么存在于更早,要么是楚人自造字但从甲骨文楚字的用法看,楚字并非楚人的自造字。

3.巫咸赅其胁以楚。巫咸即祭司;赅,有的解释为该字即包裹之义,有的认为是缝合,我解释天干地支时将亥字释为与逝去的先贤有关或相通,表示受先贤的指引。《楚居》写得很清楚,“妣疠宾于天”即把妣疠已经死亡这个事实摆在了前面,之后才出现了“巫咸赅其胁以楚”,巫师干什么,这时的作用应该是判断这种方式出生的婴儿吉利不吉利,于是出现了与“亥”有关的“赅”字,故我认为“赅其胁”在这里应理解为祭司不仅与逝者妣疠达成了沟通并讲明了这种出生方式不是凶兆,即丽季这个孩子不是杀死母亲的凶手,不是不祥之人。所谓“以楚”应当理解为一种祭祀活动,“赅其胁以楚”即巫师讲明丽季出生方式之后用楚这种古老祭祀方式为妣疠下葬。

基于这些认识,我认为楚人传承的是一种古老的祭祀方式,而非植物枝条。甲骨文楚字之所以看不出是祭祀仪式,是因为楚的方式不在中原商王族的祭祀体系之中,而是存在于周边一些部族之中,这些部族的居住地因这种祭俗而被称作楚。甲骨卜辞中的楚地并不是周代的楚国。为什么说楚字古老而不在商王族的祭祀体系之中,这与商王统治方式有关,具体内容将在下文解释。

综上所述,甲骨文安、定都源于商王族对先民祭祀活动的总结和认识,并将其中一部分自认为重要的部分作为了商王族专属的活动,并纳入到自己的文字体系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