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议杜甫成都时期咏物诗

 飓风居主人 2017-12-21
【摘要】
中国论文网 http://www./4/view-1635654.htm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歌有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咏物诗就有三百多首,题材广泛,内容多样,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杜甫在成都时期的咏物诗有着鲜明的特色,与其前的咏物诗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拟对这一时期咏物诗做一梳理,并与杜甫其他时期咏物诗作出比较分析。�
  【关键词】杜甫; 咏物诗; 成都时期; 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024-02
  
  
  1 杜甫的咏物诗概述�
   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约有1500多首诗被保存下来。他的诗歌题材丰富,内容广阔,除了大量与政治现实和民生疾苦有关的外,还有记述行踪、描绘山川的,书写日常生活、朋友交往的,描写风光景物的,歌咏名胜古迹的等等。杜甫的咏物诗,历来就为人称道。清代杜诗研究学者黄生在其《杜诗说》中品评道,“前后咏物诸诗,合作一处读,始见杜公本领之大,体物之精,命意之远。”清人冒春荣在其《葚原诗说》中云“咏物,小小体也,而老杜最为擅长。”《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也评其咏物诗为“比兴深微,挺出众流”。�
   杜甫的咏物诗将其高昂的人生理想、忠君爱国之情、对生存处境的痛苦感受、对时事的切实关心、对奸臣小人的深恶痛绝等思想感情,都通过其所择选的事物、语言、意象来外化表达,充满了杜甫感情表达的自叙色彩。杜甫咏物诗兴寄明显,感慨遥深,总是“以情注物”,常常渗透着他浓郁的主观感情,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据统计,杜甫现存的咏物诗有316首,在唐代仅此于白居易的341首。面对着如此庞大的数量,我们不可能对其一一作出分析研究。杜甫的咏物诗虽然自始至终都贯穿着儒家的仁爱思想、诗人的忠爱之心与嫉恶之情,但在人生的不同时期,在不同的生活处境和社会现实下,在各地异样的自然风物面前,他的咏物诗也存在着一定的发展和衍变。安史之乱后,杜甫几经转转,最后到达了成都,在老友严武的帮助下,他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还被推荐成为工部员外郎,携妻负子,过起了相对安定的温饱生活。在这一时期,杜甫咏物诗中表达的感情和笔下风物的色彩都起了鲜明的变化。笔者拟把成都草堂这一时期杜甫的咏物诗作一梳理,找出其和杜甫其他时期咏物诗的异同,并对其原因作出浅显的探讨。
  2 杜甫成都时期咏物诗简析�
   杜甫一生中写过很多咏物诗,比较集中的有四组。第一组是杜甫四十八岁那年在秦州写下的,一共有十六首;其次是50岁那年在成都写下的一组,一共四首,分别为《病柏》、《病橘》、《枯棕》、《枯楠》,是对一组生了病的、将要枯萎的、毫无生气的植物的吟咏。第三组是他51岁时写的,也是在成都,叫《江头五咏》,写的是“花鸭”等五个细小的物体。最后一组是55岁时在夔州写的,从《鹦鹉》到《白小》,一共8首。本文重点讨论杜甫在成都时期的两组咏物诗,兼及他在这一时期的其他咏物作品。�
   我们来看第二组组诗中的《枯棕》。《枯棕》所描写的是棕桐之皮因被割剥过甚而枯死生出的感慨: “伤时苦军乏,一物官尽取。磋尔江汉人,生成复何有? 有同枯棕木,使我沉吟久。”杜甫因枯棕念及遭受残酷剥削、已经一贫如洗的底层民众, 不禁为他们的凄惨情景仰天长叹长歌当哭。浦起龙认为“枯棕,比而赋也。军兴赋繁,为民请命焉。”王嗣爽在《杜臆》中评论道:“因军而剥棕,既悲棕之枯;因枯棕而念剥民同之,因悲民之困。盖朝廷取民,大类剥棕,取之有节则生,既剥且割。则枯死矣。况剥割之后,又集“斧斤”,棕有后凋之姿,而“丧先蒲柳”,悲哉!‘死者’‘生者’,言棕而暗影小民。”�
   《病橘》诗中描写出病橘的悲惨境地:“惜哉结实小,酸涩如棠梨。剖之尽蠹虫,采掇爽所宜。……萧萧半死叶,未忍别故枝。”对当权者重赋敛、轻民情的罪孽进行讽刺:“此物岁不稔,玉食少光辉。寇盗尚凭陵,当君减膳时。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忆昔南海使,奔腾献荔枝。百马死山谷,到今耆旧悲”,如杨伦在《杜诗镜铨》中所评,“此首伤贡献之劳民也。时或尚食颇贵远物,以口腹之故病民,故因病橘而讽朝廷罢贡”,同时也显示出杜甫对广大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具有强烈的仁爱思想。《杜诗言志》中评此首云,“借病橘以喻穷黎之不足任征摇,所当急为轮恤也。言今者兆民当此兵戈扰攘之后,庐井荡析,不堪自立。正如此群橘之病剧少生意,虽多亦无益于事也。盖既病则结实少,而且味亦酸涩,中生虫蠢,不足以适口, 岂但欲仅存其皮,而遂可以为橘哉? 夫民之病, 亦犹是也。”�
   肃宗上元三年(即代宗宝应元年,762年)春,杜甫在成都锦江畔漫游,面对丁香吐芳,丽春斗艳,栀子照水,以及笼中��、阶前花鸭,心有所感,写了《江头五咏》。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说,“江头之五物,即是草堂之一老。时而自防,时而自惜,时而自悔,时而自宽,时而自警。非观我观世、备尝交惕者,不能为此言”,认为杜甫在此处是以物喻己,抒发自己此时自怜自惜自防自悔的心情,我们认为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丁香》诗中说,“深栽小斋后,庶使幽人占。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 杜甫自从抛弃官职,携家远游后,对仕进已经心灰意冷,只求能保全晚节,故借吟咏丁香,以见其意。这几句诗,若护若诫,深婉可味。要全身保节,只有离开险恶的仕途,隐居山野之中,这样当然就不为世人所知了。眼前的丽春(又名虞美人),盈盈多姿,脉脉含情,风韵为春花之最。不过在杜甫看来,其可贵之处,尚不在颜色鲜艳、枝头繁茂,“纷纷桃李姿,处处总能移。如何此贵重,却怕有人知”。(《丽春》)那些妖桃冶李,都只是凡俗之物,随移随活,处处能生。惟独丽春,分外贵重,似乎不愿让人知道它,始终固守本土。诗人通过吟咏丽春,以喻世上屈己从人、竞进谋利者多,而自己独耿介自守,不移本性。“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栀子》)杜甫借吟咏栀子,自喻才堪济世,而与时不合,惟有傍山临水,孤芳自赏而已。��是一种水鸟,形体较小,羽毛五彩,惹人喜爱。如今在笼中,空对着行云流水,怅望呼号。“看云犹怅望,失水任呼号。” (《��》)更惨的是,它的羽毛已被剪去,即使从笼中放出,也无法在空中飞翔了:“六翮曾经剪,孤飞卒未高。” 被关入笼中,不能行动,当然不是它甘愿如此。但在无可奈何的前提下,退一步讲,这样也有好处,至少可以不忧猛禽的袭击,避开不测之祸了:“且无鹰隼虑,留滞莫辞劳。”。“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花鸭》)花鸭毛色,黑白相间,对照分明,这真是他�然自异之处。但惟其“独立”,故招来群小的妒忌;惟其“分明”,故引起众人的惊疑。“不觉群心妒,休牵众眼惊”。这是对花鸭的告诫,也是花鸭的悲哀。可见,在这组诗歌中,众物的枯寂、疏离、凋残、弃置形象,无一不是诗人从自己的心境中生出,那种枯、孤、寂、败之实质都是从诗人的现实感受中得来,在这些凋残的物象中,往往寄寓着杜甫自伤生平、自嘲颓败的生命情感。
  3 杜甫成都时期咏物诗的特色�
   在这一时期中,杜甫早期咏物诗中的骏马、雄鹰、苍�、大雕等劲健形象被《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病马》等以伤愁颓废为特征的物象所代替。从这些诗题的词语组合来看,与他直接以所咏物象的名称为题的其他咏物诗不同,在那些诗中,诗人情感的流露是含蕴的深藏的,而在《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病马》等诗中,诗题本身就传出诗人生命与精神的萎缩、苦病和凋残之象。在诗人入仕充满激情时,他成“马”为“骥”,称“楠”是“高楠”,而他们在此时却变成了病、瘦、枯槁之象,发生变化的,只是诗人的心境。杜甫此期咏物诗,所咏之物由阔大雄劲转向病残废弃或弱小细微;所叹之情由激昂慷慨转向细腻悲婉;所蕴之气由磅礴雄放转向萧疏冷落乃至沉郁顿挫。并由此带来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变化。�
   整体说来,杜甫在成都时期所作的咏物诗有如下特点:描写日常生活,吟咏平凡事物的诗较多,反映军国大事、民生疾苦的诗较少。日常生活的细节、平凡的草木虫鱼都成了杜甫笔 下的绝妙诗料,它们的审美价值在诗人的亲切观照中实现了升华。杜甫以审美的目光观照草堂内外的平凡生活和平凡草木之后,这些事物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从而堂堂皇皇地进入了诗国。对于杜甫在成都草堂的生活和创作,宋人葛立方曾慨乎言之:“其起居寝兴之适,不足以偿其经营往来之劳,可谓一世之羁人也。然自唐至宋,已数百载,而草堂之名,与其山川草木,皆因公诗以为不朽之传。盖公之不幸, 而其山川草木之幸也。”(《韵语阳秋》)杜甫在草堂的经历也不可谓之不幸,因为他毕竟在这里过了一段稍为安定的生活,得以仔细地体味日常生活中的情趣并仔细地观照平凡的草木虫鱼,从而写出了那么多优美的诗篇。
  参考文献
  [1] (清)杨伦.杜诗镜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 (清)浦起龙.读杜心解[M] .北京:中华书局,1961.
  [3] 莫砺锋.杜甫诗歌讲演录[M] .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 胡大浚.唐代咏物诗发展之轮廓与轨迹[J].烟台大学学报,1995,(2).
  [5] 刘铁锋.杜甫咏物诗刍议[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4,(1).
  [6] 张浩逊.杜甫咏物诗的情感世界[J].吴中学刊,1994,(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