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自黄宾虹山水画系列 杜甫: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作者 | 大老振读经典 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有两大高峰:一曰李白,一曰杜甫。 李白是众所周知的“诗仙”,仿佛天上的日月星辰、白云飞鸟,飘逸浪漫; 杜甫是脍炙人口的“诗圣”,好像地上的山川沟壑、江海湖泊,沉郁顿挫。 李白是天; 杜甫是地。 李白的诗歌时时充满笑声:大笑、谈笑、狂笑、傲笑,己笑、友笑、清风笑、明月笑……仰天大笑出门去,为君谈笑静胡沙。 杜甫的诗歌处处都是眼泪:呜咽、泣涕、泫然、吞声,人哭、鬼哭、山河哭、花鸟哭……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杜甫为何伤心?眼泪为谁而流? 01 幸福的人生是相似的,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今河南郑州巩义市)。他家世显赫,京兆杜氏,那可是北方有名的大士族。 远祖是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祖父杜审言为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 虽说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可是有洛阳的姑姑亲自抚养,杜甫的童年没有眼泪。 杜甫六岁的时候,姑姑带他看公孙大娘舞剑,五十年后他还记得当时的震撼: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观公孙大娘舞剑器行》) 于水先生《公孙大娘舞剑图》 姑姑的早教很成功,这使得杜甫热爱艺术。他长大后结交了很多朋友,其中就有音乐家李龟年。 安史之乱后,杜甫和李龟年在湖南湘潭相遇,两人相对唏嘘,有诗为证: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因为是书香世家,杜甫从小就显得与众不同。 七岁学作诗,一开口就吓了家人一跳: 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 虽然是个“神童”,但男孩子的顽皮捣蛋他一样不少: 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百忧集行》节选) “读万卷书”到十九岁,然后就开始“行万里路”。 先是漫游吴越,二十四岁,顺便在洛阳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落榜了。杜甫的心态非常阳光,才不会为这事哭鼻子。 于是他接着漫游,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走着走着就来到了泰山。看到泰山杜甫就呆住了,真是太雄伟了! 他即刻赋诗一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庆平先生画作《造化钟神秀》 真是年少轻狂啊,胡子还没长几根,就想“登泰山而小天下”? 对!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就应该这样! 杜甫要是不狂,他会写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样令多少读书人心血沸腾的诗句? 杜甫要是不狂,他会和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交上朋友,然后一起愉快地玩耍? 漫游齐赵最大的收获,就是认识了李白这个大唐帝国的天王巨星! 李白身上故事那么多,杜甫得有多少绝佳的写作素材呀!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冬日有怀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梦李白》其一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梦李白》其二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文章憎命达,魑(chī)魅喜人过。——《天末怀李白》 崇拜一个人需要理由吗?需要吗?需要吗? 在杜甫的眼里,比他大11岁的李白做什么都是对的—— 李白“酒家眠”,那叫醉酒吗?那叫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饮中八仙歌》) 李白“空度日”,那叫浪费时间吗?那叫生活质量!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赠李白》) 李白被流放,“世人皆欲杀”,那是你们不懂他的心!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 人生“快意八九年”,终须“西归到咸阳”。快乐的日子总是转瞬即逝,35岁之后的杜甫,哭声连连、泪痕斑斑。 02 杜甫流的是“儿女之泪”。 有客有客字子美。杜甫字子美,可是他后来生活得一点都不美。 天宝五载(746年),杜甫的人生开启了“倒霉模式”。 第一件倒霉事:参加了一场号称“史上最大考场闹剧”的考试。宰相李林甫一个考生都没有录取,对唐玄宗谎称这是 “野无遗贤”。 第二件倒霉事:杜甫在熬过了几年的“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后,得到一个机会:他趁着唐玄宗大祭祀,连忙献上华丽丽的《三大礼赋》。唐玄宗一高兴,就让他到集贤院等候分配,结果仍然落到了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手里。 第三件倒霉事:杜甫44岁时,终于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其实就是兵器库的管理员。杜甫赶紧回奉先县(今陕西蒲城县),准备把一家人接来团聚,结果还没进家门就听到哭声,原来是他的小儿子饿死了。 第四件倒霉事:就在杜甫来接妻儿的路上,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几乎埋葬大唐王朝的“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长安失陷,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第五件倒霉事:杜甫连夜带领家人逃往白水,白水被围,又连夜带领家人逃往鄜(fū)州(今陕西富县)羌村。刚安顿好家人,听说太子李亨在灵武(今宁夏灵武县)称帝,他前去投奔,在路上被叛军抓住押往长安。 杜甫在监狱里想到了什么?越狱?当然,那是后来,不是现在。 现在杜甫在看月亮,他写了一首诗,读完你就会明白什么叫做“柔情似水”。 月夜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杜甫在诗中说:此时的妻子,一定和自己一样,也在独自望着这一轮圆月思念爱人吧? 孩子们一定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要久久地凝望月亮,他们怎会懂得思念的辛酸? 雾深露重,定然沾湿了妻子的鬓发,她此刻定然冷得缩着脖子抱起了肩膀。 想到这里,杜甫很是心疼。他恨不得立刻飞到妻子的身边,搂着她、给她温暖,和她互相依偎着一起赏月,让月亮把两人的泪痕照干。 世人皆知李白诗中的月——朦胧、旖旎(yǐ nǐ)、皎洁、多情,却不知杜甫诗中的月竟也如此深情款款。 杜甫这一滴思念的泪啊,千百年来让多少人为之感叹! 而杜甫思念弟弟的那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夜忆舍弟》),又使多少华夏儿女忍不住热泪盈眶! “诗圣”之为“圣”,并非他没有普通人的情感,相反,正是因为杜甫的“儿女之情”,我们才会觉得,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03 杜甫流的是“黎民之泪”。 至德二年(757)四月,杜甫真的越狱了! 当杜甫出现在肃宗面前时,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狼狈不堪。 肃宗感动不已,任命杜甫为左拾遗。“拾遗”是个八品小官,顾名思义,就是“拾起皇帝遗漏的”,给皇帝提建议。 于是杜甫抓紧时间给肃宗提建议,肃宗很快厌烦了这个过于正直认真的左拾遗。 没多久杜甫为前宰相房琯求情,被肃宗贬到华州去了。 从此后,杜甫就被列入了黑名单,永不重用。 杜甫很失落,他写了一首很耐人寻味的《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这个佳人是谁?恐怕还是在诉说他的伤感吧——但见新人笑,那(nǎ)闻旧人哭。 唉,或许,杜甫更适合做一个记者,来真实记录这个时代的风起云涌。 他客观记录下了“开元盛世”的富庶(shù),比如这首: 忆昔(节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他也客观记录下了权贵们穷奢极欲的生活,比如描述“炽手可热势绝伦”的杨国忠兄妹曲江春游的《丽人行》。 宫廷画师张萱的传世名画《虢(guó)国夫人游春图》,可以为杜甫的这首诗作最佳配图。 在这首诗里,杨贵妃的姐姐虢国夫人姿色动人、体态娴雅、宴饮奢华、娇纵荒淫。 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 唐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摹本现存于辽宁博物馆 杜甫是一个少有的情感丰富、同时兼具理性的人,他是那个时代的智者。 早在唐玄宗好大喜功、对外发动不义战争的时候,他就写下过《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希望通过这些诗歌来发出阻止战争的呼喊。 前出塞(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当唐玄宗和他的帝国还沉浸在梦中的时候,杜甫已经无比清醒地捕捉到了这个社会发出的腐烂气息——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可是没有用。 智者的痛苦就在于:当你清醒的时候,别人还在睡着;当别人清醒的时候,你只能看着。 于是,杜甫只有眼含热泪,记录下那惊天动地的哭声。 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这是一首首诗,更是一幅幅生离死别的图。 传唱千古的“三吏”“三别”(《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描述的就是人间最凄惨的分离,读来怎能不令人潸然泪下! 当杜甫强压住内心的悲愤,用克制的语气向你讲述他的所见所闻,你能否感受得到他那颗流血的心!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石壕吏》) 杜甫的文字并不华丽,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因为他真实记录了百姓的苦难,他有着一颗“黎民之心”,所以他的诗才会被人们永远铭记,并被后世人称为“诗史”。 04 杜甫流的是“英雄之泪”。 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辞去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辗转来到成都。 在好友严武的帮助下,杜甫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成都 杜甫草堂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终于停下了漂泊的脚步,杜甫的生活立刻充满了小资情调。 春暖花开的时候,就独自一个人在“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的江畔散散步吧。 看到黄四娘家那些铺满小径的鲜花,谁还能想到战争的残酷呢?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即使是下小雨吧,这里的小雨都是那样喜庆!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成都真是个好地方,简直就是天堂! 这里有美丽的花草,有活泼的小鸟,有蓝天、有白云、有远山、有江水,就是没有战争。 谁说杜甫不浪漫?他一口气写了十几首“绝句”,毫不吝啬那些热情洋溢的语言,来赞美成都的春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 杜甫难道忘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了吗? 这一天,杜甫去拜谒成都西北的诸葛亮武侯祠,到了那里,满眼松柏森森、碧草萋萋。 想当年,诸葛亮殚精竭虑辅佐君王,“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他一生为国为民,却功业未成撒手人寰。 杜甫心痛不已,写下一首诗: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哪里是诸葛亮在哭,这分明是杜甫在哭! 别人的春天里“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而自己已经五十多岁了,却仍然一事无成、报国无门,还要靠朋友的接济来生活!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已成为过去,杜甫的春天在哪里? 想到这里,杜甫忍不住大放悲声。 所怀者大,所感者深,所哭者壮! 上元二年(761)八月,倏忽而至的大风吹跑了杜甫屋顶的茅草,大雨又接踵而来。 原来所有的美好抵不过一场淋漓大雨,所有的梦想比不上拥有一间可以遮风避雨的小屋。 然而杜甫,我们伟大的杜甫,他在痛苦地看着“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茅草屋时,想到的竟然是那些仍在战乱中挣扎的百姓、那些连一间漏雨的茅草屋都没有的人们。 于是,他流泪了,他发出了一声呐喊。这是令人肃然起敬的眼泪、这是震彻寰宇的呐喊!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xiàn)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试问,有几人能做到像杜甫这样,拥有这份“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 周汝昌先生说: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 英雄,不一定非要金戈铁马,只要心中装有百姓,他就是英雄! 05 杜甫流的是社稷之泪。 广德元年(763),又是一个春天。 杜甫坐在锦江江畔,看着碧水青山、红艳艳的似乎要燃烧起来的野花,忍不住有些想家。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绝句》) 一样的花,一样的鸟,可是七年前的那个春天,昔日热闹繁华的长安城内长满青青杂草,山河一片破碎,连“花”和“鸟”都要为之垂泪! 因为战争,他连收到一封家书都觉得无比贵重;因为战争,他愁得头发大把大把地往下掉,连根簪子都插不住。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那里再也不是长安的春天,那里再也不是“开元盛世”的长安。 忽然,官军收复洛阳的消息传来,战争结束了! 杜甫简直不敢相信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七年了,战争使得这个国家几乎毁灭!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十室九空、人烟断绝。 杜甫忽然之间满脸是泪,他飞奔着跑回去,要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妻子和孩子,他要带着他们——回家!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老杜生平第一快诗”流传了下来,然而杜甫白白高兴了一场。 原来“安史之乱”刚刚平定,当年十月吐蕃便攻陷长安,这伙强盗势如破竹,连四川这块天府之国也未逃战火的屠戮。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赠花卿》) 我们所熟悉的这首诗,原以为是杜甫在赞扬美妙的音乐,实则是他在讽刺一个立了一点战功、就放纵士卒去到处掠夺的将军。 杜甫只能“少陵野老吞声哭”,庆功宴上强欢笑。 永泰元年(765)四月,杜甫客居四川已经第六个年头了。 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遂携家属乘舟东下,去投靠一个远房亲戚。 这一天,杜甫来到了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限的洞庭湖,杜甫像当年第一眼看到泰山时那样被震撼了。 然而再也没有了当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 现在的自己,身患肺病、风痹、糖尿病,疟疾、右臂偏枯、眼花耳聋。没有一个亲戚朋友的消息,唯有一叶孤舟相伴在江面上飘零。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是我们的杜甫啊,此刻想到的不是到哪里安身,而是关山以北的战争烽火仍未停息,他禁不住凭窗遥望、眼泪直流。 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chè),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杜甫人生的最后三年,是在那一叶风雨飘摇的小舟上度过的。 大历五年(770)冬,杜甫带着太多太多的遗憾,死在了湘江之上,时年五十九岁。 他遗憾一生没有给他的家人一个温暖的家; 他遗憾至死也没有回到魂牵梦绕的故乡洛阳、没有回到承载他毕生理想的长安; 他更遗憾这个国家还在“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他没有亲眼看到天下太平……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死了,可是他留下来的诗歌感动了无数人,他流的眼泪感动了无数人。 他流的是儿女之泪、黎民之泪、英雄之泪、社稷之泪;他有着儿女之情、黎民之心、英雄之义、家国之胸怀! 杜甫,是当之无愧的“诗圣”。 06 历史不会让一个热爱国家的人永远流泪。 杜甫生前,在大唐熙熙攘攘的诗人中,我们找不到他的身影,时人编选的诗集里,找不到他的一首诗。 盛唐时代,一个人人向往自由的时代,又有谁会去注意那些记录老百姓颠沛流离、低到尘埃里的诗呢? 当你抬头仰望天空时,就会忽略脚下的大地。 所有人都看到了杜甫的忧愁和眼泪,却没有看到他骄傲的微笑。 是的,骄傲。 还记得他说过“诗是吾家事”吗?他哪里来的自信? 让我们把时光追溯到初唐时代。 那时,文化界流行“崇古抑今”,可是有个叫做“文章四友”的小团队却偏偏要改革,非要写五言律诗,他们是:杜审言、李峤、崔融、苏味道。 杜审言就是杜甫的爷爷。 这个爷爷不一般,为人狂妄数第三。不,数第一! 他曾经调侃朋友:“苏味道必死无疑。我刚刚给他交了一篇公文,他看了我的文采,还不得羞愧死!” 此人临死也不改其狂,他对宋之问等朋友说:“你们高兴吧,我不死,哪有你们的出头之日呀!” 还别说,杜审言真有他骄傲的资本。 明朝著名评论家胡应麟评论他写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初唐五言律诗,当推为第一。 杜甫很骄傲,他一定要把爷爷引以为傲的本领发扬光大! 他先替爷爷骄傲:“吾祖诗冠古!” 再替爷爷同时代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骄傲: 戏为六绝句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接下来该为自己骄傲了: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来来来,来看看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好在哪里?先不说内容,只看格式: “律诗”是有着非常严格要求的诗,第二联和第三联必须用对偶句,可是大家看杜甫这首,四联全部对偶! 惊奇不惊奇?佩服不佩服? 杜甫去世四十三年后,他的遗体被孙子带回老家,和爷爷杜审言葬在了一起。杜甫若是泉下有知,一定非常高兴。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他终于可以和爷爷好好聊聊了。 聊聊爷爷骄傲的五言律诗,聊聊自己骄傲的七言律诗,再聊聊爷爷尝试写的长达四十韵的“长诗”(元代以后叫做“排律”),给他看看自己首创的百韵长诗,该是多么畅快的一件事啊! 让给他写墓志铭的元稹看着他留下来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感叹吧! 让韩愈去赞美“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吧! 让张籍满怀崇拜烧了自己的诗文和(huò)着水吞下去吧! 让王安石去研究他的排比、铺陈与夸张吧! 让贯穿两宋的“江西诗派”以自己为鼻祖,去研究平仄、对仗、用韵,去研究段落布局、起承转合、锤炼字句吧! 杜甫骄傲的,不仅仅是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写作技巧,还有他“穷年忧黎元”的心、“济时肯杀身”的魂。 闻一多说:“杜甫是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鲁迅说:“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余秋雨说:“人世对他,那么冷酷、那么吝啬、那么荒凉;而他对人世却完全相反,竟是那么热情,那么慷慨,那么丰美。” 杜甫不是不向往天空的高邈,不是不向往鸟儿的自由,而是他始终记着:以天下为己任。 他一生都想飞上天空,做一只自由翱翔的鹰: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他深深热爱着的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 (引自诗人艾青《我爱这土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