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给范伯群先生写的挽联

 苏迷 2017-12-22

  我常对学生说,学生的频道接近老师的频道,老师往讲台上一站,甚至在校园里走走,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老师也未必知道。

  赵杏根

  12月10日上午,星期天,我正在家乡医院照顾住院的父亲,突然接到内人的手机信息,说范老师在当日早晨7点半逝世了。我觉得很意外,打开文学院教工微信群,看到院领导、范门弟子正陆续发表各地高校和社会名流悼念范老师的文字,也有一些挽联。

  我在本科阶段,范老师给我们上现代文学史。我读研究生期间,以及我留校工作后很长时间,范老师一直担任系主任(相当于现在的文学院院长)。尽管除了工作关系外,我和范老师没有什么私人交往,但是,我对他钦佩之深、他对我影响之大,其他人是很难想象的,范老师自己也不会知道。我常对学生说,学生的频道接近老师的频道,老师往讲台上一站,甚至在校园走走,学生也会受到影响,而老师也未必知道。如果学生的频道远离老师的频道,这老师即使是孔夫子,讲课循循善诱,学生也很可能无动于衷。

  于是,我匆忙写了一副挽联,发在我们文学院教工微信群:

  椒兰满室,天龙传法乳;雅俗同炉,大冶铸丰碑。落款是“学生赵杏根、陆湘怀敬挽”。陆湘怀就是内人,我本科阶段的同班同学。“椒兰”,语出屈原的作品,指学生中的贤者。既然落款是“学生”,那么,用“椒兰”,是否有自夸的意思?我们读本科的时候,范老师给我们讲现代文学史,我们当然是他的学生。可是,学生和学生不一样。现在似乎通行的惯例,只有硕士生和博士生,才是他们导师正式的学生。那么,本科听过某老师课的学生,还是不是这位老师的学生?当然也是的啊!我想,古人关于学生的某些称呼,还是可以采用的。例如,和老师关系最深的,得到老师学问和思想精髓的,叫“入室弟子”。这名称,是由《论语》中的相关表述而来的。既然如此,我用了“满室”,既称赞范老师门下贤者之多,又把我们两个排除在“室外”了。

  “天龙”是高大上的神物,把范老师比作“天龙”,似乎有阿谀之嫌。其实,这里的“天龙”,只是唐代一个和尚的名字。这位天龙禅师很特别,任何人向他问法,他都是竖起一个指头,别的就没有了,当然也不说话。一个叫俱眡的和尚临终前说:“我得天龙一指头禅,终身受用不尽。”这就是所谓“一指禅”的来历。那么,天龙竖起一指头,他要告诉问法的人什么样的道理?这个动作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这要看每个人的领悟了。俱眡领悟到了什么,竟然使他“终身受用不尽”?他没有说,我们当然无从知道。那么,我们能够从天龙这个动作,领悟到什么样的思想?大家自己领悟吧,领悟到什么算什么。我领悟到的是:万法归一。佛教大乘、小乘,总归一乘,都是佛教,宗旨是一样的,其间的分歧,是应该弥合的。用到文学上,雅文学,俗文学,都是文学,宗旨也是一样的。范老师示范性的研究“填平雅俗的鸿沟”,总体精神,就是如此。这就是范老师给我的一种启示。下联不难理解。“大冶”,伟大的铁匠,语出《庄子》。

  这对联当然可以用,但有不足的地方:没有突出自己“学生”的身份,倒像是旁人写的。此外,平仄方面,也有不理想之处。于是,我又作了修改:

  法座向贤愚,孺子得闻高论;

  洪炉融雅俗,冶师铸就丰碑。

  “法座”,说法的座席,不难懂。“贤愚”当然也不难懂,佛经中有《贤愚因缘经》“。贤愚”和“雅俗”,对得还是比较工整的。孺子”,青少年,小子。当时我们听“范老师课的时候,年纪还轻。这词用上,既表明了学生身份,也突出了沧桑感。此外,其中也有谦虚的意思在。下联为啥不用“大冶”了呢?大冶”可比“冶师”要高“明得多,且有出典。原因是平仄格式。写对联,是应该遵守平仄格式的。

  写一副合格的对联不难,难的是出色。先师梦苕翁说,要写好诗,得“神来气来”才行。写好的对联,也一样。我写的挽范老师的对联,我自己觉得是合格的,但是还不能够算出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