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7-12-22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经受了别人没有经受过的苦难的天才。他是一个达观、潇洒的人,但是他的潇洒其实是一点点从苦难中打磨出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做到达观,就不要惧怕苦难,有了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豁达。  

    ——方笑一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演讲 方笑一

  整理 本报记者 徐蓓

 

  苏东坡很“红”:“苏东坡传说”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人自称是他的粉丝;北京某小学学生还对苏东坡进行了“大数据研究”……然而,对于苏东坡的文化成就和人生境界,你到底有多深的了解和认识呢?正值苏东坡诞辰980周年之际,上海图书馆邀请多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解读一代文豪苏东坡。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方笑一,为大家专题解读了苏东坡的诗词人生。

 

  古代称得上文学家的并不多

 

  中国古代的文人很多,他们中有诗人、词人、古文家、散文家,但是真正能够称得上文学家,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各种文体领域都做出很大贡献的人,并不多见。唐代的李白、杜甫都是诗人,虽然李白也写过一些文章,但是还不能称为散文家。

  在宋代,情况就不太一样。由于宋代科举制度的普及,即使出身不是官宦家庭的人,也可以通过考试选拔去做官,加上重视文化教育的风气盛行,使宋代产生了一大批文化人。这些文化人,按照学术界的说法,集官僚、文人、思想家三者于一身,并不是单纯的某个文体的专家,而是在文学的各个领域都做出了重大成就,也就是真正的文学家。比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都是杰出的文学家。而其中,综合起来看,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最高的当属苏东坡。

  苏东坡如果活到今天,已经整整980岁了。为什么一个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到今天仍然值得980年后的人们反复品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考的现象。

  有人说苏东坡非常潇洒,但我在研究宋代文学的过程中,发现苏东坡的一生其实是非常折腾的一生。苏东坡一辈子跑过很多地方,被朝廷频繁调动,在不同的地方做官。所以,苏东坡的生活境遇非常不好,而他的潇洒正是建立在坎坷人生基础上的。

 

  8岁时就很有正义感

 

  先来说说苏东坡一生的轨迹。

  借用他在《游金山寺》里的两句诗:“我家江水初发源,宦游直送江入海。”这是他早年写的诗,所谓“宦游直送江入海”指的是江流入海中,我觉得这有点一语成谶的意思,因为他出生在四川眉山,是长江水发源地,而他最后被贬到海南岛。海南岛四面都是海,他是真的被“宦游”去了大海。

  如果把历史还原,回到宋仁宗景祐三年,那是苏东坡出生的年份,当时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开封。苏轼出生在四川偏远地区的一个文人家庭,他的父亲苏洵没有做过官,祖父苏序也没有什么功名。

  我们可以把苏东坡的人生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他出生到21岁。他一直待在眉山,没有留下诗歌作品。但当时有记载称,他从小就很有正义感。比如,庆历年间,国子监官员石介在《庆历圣德诗》中把主张改革的大臣作为正义的代表大力歌颂。苏轼当时才8岁,他就问老师是什么意思。老师说,你不懂,但是苏轼却要打破砂锅问到底。另一件事情是,他的母亲程氏读《范滂传》给他听,说范滂是东汉一位很有正义感的官员,最后被杀头了。苏轼听后非常钦慕,说要“奋厉有当世志”,也想做这样的人。

  第二阶段是从21岁到42岁。嘉祐二年,也就是公元1057年,父亲带着21岁的苏轼进京应试。这一年,是北宋文化史上有名的一年,当时考中进士的除了苏轼之外,还有曾巩、程颢,他们都是后来的文学大家,主考官是欧阳修。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常科和制科,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常科相当于本科,制科相当于研究生。苏轼要先去礼部考省试,然后由皇帝出题,考殿试。苏轼在嘉祐二年参加的省试中,主考官是欧阳修,结果考试揭晓,苏轼是第二名。在其后的殿试中,苏轼得了第六名,第一名是张衡,这个成绩也算不错。

  嘉祐二年考完之后,苏轼的母亲去世,他回去守丧。到了嘉祐六年,他又考制科,这次成绩考得很好,入三等。在苏轼之前,宋代入三等的只有一个人。就这样,他省试第二名,殿试第六名,这次制科入三等,因此名动京师。

  他先在今天的陕西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后在京城做官,然后又先后任杭州通判、密州知州、徐州知州、湖州知州。大家都觉得他年纪轻轻就做了地方长官,官运亨通。然而,苏轼一帆风顺的仕途到了湖州知州就结束了。

 

  从黄州惠州到儋州

 

  元丰二年的7月,一个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苏轼的人生转了个弯,被迫进入第三个阶段,也就是43岁到58岁这段时期。

  这个转折点便是乌台诗案。乌台是御史台的别称,宋代御史权力非常大,他们可以风闻言事,不需要提供证据,就可以向皇帝上奏折。当时的御史从苏轼的诗文中捕风捉影,说他诽谤新法,对朝廷不满,御史就把苏轼逮捕了。一开始是死罪,他也做好了赴死的准备,但经多方营救,宋神宗也考虑到北宋不杀士大夫,于是把苏轼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从人生的高峰一下子跌落到了低谷。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就是因为他在黄州这段不如意的日子里,写下了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都是在这儿写成的。

  待了几年之后,时来运转,让他赴任登州知州,也就是今山东蓬莱。之后,他又先后任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侍读、知贡举,那段时间是他官职比较高的时候。

  到了他人生的第四个阶段,也就是58岁以后。可能因为他和宋哲宗并不投缘,政治主张不同,于是他开始被贬官。先把他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后又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岛。那个时候,苏轼已经做好了死在海南岛的准备,到海南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棺材准备好。但不久,他又和当地的读书人交往,开始挖井、种菜。

  元符三年,突然传来了他获得平反的消息,让他回大陆。他到了今天的广西合浦,移廉州,结果又把他安排为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但是还没到任又让他回京城做朝奉郎。他当时年纪大了,回去的路上行至常州去世。

  冥冥之中好像有预兆,他离开黄州到登州做知州之前,在常州住过一段时间,他想在常州买一块地,在那里终老,但是朝廷不允许。但是最后,他真的在常州去世,这是巧合吗?

 

  这首诗留下了成语“雪泥鸿爪”

 

  当时没有飞机和火车,一会儿南、一会儿北,苏轼都是骑着马,一路折腾。他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磨难,但是从他的诗词里传递出的却是豁达和淡泊。

  21岁之前,他没怎么写诗。嘉祐四年,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离开眉山沿江而下的时候,看着两岸的景色,触发了心中的诗意。他当时写下了一首《江山看山》:“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这首诗非常大白话,“槎牙”是参差不齐的意思,“变态”就是变化的状态,写的景色流动变化,令人目不暇接。

  “故乡飘已远,往意浩无边。”这是他在《初发嘉州》里写的两句诗,故乡已经远去,未来到底会怎么样,他也不清楚。

  他早期的诗歌虽然写得很好,但是境界不算太高,缺了一些人生况味。后来他去凤翔开始做官,诗中的人生沉淀一点点显现出来。

  这个时期他写的非常有名的一首诗叫《和子由渑池怀旧》。渑池在今天的河南,嘉祐二年,他和弟弟一起考进士的时候,曾经路过渑池,住在一个庙里,庙里的老和尚接待过他们,还一起在墙壁上题过诗。到了嘉祐六年,他去凤翔做官的时候,路过渑池,故地重游,没想到老和尚已经死了,墙上的题诗也已经剥落、崩塌。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飞鸿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留下来的脚印也很浅,就像我们当年来到河南渑池寺院,留下的痕迹今天都没有了。这首诗留下了成语“雪泥鸿爪”,也写出了人生的某一种状态。

  后来苏轼到杭州做通判,写了很多关于西湖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他还写过西湖的暴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暴雨来得快、去得快,写得非常生动。这一首诗完全可以入画,一句一景。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乌台诗案后,苏轼经历了人生的巨大转折,他侥幸未死,然后到了黄州。

  来到黄州,他对自己的前半生做了总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他对自己的状态还是比较乐观的,觉得还能吃到鱼和笋,算是不错了。

  过了几年,他的心态渐渐缓和了,于是有了《定风波》这首词。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元丰五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这一天,他到了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镇,突然下起了暴雨。雨具被小童拿走了,别人都觉得狼狈,但是他却浑然不觉。他这样写道: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写出了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雨已经很大了,但是他却发出长啸,故意慢慢走。别人都骑马赶快逃走了,他却带着竹杖、穿着草鞋,行走在雨中,他说:随它去吧!随便走到哪里都无所谓。这首词中隐隐有很多对抗人生的语词,“莫听”“何妨”“谁怕”,都是强势的对抗,“轻胜马”也是一种对抗,人本来不可能胜过马的。苏轼在这首词中直接声明了自己的态度——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不管遇到下雨还是晴天,我都会直面。

  晚清郑文焯在《手批东坡乐府》中说:“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再来讲讲《临江仙·夜归临皋》。这首词也是苏轼在黄州时期写的,那天晚上他喝醉了,回到家里半夜三更,童子已经睡着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他敲门,没人回应,这给了他一个反思人生的契机。他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今天的人们,人为物役,身不由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幻想自己驾一叶扁舟,从此寄情江海。这首词抒发了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把苦难当作人生的淬炼

 

  苏东坡后来又被贬到惠州,但因为有了黄州的历练,他的心态还不错。

  请看这首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说自己春天在睡午觉,而且睡得很好。

  也许正是这首诗中的悠闲激怒了死敌,他接着又被贬到了海南岛。

  海南岛绝对是蛮荒之地。到了儋州之后,老先生照样写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里的这两句,是他的得意之笔,这回又写入了他这首《独觉》中:

  “瘴雾三年恬不怪,反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霞,无数心花发桃李。翛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他说自己一直在南方,反倒不习惯北方的风了。因为天气冷,就在屋子里生火,坐在火光里,把他的脸衬得红彤彤的。打鼾之后,突然想到了自己之前写过的那句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他对自己以往所有坎坷的总结。他在海南岛写的诗,不像在黄州时要刻意表白自己的人生态度,是真正达到了超脱的境界。

  老天实在是捉弄他,元符三年,他又获平反,要离开海南岛了,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准备乘船渡海的时候,他写下了《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我觉得这首诗写得非常好,如果大家在人生中遇到不顺时,可以去读读这首诗,你就会觉得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他说自己十几年颠沛流离,种种内心压抑,经历生活的磨难,今天老天爷总算给了他一个公道——“天容海色本澄清”。然后他说,自己把从惠州到海南的贬谪,当作是人生最出彩的旅行。他到过京城、徐州、密州等地方,但没有一个地方像海南岛一样奇崛,他见到了原先见不到的景物,结交到了原先不可能结交的人,体味到了不可能体尝的风物,也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人生况味。他把苦难当成了人生的淬炼。

  最后,苏轼的人生快要走到终点了。他一路往北,先到了镇江的金山寺,也就是熙宁年间他曾经来过的地方。他看到李公麟当年为自己画的画像还在那里,因此题了一首诗。他写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在世界上漂泊了这么久,你要是问我一生的成就和功业在什么地方?就在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其实,对苏轼来说那是他最苦难的三个地方,但他认为那是成就他的地方,他这一生的光彩,正是在这三个地方迸发出来的。

  回顾苏轼的一生,我觉得他真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经受住了别人没有经受过的苦难的天才。他是一个达观、潇洒的人,但是他的潇洒其实是一点点从苦难中打磨出来的。所以,我们真正要做到达观,就不要惧怕苦难,有了苦难,才有真正的超越和豁达。

20171222 14 :解放周末/言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