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光照 陶笛名字的叫法不科学

 灵石水华 2017-12-22

 

 

在中国大陆很多人知道陶笛名字的由来,是从台湾传到内陆的,而其实从专业的角度来讲,陶笛这个名字根本不科学,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由于主要制作材料为陶,故将其名字泛泛的称为陶笛,而在台湾地区,例如,排箫(Pan Flute,在台湾也被叫做“排笛”,而在中国笛和箫是有着严格的划分标准的,不能混为一谈,古人云:横吹为笛,竖吹为箫。

 

竹笛和箫也有着很大的区别,不仅在外观上,制作上也是如此。有的将陶笛称作埙的一类乐器,但埙和陶笛有着很多本质的区别,目前我并没有听到有某位专业人士敢站出来用历史证据或者文献来证明的,我也曾写过一篇陶笛和埙的对比文章,再结合陶笛的产生历史及文化渊源,我个人认为:陶笛和埙不是一个乐器,陶土乐器在全世界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而中国当时是世界上公认在土的利用上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的国家,尤其在某些艺术工艺的处理上(领先世界上千年),虽然埙的历史更早,但陶笛和埙并没有历史交织点,因此不能说陶笛就是埙或者陶笛来源于埙,更确切的来说应该是:埙作为同类陶土乐器中属于最古老的乐器,陶笛和埙在某些音色方面有着极为相似的一面,埙和陶笛都属于陶土类乐器,俗称“土乐”。

 

埙,其实有很多名字,如“陶埙”,在古代用作宫廷雅乐,属于高雅乐器。当然也有一部分人叫哨埙,这一点我个人观点也是不确切的,首先,陶笛并不是埙的分支,两者没有任何交叉,在概念上就没有搞准确,但的确陶笛属于带哨口的乐器。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的是:市面上叫的埙,是属于传统的埙,这种埙属于斜切口,需要口风及角度力度的配合才能吹响(45度角气息斜射进去才能吹响),但这种传统的埙需要演奏者本人具备良好的功底,否则可能根本吹不响埙这个乐器,而现在为了照顾大多人的需求,推出了改良型满口埙,满口埙就和陶笛的制作特别相似了,将其吹奏直接调整好,只要吹就能轻易吹响埙,这是后来的满口埙。

因此,满口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的,也并非陶笛。

 

埙,因为属于哨口类吹奏乐器,要求吹奏者本人对气息有极高的要求,尤其口风(角度的把控),其次口劲,再其次就是按孔正确与否或者开闭严实与否都会明显的影响发音。当然埙从内部结构上讲还有着单腔埙和双腔埙的划分。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时期,显然早已成为了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乐器,几乎所有的埙曲都脱不了忧伤和伤感的干系,而某些埙曲借助它独特的音色,可以把哀伤演奏的荡气回肠,这是我听过的其它任何乐器都不能取得的效果。传统文人多性情者,也多有情绪化的忧思,埙本身独特的音色兴许恰好能反映传统文人这方面的气质,因而被很多传统文人所喜爱,却为布衣、寻常之民等所不齿,那些喜好热闹喜庆之人更不喜好听这种乐器。只为某些钟情于它者所喜欢。据考据除了一些独奏外,埙更多的是用在一些民间乐曲中,或者是在某些古典名曲中做个点缀的独特配角所使用。

 

而陶笛是不同与埙的一个乐器,陶笛的名字是从台湾流传到内陆的,其实陶笛这个名字从科学意义上来划分,根本不科学!在台湾,排箫一类的管乐器,统称为“笛”,如“排笛”,在中国乐器的划分就显得特别严谨和科学了,笛和箫根本不是一个概念。因此近两年,内陆一直有陶笛名字的质疑声,当然,陶笛有着自己的名字,叫“Ocarina.

 

首先,深入剖析,陶笛的发音及制作原理:

 

陶笛是由陶土制作的乐器,通过一个气道及其吹奏吹入空气通过气道产生不同的压强再通过手指按孔的操控来产生声音的,在这个环节气道处于核心位置,气道也是影响发音和音准的关键性因素,如果气道做不好,那么任凭演奏者怎么努力控制来调节音准都是无济于事的。

 

三个重点:气道和气息和按孔严实与否

其次影响:口型俯仰

 

虽然陶笛主要受气道和气息影响较大,但口型俯仰(角度不同)也会对陶笛的音准有一点点影响,记住是一点点的影响,仅此而已。

 

 

埙和陶笛的不同:

 

1.陶笛有气道,在制作前已经确定,正要正常吹奏就能很容易吹响,比埙容易操控。传统埙(闭口埙不在讨论范围内)是开口乐器,吹孔是通过嘴唇风门控制吹进埙的腔体内部的。

 

 

2.制作工艺:陶笛一般注模工艺,批量生产。埙则大多手工捏制,对于埙制作师的要求较高。只有旅游产品的埙或者普及用的埙,才会量产。

 

3.吹奏方式不同:陶笛直接用口包着吹就能吹响,而埙是口风来控制的,口与埙的吹奏形成45度角气息斜射进去的,这一点埙与陶笛有着很大的区别,明显埙的难度比陶笛高很多,甚至有的初学者想要学着把埙吹响就要个一年半载。

 

4.发源地不同。陶笛源自意大利,面包师Dunati发明的哨口玩具,后来改良发展为了目前的形制。埙自古源于中国,是中国见证古文明的一件民间乐器,受众之广,影响力之大,影响全世界泥土乐器的发展,甚至全世界的泥土乐器都能找到中国埙的影子。

 

5.吹嘴设计的不同。陶笛吹嘴的设计很像满口埙,包着吹就能吹响。埙的吹奏处理属于外切或者内切斜切处理,通过嘴唇风门控制吹进埙的腔体引起腔体震动而发音,细细观察就能知晓埙的吹嘴给专业人士很多处理“半音”的科学方法,通过俯仰角度的调解,埙如排箫一样,能轻松吹出各种乐谱需要的变化音,在升降音上有着特别明显的优势。而吹嘴半音或者变化音是陶笛的劣势,虽然目前开发出了各种复管陶笛,但由于指法尚不统一,各个厂家争先推出个人品牌复管陶笛,因此在全世界复管陶笛的指法也是“百家争鸣”,这给陶笛爱好者来说,其实阻碍了其世界范围的发展。

 

6.历史时间不同。陶笛目前从已知的记载来看,历史远不如埙,据国外文献资料记载,陶笛的历史大约有三千多年,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小镇家家会做陶笛,形成了以陶笛为特色的工业小镇。埙的历史就很长了,在原始社会时期,埙就用来诱捕猎物,埙的早期雏形是狩猎用的石头。有的石头上有自然形成的空腔,当先民们用这样的石头投击猎物时,石上空腔由于气流的作用而产生哨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埙是世界上见证人类文明发展的乐器,世界上的陶土类乐器都会或多或少的受其影响。更多具体资料可详见百科资料记录。

 

7.制作材料的不同。陶笛的制作材料一般为白云土、红土、黑陶等,目前也有了木质材料、合成材料以及树脂材质的陶笛。而埙早期的一般所使用的材料有用泥土、骨头、果壳等天然材料制造而成,但是也用家禽类肢骨加工制成,现代的陶埙多用陶瓷制作果壳等天然材料,现在大部分多用陶瓷制作,也因此目前有了用陶土和黏土制成多孔之说一般都是用陶烧制而成的,其次也有石制的,比较少的是骨制的,现在也增加了新门类,如木埙、竹埙、混合土埙等。

 

 

陶埙 (低温陶、中温陶、高温陶)
1)低温陶埙:西安常见的黑皮陶一般为低温陶,有良好的吸水性,避免磕碰,不能水洗。
2)中温陶埙:红陶材质的埙一般多为中温陶,硬度适中,可以接触水,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会积水影响演奏,发音稳定。
3)高温陶埙:硬度高,可以水洗。缺点是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2、半瓷埙:也就是没有完全烧成瓷化。一般表面有施釉,清洁方便。具有中温陶的特点,硬度适中,可以水洗,吸水性良好,低温下长时间吹奏不积水,发音稳定。
3、瓷埙:高温烧成,跟高温陶性质类似,一般表面施釉。完全不吸水,气温低的情况下吹奏会积水,容易影响到发音。
4、木埙:重量较轻,不易摔破。不吸水。
5、竹埙:竹篌,竹埙。不易摔破,不吸水。
6、其他:树脂,树脂混合陶土,塑料等等

 

7.外观的不同。陶笛大多呈现枪形或者“潜艇”形状,世界范围也是多以这两种形状流行。埙的形状就比较赋予变化,如常见的“葫芦埙”(刘宽忍老师改良专利)“筒埙”“鱼肚埙”等。

 

8.外观雕刻及处理工艺的不同。陶笛最初的都是直接放在干柴木料燃烧后就可演奏使用,叫做纯天然或者熏烧陶笛,后来随着制作及外观工艺的改良,陆续也进行了彩釉等艺术处理,如裂纹、裂变等技术的应用,使得陶笛不仅在外观上得以极大改善,并且在造型上也千变万化,如可口可乐形状的陶笛、菠萝、龙猫造型陶笛、碗状陶笛等让人眼花缭乱的各式陶笛。

而埙的外观总是以中国传统雕刻艺术出现的,如埙的外观被饰以古诗词古文字、甲骨文、民族图腾(龙)或者中国的写意画,如竹、梅等经常作为装饰添加在埙的外观,使得埙从上至下都散发着中国古老的儒雅气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最具代表性的陶土乐器。相比陶笛而言,埙的外观装饰显得古朴儒雅,内敛含蓄朦胧而又不失厚重之美,体现着埙的王者风范和帝王之相的雍容华贵,但同时更显露着埙的亲近于民的这一特点,由于埙的演奏技术要求高,曾一度在民间被束之高阁。

 

9.演奏方式不同。陶笛在日本多来吹奏轻音乐、净化心灵、抚慰情绪之用,深入人心,以宗次郎为代表;在意大利,用不同调式及高低的陶笛组合协奏乐队演奏世界名曲,如GOB陶笛乐团;欧美国家,多来演奏爵士乐器或者黑人音乐;台湾,校园民谣风,让人轻松一刻,享受快乐的音符,代表人物游学志,在中国陶笛被赋予了更多曲风,并且得到了历史性的突破和发展,速度极为惊人!如中国陶笛大师周子雷、福建陶笛演奏家林烨等,大批专业人士转移到陶笛的发展和推广中来,为陶笛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陶笛呈现出了一个世界化的大融合。而埙则大多为独奏,独奏是最能体现埙幽深、空寂、辽远音色的最佳方式。埙的音色幽深、悲凄、哀婉、绵绵不绝,其声浊而喧喧在,声悲而幽幽然,具有一种独特的音乐品质。也许正是埙这种特殊音色,古人在长期的艺术感受与比较中,就赋予了埙和埙的演奏一种神圣、典雅、神秘、高贵的精神气质。埙和埙的演奏,体现着中国传统的儒家礼教文化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埙,不是一般用来把玩的乐器,埙是一件沉思的乐器,怀古的乐器。

 

10吹奏技巧不同。陶笛在国外,最常用的技巧时吐音,其次是滑音,其它的极少用到,至于陶笛后面的花舍、打音、叠音等技巧都是根据中国竹笛、埙等乐器的常见演奏技巧而借鉴的。而对比埙的演奏技巧就特别丰富了,如颤音、打音、叠音、气震音、滑音、花舍等。

 

 

由此可见,陶笛和埙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虽然国内关于陶笛和埙叫法不一,陶笛和埙的产生历史渊源等争辩质疑声未绝于耳,但目前暂时还没有一个特别接地气的名字来取代“陶笛”,毕竟陶笛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