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至——古人的节日

 为什么73 2017-12-22


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

冬至又叫大冬、正冬。古人将冬至看成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天赐之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备受官民重视。商周和秦代,把农历的十一月作为正月,又冬至为十一月之中气,所以“冬至”就成为一年的岁首,即春节。汉代之后,确立冬至为“冬节”,官府有一套隆重的祝贺仪式,叫“贺冬”。《后汉书》称,冬至前后,“百官进行祭天大典”。

当然,上行下效,民间冬至的活动曾经十分丰富,南宋吴地风俗多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时家家互送节物,因此有“肥冬瘦年”之谚。其实不止吴地,在珠三角地区,过冬至节比过年也更要盛大。


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

毕尽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清代文人徐士宏《吴中竹枝词》

至于皇帝为何如此重视此节日,《鱼羊野史》的解释可能最易理解,因为皇帝觉得“我就是太阳”,到了冬至,这一天黑夜最长、白天最短,这就是阴最盛阳最衰的一天,过了冬至,日越来越长,阳开始盛,阴开始衰,所以这一天是皇帝觉得最重要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我又开始兴盛起来了”。据说皇帝高兴了,官员们是要放假的,少则三天,多则七天!所以今天是个普天同庆的日子。

可惜,这种盛大又有趣的风俗在时光年轮的碾压下,早已变得虚无缥缈,残留下的也只是书籍文献记载的晦涩文字,而无任何趣味可言。

从古代对于冬至的认识可以就看出古人的思想中,一直有着我们现在学习中医之人苦苦追求的阴阳思维,只是他们把这种思维运用到了日常生活,此乃真自然之道,化阴阳于无形也。当然,现在也有一些遗留的冬至习俗存在,基本只是简化版的美食节日,在东南地区还比较讲究时令,在北方冬至就没有很多讲究。所以,想要有古人那种自然的思想观念应该很难了,毕竟现在的中医也是现代人,接受的也是现代教育。

但是对于像冬至这种蕴含阴阳思想的传统节日,也只要靠我们中医来发掘,才能彰显其重要性。中医讲“药补不如食补”,下面就介绍几种心安理得过冬至的方法。

1、固护阳气(可以吃肉!)

冬至有“北吃饺子南喜汤圆”之说,北方人吃饺子的习俗据说和张仲景有关,俗称“捏冻耳朵”,意思吃了饺子就不会冻耳朵了,如此形象之言,当然不是所有饺子都有的功效。传说是这样:用羊肉、辣椒和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到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这样的饺子才可以防止冻耳朵哟。因为冬至是阴气最重的一天,所以用温热祛寒的方法增强人体的阳气并祛除外邪。南方地区还有吃“冬至肉”的习俗,也是认为吃“冬至肉”,可以增强人体正气,使身体强壮。

2、勿扰阳气(可以不动!)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人的阳气,既能养神而使精神慧爽,又能养筋而使诸筋柔韧。由此可见阳气的重要作用。而冬天气候寒冷,阳气应天时而潜藏,此时不适宜过度运动劳作,或者进行泡热水澡、汗蒸等会大汗淋漓的活动,这会使腠理开,而阳气外泄,从而使寒邪乘虚而入。

3、贮藏阴津(萝卜是个宝!)

冬天到了,很多注重养生的人士开始了“冬日进补,来年打虎”的计划。进补之品,或性辛温味厚,或滋腻不化,因此对于本来就脾胃虚弱之人,根本无力消化如此巨大的能量,而出现郁而化热的现象;而对于那些自称消化功能良好的人,又胃火旺盛者多,但辛温之品更耗伤阴津,故而体内阴液耗伤。由此可见“进补”也不是随便来的。当然冬季是适合温补的季节,但要记得“冬吃萝卜”的说法,萝卜属淡寒之品,可清热祛痰、消食通气,以免积热产生,从而可以涵养阴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