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塑料钞上的文化——古老的通讯工具‘会说话的鼓’

 晨光me 2017-12-22

       今天给大家介绍瓦努阿图10000瓦图背面的人像木雕可能大家以为这只是一件雕塑作品,非也,这其实是一件乐器,它的名字叫“裂缝锣”(又名“梆鼓”),说准确一点,它是一种古老的通信工具。

《瓦努阿图独立30周年》纪念钞

背面

背面主题:“沟通”

酷似与外星人的木雕

       这尊木雕就是我们今天开讲的主题,它的名字叫“裂缝锣”,这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独立乐器之一。这尊裂缝锣产瓦努阿图的安布里姆岛,它高4.45米,由整棵面包树杆雕刻而成,现保存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内。

裂缝锣、梆鼓Slit Gong


       这尊裂缝锣是由瓦努阿图艺术家Tin Mweleun于上世纪60年代末雕刻而成。人物面部以流传的祖先容貌为素材,眼睛上画的螺旋图案代表早晨的星星,周围是代表头发的纹饰,身上长而狭窄的缝隙代表了嘴巴,每当奏响锣鼓时,祖先的“声音”便会传出。


       裂缝锣作为一种乐器,它的作用是传递信息。在科技落后的部落村庄内,都会安置一个类似的鼓,通过敲击所发出的声音可以穿越森林,传播到数英里远的地方,每个村庄有专人负责发送讯息,通过这种站点式的传播可以让消息传播至每一个人。


       由节拍和停顿组成的一系列“”鼓语”可以让消息很快的传播出去,而且消息的准确性实在让人惊叹!人类语言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不同的声调,包括辅音和元音所代表的意思完全不同。那他们是怎么通过简单的鼓声来分辨的呢?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会说话的鼓

       鼓是用来传递信息的,在世界各地的文化中,只有在一些特殊场合,鼓才会像军号和钟那样用来发出信号,传递一些简单的讯息:进攻、撤退、集合等。比如中国古时候的烽火台,用点燃狼烟的方法把消息传递到远方。


       但是人们无法想到,瓦努阿图的土著居民可以用鼓来说话。在每一个村庄都有一个鼓,它们长约1米,上宽下窄,由整块木头镂空雕刻而成,中间长而狭窄的口子和中空的内部结构形成共鸣室,敲打时一端发出高音,另一端发出低音。


       许多语言都没有字母表,鼓语其实是口语的一种变形。鼓声不仅可以用来传达通知和警报,还可以用来祈祷、吟诗,甚至讲笑话。鼓手们并不是在发送信号,而是在说话,他们说的是一种特殊的,改造过的语言。这些语言都是声调语言,声调升降就像不同的辅音或元音一样也能区分意义。


       虽然只有一部分人知道怎样使用鼓语来沟通,但几乎所有人都能听懂鼓声中的讯息,不同的鼓手会用不同的措辞来传递相同的讯息。这些鼓语即带有很强的规律性,同时又十分灵活。鼓声信号表示的是一些传统的,高度诗歌化的习惯短语及音节的声调高低。

       在口语映射到鼓语的过程中,难免信息会丢失,将声调丰富的口语单词简化至如此单一的编码后,如何用鼓声来区别它们?重音和敲鼓的时机可以部分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些技巧不足以弥补辅音和元音带来的损失。


       为此,鼓手会为每个单词加上一些“鼓点”以示区分。比如“月亮”可说成“那弯弯的月亮”,再比如“小鸡”可以说成“那啾啾叫的小东西”,“大象”可以说成“笨拙的巨物”。这些额外的鼓点可不是画蛇添足,正是它们提供了上下文信息。


       每个模棱两可的词在一开始都有多种可能的解释,但随着鼓点的推进,那些不相关的可能性统统消失,而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的。虽然听者听到的只是断断续续、有高有低的鼓点,但实际上他们也听到了缺失的辅音和元音,且是整个短语,而非单词。


       终于搞明白了,原来瓦努阿图的祖先是通过这种“会说话的鼓”来传递信息的,这让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智慧。


精彩每一天,等你来分享

       喜欢我的文章就请动动手指转发出去吧!让更多朋友来了解塑料钞上的文化故事。我的新书《世界塑料钞收藏与研究》正在火热预售中,如需订购,请与我联系,谢谢支持!

-长按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