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讨论:《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买哪个好?

 半梦书斋 2017-12-22

讨论:《哈佛中国史》和《剑桥中国史》买哪个好?

对于很多已经购买了《剑桥中国史》的历史迷来说,是否还有必要再入一套《哈佛中国史》?

标题是一个伪命题,对于喜欢囤积海外中国史丛书的读者来说,《剑桥中国史》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鸿篇巨制,长期以来都代表着海外中国史研究的最高水平,而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的地位显然无法跟《剑桥中国史》抗衡。

但是,去年年底才由引进国内出版的《哈佛中国史》(History of Imperial China,“帝制中国史”)问世短短几个月以来,颇受好评,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实际销量都可圈可点,这下问题来了,对于那些还未购买三大海外中国史丛书的读者来说,到底是选择《哈佛中国史》好,还是《剑桥中国史》好?对于很多已经购买了《剑桥中国史》的历史迷来说,是否还有必要再入一套《哈佛中国史》?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24Ker采访了数位学院专家,对两套丛书的区别分析整理如下:

1.时代不同。《剑桥中国史》成于上个世纪90年代,而《哈佛中国史》的编撰整体要晚上15年左右,因此《哈佛中国史》囊括了很多了近20年来的中国史学研究成果。

2.写作班底不同。《剑桥中国史》由美国著名“中国通”费正清教授主编、多位海外中国研究专家参与编写,而《哈佛中国史》由加拿大著名中国研究专家卜正民主编,陆威仪、迪特·库恩、卜正民、罗威廉分别撰写,其中,陆威仪撰写前三卷,后三人各写一卷。两套中国史系列的写作采用了类似的方法:多人分工书写、各自负责所擅长的学术领域,从而给出最精彩的论述。

3.读者定位不同。《哈佛中国史》面向大学本科学历的读者,尤其是西方读者,覆盖范围和阐述深度不及后者,而《剑桥中国史》是对历史问题的深度讨论,主要面向研究生水平读者。后者专业性、范围和深度都要超过前者,两者没有替代关系。

4.不同时期历史观和内容侧重。剑桥中国史侧重全球史观和现代化史观,而哈佛中国史囊括了最新的社会史和生态史,尤其是近年来历史地理学领域的成果,例如《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部分纳入了生态环境角度的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后者从从地理和人文两个维度编制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历史画卷。全球化视野写作也是《哈佛中国史》的一个重要标签,对中外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时间横断面上的横向对比非常有启发性,例如陆威仪论及诗人李白时,将他与英国诗人乔治拜伦进行参照,再比如将乡绅与英国绅士阶层的对比。此外,《哈佛帝制中国史》还反省了西方中国研究中存在的某些思想倾向,如可疑的欧洲中心论、历史目的论、进化史观等等。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对一些历史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例如唐代妇女地位、孙中山之于辛亥革命的实际功用、太平天国评定等等,都给出了有理有据,同时又迥异于国内研究阐述的观点。

结论:从上述简要对比可以看出,《剑桥中国史》和《哈佛中国史》各有千秋,相得益彰,是值得同时购买收藏的海外中国史巨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