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首浪漫派乐曲,教你痛快做自己

 君山5166 2017-12-23

DEC

21

五首浪漫派乐曲:痛快做自己!

Listen to Music & Be Yourself

琴声穿过浪漫的时代,向我们倾诉。浪漫主义不是小情调小夜曲,也不是妖魔鬼怪故事,它是一种铺天盖地的直觉之力。琴心剑胆,不可一世,劈开一切彷徨质疑与陈规偏见。——田艺苗


01

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Berlioz: Symphonie Fantastique

广大乐迷可能都听说过,这是柏辽兹自己的爱情故事的记录。在他年轻的时候,爱上了饰演莎士比亚戏剧的爱尔兰女演员史密森。一开始女演员没有注意到他,失恋的柏辽兹就把自己的全部情意都写到了《幻想交响曲》里面。在里面我们也发现了:他爱她爱到想和她一起死。我想这就是最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青春和爱情。

——田艺苗

《幻想交响曲》是柏辽兹的第一首交响曲,也是柏辽兹的作品中最使人迷惑、最新奇、最受人欢迎,及最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


▲杜达梅尔指挥柏辽兹《幻想交响曲》


作品从选材到表现形式,在当时都是一首大胆革新的作品。无望的爱情、不可遏制的激情、难以获得的柔美、绝望、死亡、梦魇和超自然力——以及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新颖的构思,都充分显示了浪漫主义音乐的特色。 柏辽兹具有多愁善感的性格,其带有病态的梦想和燃烧着的热情,使他摆脱了形式上受约束的古典交响曲,而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不像门德尔松那样引用客观的标题,而是大胆地使音乐成为标题的附属品,并在这一交响曲中构成了自传式的内容。 全曲在结构、和声与旋律方面都存在着大胆的创新,由此开创了自由浪漫主义音乐的道路。


?? Akira Kusaka


02

李斯特:私奔的《旅行岁月》

Liszt: Années de Pèlerinage

私奔,简直就是浪漫主义时代的至高理想。1835年,玛丽跟随李斯特私奔到了瑞士,在莱蒙湖畔住了两年。离开了巴黎这个花花世界,那段日子李斯特非常高产,写出了日后的钢琴代表作,《旅行岁月》。

——田艺苗

▲第二辑《意大利》:从彼特拉克《抒情诗集》(Canzoniere)中选出3首,以钢琴表现。123号诗义:“看到了天使一样的她,我觉得人生就像梦幻。在万籁俱寂的我的周周,窃窃细语的,只有传来温柔传言的微风而已。”


《旅行岁月》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弗朗兹·李斯特创作,他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如果没有李斯特,钢琴未必会成为乐器之王,当今的钢琴家也不会有如此风光的地位。


《旅行岁月》是一部大型钢琴曲,一共有三册。第一册《瑞士》(Premiere Annen; Swisse)有九首,记录了他和玛丽一起游览的瑞士、日内瓦的美丽风光,还有他们在阿尔卑斯山区度过的幸福时光。第二册《意大利》,作于1838-1839年。那时候,玛丽生下了他们的长女,李斯特带全家人来到意大利的米兰,在科摩湖畔的贝尔拉乔过年,玛丽在那里又生下二女儿,就是后来与瓦格纳私奔的科西玛。30年之后,李斯特补遗了3首《威尼斯与拿波里》。《旅行岁月》的第三册没有标题,作于1877年,李斯特的晚年,包含七曲,选材不再局限于旅行,更多表达内心之旅。有宗教气息的《葬礼进行曲》,也有描绘风景的《埃斯特庄园的喷泉》。

——田艺苗


?? Akira Kusaka


03

贝多芬:《第31号钢琴奏鸣曲》

Beethoven: Piano Sonata No.31, Op.110

贝多芬晚期作品 op.110,各种闪光、任性、温柔、破碎、自由的复杂情感,叫人想起乐评家阿多诺曾说:“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依然在进行着,但不是作为华彩乐章;而是作为极端之间的一种迷人的闪光,它再也不顾及任何稳固的中间地带或自发性的和谐。 

——田艺苗

《第三十一号钢琴奏鸣曲》(降A大调,Op.110)是贝多芬在《庄严大弥撒》创作中抽空而作,完成于1821年,充满了贝多芬晚期特有的深沉情绪。


英国著名钢琴家路易·肯特纳在音乐丛书《钢琴》中写道:“假设有一个火星上的人来到我们的星球,他怀着好奇心想探索这个行星最深邃的文化,想带回最能代表我们文化最高荣誉和最能反映人类研究成果的稀世珍宝,我将毫不迟疑地把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推荐给他。”——本作体现出了明显的贝多芬晚期风格:压缩的奏鸣曲式,带有进行曲风格的中间乐章,大量赋格,节奏变化多端。序奏从宣叙调开始,灵活多变,上下动摇的旋律线具有无比的宏大感,内心由悲伤揭开了更遥远的世界,纯朴而深情。庄重歌唱的悲歌,咏叹调哼唱着深深的哀愁、叹息,是一种诗意的忘我。整部作品富于情感而安静,堪称是作曲家自由地处理奏鸣曲式的典范,它以哲理性和洞察力的锋芒,深刻地表露了贝多芬把握住自己的命运、对人生目标的意识——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实现。


?? Akira Kusaka


04

舒曼:《狂欢节》

Schumann: Carnaval Op.9 

钢琴套曲《狂欢节》是舒曼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开山之作,每一曲都是织体精妙而富有感染力,忧郁、幻想与热情交织,和声与音乐组织茂盛而深邃,织体变换的内在节奏叫人应接不暇,此时他的个人风格已全面成熟。

——田艺苗

《狂欢节》完成于1835年,这一年舒曼25岁。后来在1837年的一封信中,有一段关于这首乐曲的记事:“这一系列乐曲,似乎全部是为某一特别的目的而写的……” 原来:1834年春,封·弗立肯男爵把女儿埃内斯汀带到莱比锡的音乐教师维克(即舒曼的老师)家里,目的是要她在此学习钢琴。埃内斯汀当时芳龄十七岁,舒曼曾对她十分有好感,不久两人双双堕入情网。然而埃内斯汀的父亲不同意两人结合,最后终于把女儿带回家里。舒曼曾一度离开莱比锡去追寻这位少女,结果未遇而返。此后这一恋爱经历像断了线的风筝一样,永远消失了。


钢琴套曲《狂欢节》包括 21首小曲: 前奏;皮埃罗;阿尔列金;高贵的圆舞曲;欧塞比乌斯;弗罗雷斯坦;妖艳女子; 回答;蝴蝶;跳舞的字母;贾琳娜;肖邦;埃斯特列拉;相认;潘塔隆和克隆宾娜;阿勒曼德舞曲;帕格尼尼(间奏曲);倾诉;散步;休息;大卫同盟进攻凡夫俗子的进行曲……虽然是舒曼最早期的作品之一,却已经显露出这位浪漫派音乐大师超凡的音乐天才,标志着一种崭新的“浪漫主义钢琴曲”的出现。


?? Akira Kusaka


05

瓦格纳:《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

Wagner: Tristan und Isolde

从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开始,无限宽广的温柔。直至星宿相撞,浪漫成病。一种深不可测的病。 “伊索尔德,我的灵魂只会因你而苍老”。爱是生命的发现,它让勇士变成了诗人。爱人们并肩而立,没有甜腻调情,没有花式秀恩爱,只有对心醉神迷之爱的无尽感慨,“唤醒深藏心中的激情,在那圣洁坚贞的黑夜,永恒,不息,那是爱的极乐,在我们的胸心焚烧。”

——田艺苗

《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瓦格纳“乐剧”的巅峰之作,如果要从瓦格纳作品中选听一张唱片,那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无疑是首选它也被认为是瓦格纳和马蒂尔德·维森东克的恋情写照。


▲电影版《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爱之二重唱”


就音乐而言,瓦格纳在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对半音和声的运用开创了音乐历史的新纪元,它不仅增强了这部剧作的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和声理论,而且其影响一直延伸到二十世纪的音乐创作之中。


著名哲学家和诗人尼采对《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一剧极为倾倒,他曾写下这样的评论:“……对于那些病得还不够重,还不能享受这种地狱中的欢乐的人来讲,人世间是多么可怜。”瓦格纳也曾经这样说过:“(本作)充满了最强烈的生命力,而我情愿把自己裹在结局飘扬的黑旗中死去。”从另一方面看,与叔本华有所不同的是,瓦格纳相信爱情可以拯救灵魂,并使灵魂获得解脱。——作品以特利斯坦与伊索尔德在死亡中幸福地结合作为终局,也由此证明了这样一点:作为精神的爱情在肉体死亡之后依旧永远地活着,它不会因表象世界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态继续存在于一个纯粹意志的精神世界之中,爱情也正因此而得以不朽。


?? Akira Kusaka

图片、部分文字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