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会哪些地方跟自己的想象不太一样?

 Z旧H時光P 2017-12-23

在鹅宝的中学生生涯中,会经常莫名地焦虑,

“为什么而读书?”

“上大学后做什么?”

“努力而不提高,何以为继?”

等等,

鹅会长在高中也与你一样经历过。

很多人以为的大学,是朋友圈中师兄师姐们又在感慨下午无课的悠哉、是代课逃课做自己想要的事情、是社团大战中的东风吹战鼓擂、是与大学情人的恩爱照。

于是从中学开始,幻想自己的大学生活:我要去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校园恋爱,要去拥有一台自己的笔记本电脑来实现自己的一番抱负,要光明正大地用手机拍下大学的记忆。

我们甚至看到了有很多榜样,以此幻想着大学,或是在逼格满满的实验室中与导师研究新科技的前辈、是国家奖学金的讲台上引领风骚的他们,是那些在校获得出国交流机会的师兄师姐.......

我们有很多对大学的遐想来自于影视剧、毕业师兄师姐聊的大学奇谈,新闻中说着大学的趣闻轶事,但其实大程度上我们对大学的理解是碎片的,就关于上了大学后自己专业的发展来说,刚上大学的中学毕业生也不一定能理得清。



为此话题,鹅会长与两位在校的挚友聊了一番。

华中科技大学大三计算机与科学专业的小瀚跟我聊说,他现在是愈发觉得认同“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这一说:

高中时认为大学是自由自在地做喜欢的东西,学喜欢的事物,然而并不是这样,现在专业需要学的东西太多太散了,一个专业里是还有很多方向分的,然而现学的东西让我不知如何抉择,就像在高考后选专业一样难、一样迷惘;生活中还有各种零碎的事情穿插,有句话说得好:“专业选的好,年年像高考。

学科工作量、学习量之大,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简直是幸福,但日日忙碌后,我躺在床上细思这一日,最恐惧的是发现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中国900多万参加高考的学生,估计超过一半的人对自己志愿的大学专业十分不了解,为了能上理想的大学而填下专业,就算别人都说这个专业强,但自己心底是没有谱的,就像是相亲一样,并不知道眼前这个人到底适不适合自己。

当年希望就读建筑专业的我,专门去学了素描,又因为高考分数没到全国建筑系最好的那几所高校专业分数线,所以想选城乡规划之类专业。不巧周围父母的亲戚朋友们说,与其选这个专业,不如选计算机,加上容易就业前景又好之类的赞词,让什么都不懂的我迷糊地选了计算机。

但如今发现专业并不适合我,我又想转专业,但建筑和计算机之间的联系隔着千山万水,已无望矣,唯有留下脊椎病 + 秃顶的焦虑和各种bug、文档的扰心,继续在专业上勉励。


而中山大学大四金融专业的阿涵说,在他高三时候,以为寒窗苦读之后,高考即是终点。上了大学后才发现,现实并没有那么美好,但也没那么差,中学认为大学的课堂就应该和中学一样,大家争坐前排认真听讲、做笔记,积极回答教授的问题,课下追着教授排忧解惑。

但事实是,大学前期大家伙儿还是比较认真的,不翘课,认真完成作业。到了期中翘课率连拉好几个涨停板,作业完成度连挫好几个跌停板。到了期末,特别是冬天八点的早课,有些班级的出勤率惨不忍睹,课室里的师生数惨得估计能斗地主,就在这时候开始点名,一宿舍集体翻车的事件屡见不鲜。

而且上课的不见得是有名望的教授,有蛮多普通职称的讲师;不要以为大学课程能有高中的老师一样能讲得妙趣横生,在大学少有老师能将整个课堂的氛围调动起来。


尽管鹅会长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打破你的幻想,

但是这一点都不影响你继续前进的脚步。

为什么?

首先,通过以上,你觉得大学让你失望吗?

首先,我要予以否定。或者你很乐意看到没有人监督着你学习的环境,想怎么着就怎么着。

我想说大学向来是个资源的平台,谁能用的好,谁就是王,关键在你能否将高中养成高效的学习效率带到大学中去,能否往后坚持、能否改良你的学习习惯。纵然我们说中学的成绩较量是学习效率、品质的较量,到了大学,你是什么货色也是取决于此。

鹅会长见证过在上了985大学的天才同学,是如何对专业无心导致终日沉迷游戏的悲剧。看到过小瀚的室友,作为贫困生好不容易从寒门踏进知识圣殿,却自甘堕落一而再留级,在自己小好几岁的师弟群体中,继续沦落为游戏狂魔。

还有那些明明分数够不到目标的留学申请者,却在任课教授面前百般讨好,只为期末考试成绩能给多点分数来,让自己的申请材料好看一些。还有明明大一大二在学生会中不提高工作能力,却对部长主席的职位虎视眈眈、向人殷勤谄媚。

我相信大学中有诸多与想象中的不同,但这一点都不妨碍我们追梦。

譬如说,家里并不富裕的阿涵,硬是不断地申请实习攒工作经验和赚点考试费,下班回校后复习雅思准备考试,现如今收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研究生offer。

我想这是将优秀贯彻为一种习惯吧,很多鹅蛋会将对大学的憧憬转化为自己踌躇满志的动力,这很好;但面对不少鹅蛋疑问能不能对大学的生活以及专业多一些介绍,鹅会长则表示大学肯定会有很多很多与你想象不同的地方,你无法逃避;各个大学专业数不清,怎说尽。

只是有一点我想提点,现在你的努力,狭隘角度讲上是为了有更好的大学平台,是去占有更好的教育资源;从宏观角度看, 是通过中学地知识来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成为往后行之有效的学习习惯。

这很重要,尤其是由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律能力。

《道德经》中,老子有言道:“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房子的“有”,在于它有庇护的用处,而它成全了用处的地方在于,房子里没有被砖瓦填满,而是空出来的,所以有了房子的作用,这是“无”的作用。

“有”和“无”的关系相辅相成,就如上头所说,“有”是用一个可观的成绩上了大学,“无”是中学时培养出来的学习方法和习惯,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讲了再多的大学生活,不如你来亲自体会,想得太多做得太少,这不现实。纵然你会觉得在大学中有意外喜欢的地方,或者与想象不合的缺憾,那也没有关系,用平常心对待。

所以现在我最最最感谢自己的,是将高中生涯中参悟的学习方法贯彻到大学。怎样做知识整合、怎样构建脑海中的知识体系、怎样做知识储备的积累等等,这些无一不在大学能帮助到你,成为了你在大学能参加社团社交活动的同时还能优秀地做好兼顾学习的任务。

所以聪明的你啊,此刻,你的学习习惯就在正在中学诞生,中学校园此地,是你的福泽,往后再难有这样的环境给你钻研自己的学习方法。无论今后身边是什么样的环境,无论顺风还是逆境,优秀的习惯和方法总会让你不断前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