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药治疗硬皮病

 369蓝田书院 2017-12-23

硬皮病,是一种以皮肤各系统胶原纤维硬化为特征的结缔组织疾病。可分为局限性和系统性两类,前者指病变局限于皮肤,后者指皮肤硬化兼有内脏病变,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病情缓慢进展,故又称之为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常发病于20一50岁左右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2-1:3。



一、邓铁涛教授论硬皮病

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应属于中医痹症、皮痹、血痹、风湿痹的范畴,多数医家认为本病与风寒湿邪外袭、脏腑失和、经络受阻有关。但邓铁涛教授个人认为,根据硬皮病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应归属于中医的虚损证,病位在肾、脾、肺三脏。肺主皮毛,肺之气阴亏损,皮肤失其柔润,变硬如革、干燥、无汗。脾主肌肉、四肢,本病常伴脾气虚亏,脾失健运,气血衰少,津液不能濡养肌肤,肌肉萎缩而四肢活动困难。肾主水液,为人体元阴元阳之本,本病皮肤干枯变硬,为阴液不足,病虽在皮毛与肺,其多本在肾。故病机以肺、脾、肾气阴不足为主,形成多脏同病,多系统、多器官受损的局面。


在治疗方面,根据“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原则,结合历代医家的治虚经验,邓铁涛教授在治疗该病时以补肾为主,健脾养荣兼以活血化瘀,自拟软皮汤随证加减,方药为:


熟地24g,泽泻10g,山药30g,云15g山萸肉12g,阿胶10g,百合30g,太子参30g。



该方以六味地黄丸为底方,脾气亏虚者加黄芪、党参或太子参益气健脾,其中黄芪又能走肌表输布津液,是为要药;肺阴不足则加阿胶以养肺阴,以其为“血肉有情之品”填阴塞隙,寓有中医学“以形养形”之意;皮肤干硬如皮革,是久病兼有血瘀,故在养阴血时可配合红花、阿胶或丹参等活血而不燥的药物,若患者舌淡、阳虚明显可加桂枝走表而通阳,助行津液;久服滋补药须防其碍脾,可少加砂仁或陈皮助运化,兼痰多加橘络、川贝母等,化痰而不燥烈伤阴,心血不足者加熟枣仁、鸡血藤;除药物治疗外,邓铁涛教授还主张以饮食疗法助形体恢复,如田鸡油,冰糖、沙虫干煮瘦肉,或猪肤煮百合、山药、黄芪等。  



二、医案

患者:蔡x x,女,41岁

入院日期:2002 - 09 - 04

主诉:皮肤肌肉硬化26年,伴右趾肿痛、溃烂1月


患者于1976年无明显诱因出现肌肉硬化,于外院诊断为硬皮病,经激素治疗后好转出院。此后每逢夏季双下肢皮肤容易溃烂,曾多次于外院治疗,症状缓解后出院。2002年8月,患者再次出现右侧足趾部红肿热痛,疼痛剧烈,夜间加重,继而溃烂,到当地医院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于我院治疗。入院症见:神清,右下肢足趾肿痛、溃烂,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纳可,眠欠佳,二便正常。体查: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休表淋巴结及肿大,脊柱正常弯曲,双上肢五指弯曲,不能伸直,右下肢足趾红肿,皮肤轻度溃烂,双下肢无水肿,肌力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暗淡、脉弦


  • 中医诊断:虚劳—脾肾虚损,肝阴不足;阴疽一脾肾虚损,肝阴不足。

  • 西医诊断:硬皮病


诊疗(2002年9月10日)

经治疗,患者右下肢足趾红肿较前改善,疼痛减轻,无恶寒发热,无胸闷心悸,纳可,眠欠佳,二便正常,舌暗淡、苔薄黄,脉弦数。邓铁涛教授询问病史后指出,脾主四肢肌肉,肌肉溃破,为脾气不足,无法濡养肌肉所致,因此中医以补气健脾兼以活血为法,具体方药如下:


北芪90g、云苓10g、桃仁6g、地骨皮20g、泽泻10g、生地12g、熟地12g、山药30g、桂枝6g、山萸肉12g丹皮10g。



患者服药半月后,右足趾无明显肿胀,无剧烈疼痛,无恶寒发热,无头晕头痛,无胸闷心悸等,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右足趾无明显红肿,溃破处结痂,无渗液,舌质暗淡、苔白,脉细患者于2002年9月19日出院




圣诞限时抢购

中草药香囊

¥9.9 元换购

扫描二维码

进入抢购页面


中药海盐热敷包

¥49 元换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