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透经方丨经方大家黄煌教您快速学会理中丸(汤)

 仙鹤草中医学堂 2017-12-23

  理中丸(汤)

   【组成用法】

  人参6~12g、干姜6~12g、炙甘草6~12g、白术6~12g、制丸法:上四味10倍量,共研细末,过筛,练蜜为丸。每丸重9g,日二次,每次1丸。汤法:上四味,以水煎服,日三次。

  【方证

  驰缓性体质或内脏下垂的虚弱体质、见有分泌物多而稀薄者。

  【现代应用

  1、慢性胃肠炎、胃下垂、消化性溃疡;

  2、慢性消化不良、肠易激综合征;

  3、冠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

  4、食管不全麻痹;

  5、妊娠恶阻、盆腔炎;

  6、过敏性鼻炎;

  7、月经过多、子宫出血;

  8、口腔炎、舌炎;

  9、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小儿肺炎;

  10、萎缩肾;

  11、周期性呕吐;

  12、低血压;

  13、夜尿症。

  经验参考

  《伤寒论》用理中丸(汤)治霍乱和大病瘥后的喜唾,《金匮要略》用理中汤治疗胸痹,后世对理中汤的应用远远超出经文范畴。临床实践也证明,本方不仅改善胃肠机能,更能促进血液循环,刺激新陈代谢。

那么,如何用好理中汤? 不妨对一些问题作深入探讨。

  第一,理中汤证最为重要的内容有哪些? 弛缓性体质或内脏下垂的虚弱体质是识证的要点。体现在体形上,其人多为瘦高个体现在脉象上,多为沉迟、沉弱、沉弦,或见到浮脉,但均按之无力,也可见到结代脉体现在腹证上,心下部稍高,其下肉脱软弱,按之不痛或胃脘部有停滞膨满之感,按之恰如薄板,硬而不痛。方有白术,其证或有心下振水音。因为消化机能减弱而出现食欲不振,进而营养不良与代谢低下。其人大多面色欠佳,四肢倦怠,手足不温,长期畏寒怕冷。其次,腺体的分泌亢进也是方证突出表现。口水多,痰多,尿多,鼻涕多,胃酸多,带下多等,除了量多以外,这些分泌物的性质是清稀、淡薄、无味的。遇到寒冷刺激时分泌物尤其多。还有,呕吐出现的比例也比较高,诸如妊娠呕吐、周期性呕吐等。当然,病人唾液分泌过多,超出口腔容纳范围,又不愿意咽下去,表现为喜唾,也视为变相的呕吐。

  第二,虽然本方可以治疗霍乱,但腹泻不是本方的必见证。换言之,没有腹泻,反有便秘也同样可以使用理中汤。俞长荣用理中汤治疗一水肿病新瘥的35岁女性,面部仍有轻微浮肿,面色淡黄,唇色不荣。近日胃脘作痛,绵绵不休,口中干燥,大便三日未通。脉象沉涩,舌白而干。方用: 党参12克、白术9克、干姜6克、炙草9克。次日复诊,大便已通,口舌转润,胃痛随之而减,遂以六君子汤以善其后(《伤寒论汇要分析》)。这种便秘,遇冷则加重为特点。

  第三,相关方证的鉴别诊断。四逆汤证,以下利清谷为主要目标。腹证上没有心下痞硬,也没有振水音。四逆汤多用于急症,少用于慢性病。真武汤证,有腹痛,本方证则腹痛不明显。真武汤证多为小便不利,本方证则尿多自利。大建中汤证,有腹痛。肠鸣及频动不安。从腹证不难鉴别。茯苓饮证,有吐水和不能食,以心下停水为主。收证上心下振水音突出。寒象也不及本方证明显。六君子汤证,也见于胃弛缓、胃下垂的虚弱体质,但腺体的分泌亢进没有本方证明显,全身沉衰表现也不及及本方证,但振水音较本方证显著。升陷汤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息促,脉沉迟行迟微弱,或三五不调,多见于心脏疾患。本方所治的“胸痹”以劳累后则心悸、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嗜卧、恶寒、脉迟弱常有结代。二者容易混淆。升陷汤证以神疲、懒言短气症状突出,没有明显恶寒怕冷等阳虚表现,且有过劳史。

  第四,本方加味使用的经验概括如下: 恶寒、肢冷明显者加附子心悸、脐上跳动不安者加肉桂肺寒咳嗽、加阿胶、五味子痰饮明显或呕吐清水者,加半夏、茯苓上热下寨,呕吐酸苦,下利清稀,加黄连、茯苓寒证不能食,理中建中各半谓之二中汤;《汤本求真》说小儿下利证,变为亚急性,肉脱,四肢微冷,脱汗,脉微弱,吐乳,下利不止,濒死者,以本方与归芪建中汤合用,有速效(《日医应用汉方释义》)。治宿食不消者加麦芽霍乱转筋加高良姜、肉桂少腹虚冷加吴茱萸口疮加肉桂、黄连兼见蛔虫病者,加茯苓、乌梅、蜀椒,名理中安蛔汤

  第五,本方为一方两剂,或为丸,或为汤。如何选择? 通常,病情较急时用汤剂,发挥作用比较快。同时,也便于加味化裁。而慢性病多使用丸剂,便于长期服用改善体质。另外,胃肠机能虚弱者服用汤剂会加重胀满症状,此时投以丸药,不需摄人过多水液丸药在胃中溶解缓慢,药效持久,也适合慢性病人呕吐、多唾的病人往往厌恶多饮水,可以选择丸药如果病人腹泻明显,担心有脱水时则应该选择汤剂。相反,病人有水肿或水肿倾向时,当选择丸剂为佳。

  【注论精选

  柯韵伯:太阴病。以吐利腹满痛为提纳,是遍及三焦。然吐虽属上,而由于腹满,而由于腹满,利虽属下,而亦由于腹满,皆因中焦不治以致之也。其来有三: 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伤寒来苏集》)

  樊天徒:理中丸或汤比甘草干姜汤多人参、白术两味。关于甘草干姜汤一方的功用,吴遵程认为是“胃虚挟寒之圣剂”,杨仁斋直指方曾用以治“脾中冷痛,呕吐不食”,可见甘草干姜两药对虚寒性胃肠病有振奋作用。仲景曾说“用甘草、干姜以复其阳”,也就是指恢复脾阳而言。加人参有两种意义: 别录说人参“疗肠胃中冷”,大明说人参“消食开胃,调中益气”,这都说人参能振奋胃肠的意思。别录说人参“止消渴”,元素说人参“生津液”,这是取其对吐利后丧失水分的患者有补益作用。加白术是取其“消痰水,益津液,暖胃消食”(别录),“治胃虚下利,止呕逆”(甄权)。

  综合起来看,理中丸、汤,殆能温中而益脾阳,和中而止腹痛,止吐制泻、开胃消食。懂得这一点,然后千金方治中汤之所以能治“霍乱吐下,胀满,食不消化”,妇人良方的人参理中汤之所以能治“脾胃虚弱,少思饮,或后去无度,或呕吐腹痛”,以及《赤水玄珠》用理中汤治“小儿吐泻后,脾胃虚弱,四肢渐冷”,就不难理解了。(《伤寒论方解》)

  陆渊雷: 理中丸、人参汤为太阴病主方.其证心下痞硬、腹痛吐利。心下痞硬且吐也,胃肠机能衰弱也,人参干姜主之。腹痛者,肠寒而蠕动亢进也,干姜主之。下利者,小肠有卡他性炎症,肠内容物不被吸收,反有炎性渗出物流于肠管也,术主之。吐利腹痛,则急迫可知,甘草主之....(《伤寒论今释》)

  龙野一雄:著者对虚寒证的咯血、吐血、肠出血等,有用人参汤而收效的经验。(又说)用于心悸亢进,虚寒证体质者,不似苓桂术甘汤证之迫及头部,而对于心下痞,小便自利有效。根据方后的加减方所示用于脐上动悸和悸,故可知本方亦用于心脏瓣膜病,胃肠性神经衰弱之神经性心悸亢进等。(《中医临证处方入门》)

I 

I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