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卫民:对秦始皇陵园规模的新认识

 無情360 2017-12-23

秦文化专辑

徐卫民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对于秦始皇陵园的规模,虽已有文章涉及,但迄今尚未有专文论述。笔者撰写此文的目的,就是要论证秦始皇陵园在当初修建时虽有设计图,但是后来随着秦统一全国及秦国力的不断强大,加之秦始皇个人欲望不断扩大的影响,到后来秦始皇陵园就成为一个规划不断更改和无止境的扩大工程,只要秦始皇不死,陵墓将不断延续扩大修建。所以尽管我们目前看到的秦始皇陵园规模已经够大了,但因为秦始皇是突然死亡,其陵墓仍然是一个半截子工程,并没有完全反映秦始皇的意志。

秦人具有好大喜功的传统,这是秦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主要反映在建筑工程中,有秦公一号大墓、秦都咸阳、直道、驰道、万里长城等工程的建设都是如此。更为典型的例子就是:“秦始皇尝议欲大苑囿,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优旃曰:‘善。多纵禽兽于其中,寇从东方来,令麋鹿触之足矣’始皇以故辍止”。[1](史记·滑稽列传)秦始皇竟然敢供其游玩狩猎的苑囿建的如此庞大,真是不可思议。秦人一路从甘肃沿渭河东进,怀有远大的抱负,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做事以好大喜功为特色,追求“大 ”和“多”成为秦人的时尚,这是秦人价值观的直接反映。[2]

关于秦始皇陵的修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 [1](史记·秦始皇本纪)。也就是说秦始皇陵从秦王政13岁开始即位就开始修建了,这年是公元前246年,直至公元前210年去世,共37年。再加上秦始皇死后的复土工程和其他工程,历时近40年。在这近40年时间里,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即从初即位到统一全国为第一阶段,历时26年(公元前246—前221年);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死为第二阶段,历时11年(公元前220—前210年);第三阶段为复土工程阶段,历时两年(公元前210─前209年)。在这三个修建阶段中,大规模的修筑在第二阶段。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因秦始皇死得确实太突然,所以当秦始皇死时陵园的修建工程并未完成。据《汉书·楚元王传》记载:“郦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 [3](汉书·楚元王传)当时的起义军已经打到秦始皇陵以东不远处的戏水,由于当时秦政府军队大都在前线,无法立刻应付这突发事件,遂给参加修陵的人发放兵器,派章邯带领他们去对付农民起义军,因此陵园的未竟工程被迫停工。

当时参加陵园修建工程的人数,过去一般都笼统地说成70余万人。这种说法实质上是不确切的。秦在统一全国之前,虽然修建了20多年,但秦王朝当时由于主要忙于统一战争,因此是不可能抽调70余万人来修建陵墓的,只能进行小规模的修筑。统一全国后的十余年的修建工程,也不是始终都用70余万人。《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当时“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 [1](史记·秦始皇本纪)是指修建阿房宫和修建陵墓用工的总数为70余万人,每个工程也就是二、三十万或三、四十万人。只是到始皇死后进行复土工程时,才合并两个工程为一个,共70余万人来参与修陵。正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修建阿房宫的工程未就,便“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1](史记·秦始皇本纪)”。

笔者曾在秦俑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0余年,过去曾经对使用70万人来修建秦始皇陵的说法持怀疑,认为修建陵墓不可能使用那么多的人,但是后来从大量的考古资料来看,特别是发现了制作石铠甲的手工作坊遗址竟然距秦始皇陵达9里之遥,加之秦始皇陵的文物都是原大的,且管理严格,制作细密,证明当时秦始皇陵修建工作的管理是有序的,从而纠正了我过去的看法。

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为了加强对秦始皇陵的管理,加快陵墓修建速度,秦始皇便在秦始皇陵所在地设置了丽邑,这在中国古代陵墓史上是一个首创,也是中国古代最早设置的陵邑,相当于县一级行政区划,专门用于对秦始皇陵的修建、管理和祭祀活动。其意义在当时和后来都是非常重要的,标志着秦始皇陵的修建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表示要大刀阔斧的进行,要从陵墓的修建中显示秦始皇的真正威力和中央集权的强大。从此以后秦始皇陵的修建规模日益扩大,等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后,更是调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满足陵区大规模建设工程的需要。从目前考古资料来看,秦始皇陵的许多大工程都是在这一时期开始的。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病死在出巡途中,在胡亥完成了“沙丘之变”以后,便火速将秦始皇掩埋。葬礼以后,即开始后期的复土工程。但未及两年,农民起义军已西进攻破潼关,逼近秦始皇陵东,迫使整个陵区所有尚未完成的建设工程不得不放弃。

为了探明秦始皇陵园的规模,考古工作者从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逐步对陵园进行科学的钻探和调查,到目前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但谁也不会想到秦始皇的陵园会有如此之大。根据考古工作者对秦始皇陵园的勘探与发掘,发现秦始皇陵园的面积有60平方公里。在其陵园内分布着大量形制不同、内涵各异的陪葬坑和陪墓葬,迄今已探明的就达600多个。其高大的封土堆、占地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的兵马俑陪葬坑和占地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的武库陪葬坑,在后代的帝王陵中都是难于找到的。从而显示出秦始皇陵是一个非常宏大的工程。

  关于秦始皇陵封土的高度,《汉书·楚元王传》云:“其高五十余丈”。 3](汉书·楚元王传)《三辅故事》也云:“始皇葬郦山,起陵高五十丈”。[4]秦汉时一尺折合今天为23厘米余,50丈即今天的115米高。这一高度引起众多学者们的高度关注,不少专家实地测量后发现,现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说法不一,有高约43米、46米、51.5米、71米、73米、76米、83米等不同的说法。上述诸说形成的原因,是因为秦始皇陵周围的地势高低不一,中间高,东西两侧低,落差较大,由于各个人的测量点不同,所得数值必然不同。

即便是考虑到古今测量点的不同,但如此悬殊的差异仍然是令人费解的。如以现存封土高43米计,则差72米;以76米计,则差39米;以最高的83米计算,也要差32米。虽然经过两千多年风雨的侵蚀,陵上封土会有所流失。但根据实际勘探,封土周围堆积的后期冲积土厚1—4米。把这些后期堆积土全部复原到封土堆上去,也达不到115米的高度。[3] 过去学者一般认为:秦亡以后,秦始皇陵园失去保护,因而导致水土流失、人为掘毁等,从而使墓冢逐渐降低。实质上并非如此,与秦始皇陵时间相差不远的西汉十一座帝陵,除霸陵外,均为平地起冢。自然环境与秦始皇陵周边情况差不多,经专家勘测比较,西汉帝陵现在的墓冢高度和文献记载的变化并不大,有的墓冢甚至还高于原来记载的高度,而低于文献记载的,也仅为两米左右。所以笔者认为,历史文献中记载的秦始皇陵“五十丈”高只是当时的一个设计高度,由于秦始皇陵工程的浩大,当农民起义逼近秦始皇陵时,复土工程尚未完工就不得不停止,因而根本就没有达到当时“五十丈”的设计要求高度。

秦始皇陵地面上有两重围墙,即内外城,这已为考古资料证实。但自从在河北中山王陵出土了铜版兆域图后,对秦始皇陵到底有几道墙垣引起了人们的思索。铜版兆域图就是当时中山王陵的规划图,上面刻着内外两重回字形的墙垣,文字注明为“内宫垣”、“中宫垣”。以此推之必然还有“外宫垣”。但“外宫垣”没有在铜版兆域图上出现。兆域图上的墙垣和秦始皇陵的内外城完全相同。因此袁仲一先生认为:那么始皇陵是否也会有个范围更大的外城垣呢?有的同志认为应该有个外城垣,并指出兵马俑坑东边千余米处有个双阙夯土台基,可能是外垣的东门。目前的考古资料还没有发现外垣的夯土围墙。所谓的双阙夯土台基,现在不能完全肯定。但这个问题确是很值得探讨的。凤翔的秦公陵园及临潼的秦东陵也都没有夯土墙垣,而是用人工开凿或自然的壕沟作为隍壕。始皇陵的最外屏障也可能如此。假如以始皇陵封土的顶点为基准向东西南北四方各延长3750米,则南到骊山,北到新丰原,东到鱼池水,西到赵背户村西边的古河道。山、原、河形成一个长、宽各为7.5公里的自然屏障。在此范围内历年来不断发现秦代的遗迹、遗物。如东边的兵马俑坑、西边的窑址、石料加工场遗址,南边的防洪堤,北边的鱼池等,均在此范围内。[6] 

段清波先生认为其东、西部界限更远,东部已到了戏河,西部边境到了临潼县城,这样秦始皇陵园的面积已达到了60平方公里。[5]目前已在秦始皇陵园的外城以外,发现了众多的陪葬坑,诸如气势雄伟的兵马俑坑、公子公主陪葬墓、仿生水禽坑、动物府葬坑等等,这些陪葬坑和陪葬墓都是秦始皇陵园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明秦始皇陵外城的修建在先,而外城以外的这些工程进行在后。

那么,秦始皇陵园有没有设计图,笔者认为是有的。即《汉旧仪》记载的李斯作陵,“凿以章程”。[7]古人由于受迷信思想的影响,在对先人的陵墓修建时,一般都会遵循“事死如事生”的原则进行规划。关于这一点,在文献中就有不少的记载。《周礼·春官·冢人》记载:“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正墓位,跸墓域,守墓禁,凡祭墓为尸”;“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为之图;令国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数,使皆有私地域;凡争墓地者,听其狱讼;帅其属而巡墓厉,居其中之室以守之”。[8]这是古人相信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和生前一样在冥世间生活。人生前有衣食住行之需,死后也是如此。于是具棺椁,制衣衾,备车马及炊食之器,生前所有和期望得到的,都会在陵园中出现。但由于人生前拥有的财富和地位不同,墓葬的规格与随葬品则不同。正如《吕氏春秋·节丧》指出:“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含珠鳞施,夫玩好货宝,锺鼎壶滥,舆马衣被戈剑,不可胜其数。诸养生之具,无不从者”。而且天子、诸侯的陵园中“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9]从目前考古发现的秦先公各个陵园来看,应该是有规划图的。但后来随着秦国力的不断增强,于是陵墓的规划方案就不断地进行扩大修改,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陵墓的范围更是没有限制。也正由于如此,考古工作者才在秦始皇陵外城以外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

笔者认为在秦始皇陵外城以外是没有第三道城垣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秦始皇陵到底要修多大,当时虽有一个规划,但陵墓的规模与秦始皇的年龄和秦国力的不断扩大有关。秦始皇不愿意把自己的陵墓规模限制在第三道城垣以内。从这一点来看,形制“若都邑”的秦始皇陵在设计规划上与秦都城咸阳如出一辙。也就是说秦始皇陵园这种不断扩大、规划图不断修改的例子在秦都城咸阳也是一样。秦都咸阳从战国时期开始,一直到秦的灭亡,延续144年,都城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修建,处于不断扩大之中,由渭河以北延伸到渭河以南地区,在渭河以南修建了兴乐宫、章台、阿房宫、信宫等,甚至要以阿房宫作为其政治中心。秦始皇在关中地区修建了270座宫殿,且用复道、阁道、甬道连接起来,俨然是要以整个关中地区作为其都城。也正因为如此,秦都咸阳始终就没办法修建外郭城。

实质上,由于秦末农民起义导致秦的半截子工程不只是秦始皇陵一项,还有几项。当然这并不是秦王朝不愿意将工程建完,主要是由于秦始皇从来就没有想到秦王朝灭亡的如此神速,他要将秦的统治延续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只活了50岁,便离开了世界,他根本就不想死,于是一直煞费苦心的寻求长生不老药,为此不惜大动干戈,几次出巡都与寻求长生不老药有关。由于疲劳过度,早早离开了人世,这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所以他在生前也没有确定继承人。

由于秦始皇的早死和秦王朝的速亡,秦的一些大工程都没有完成。如阿房宫和直道。《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阿房宫的前殿规模是“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1](史记·秦始皇本纪) 但从目前的考古发现资料来看,秦阿房宫的前殿确实未建成。[10]《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明确记载:“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另名名之。”[1](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道未就。”[1](史记·蒙恬列传) 司马迁既然明确说“道未就”,可见当秦始皇崩逝沙丘、蒙恬含冤而死之际,直道没有竣工。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秦始皇陵园虽有设计图,但是在不断地改变之中,是一个无止境的工程,之所以如此,与秦人的价值观、秦始皇的好大喜功有关系。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林剑鸣.从秦人的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J].历史研究,1987,(3).

[3]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汉)赵岐等撰(清)张澍辑,陈晓捷注.《三辅故事》[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6.

[5]段清波.秦始皇帝陵的物探考古调查——“863”计划秦始皇陵物探考古进展情况的报告[J].西北大学学报,2005,(1).

[6]袁仲一.秦始皇陵考古纪要[J].考古与文物,1988,(5)(6).

[7] (清)孙星衍等辑,周天游点校.汉官六种[M].北京,中华书局,1990.

[8]许嘉璐主编.文白对照十三经(上)[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9]陈其猷.吕氏春秋校释[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

[10]杨永林.秦阿房宫渐露真相,项羽火烧阿房宫说受到质疑[N].光明日报,2003-12—6.


本文原载于《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感谢作者授权发布!引用请查阅原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