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混乱时期的曹魏政权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从而称雄北方?

 金色年华554 2017-12-23

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是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和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与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后来又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方式取得了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通过招揽人才,进行内部的调整改革,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受挫,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延康元年(220),曹操去世,他的儿子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称皇帝,建国号为魏。曹魏时期,曹操父子为了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和巩固在北方的统治,进行了政治、经济、军事多方面的改革,成为了三国鼎立时期最强大的力量。

三国区划图

一、政治改革

曹魏时期的政治改革主要集中在用人和选官制度方面。

1、唯才是举。在大混乱、群雄逐鹿的时代,人才是成败的关键,对此曹操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十分重视人才的网罗。先后于建安八年(203年),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安十九年(214年),建安二十年(217年)分别颁布了《论吏士行能令》、《求贤令》、《有司取士无废偏短令》、《举贤无拘品行令》。反复强调在天下未定的时候,用人应该以才能为主,而不应过分强调德行。即使无德但只要有真才实学,也可以用其所长。各级官员要坚决执行“唯才是举”,举荐有才之人,为我所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改变了东汉那种以道德名节为标准的察举征辟制和由大族名士操纵的乡举里选制,为社会各阶层有才的人敞开入仕的大门,扩大了统治基础,为曹魏政权的强大和稳固起了重要作用。到了建安末年,曹魏政权稳定以后,统治者需要用严密的道德伦理观念来维护自己的统治秩序,所以那种只重才而忽的的唯才是举的政策已不能适应新的政治需要,一种重视道德标准的选举制度登上了历史舞台。

九品分级图

2、九品中正制。延康元年(200),曹丕在代汉称帝前,为了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采取了由吏部尚书陈群建议而创立的一种新的选官取士制度。那么什么是九品中正制呢?这种新的选官取士制度,既保留乡里品评的传统,改变过去由宗族乡党共同品评士人的做法,改由从本郡中选择一个既有声望又熟悉当地士人情况的人来对士人进行品评,作为吏部任用官员的依据。而这个品评者就是中正。九品就是品评的内容之一(品评的内容:1、门第,包括出身里爵,父祖官爵情况;2、状,对士人德行才能的评语;3、品,分九级。),根据士人门第及本人的德行才能而定的品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在东汉末年的战乱中,许多人逃离了原籍,原有的乡里组织和户籍遭到了破坏,察举征辟制无法进行了,因而九品中正制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了。

九品中正选才程序图

九品中正制是对察举征辟制的继承和发展。曹魏初年,只在郡级设中正,到了齐王曹芳时期(240-253)在州级也设立了中正。中正是由州、郡在中央政府任职且德高望重、才识卓著者担任,并不是地方专官。最初郡中正必须由各郡地方长官推荐产生,在增置州中正后,中正的选授权便归了中央的司徒(虽不参与朝政,仍是显官,且由世家大族担任)。中正的职责是对散处在各地的本州郡的士人进行品评,为吏部提供选官依据。士人在获得中正定的品第之后,也只是仅仅具备了入仕的资格和条件,士人要想真正进入仕途,还要经过察举、征辟、荫任等具体途径,但是品第是入仕的必要条件,并且与士人入仕后的官位高低息息相关。

九品中正制在初行时,还比较重视德才,但到曹魏末期,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上升和他们对选举的操纵控制,中正定品变得不重德才而只重家世门第了,九品中正制完全变成了门阀政治的工具。

鲍国安饰曹操影视像

二、军事改革

1、实行士家兵役制度。在分裂割据时代,军队是立国之本。在汉末人口锐减,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下。曹魏为了保证可靠稳定的兵源,改变了汉代的兵役制度,建立了士家制度。曹魏把控制下的人口划分为郡县户、屯田户、和士家三部分。它们各自有各自的管理系统,郡县户属于地方行政系统,屯田户系民屯典农系统,士家则属军事指挥系统管辖。士家有专门的户籍称“兵籍”或“军籍”。士家在政府指定的地区聚居,是国家固定的兵源。士家子弟称为士息,世代当兵,兄死弟代、父死子继,士家不得随便改业。

曹魏军士

为了保证士家人口数量的稳定和增加,政府还规定:士家之女只能嫁给士家,寡妇必须改嫁士家。士家身份地位较低,子弟除少数立功封爵外,一般是不能做官。最初士家只提供兵源,并不从事生产,曹丕称帝后,把士家组织起来参与屯田,成为士家屯田,士家屯田的分成租制和民屯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家不但要提供兵源,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社会地位日渐下降,士家骚动,逃亡的情况也多次发生。直到隋代,这种士兵制才被府兵制取代。

三、经济改革

(一)、推行屯田制。东汉末年,北方地区是黄巾起义和军阀混战的主战场,在长期的战争中,经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北方出现了大量的无主荒地和流民,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吸取了两汉在边疆屯田的经验,推行了屯田制度。

曹魏的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许昌屯田成功后,曹操立即加以推广并建立了一套屯田管理系统。(那时候就已经有了试点观念了哈)1、民屯。“屯”是民屯的基层生产单位,每屯50人,设屯司马;县一级屯田官是典农都尉;郡一级的屯田官是典农中郎将;中央则设大司马管理民屯。民屯组织自成系统,不属州县,屯田农民称为“屯田客”,是国有土地上的隶属农民。民屯的剥削方式为分成制,凡用官牛耕种者,收成的六成要上交给政府,用私牛者交五成。这种分配办法其实是豪强地主剥削佃客的方法。曹魏前期,屯田客基本不用服徭役和兵役。建安以后,屯田客服役负担不断加重。到了曹魏末期,许多屯田客不堪沉重的赋役负担而逃走做了私家佃客。

曹丕影视像

2、军屯。建安前期,由于军队作战频繁,军屯没有大的进展。建安末年,军事行动减少,军队驻地较为固定,司马懿向曹操建议实行军屯。直到曹丕黄初年间(220-226),军屯的管理机构才正式建立起来,设置了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管理军屯。军屯的基本单位是营,每营六十人,中央设司农度支校尉,管理军屯。军屯的剥削方式大概和民屯一样。军屯主要分布在曹魏与蜀汉、孙吴交界的边境地区。

屯田是曹魏在汉末战乱的情况下采取的恢复农业生产的一项措施。通过屯田,大批劳动力与土地组合了起来,大片的荒地得到了开垦,大量的流民也重新回到了土地上,这对北方的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牛耕画像砖

(二)、实行“赐租牛客户”的给客制。曹魏末期,政府把屯田土地、耕牛连同屯田客一起赐给各级贵族官僚。给客制度的实行使屯田规模越来越小,同时还为官僚贵族侵夺民屯土地和佃客开了先河,再加上曹魏末期屯田剥削的沉重,屯田客或逃走或生产积极性下降,屯田已无利可图。于是咸熙元年(260),魏帝曹奂下令“罢屯田官,以均政役”,典农官分别改为太守、令长。到晋初泰始二年(266)晋武帝罢农官为郡县。至此,曹魏推行了七十多年的民屯制度被彻底废除了。

(三)、实行租调制。什么是租调制呢?租调制即按亩定租和按户征调。曹操的《令》说中有“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棉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的规定。从中可见,租调制有抑制兼并势力的用意。因为田租按土地亩数征收,那占有大量田产的豪强地主所交纳的田租必然很多。亩四升的租率比起东汉的租率来说,还是有不少减轻。租调制的定额租调比起西汉的租赋制大大简化了征课程序,免除了官吏的勒索盘问,而且在租额一定的情况下,生产者可以完全拥有增产的部分,自己投入的精力越多,所得也就越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得到了大大提高。户调不论人口的大小多少,有利于人口的增殖。因此租调制是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租调制自曹魏创立后在魏晋南北朝直到隋唐时一直是主要的税制,到唐中叶才被两税法所取代。

曹魏开国大将夏侯惇影视像

曹魏时期的改革是在东汉末年以来的混乱情况下进行的,适应了客观历史条件,是对汉朝制度进行的一次比较全面的改革。这些改革措施加强了曹魏政权的力量,促进了北方的统一和稳定,对北方经济的迅速恢复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曹魏时期的改革对后来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各项改革制度也都带来了十分重要的影响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