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的记忆力

 长城长在 2017-12-23

记忆是个体对以往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艺术记忆力是艺术创造力中重要的能力。艺术的力量通常是记忆回顾产生的情怀,掌握现象反映形象的资禀和敏感,这种资禀和敏感能够捕获听觉和视觉的集中反应,敏感到可以发散性、跳跃性,将丰富多彩的符号、图形印染到人的心灵里。此外,这种创造活动还要有牢固的意识形态和记忆力,能把物、形、态情感描绘出来……艺术家必须置身于这种材料里,跟它建立亲密的关系,比如中国画的笔、墨、纸、砚。实景与材料他应该看的多、听的多、想的多、回忆的多,记的多,发挥的准。具有卓越寻常的广博记忆,中国人常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而且需要培育人的诗性,特别是格律诗的韵律与语言的抽象意味。因为中国画“诗画一体”诗需要艺术的记忆,画也需要艺术的记忆。那么画家是如何扎根在诗意境界的时空记忆的?我们能否记忆起李、杜的诗,就说杜甫吧!一首《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是一首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空间与距离忽近忽远,时间由朝至暮,并由此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在他的流动幻想里,是否是一种超强的艺术记忆。我们来欣赏一下吧!

艺术的记忆力

首句“岱岳夫如何?我见到泰山怎么想?(是一种记忆的开放)揣摩之心,仰慕之情(由此游思其他诗人的表达方式是怎么(又一种记忆排列)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自问“夫如何”为何称尊为岱宗?“齐鲁青未了”经过一番记忆揣摩一个答案,真正杜甫词意中的惊人之句。他也许想起了谢灵运《泰山吟》的诗与人(也是一种记忆)对应着谢诗的“崔翠刺云天”的平庸。青未了是做一种记忆的比较。明代莫有如《登东君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更是通过记忆可做的结论。“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既是“青未了”的注脚也是记忆中的形象复原。“钟”将大自然记忆的有情有意。地理位置看的十分清楚,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气韵,所以说,从自然山水中透析风水的美姿美态,割不是一个普通用字,而是对风水的记忆。确实语出惊人,无不赞叹他的青年时期已经养成的艺术记忆。“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由心声而发的细望记忆。见山中云的气层穷出不尽,厚重而宁静,在静态涌动,故使人的心胸亦为之荡漾,是一种回味中的记忆,反应人的知觉感悟,目不转睛,眼睛夺眶而出,这恰是人的流动幻想中的记忆。“入归鸟”随鸟而去。玄妙而空灵。不言而喻,其中蕴藏诗人的山水情怀。向深层面探索,我们最熟记的末了一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唐人的口语,把它着为艺术的记忆发挥,那比“一定要”更出彩。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一春”真正记忆的神气索然。

艺术的记忆力

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气概,如探其密码?自然是一种艺术的记忆天才“绝唱”的丰碑。艺术家如此重视艺术记忆力,艺术记忆力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那么有很多人喜欢做东西方艺术的比较,看他们有什么不同,我曾读过一篇文章,写俄国风景画家列维坦的。是B、H、巴克舍耶夫的回忆,有一年冬天,在画家A、E,阿尔希波夫家里,先读一下文学描写:“那天月色高照,夜景宜人,大家决定到索科尔尼基去散步。周围的景色美极了,暗蓝色的天宇一望,星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月光洒满树林,在月色中奇异地霜出磨房的磨盘。几天后,巴克舍耶夫顺便去看列维坦,见到列维坦已经把当晚的景画成草图,不觉大吃一惊。这幅就传达的准确和绘画的细腻而言,无异于一幅写生素描,列维坦本人曾经说过:“风景画家也许比其他人更要发展视察记忆和观察力。没有视察记忆,甚至照着习作画不出油画来。有些画家习作画的很好,却画不了油画。”俄国著名海景画家H、K,艾瓦佐夫斯基也有惊人的视觉记忆,他能画出千百个各不相同的海景题材。画家本人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能力保持生动自然的印象的记忆,就不可能或成为一名真正的画家,而充其量只能成为一名出色的临摹家或一部活的照相,画笔捕捉不到活生生的自然力所发生的大量变化,所有电闪雷鸣狂风大作,浪花飞溅是无法写生的,画家必须把它们记在心里上,就象明暗效果一样,用这些偶然的情形来安排画面,”(转引自库津《美术心理学》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第128页

在此我们似乎能读到油画艺术家们的一种艺术记忆,大概还不太明白中国画艺术家的艺术记忆吧!

艺术的记忆力

中国画的艺术记忆,首先是要先记道统后忆自然,合起来去把握,宇宙观再复射在作品上。前面我们介绍杜甫的《望岳》就是如此,韵律在先,词意在后,合成起来即是诗的美妙,那么中国画呢?我们说笔墨在先,内容在后,后两者的结合过程中实现诗意境界的图画。

因此艺术记忆在艺术家创作过程,所发挥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你登泰山取一个角度,怎么能画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画,那么就必须要“行万里路”五岳你都登过,相比之下仅上泰山,记忆的内涵就会发变化,倘如你读过万卷画,也许你再也不敢胡乱落笔,因为记忆会让你收住笔,去思考你记忆中的东西,那就是找到了“道法自然”的一种途径。

艺术的记忆力

对于中国画的“道法自然”形成艺术的法统观念,比如山有山法,树有树法,水有水法,云有云法,因为有法所以才能产生“工”“畅”“佻”“生”“秀”“真”。在中国画创作中,“大法”与“我法”形成辩证关系,其中重要的作用就是发挥艺术记忆力。相比于一般记忆力,它有什么特征呢?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二个大类,一是理解记忆,二是机械记忆。面对一个艺术思维到艺术创作,离不开三种基本形态—知、情、意的聚集。在某一个点上,展开发散性的记忆活动,那就是中国画的写意之艺术记忆在作为。所以我把中国画称之为三种记忆,一、道统记忆,二、情感记忆,三、形象记忆。似乎比油画多了一条,那就是中国画的道统记忆。艺术家都有一种本能经过艺术的主体过滤,带着有主体色彩的诗化记忆,并形成格式与道统,在这一点上东西方是不相同的,因为东方艺术的第一标准就是道统记忆的能量与发挥,但是唯有中国画讲究道统记忆,而西方绘画的形式明显没有任何道统记忆的存在。因此近百年来,有些学西画的画家,晚年转型画国画,虽然他们也在宣纸上绘画,但是怎么也看不出中国画的门道来。原因也就在此了!

艺术的记忆力

在中国画的创作途径中一味的强调学习西方,实际上是放弃自我,那种所谓的创新仅为昙花一现,中国画中的道统记忆是一种文化传承基因的不变、艺术永恒的宇宙观不变,“守与破”应当明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