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扎菲与丰田战争(一)

 陆一2 2017-12-23

「丰田战争」得名于上世纪80年代利比亚与乍得的边境冲突,这场冲突的根源是奥祖地带(Aouzou Strip)的归属问题。


1987年,利比亚与乍得的战争升级。卡扎菲在干涉乍得内政失败后,直接出兵占据奥祖地带。战争中,乍得军队虽装备落后,但战斗意志高昂,且得到美国与法国的支持。法国派出空军空袭利比亚的前线机场、雷达阵地与补给线。同时,里根政权对卡扎菲的敌视亦使利比亚在外交上陷入孤立。


最为重要的是,与斗志昂扬的乍得军队相比,卡扎菲的部队毫无斗志,在战斗中不断出现开小差的士兵,在后方被宪兵队处决的逃兵比战场损失的还多。加之很多重型装备与武器没能被使用到位,以及利比亚军队糟糕的补给与修理能力,利比亚非战斗减员大增,重装备反而成了限制利比亚军队机动能力的「阻滞」。而乍得武装利用丰田皮卡快速机动,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权,战争最终以乍得胜利而告终。


在这场战争中,乍得没有重型装备,其机动作战工具以丰田皮卡为主,却依旧取得胜利,所以这场战争亦被称为「丰田战争」。


一、奥祖地带问题


奥祖地带问题是西方列强在殖民地争端中留下的遗毒。



奥租地带位置


20世纪初,为重新瓜分列强在世界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大战中,德意志帝国展现了极其强劲的战斗力。


为击败德国,瓦解其同盟,英法将目光放到了「意志薄弱」的意大利身上。为拉拢意大利加入反德的阵营,英法决定以承认意大利在非洲的利益诉求为诱饵,虚意许诺将给予其德意志帝国在非洲的殖民地,特别是在关于意属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兰和利比亚殖民地与相邻的英属和法属殖民地的边界问题上,将采取有利于意大利的解决方案。


当时的非洲除埃塞俄比亚之外,几乎都被列强所瓜分。占有最大势力范围的就是英国和法国,意大利次之。其中,法国占领了非洲西海岸,北至地中海、南至刚果,东至英属苏丹的广大的地域。


意大利在非洲的殖民地不多且分散。作为帝国主义的后来者,意大利的殖民地主要窃取自衰弱的奥斯曼帝国,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奥斯曼帝国中的利比亚领地。由于法国北非殖民地(阿尔及利亚)与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亚)直接相邻,且在意属利比亚的南部边界又与法属领地乍得相邻,法国的殖民边界从整个西南方向将意属利比亚直接包围。


不过,鉴于法属领地与意属领地在边界交界处本身就处于撒哈拉沙漠的深处,真正有战略价值通道只在北非地中海沿岸出现,所以处理两国殖民地的沙漠边境上就直接用笔在地图上划线以确立边界。



法国在非洲的殖民地


一战后,1919年英法缔结协定,确定了法属非洲东部界线交叉点的具体位置是北纬19°30′与东经24°的交界处,即今天利比亚西南部边界的大致走向,同时也明确了包括奥祖地带、提贝斯提、恩内迪等在内的大片领土正式划入了法属非洲的势力范围,即从原本法理上属于奥斯曼帝国的领地直接滑入了法属乍得的领地之中。这是法国在一战之后作为战胜国的战利品,而意大利则吃了「一肚子鳖」。战场上得不到的东西,就更别指望能够在谈判桌上得到了。


不过,要客观的看到,英国在非洲殖民地划分上所做出的调整与让步,是为了满足法国在欧洲大陆得不到的东西,从而换取法国认可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法国虽未能肢解德国,但其对德意志的压力一直巨大。不过,一战中付出巨大代价的惨胜使法国患上了深深的恐德症。法国对德国的重新崛起的恐惧是一战后20年间法国各项外交政策的出发点。


国家当以自强为重,法兰西的恐惧并不能阻止德意志的重新崛起,对德国的处处压制也遭致当时西方「自由派」舆论的非议,亦致使英国鄙夷之。英美在面对法国的举措之时反而生出了对德意志的同情。反过来,更加约束了法国的手脚,致使法国恐惧日增,愈发害怕遭致英美的抛弃。特别是希特勒上台之后,面对逐渐走出经济困境并重新武装的德国,法兰西手足无措,再次将目光对准了意大利。


为此,法国再次以领土利益为诱饵,希望通过满足墨索里尼在非洲的扩张诉求,来拉拢他,不使其与希特勒靠近。1935年,法国总理兼外交部长赖伐尔同意重新调整法国与意大利在非洲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其具体手段便是再次调整利比亚与乍得的边界地带,将1919年英国承认它在奥祖地带的主权转划给了意大利,以换取墨索里尼的好感。


不过,法国的外交示好并未阻止意大利与德意志的接近。随着德意轴心的确立,1938年法国众议院驳回了1935年的法意外交协定,不再承认意大利对奥祖地区的统治权,使得奥祖地带的问题一直处于法理上的不确定状态,只在名义上属于乍得。


二战结束后,这一争端并未得到解决,或者说是被故意无视。法国在战后忙于维持其在北非地区岌岌可危的统治,而意大利则早已放弃非洲的利益。


1951年,利比亚脱离意大利的殖民统治独立,成立了利比亚联合王国。1955年8月,利比亚与法国缔结睦邻友好条约,确定了利比亚与法属北非殖民地的大致边界,即现在利比亚的西南部边界。


随着民族主义浪潮席卷非洲,法国愈发难以维持其在非洲的殖民统治。1960年,乍得独立。不过,乍得独立事实上是与法国统治当局妥协的结果。法国在乍得的影响力不减,军事基地不退,驻军不撤,而且法军在乍得的人数甚至比独立前还要多。在此情况下,独立后的乍得宣承认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的国际条约,这也继承对奥祖地带的领土权力。


麻烦的是,奥祖地带曾经在1935年划给了利比亚,并且是正式的外交协议签署。而后只是法国单方面不承认,但意大利政府并未做出官方回应。只是在战败后,随着意大利的自动撤出,法国在奥祖地带的权力得到了默认。


然而,在民族主义的压力下,独立后的利比亚与乍得都声称对奥祖地带拥有主权。同时,高涨的民族主义热潮裹挟着领土问题,成为了一个又一个政治强人凝聚国内共识的最好工具。其中,极具理想主义的卡扎菲大校自然不会忽视其作用,更何况长期内战中的乍得被卡扎菲看作是「软柿子」,不会放弃利用奥祖地带问题大肆宣扬自身合法性的好机会。


二、卡扎菲的理想与现实


这个世界上,理想往往很丰满,而现实偏偏很骨感。国家领导者的理想往往依托于相应的国际结构,特别是与大国的关系。



卡扎菲


卡扎菲利用乍得国内持续不断的内战,在1973年介入乍得事务,占领奥祖地带全境,取得了暂时的胜利。很多人评论,当时在他的视野中也许只看了乍得,而忽视了乍得身后的法兰西。但是,作为一个靠政变上台的国家领导人,其基本的政治素养一定不会差,断然不会看不到法国在乍得事务中的作用,亦肯定考虑过法兰西介入的后果。


其疯狂的举动背后,定有其疯狂的理由。且待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