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扎菲与丰田战争(四)

 陆一2 2017-12-23



上回说到,在非洲统一组织与邻国尼日利亚的干预下,哈布雷和古库尼及其他乍得武装派别合计11支,在尼日利亚签署了《拉各斯协定》,暂时停火,达成和解。

 
不过,这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
 
一、冲突再燃
 
1980年3月,古库尼和哈布雷再次爆发武装冲突,结局以古库尼的胜利而告终,哈布雷再次出走他国。不同于以往的是,此次古库尼的胜利全依仗卡扎菲的大力支持。卡扎菲雪中送炭,不仅出钱,而且出力。他派遣了6千余名全副武装的利比亚正规军直接介入,成功驱逐了哈布雷,迫使其撤出首都恩贾梅纳。
 
至此,古库尼迎来了其革命事业的「小高潮」,不仅击败了宿敌哈布雷,还成功登顶政治中心,完成了多年来的革命夙愿。但「天上没有掉下来的馅饼」,古库尼多年来接受卡扎菲的恩惠,使其注定成为卡扎菲的傀儡。
 
而卡扎菲不仅不甘心只做「幕后的将军」,还急于摊牌,抢占胜利果实。在卡扎菲的指使下,古库尼先以乍得「民族团结过渡政府」主席的名义,于1981年1月同利比亚签订了「同盟友好条约」。之后,他又发表联合声明,宣布乍得和利比亚「合并」为一个国家,成立「伊斯兰萨赫勒合众国」。
 
这份「合并」声明一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其直接打破了非洲的均势。长期与利比亚不睦的埃及、苏丹随即表示谴责,尼日利亚也关闭了驻利比亚使馆;即便是在乍得内部,副主席卡穆格亦反对古库尼与卡扎菲的合并计划,并表示南方的黑人不愿意接受阿拉伯人的统治。
 
反应最为激烈的还要数乍得的宗主国——法国。法国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于1月8日,发表政府公报叱责「合并」为非法,并表示,一旦非洲各国的安全受到威胁,法国将给予援助。此外,法国还派遣军事代表团访问苏丹,签订了价值5亿美元的合同。同时,派遣海军陆战队前往乍得的邻国中非共和国,以应对突发事件。
 
利比亚与乍得的「合并」事件亦引起了美国关注。美国的着眼点在苏联,疑惧苏联借卡扎菲之手在非洲扩张。而此时正值冷战高峰,苏联派兵入侵阿富汗已给美国造成了巨大压力;若是苏联再在非洲通过代理人进行扩张,则极有可能打破冷战的均势,这是里根政权所难以接受的。
 
为此,法国与美国联手加大了对乍得国内反对派的支援力度,特别是对在1980年被古库尼打败的哈布雷一派的支持。
 
在国际社会的一片声讨之中,卡扎菲不得不将驻扎在乍得利比亚军队撤回,「合并」之事自然也付诸东流。不过,「合并」所激起的浪花正酿成滔天巨浪向卡扎菲袭来。

二、强援自法国来
 
随着利比亚军队的撤出,古库尼失去了维系政权最重要的武装力量。与此同时,受到美法两国资助的哈布雷在苏丹重振旗鼓,趁利比亚军队撤出之机向古库尼发动反攻。1982年6月,哈布雷夺回了首都恩贾梅纳的控制权,赶跑了古库尼。同年10月,哈布雷宣誓就任总统。
 
而哈布雷的总统宝座尚未坐稳,古库尼便再次重整旧部。1983年,在卡扎菲利比亚军队的支持下,古库尼从乍得北部地区向首都发起猛攻,妄图再次将哈布雷赶下台。
 
古库尼没有想到的是,今时不同往日。摸清卡扎菲野心(合并)的法国政府,不再在军事介入乍得的问题上遮遮掩掩,而是迅速反应。

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

1983年8月上旬,法国就将驻扎在中非的海军陆战队派往乍得协助哈布雷,2千名法军士兵亦随后赶到进行防御作战。对此,1983年8月25日,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以答《世界报》记者问的形式就乍得危机和法国被卷进去的问题进行公开解释。
 
密的谈话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法国此次出兵乍得之所以超过了1976 年法乍协定的限度,是因为利比亚对乍得的入侵。除继续向乍提供军训和后勤支援外,法军还将会对那些想接近法军驻地的部队起到威慑作用。也就是说,驻乍得法军如果遭受进攻的话,不会只局限于采取防御行动。可见,法将不能容忍利比亚升级这场冲突,意味着法方是要冒武装冲突的风险的。

(2)出兵事关法国在黑非洲的信誉。密特朗承认,法国在非洲的目标依然是捍卫法国的地位和利益, 履行对非洲友好国家承担的义务。

(3)指出利比亚更大的野心是要掌握整个非洲的伊斯兰世界。
 
在法军的援助下,哈布雷成功的稳住了战线,并将前线推进至北纬15度线附近。1984年初,法军又向北部发动攻势,将战线推进至北纬16度线,并将北纬15度至16度线之间的地带划为缓冲区。

法国人的两条“红线”

法国希望将战线稳定在北纬16度线附近,以帮助哈布雷首先稳固乍得南北地区的统治权。同时,法国还与利比亚方面展开谈判,希望和平解决乍得问题,避免法军过度介入,拖累法国贫弱的财政。
 
从北纬16度线的对峙亦可看出,法国仍延续了殖民时期的老观点,将乍得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为「有用的非洲」、北部为「无用的非洲」。法国在乍得的核心利益在南部地区,只要稳住乍得南部便可保持法国在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影响力,避免民族主义热潮或卡扎菲主导的伊斯兰运动影响撒哈拉以南地区的中非等国,避免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发生。
 
对此时的卡扎菲来说,若是此时可以稳固战线,则不仅可以实际控制奥祖地带,更可长期保持在乍得北部地区的影响力,并将之扩散至乍得邻国。
 
所以,法国与利比亚在北纬16度线形成了一个默认的分界线(亦被称之为「红线」),形成了这种不战不合的南北对峙的局面。
 
三、古库尼的倒戈
 
利用难得的停战机会,哈布雷趁机在乍得南部稳固自身统治,将南部地区的数支反对派武装,约4千人的武装部队纳入统治系统中,并利用美法两国的援助资金实施国家建设。哈布雷的政权日益稳固,走上正轨。
 
面对此种形势,古库尼深知,长期的对峙利于彼而不利于己,便首先打破「沉默」。1985年3月间,他率部队试图越过北纬16度线,与哈布雷部队交战三次,三次皆败,军事上遭受重大打击。同时,哈布雷携胜利之余威,积极分化古库尼阵营,将隶属于古库尼「民族团结过渡政府」的参谋长戈乔拉拢了过来,削弱了古库尼一方的实力。
 
在自身实力受到重挫的情况下,古库尼决定做「困兽一搏」。1986年2月,古库尼再次携手利比亚军队向哈布雷政权发动进攻。哈布雷出战不利,再次请求法国援助。法国反应迅速,发动了代号为「食雀鹰」的军事行动,很快挫败古库尼的部队。
 
经此一败,古库尼已元气大伤,再无能力聚拢人心,行将崩溃之边缘。1986年6月,古库尼阵营中的副主席卡穆格宣布辞职。同年8月,卡扎菲扶植古库尼手下的干将奥马尔,欲取代古库尼,并将驻乍得北部的军力扩展至8千人。
 
古库尼在众叛亲离,且遭到卡扎菲抛弃的局面下,毅然决定放弃对抗,向哈布雷投诚。1986年11月,古库尼与哈布雷正式结盟,同时发表联合声明提出,要为收复被利比亚占领的领土而斗争。
 
古库尼的倒戈,使卡扎菲大为恼火。一方面,古库尼的声明使他丧失了继续军事干预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古库尼的部队所处的位置使卡扎菲的利比亚军队被夹在了古库尼部与哈布雷部之间,随时都有被吃掉的可能。
 
代理人消失,利比亚军队在乍得陷入窘境,卡扎菲将作何抉择?且看下回分解。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