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辛:孔子智慧与国学的基本精神”

 白西民 2017-12-24


张辛,现为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书画协会会长。



张辛教授除了对传统国学思想的解读外,在现场更注重对人们国学意识的倡导,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国学因子”的启蒙。

要多读书,多读经典

在演讲中,张辛教授除了系统地和大家分享了儒家学说的思想要义外,还重点就当下人们如何从儒家学说中汲取养分,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养予以了阐述。

针对当下的“国学热”以及“国学大师”受热捧现象,张辛教授在演讲中表示,实事求是地说,这并不完全是一件好事。表面的“国学热”并不能代表传统文化的繁荣。而在这种假象之下,是真正的国学、传统文化式微的窘境。而且,现在一些所谓的“国学大师”,在解读传统经典读本过程中,严重扭曲了这些经典的原意。“所以我一直提倡大家要多读书,多读经典。千万别迷信,有些大师无外乎胆子大、年龄大。”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心灵愉悦

“我们爱国,要明白如何爱国;我们做人,要明白做怎样的人。所以一个个体的首要是要学会怎样做一个好人。”张辛教授在演讲中说。



他表示,孔子有一句话叫“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这就是说自古有两种学者,真正的学者,是要修身的,而“为人之学则是作秀和显摆。”荀子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现在我们讲学习,不能只是学习所谓的知识,要完全内化于心,修正我们的思想、指导我们的行为、提升我们的生活。

生命的最高境界是心灵愉悦,这种愉悦是自我感觉。要长期保持这种愉悦感,就要提升自己的修养。秉持自己的操守信念,而不能被别人的评价左右。只有达到这个境界,我们才能把自己的这种愉悦向外推广,这也就是儒家所倡导的达己、达人。

要避免“器物化”,否则就会冷漠、无情、没有温度


在演讲中,张辛教授分析了目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张辛表示,“物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避免不了的现象,所谓“物化”,要么“器物化”,要么“动物化”。所谓“器物化”,就是人朝着器物方向发展,冷漠、无情、没有温度,甚至连笑容都是假的,这都会导致我们的社会变得冷冰冰,没有真情感、没有真生命。



张辛教授进一步解释说,“器物化”当下最突出的一个现象就是高度依赖科技化。我们不否认科技带给我们的便利,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伟大创造,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任何东西都不是完美的,任何文化产品都有功能的局限,科学也不例外,所以我们要避免单一的发展。而“动物化”不难理解,就是无限竞争导致的极端事件的发生。

要激活每个人体内的国学因子

讲真话、做真人、办真事

 

“现在大家都越来越注重知识、智慧,这是好事,但不能走极端。”张辛教授说:“现在不少人只重视智慧,而忽视教养;只重视科学,而忽视了情感。我们要明白,人是富有情感的,而不是智能的。我们要搞清楚人是什么,要明白‘人是身心的共同体’,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注重物质,还要注重内心和道德教养,用教养弥补智慧的缺陷。”

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养?张辛教授表示,国学是智慧和教养的结晶,中国文化就是智慧和教养并重的文化。国学就是我们的根,所以我们要重视国学,要从传统国学中汲取养分,国学这个根系不能断,这才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今天学者要做的,就是激活国人生命体内的国学因子,这也是我愿意到甘肃来讲学的原因。

 

| 责任编辑:燕园君

| 来源:  文 兰州晨报,图 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