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齿圈毛坯开裂分析

 GXF360 2017-12-24

■孙炳超,袁菲

摘要:对开裂的内齿圈毛坯进行了金相检验和分析。金相观察表明:在主裂纹内有氧化物存在,在主裂纹旁边的次生裂纹内也有氧化物存在,而且次生裂纹与主裂纹并不贯通(相连),根据次生裂纹内的氧化物推断:主裂纹和次生裂纹内的氧化物是锻造时形成,并被压入了金属基体内,热处理淬火时,零件受到的拉应力过大导致开裂。

关键词:开裂;金相;氧化物

某公司生产的内齿圈是减速机上的重要零件,采用42CrMo材质制造。在我公司调质处理结束后交客户进行下道工序加工时发现开裂,该炉共生产40件,其中开裂2件。虽然只是毛坯,但重达8kg/件,损失还是很大的,作业人员担心由个人来赔偿而产生恐惧心理;客户也要求我们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因此,找到开裂原因,对于厘清热处理—非热处理的责任,消除作业人员的恐惧心理有重要意义。

1. 概况

发生开裂的零件,其外形轮廓尺寸为:φ250mm× φ190mm×50mm,热处理技术要求为:调质处理,硬度255~286HBW。发生裂纹的零件如图1所示。裂纹的走向如图2所示。观察图2和实物发现:上端面有3条裂纹,外圆上有3条裂纹,共6条裂纹首尾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以工件轴心为圆心的裂纹圆(粗略),而且上端面裂纹与外圆上的裂纹间隔分布。零件使用的热处理工艺如图3所示。经图3所示工艺处理后,开裂零件的最终硬度为281~286HBW,符合要求,但偏上限。A处裂纹深度达18mm。B处裂纹深度达17mm,宽度达0.2mm。内齿圈的工艺路线为:下料→锻造(镦粗→冲孔→扩孔)→粗加工→调质→精加工→热处理→磨齿。

2. 分析

(1)工艺分析 内齿圈的淬火温度为850℃,符合文献[1]、[2]推荐的淬火温度,无可厚非。对于厚度为30mm的工件来说,120min的保温时间还是可以的。42CrMo钢的wC约为0.42%,工艺中碳势设置为CP0.50%,略有渗碳(增碳)的嫌疑,从理论上说,设置成CP0.42%最好。两者相差太小,也几乎不能渗碳,更不会脱碳,因此碳势的设置也没问题。由于使用的是KR228快速淬火油,H=100,又是高速搅拌,应该说冷却效果可以,但一般认为在80℃以下,油温随温度的升高,冷却效果是增大的[3]。主要原因是:随着温度的提高,油的黏度降低了,流动性增加了。因此,如果把油温设置成70℃会更好。从工件的最终硬度上(281~286HBW)看,回火温度提高到630℃或640℃更好,150min的回火时间也是足够的。

综上所述,零件热处理工艺虽有不足,但都微不足道,不会造成零件开裂。

(2)金相分析 沿图1中A、B处切割,切割面垂直裂纹走向,试样厚度约10mm,其中A处裂纹发生在尖角(台阶)处;B处裂纹在上端面而且是整个闭合裂纹的最宽处。A处的裂纹可能存在应力集中;而B处裂纹则可能受到的拉应力最大。A处裂纹的金相组织如图4所示。B处裂纹的金相组织如图5、图6所示。

从图4可看出:在主裂纹旁边有很多孔洞,有的孔洞内存在灰色氧化物,有的孔洞没有;且有氧化物的那个孔洞周围没有明显的脱碳层,与主裂纹也未贯通,这说明:裂纹在锻造时已经形成,氧化物是在锻造时被压入基体内的,压入后由于反复锻造导致在压入处裂纹又闭合了,氧化物附近的基体接触不到空气,没有形成脱碳层。实测了氧化物的长度50~60μm。而图5、图6均显示在裂纹内有氧化物,而且在裂纹两侧有轻微的白色脱碳层,这说明:裂纹高温时在空气中的裸露时间较长,不但形成了氧化物而且形成了轻微的脱碳。

图1 内齿圈宏观裂纹

图2 裂纹走向

图3 内齿圈的热处理工艺

图4 裂纹旁边的孔洞和氧化物

图5 裂纹末端内的氧化物及两侧的脱碳

图6 裂纹中段内的氧化物及两侧的脱碳

图7 夹持试样

通过图4~图6的照片,基本可以认定:裂纹是在锻造时形成的。但是,再次观察图3,发现内齿圈的回火温度为620℃,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回火,如没有氮气保护也会产生氧化,调查了作业人员,据作业人员反映,当时回火时,确实没有通氮气。这样,如果在淬火时形成裂纹,回火时裂纹内形成氧化物或者裂纹两侧形成脱碳层,也是符合常理的,那样根据图5、图6来认定裂纹是锻造形成的就完全错误,因此,有必要对回火过程中产生的氧化和脱碳(如果有)进行验证。

(3)回火造成的氧化、脱碳验证 使用金相试样切割剩下的部分作为验证用试样,确保了试样的材质与本文所述材质相同,大小为29mm×21mm×10mm,放在回火炉中回火,回火工艺与图3相同。回火前将试样两端面在砂纸上充分磨平,露出钢的本色为止,这样能够保证如果有氧化皮肯定是回火形成的。回火结束后,将试样沿宽度方向的中间切割,将两块试样背靠背且中间放一铜片并夹紧,做成夹持试样,如图7所示。这样能够确保试样表面的氧化皮在制样过程中不会脱落,从而观察到真实的表面氧化、脱碳情况。试样经回火后表面氧化状况如图8、图9所示。图8的放大倍数较低,能够看出铜片两侧均有薄薄的一层氧化皮,但是没有脱碳层。图9是铜片一侧的高倍放大图,从图9可看出,试样表面的氧化皮均匀一致,厚约12μm。也能够清晰地看出:试样表面只有氧化皮而没有脱碳层。因此图5、图6中的脱碳层肯定不是回火造成的。

(4)综合分析 内齿圈在热处理时,使用的设备为可控气氛渗碳炉,型号为SHQB15,该设备滴注甲醇作为载气,通入丙烷作为富化气。甲醇在高温下裂解为CO和H2,靠CO和H2的保护,工件是不会形成氧化和脱碳的,图9照片表明:在620℃回火,不进行保护的情况下只会形成氧化不会形成脱碳。因此,图5、图6照片中的氧化物和脱碳层必是锻造中形成的,前已述及,该齿圈经过镦粗→冲孔→扩孔三个环节,至于是哪一个环节形成,不得而知。但是根据该裂纹首尾相连的特点,笔者认为:缺陷发生在冲孔环节。冲孔时,将氧化物压入基体内,而且分布较均匀,扩孔时氧化物被辗长,仍然分布在圆环上,形成了以工件轴心为圆心的同心圆(粗略),作为锻造缺陷被保留在工件中,为后续的热处理种下了祸根。

图8 回火试样铜片两侧的表面状况

图9 回火试样表面的氧化皮

3. 结语

本文所述内齿圈的开裂是在锻造中将氧化物压入基体内,在扩孔时被拉长,淬火时拉应力过大,在该薄弱环节引发的开裂,与热处理无关。

参考文献:

[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热处理手册[M].4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70.

[2] 樊东黎.热处理技术数据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203.

[3] 安运铮.热处理工艺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93.

20170526

作者简介:孙炳超、袁菲,苏州贺依特汽车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