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字文》讲解第一课 从“天地玄黄”到“鳞潜羽翔”

 xingkai1971 2017-12-24


开 篇

当代小学、幼儿教师收入低,社会地位不高,导致了很多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愿意当小学老师或幼师。


小学老师和幼师又是孩子除父母外的第一任教育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影响重大。我们改变不了社会现状,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例如说可以选择多让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外接触一下更多的优秀老师,参加线上“清旧书院”蒙学班的学习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清旧书院的老师甄选特别严格,几乎都有高校的教学经验,除了专业技能外,一定要爱孩子,很多教师自己的孩子也在蒙学的年龄,他们愿意把自己教育经验分享给大家。


由高校教师郭晶女士负责的《千字文》课程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是集中了清旧书院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多位学员参与了讲解和校订工作。是按照传统知识分子的教育方式来讲解《千字文》的,让三周岁半以上的孩子在父母的辅导下就可以听懂,有别于社会上流行的普及型教学。


传统教育一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少数人参与的“知识分子”的培养子弟的方式,这是一种精英教育,另一类是广大民众参与的“普及型”教育。“清旧书院”是按照前一种的教学方法,现在社会的那些国学培训几乎都是第二种。


清旧书院尽量影响更多的人,看看这些在过去只有少数人掌握的精英教育在当代的现实主义价值到底有多少?

▼点击阅读原文

倾听老师具体讲解语音

《千字文》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世界初开辟时的景象谈起。接着写上天垂象,日月星辰,云雨露霜,形成春夏秋冬,四时节气。再写地理;如地产金玉珠宝,山川草木,鸟兽鱼虫;承洪荒草昧,大谈三皇、五帝、三王的政绩,表明了社会历史的演进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这部分内容既自成体系,又是下面三部分的奠基,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从“天地玄黄”讲到“鳞潜羽翔”,共十八句,建议四天学完。

第一天



【注释】

玄:黑色;玄黄:指天地的色彩。宇宙,指整个空间而言,又指天地。洪,大,辽阔。荒,荒芜草昧。洪荒是指远古时代的混沌蒙昧状态。


【译文】

天地初开辟时,上天是玄色的,大地是黄色的。太古时代,空旷辽阔的世界上,曾经经历洪水泛滥,草木畅茂,没有人烟的草昧时期。


【古籍】

【文辞溯源】

这两句话说的是开天辟地和宇宙的诞生。天地是怎样形成的?宇宙形成以后的初期又是什么样子?都在这两句话里,不要小看这八个字。这两句话都是引经,都语出有典。 此一节为下十二节之纲领。有的版本首句第三字作“元”,谨避宋代皇帝和清圣祖仁皇帝庙讳。


“天地玄黄”

一句出自于《易经》。《易经》里说“天玄地黄”,这里为了押韵改作“天地玄黄”这种不改动古人文字的引经,为明引。“宇宙洪荒”出自于《淮南子》与《太玄经》。《淮南子》里说“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作《太玄经》的是西汉的杨雄,他在《太玄经》里说过“洪荒之世”的话。两部经的话合起来就是“宇宙洪荒”,这种引经的方式叫暗引,所以这两句话都是经典。 


玄,在颜色上指的是深蓝近于黑的颜色,叫玄。肉眼可见的天的颜色是蓝色的,怎么说是黑色呢?蓝色是水的颜色,是海洋的颜色,日光照到海洋表面,光线反上去,我们看到的天空就是蓝色。但是现在的宇航员到了太空中一看,黑漆漆的一片,只有恒星放射出点点微光,确实是黑色的,所以从颜色上说天玄是对的。


地黄是为什么呢?我们中国的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确切地说,指的是先秦以前的文化,即夏商周三代,特别是周代的文化。上古时期,夏商周都在黄河流域立国、建都,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再缩小范围,应该说是黄河流域的文化。黄河是母亲河,从昆仑山(约古宗列盆地)发源,汇集于星宿海,过矶石山,经九曲十八弯,从西北高原流下来,同时带下来黄土形成了冲积性平原。那水的颜色是黄的、土的颜色也是黄的,农作物黍、稷都是黄的,所以说地黄。


“宇宙洪荒”

《淮南子》上说,上下四方叫做宇。上下四方又叫六合,所以宇是空间的概念。古往今来叫宙,是历史的承续,是时间的概念。宇宙一个说的是空间,一个说的是时间,代表了现代科学里“时空”的观念。我们今天所用的宇宙一词,只是言物理的太空,只相当于古人所说的“宇”,没有宙的概念。




【注释】

“日”,阳精。说文云:日,实也。太阳之精,字从口一,象形也。“月”,阴精。释名曰:月,阙也。月满则缺。盈:月光圆满。昃(zè):太阳西斜。宿(xiù)〈古〉我国天文学家将天空中某些星的集合体叫做“宿”。列是排列,陈摆开来的意思;张是张布,展开挂起来的意思。


【译文】

太阳有直射斜射,月亮有圆有缺。星辰闪烁张布,列满了星空。


【古籍】

【文辞溯源】

“日月盈昃”

谈到日月星象就进入了中国传统天文学的领域。中国的天文学不同于西方天文学,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是中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日月是最容易观察的,同时也是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体。因为,其一日月离我们距离近。月亮距地球38万公里,太阳距地球1.5亿公里;其二我们在地球上看月亮和太阳表面直径一样大。


中国人将日叫做太阳,把月叫做太阴,再加上金木水火土五个行星,就叫做七曜,或七政。七曜,就是七颗光明闪耀的星球。日语里面从星期一数到星期天,他们还再称为日曜日、月曜日、火曜日、水曜日、金曜日等等,指的就是这七星。  


“盈”,指的是盈满,这是针对月亮来说的;“昃”,意思是倾斜,是针对太阳说的。月亮十五是满月叫盈,又叫望,望者日月相望也。每个月的阴历十五,夕阳还没落山,满月已经升起来了。一日一月、一白一黄相对而望,蔚为瑰丽。每个月的初一,没有月光的月体叫朔,每个月的最后一天也没有月光,那叫晦。初三到初七,慢慢有月牙出来了,开始是C形,像镰刀一样,叫新月。到了初八,是反着的D形,这叫上弦。十五是满月,再到D形,是下弦,最后到一线残月,然后就是晦。这是当月球与太阳处于同一直线的时候,二者的视表面积重合,月体完全遮住了太阳,看不见月光了。


“昃”指的是日西斜,太阳每天都东升西落,正午的时候位置最高,一过午时就叫昃。中国自己的天文学里面讲究黄道、白道和赤道,这是最基本的天体运行的轨道。


为了研究天体的位置和运动,研究者引进了一个假想圆球。相比天体和观察者间的距离,观测者随地球相对于做惯性运动的天体移动的距离是小量,所以看上去天体似乎都离我们一样远,仿佛散布在以观测者为中心的一个圆球的球面上,这个圆球就称为天球,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天体在这个巨大的圆球的球面上的投影位置,天文学家以此开始创立不同坐标系如黄道坐标系和银道坐标系。在地球上观察太阳运动所形成的视运动的轨道就叫黄道。黄道一个周天360度,分成十二个等份,叫做黄道12次或12宫。从子到亥,一宫30度,每月走一宫,十二宫走完,太阳转了一个周天。 


什么叫白道呢?白道是在地球上观察月亮围绕地球转一圈所形成的轨道,叫白道。地球赤道是在南北极之间,画一条假想的平行线,把地球分成南半球北半球两部分。天文赤道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以此为标记,天球上才有对应的九州分野。

 

月亮盈亏变化的一个周期,就是中国最早使用的太阴历,太阴指的月亮。根据月光的盈亏变化来记载时间的长短,就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夏商周三代各自有各自的历法,我们现在用的是夏历,也就是夏朝的太阴历。


“辰宿列张”  

这一句话,语出《淮南子》。《淮南子》一书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及门客共同著作的。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曾孙,汉厉王刘长之子。《淮南子》中有一句:“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


广义的辰是星体的总称,俗称星辰。狭义的辰是北辰,指的是北斗七星。北斗七星属于现代天文学的大熊星座,可以用来辨方向、定季节。辰又指太阳所行黄道十二宫(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辰宫。 


广义的宿指的是星宿。星和宿有什麽区别呢?单颗的称星,一颗以上的一团星、一组星,就叫宿。中国天文学最鼎盛的时代是隋唐时期,那时的星域分区,把视天球分成三大圈,又叫三垣: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垣是院墙,就是把星域分成三进的大院套。然后再按东西南北,象切西瓜一样把星域分成四块,每一块选择七组星辰,每组都是恒星。所谓恒星就是不动的星,向太阳一样,今天是这样,明天是这样,一万年还是这样,永远不变,便于观察,便于比较。每一方有七组星宿,四七二十八,加起来是二十八组,就是二十八宿。 西方人不叫星宿,叫星座。星座是一个星群,如有大熊座、仙女座、双鱼座等等。西方天文学本有48个星座,以后希腊人又加上40个,总共88星座,都是根据西方神话传说的人物、动物、器皿等命名的,例如射手座、水平座、金牛座等等,和我们中国的不一样。


第二天



【注释】

“秋”,禾谷熟,亦指秋天季节。“冬”,终,尤言一年四季终尽了。


【译文】

寒暑循环变换,来了又去,去了又来;秋天收割庄稼,冬天储藏粮食。


【古籍】

【文辞溯源】

这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寒暑说的是气候的变化,秋冬是四季的推移。前一句是引经,虽然简简单单四个字,但出自《易经》。《易经》里说:“寒来则暑往,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岁焉”。秋收冬藏是省略句,全称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气候与物候历来就是农本国家的大事,游牧民族就无所谓了,不太重视。气候注重的是地球上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时间;物候则关心生物消长的节律性,偏重在生物与自然的关系。



【注释】

“闰余”,中国古代历法是按月象的变化,制定出月份;每经过几年积所余时日为闰余。每月的余分,积满一月,就是闰月。把闰月放进某一年就是闰年。


“律吕”,中国古代将一个八度分为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从低到高依次排列,每个半音称为一律,其中奇数各律叫做“律”,偶数各律叫做“吕”,总称“六律”、“六吕”,简称“律吕”。相传黄帝时伶伦制乐,用律吕以调阴阳。


【译文】

把每一年多余出来的时间加在某一年里,就成为一个闰年。这样使历法和季节变化相适应,以成岁时。对照月份,制定律吕,协调阴阳。


【文辞溯源】

“闰余成岁“这句话,语出《尚书'尧典》,有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中国文化里面发达最早、最系统的就是天文学,中国天文学在明朝以前,一直是领先于世界的,是我国传统科技的一部分。为什麽中国天文学发达呢?因为中国是以农业立本、以农为主的国家,务农的根本是不误农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一定要按天时,不能胡来。所以中国历代都有司天监,有“天官”,专门观测天文气象的变化,以此作为行政施治的根据,所以把日月五星合称为“七政”。 国家、朝廷(政府)就要负责制定律历,计算出二十四节气的准确时间,来指导人们务农。中国的天文历立法,历来是太阴和太阳合参,以太阴记月,太阳记年。我们现在使用的公历是以公元记年的太阳历,是根据太阳周天360度,运行365天制定的历法,简称阳历。中国很早就有太阳历,宋朝的科技著作,沈括的《梦溪笔谈》里就有详细论述,但没有正式颁布使用,因为太阳历与月律(月亮的节奏、节律)不符。月球质量轻、自转速度快,绕地轨道是椭圆。月亮盈亏朔晦,一个周期近地点时是30天,远地点时是29天,平均是29天多一点。这样,一年加起来是354天,按照太阳历算是365天,中间差了11天,这就叫闰余。闰的意思是多余,门里王为闰,家里养个王肥吃肥喝的,不是多余是什么?所以庄子说: “帝王者,圣人之余事也”。


一年相差11天,三年加起来就差了33天,多出一个月。这样历法与物候节律就不符了,十七年以后,六月份就要下大雪了。怎麽办呢?只能每三年,加多一个月出来,这样加出的这个月叫闰月,加闰月那年就叫闰年。平年是十二个月,闰年就是十三个月。多出的这个月加在哪呢?加在有节没气的那个月。24节气中有12节、12气,平分到每个月是一节、一气。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气。阴历的月律与年律有日差,转三年以后就有一个月有节没气,因此设闰就加在这个月。所以读历史,有时侯闰八月,有时候闰十二月,不一样。三年一闰只消化了30天,还多三天呢。五年闰两回,天数又不够,后来发现十九年闰七次最合适。 


阳历也同样设闰,阳历365天为一个自然年,但一个回归年(岁)是365天又5小时48分46秒,多出的5个多小时,四年就累计到24小时了,多出一天,必须设闰将其消化掉。因此,阳历每四年一闰,将多出的一天放入二月份,这样平年的二月28天,闰年的二月29天。 


“闰余成岁”的“岁”与“年”是两个概念。年表示从今年的正月初一到来年正月初一的这一段时间,为自然年。岁表示从今年的某一节气到明年的同一节气的一段时间,为回归年。


“岁”的本义是岁星,岁星就是木星,木星运行的轨迹叫太岁。用岁星纪年是我国天文历法的另外一种。木星(岁星)12年绕天一周,每年行30度,为一个岁次。用之记载历史事件,就记为:岁在某某。太阳历纪年,岁星历记岁,这样年岁相符,就是“闰余成岁”。


闰的问题解决了,历法和四季在理论上总算能对上了,但是历与四季气候、与实际的物候,也就是二十四个节气,是不是能够配在一起呢?这就要用律吕来校正、调整了。什麽叫律吕呢?律吕是用来协调阴阳、校定音律的一种设备,现代音乐上叫定音管。  中国古代在音乐上有五音,宫商角徵羽,这是五个全音,再加上两个半音,一个是4,一个是7,一共七个音。这七音是一个八度的自然音阶,没有音高,也就是没有定调。怎麽办?就要用律吕来给它定调,律吕就是定调用的律管和吕管。 黄帝时代的伶伦,用十二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  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用这种声音来定调相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同时可以定时间,来调物候的变化,所以叫做“律吕调阳”。


十二根管分成六阴、六阳两组。六根单数的属阳,叫六律;六根偶数的属阴,叫六吕。六律第一个是黄钟,六吕的第一个叫大吕, 所以音乐里有黄钟、大吕之说。 如果再往下说,律吕之数用三分损益法,就是“先三分减一,后三分加一”。比如:黄钟的管长九寸,其数为九。先进三,就是九的三倍(三次方)得数为729,再减一倍,得数是364.5(729÷2 =364.5)。这就是阴历年加闰以后的天数,用律历对应节气勘定出来的调整数,与太阳历的365只差半天。

第三天



【注释】

“云”,水蒸气凝结为细水滴,浮游于空中叫云。“雨”,空气中水蒸气遇冷而凝为细点,积重则下降于地面,谓之雨。“腾”,升。


【译文】

云气上升遇冷就形成了雨,夜里露水遇冷就凝结成霜。


这两句说明云雨霜露自然现象的形成。传统科技认为,“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霜和露是同质的东西,只是露是液体的,霜是固体的。我们的地球,白天太阳出来以后吸热,晚上日落以后再散热。地气是热的,它往上散的时候,由于地表温度逐渐降低,水蒸气遇冷变成露水。夜晚气温进一步降低,它就结成霜了,特别是到了白露、霜降节气的时候,完全变为白霜。 


【古籍】



【注释】

“丽(也有人读)水”,即丽江,又名金沙江,出产黄金。昆冈:昆仑山。


【译文】

黄金产在金沙江,玉石出在昆仑山岗。


【古籍】

【文辞溯源】

这两句述说中国的物产,黄金和玉石都是非常珍贵、非常稀有的天然物产。黄金是百金之首,众金之王,现代科技证明它的抗氧化作用很强,可以长久保存不变色、不变质、不生锈,自古以来都用黄金做流通的货币。古人认为,黄金可以驱邪避凶,故此多用黄金做佩戴的首饰。中国最有名的沙金产地在丽水,就是云南的丽江。当地的土人都在江边筛沙沥金,丽江因为出金沙,所以自古就被称为金沙江。 


玉石也是很珍贵的物产,相传玉是山石千百年来受了日精月华而变化的,所以有 “观祥云知山有美玉”的说法。好的玉石叫暖玉,拿在手里感觉很温暖,不像普通的石头,冰凉梆硬。古人非常珍视玉,《礼记·玉藻篇》说:“古之君子必佩玉”。据说玉可以代主受过、保身平安,一旦有什么意外事故发生,身上所佩戴的玉先破碎,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昆冈是西北的昆仑山,在中国的西北边陲。昆仑山分为三面八支,其中的一面在上古时代的中国境内,也是黄河的发源之地。昆仑山以出产美玉而闻名,是古代中国采玉的主要矿脉,同时它又是传说中神仙所居之地,王母娘娘的洞府据传就在西昆仑之上。


第四天



【注释】

“巨阙(què)”,越王允常命欧冶子铸造了五把宝剑,第一为巨阙,其余依次名为纯钩、湛卢(zhàn lú)、莫邪(mò yé)、鱼肠,全都锋利无比,而以巨阙为最。


“夜光”,《搜神记》中说,隋侯救了一条受伤的大蛇,后来大蛇衔了一颗珍珠来报答他的恩情,那珍珠夜间放射出的光辉能照亮整个殿堂,因此人称“夜光珠”。


【译文】

最锋利的宝剑叫“巨阙”,最贵重的明珠叫“夜光”。


【文辞溯源】

后汉桓谭新论云:“夫连城之璧,瘗影荆山,夜光之珠,潜辉郁浦。”郭义恭《广志》云:“有珠称夜光。”



【注释】

“柰(nài)”,果木名,落叶小乔木,花白色,果小。


【译文】

水果里最珍贵的是李子和奈子,蔬菜中最重要的是芥菜和生姜。


【古籍】

【文辞溯源】

广志云:“奈有青、白、赤三种,张掖有白柰,酒泉有赤奈。”郭子横《洞冥记》云:有紫奈,大如升,甜如蜜。则奈即沙果,又云苹果。


《论语·乡党》:“不撤姜食。”是说孔夫子日常饮食,讲究菜的味道,菜中用姜,能去腥秽,所以不撤去。



【注释】

“鳞”,是带鳞的动物,指鱼类。“潜”,玉篇“水中行也”。“羽”,是鸟翅膀上的长毛,亦称羽毛,鸟类的代称。“翔”,指鸟之舒翼展翅,当飞舞讲。


【译文】

海水味咸,河水味淡。鱼潜游于水中,鸟飞舞于天空。


【文辞溯源】

诗·小雅·正月:“潜虽浮矣。”陈奂诗毛氏传疏:“潜,深也。伏,伏于渊也。”喻鱼潜匿于池沼之中,虽伏亦昭然可见。


【古籍】

参考的其它千字文书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