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好多城市一下暴雨城中看海,这形容的很巧当,道路反复开挖已成常态,燃气泄漏爆炸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今年春天,深圳地下空间工程项目正式启动,致力于打造未来城市和旧城改造的典范,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地下工程如何解决那些城市之痛。 所谓的综合管廊,就是将原先分布在不同位置的电线光缆,水、燃气、供热管道集中在一起,在人员可以自由出入的地下走廊中统一按放,管道根据种类分别集中在不同的位置,这样一来所有管线就可以进行统一监管,加强了检测预警能力,在管廊中设置可移动维修平台,一个路口就可以维护所有管线,每条管线外部覆盖保护套和接口,提供保护的同时方便日后增加或更改线路,不必每次都将路面挖开,我们也不用为此绕远路去上班啦。 为了应对安全隐患,地下管廊中不同的管线之间通过舱室隔离,不太危险的线路集中一起,高危管线侧分别放置于经过特殊处理的舱室,走廊中还有抗震设计,通过支撑结构提高管廊强度,大幅降低管线因地震泄漏的风险,类似舰船舱室的隔离防火措施,随处可见的消防灭火器材,配合其他安保力量,为这条城市命脉提供全方位的保护。 近年来暴雨后城里看海的情况经常出现,以前城市铺装地面主要用不透水的沥青和水泥,而地下空间工程将铺装类似海绵的吸水材料,可将路面的积水快速下渗到地下,或流入路边设置下沉式绿地,快速缓解城市内涝,在管廊中设置专门的蓄水舱室,通过三重防水措施与其它舱室隔离,可以有效的对雨水进行收集利用,没有流入管廊的雨水将会渗入地下,补充土壤含水量,对于解决干旱地区城市蓄水,和土壤干燥问题将有重大意义。 地下管廊工程虽然一次性投入比较大,但是长期效益非常明显,包括日本和德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地下管廊工程,并且多次在暴雨和地震中发挥重大作用,而在我国的这项工程中,在传统功能和技术之外,还加入了包括自动巡检机器人,智能监控和自动火灾系统等新型自动化技术,除了解决现有的城市顽疾之外,为了配合快速增长的城市需求,还有通过地下真空管道和垃圾处理中心协调运作,减少露天垃圾堆积,通过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系统,为资源分配提供参考,在管廊沿公路的部分设置充电站,方便电动汽车充电等全新功能,也正计划在未来加入地下管廊工程,为此工程师们特地预留了一些空的舱室,或许以后会有更多的高科技将它们填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