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哑柏王氏手工打铁

 铁血老枪 2017-12-24

  ○张友直 文/图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一座铁匠炉、一个风箱、几把铁锤,炉火通红,技艺娴熟的师傅带领徒弟们挥汗如雨,卖力地打制铁器……纵观古代战争史,在冷兵器时代,刀、枪、剑等兵器历来是交战双方的关键装备。因此,在封建社会,铁匠的作用十分重要,即使普通的农家打铁铺,也受到朝廷的严格管制。

  王氏铁匠铺兵器架上摆满了各式兵器

  铁匠铺里的铁匠炉

  许多兵器出自王氏祖传《兵器谱》

  俗话说:“世上有三苦,撑船、打铁、磨豆腐”。手工打铁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传统技艺,也是一门古老的手艺。随着时代变迁,这门手艺早已淡出现代人的视野,成为历史记忆。但是,在周至县哑柏镇吕家堡村,却有一位远近闻名的王氏铁匠铺,仍然遵循祖传技艺,坚持手工打铁,精工细作。

  近日,笔者慕名走进渭河南岸的吕家堡王氏铁匠铺,映入眼帘的便是偌大的招牌“王家百年祖传铁匠铺”。在客厅靠墙处全是打造的“刀、枪、剑、戟、斧、钩、叉、鞭、流星锤”等各式兵器,林林总总,整齐陈列在兵器架上,琳琅满目,二楼阁楼也陈列了满屋的各式兵器。虽然是农家院落,装饰简单,但从兵器数量和式样看,俨然是一个古代兵器博物馆。据王氏手工打铁技艺第六代传人王海泉介绍,兵器架上的兵器,涵盖了古代战争主要的冷兵器,一般人连名字都叫不全。后院则是打铁区域,生产工具主要包括:铁匠炉、风箱、大小铁锤、盖火牛头砧、鼓砧、錾子等,还有诸多耗材。

  王氏手工打铁技艺始于明代,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据了解,王海泉先祖祖籍河南,因技艺精良,打制的兵器坚硬锋利、享誉一时,曾为洛阳兵营打造兵器。太平天国时期,王氏先祖曾被起义军掳至兵营打造兵器。后因王氏为乱军打制过兵器,而遭官府缉拿。为避战乱,王氏举家迁往周至哑柏镇,见此地土地肥沃、民风淳朴,店铺颇多唯缺铁匠铺,便重拾祖传旧艺,制作农具,谋生定居。王氏先祖将打制兵器的式样绘成图册,秘不示人,只传儿孙。数百年来,王氏家族始终坚持采用以手工为核心的工艺,形成独特风格,传承下来的技艺和图册对研究古代冷兵器有一定参考价值。2014年,“哑柏王氏手工打铁技艺”被正式列入《西安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海泉也被确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手工打铁技艺要求极高,火候的掌握、物件的捶打等环节都有讲究。由于长年手握铁锤,王海泉手上结满老茧。据他介绍,祖传手工打铁有七大工艺程序:一是下料,二是煅烧,三是捶打定型,四是淬火,五是打磨,六是抛光,七是做冷活,每一道工序都很重要,无论是火候,还是淬火,都不能偷懒耍滑,全凭祖传技艺和经验把控。比如,当铁烧到红中透黄恰到好处的一瞬,需迅速取出,这全靠眼力;在淬火阶段,用哪种物料淬火,要根据铁器而定,秘方不外传。值得一提的是,最后环节“做冷活”也是王氏打铁的独特之处,即铁器打制好后,由师傅持小锤,徒弟持大锤,小锤引导大锤,有节奏反复捶打,以提升铁器硬度密度。

  王氏铁器的主要产品还是日常农具和生活用具,比如:犁、耙、锄头等农具,还有三角刀、鞋匠用的垫墩、耍社火的芯子架子等特殊用具及相关工艺品等,多达百种,涵盖了农村生活生产方方面面。许多已消亡的小物件,只要提供样品或图纸,也可打制。

  除打制农具之外,王氏铁器还打制仿古兵器。据王海泉介绍,虽然自家祖传《兵器谱》中有400多种图样,但年代久远,他历时8年摸索,目前仅打制出200多种。每次打兵器,都要严格遵循传统仪式要求,注意力高度集中,不敢有一点马虎。比如打制唐刀和青龙偃月刀,制作工艺的最难点在淬火,稍不注意就会大大影响成品的柔韧性和锋利度。前不久,王海泉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打造出和家传《兵器谱》中一样的唐刀。这把唐刀长1米、刀尖长32厘米、刀身底部长46厘米,锋利度和韧性恰到好处,远超机械制作的唐刀。

  近年来,随着“非遗”成为热潮,仿古兵器市场渐火,2015年,王海泉手工打制了一套《十八般兵器》实物,被周至县文化馆收藏。

  “别有梓人传,精艺夺天工。”手工打铁这门独特的民间手艺,既是关中传统人文技艺的传承,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当前各样商品都沦为流水线生产的今天,“哑柏王氏手工打铁”依旧挥锤打铁,叮叮当当,声声入耳,宛如一曲铿锵的赞歌,让这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责任编辑:刘冰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