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华》:“语焉不详”式温柔,缅怀最美的青春

 专家视点 2017-12-24

1
电影《芳华》海报

青春荷尔蒙式的 “年代杀”

参考消息网12月22日报道 电影《芳华》100%色彩还原,斥资3500万在海南还原创作者青春记忆中的大院和文工团,美术服装、摄影上的高要求,也成功营造了属于那个年代干净、纯洁、青春躁动的男生女生们。在镜头下,女兵的形象不掺任何杂质,不再是欲望凝视的客体,而是真正美的化身。

导演冯小刚曾在《1942》和《我不是潘金莲》展示了强烈“企图心”,但对于《芳华》却是抱着“解开心结”、“痴迷”的纯粹心理。冯小刚曾在文工团的美术组当兵,在二十一二岁的年纪,文工团舞蹈演员灵动而美丽的身姿曾让他钦慕不已:“见他们端着脸盆走过来,特别想和她们走一照面,却又不敢看。”

而编剧严歌苓在文工团生活了10年,跳舞8年,又当了5年创作员,和战友们吃、住、练功,朝夕相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景恍如隔日。她说:“《芳华》可以说是最贴近我亲身经历的一部小说。”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芳华》如此原汁原味,充满“代入感”。

舞姿
没有“江湖气”的文艺女兵

据说,为筹备《芳华》,冯小刚亲自选角色,拒绝“整容脸”,更偏爱“有瑕疵但真实”的演员,谈及原因,他说:“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江湖,很多女孩就有江湖气,但并不是我拍的那个年代的女孩。”此外,剧组提前5个月体验文工团生活,耳濡目染时代气息:文工团吃饭前集合、点名、齐步走去食堂等等部队常规动作,也在电影中承袭下来。片中有一处场景为女兵的更衣室,颇有新意。在影片中,部队水源供应紧张,洗澡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女兵洗完后,男兵才能洗。女兵们洋溢着青春气息,让我们似乎隔着屏幕就能感受到澡堂里的氤氲蒸气扑面而来。

邓丽君
中国八十年代歌手邓丽君

邓丽君的歌声“如一双温柔手,能抚慰人内心的寂寞”,在八十年代的中国广为传唱,这在电影里得到了重视再现。《芳华》中唱机+磁带+红色薄纱的场景中,邓丽君的歌声婉转唱起:“浓情千万缕,丝丝为了你;盼君多珍惜,愿你长相忆”,歌词照应着女兵们萦绕心间的情愫,青春荷尔蒙气息在银幕上焕发光彩。

长镜头
长达6分钟的“真实”长镜头

《芳华》在表现“自卫反击战”时,用了长达6分钟的长镜头——剧组不惜花费700万元拍摄。为增加真实感,镜头需要一直跟随刘峰的视线运动,并且还需要摄影团队、爆破团队、特效化妆团队及演员的高度配合。反复排练,力求演员跑位极其精准,否则,一步跑差,满盘皆输,而这场戏也是促使很多退伍战士进入影院的原因,还原战争的残酷性也让人泪流满面。

冯小刚对于《芳华》是有“私心”的,“文工团”的体验终究只局限于少部分人的记忆中,但“文工团的那些花儿”,那些弥漫青春荷尔蒙气息的少男少女们却是永远能打动人心的,而尽善尽美地还原“年代”特征,也都是为缅怀那个时代的“青春”为衬托。

弱化“撕裂式成人礼”

如果说影片前半段有多么美好,那么后半段的残酷就有多决绝。对一些人而言,芳华不似佳酿,他们都是时代洪流里的浮萍,甚至冷暖都不自知,在青春里一个趔趄,再回首已是面目全非。而冯小刚对这场“撕裂式成人礼 ”进行了弱化处理。

遭逼问
刘峰遭遇逼问

刘峰“平凡却伟大”。凭奉献精神获得的每一项荣誉、每一个标兵,却是对他人性的剥离。何小萍晾晒的“粗制滥造”的胸垫被众人耻笑,萧穗子紧身的喇叭裤被评价为“穿出去得多丢人啊”——在这里,爱是被“禁锢”的。在一次“触摸事件”之后刘峰被“背叛”,被孤立,命运陡转。一旦发现英雄也会落井时,投石的人格外勇敢,人群会格外拥挤。

军装
何小萍撕碎的军装照

何小萍是一个倔强、善良而孤独的人,从未被善待,所以“更能识别善良,也最珍惜善良”。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内敛的个性无法融入集体,她的勤学苦练被认为是装模作样,她出的汗则被大家捏着鼻子当众调侃——“军装事件”“内衣事件”爆发,最终承受被变异的环境所包装、诱发出来的欺凌。

集体抛弃了“刘峰”“何小萍”,刘峰和何小萍经历了从个体的陷落,到主动远离历史的旋涡的转变。战争让刘峰截了肢,只剩下了左臂;而何小萍则因为目睹太多惨状,受了刺激,成了呆滞的精神病人。他们的心是“死”的:倘若这样牺牲,刘峰便能被写成歌,在心上人的歌喉里成为不朽;假如继续痴癫,小萍就能一直跳舞,在幻梦里领舞到老去。

12
文工团离别场景与刘峰何小萍相濡以沫

而在“文工团解散”的那场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离别”,但是却独独缺席了“刘峰”和“何小萍”,这是否代表他们“不需要被谅解”呢?直到最后,刘峰沦落为一个街头小贩,被人扣车,只能低声下气送礼说好话,何小萍从精神病院出来后,依然无依无靠。而当初当年欺负过他们的女兵“出国的出国,经商的经商,嫁人的嫁人“,过着富足的生活。于是冯小刚用柔和的结尾消解了一切——刘峰和何小萍“相濡以沫”,互相陪伴暖暖地拥抱彼此。作为主线,大量的线索是丢失的,他们让位与片中的“美好与青春”,只能放弃追问,只能“善良”,只能选择“原谅”,只能与生活“和解”。

赎罪2
电影《赎罪》中因为“恶意”永远错过的两人

英国电影《赎罪》有相似结构,却在平淡的描述中越来越勾人心悬——机缘巧合的“恶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始作俑者了解了真相后,只能获得永远的遗憾和悔恨。影片结尾的那种“生而为人的渺小无奈”,在命运势不可挡洪流前“苦苦挣扎”的魅力让人久久不能遗忘。与之对比,《芳华》的结尾仿佛架起钢炮却打起了哑弹,隔靴搔痒,靠着煽情与柔化,内容上直接省去了“深刻”和“反思”。冯小刚对于叙事的方向也是“暧昧不明”的,吸收了优秀小说的滋养,却又消解了那些文学作品里过于犀利黑暗的成分,这也导致电影每个符号都有“涉及”,却都不够“深刻”,冯小刚用“语焉不详”式的温柔,瓦解了主人公青春时代经历的寒冷与九十年代的迷失。

 冯小刚“语焉不详”式叙事

电影的容量是非常有限的,从初剪200分钟到院线版136分钟,而电影院认为135分钟是观众的极限,可想而知剪辑过程中删去了大量内容。可以说电影和文学有很大差别,文学是大树,很多粗枝散叶,甚至树上的小虫子、小动物都可以展现,阅读的人有时间慢慢看。与之相反的是,电影的每场戏,每个枝上都要挂一果子,而商业片尤为更甚。所以电影专注于“刘峰”和“何小萍”的刻画方式也就不奇怪了,从呈现效果来看“浮光掠影”人物显得”立不住”,结构也比较“散乱”。

时代
《阳光灿烂的日子》与《霸王别姬》时代人物印记深刻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来诠释一个特定社会的特质,在这种特定社会中,人性丑陋的、邪恶的或者是美好、阳光的,都有一种形成的基础。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巧妙地用激情四射、懵懂冲动、可笑又可爱的青春作为切入点,外表看似荒诞不经放肆不羁,其中内里包含了对人生、命运深深的孤单和无力感,是以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去展现伤痛沉重和荒诞可笑,整部电影“满而不显”。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通过描绘两个京剧艺人半世纪的悲欢离合,实则在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及人性的思考与领悟,它的解读电影难度也不低于一部文学巨著,即使是配角的蒋雯丽也让人眼前一亮。

11
《芳华》中何小萍独舞病情康复

《芳华》将时代文化的特性被简约为个体的特质,与这两部“特定社会、特定人格”的层次性、解读性电影相比,《芳华》将1973-1993年的事件跨度“大幅度快进”,甚至用看似“机智”方式直接略去,大大影响了合理性。在一些观众看来何小萍精神病独舞固然美丽,但这样的“康复”过于“神迹”了。芳华》中的配角“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他们也是“面目模糊”,只是作为故事中的旁观者,“暧昧敌不过门当户对,友情敌不过加官晋爵”这样的狗血剧情缺乏交代。只是“基本做到了把一代人的命运写出来了”,但其中的缘由来去则是弱化的。

黄轩 林丁丁
林丁丁(杨采钰 饰)与刘峰(黄轩 饰)

此外小说中对刘峰的描述是“假如由丑至美分为十个刻度,他的相貌该是五度。穿军装戴军帽的他,可以往美再移一度”“身高只有1米六九”而电影中黄轩虽然有“老实憨厚、真诚可靠”气质,但终究与“非常平庸”相距甚远,以至于林丁丁在被“强抱”后的“幻灭、恶心、辜负”感受说服力不强,转折逻辑上不足。

终其原因,冯小刚从贺岁大片一路走来熟知观众心理,而琢磨起观众“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时也常常无往而不利。对《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曲折题材的操作过程,冯小刚深谙其道,对内容进行二次调整有准确的判断。牺牲了“不合时宜”的阴暗,报以“善意的妥协”,观众看得动心,而不错的票房成绩也回报了冯小刚的一把文工团版“致青春”。

冯小刚用一种狡黠的智慧“欲言又止”,“语焉不详”,但对青春的讴歌,对逝去的缅怀则显得难能可贵。对那些曾在枪林弹雨中冲锋,或长眠于那片土地的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们来说,《芳华》是最深沉的怀念和祭奠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