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西出土史前“百越文化”文物精品

 好了明理 2017-12-25

瓯骆是西瓯、骆越的简称,是战国至汉代百越族群中活跃在岭南的两大部族。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看,西瓯主要分布在今广西西江中游及灵渠以南的桂江流域,骆越则主要聚居于今广西左右江流域、云南省东部、贵州省西南部,以及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秦统一岭南后,西瓯、骆越聚居的广西地区隶属桂林郡和象郡。秦末汉初,又一度纳入南海郡尉赵佗所建的南越国,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并在该地重设九郡,瓯骆地区属于当时的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郡。

瓯骆故地既是中国南疆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又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渊源。战国至汉代,壮族先民——百越族群中的西瓯和骆越就在这里劳作生息,开疆拓土,在吸纳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遗留了宝贵的文化财富。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自成立之初,就致力于本土文化遗产的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如今作为综合性历史艺术类省级博物馆,收藏了大量与瓯骆历史文化相关的实物,其中不乏精品。

广西出土史前“百越文化”文物精品

(图一)八十万年前 白色手斧

瓯骆历史渊源深远,文化积淀深厚。八十万年前的百色手斧(图一)就是瓯骆故地上最早的人类杰作,长21.3、宽15.2、厚6.7厘米,它是造型优雅对称的多功能工具,体现了制作者较高的智力水平,代表当时比较先进的石器文化。1993年百色百谷遗址出土的这件手斧,沿着长条形砾石的两侧在一端交互打出舌形刃,另一端保留砾石面,便于把握。

广西出土史前“百越文化”文物精品

(图二) 新石器时代 穿孔鱼头形蚌刀

广西出土史前“百越文化”文物精品

新石器时代的河旁贝丘遗址见证了瓯骆先民的筚路蓝缕。1973年出土于南宁市豹子头遗址的鱼头形蚌刀(图二) ,长12、宽8厘米,巧妙利用食弃的蚌壳的自然形状,在一头敲出嘴唇,凿洞成眼,蚌口为刃,制成鱼头形刀。鱼头形蚌刀既是他们的生产工具,也是采集捕捞生活的写照,还载负他们“年年有余”的愿望。

新石器时代末期,在左右江交汇的三角区域30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了一个以大石铲为主要特征的考古学文化,被学界称为“桂南大石铲”,独具特色的桂南大石铲的发展繁荣,使瓯骆故地呈现了文明的曙光。1979年采集于隆安县大龙潭遗址的一件大石铲,长66.7、宽27.2、厚1.9厘米,细砂岩,通体磨光,小短柄,对称双斜肩,两袖口切出三个大锯齿,微束腰,圆弧刃。整件器物菱角分明,刚柔相济,动感十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