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感病因淫、邪、疫、毒的基本概念探析

 wyfx100 2017-12-25

摘要:通过对中医古籍文献中外感病因相关内容的梳理,在众多的病因分类体系中将“淫、邪、疫、毒”的基本概念提炼出来,对其内容进行初步论证探析,以明确上述概念的范畴内涵和性质特点,完善中医病因学的外感病因体系,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丨鞠海洋,桑希生


中医古籍文献中,许多概念含义指代不明,表述不清,涉及层面甚广,被曲解误读的现象十分普遍。这是由一词多意、通假字、叙述方式的差异和概念的衍化所造成的。


外感病因体系中“淫、邪、疫、毒”的概念亦存在上述问题: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然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即将淫与外邪的概念混同,至现行的各版中医教材中仍延续这一观点。


邪在很多语境中又是一切致病因素的统称,如《素问·评热病论》有:“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疫与疠所指是否为同一概念也存在诸多探讨;至于毒的范畴就更加错综繁杂,仅《诸病源候论》就出现40种毒邪和251条相关条文。


鉴于上述问题的存在,本文在外感病因的理论框架内将“淫、邪、疫、毒”的基本概念及其性质特点进行初步探析,以期达到明确其范畴内涵和性质特点,便于后续的中医理论学习和理解,于临床诊疗有所裨益。



“淫”,东汉·许慎《说文》为:“侵淫随理也”,《诗·关雎序》中为:“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


中医病因学取“浸淫、过度”之意。《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即对淫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述:“求其至也,皆归始春,未至而至,此谓太过,则薄所不胜,而乘所胜也。命曰气淫不分,邪僻内生,工不能禁。”可知淫为气之过度者,即指环境中超过人体耐受的温度、压力、湿度、空气流动等物理性致病因素的统称。


《素问·痹论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述即关节伤损在先,遇风寒湿淫所致的痹症。这与《实用内科学·骨关节炎》[1]:“气候变化常促使炎症发生或加重,数个关节可同时受累,但不同于类风湿关节炎时的全身性对称性多关节炎”的论述是一致的。局部肌腠失于气血荣养,受风淫所致的血痹;腰膝疏护感受寒湿淫所致的肾著等皆属于“淫”气致病范畴。



“邪”,《贾子道术》描述到:“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孟子·梁惠王上》有“放辟邪侈”的说法。中医取“不正”之意。《素问·针解》注:“邪者,不正之目,非本经气,是则谓邪。”邪即是自然界中与人体正气交争,以发热为主症或趋向的一类致病因素的总称,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生物性因素。传统中医学虽未认识到这一层面,但在具体疾病的解析过程中确是将淫与邪有所区分的。


邪是环境中的生物性因素,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病毒、细菌等。在这方面进行探析的学者不在少数,如高磊[2]就提到了现代医学病原微生物的概念。张维骏[3]也对:“中医对生物性生态因子致病的认识”进行了论证。


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知角度是不一样的。


以病毒感冒为例:患者以发热、畏寒、鼻流清涕等表现为主症,中医则以寒邪感冒相称。这是与寒淫的致病特点进行比对后,归纳总结出来的。此处所论实为狭义之邪,广义之邪的范畴包含了邪(狭义之邪)、疫、毒三个部分。



“疫”,《说文》:“疫,民皆疾也”,《字林》:“疫,病流行也”。中医取上述流行性疾病的含义。《素问·刺法论》有:“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之论。可知疫是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致死性,发病急骤进展快,发病与正气强弱无关的一类外感性致病因素的总称。此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说法是不成立的,所以吴又可有:“夫瘟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的论述。


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疫病的流行案例不在少数。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序》中有:“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的论述,此处的“伤寒”就属于疫的概念范畴,后世大家熟知的《温病条辨》所论述“温邪”亦属于疫病的一种。



“毒”,《说文》为:“毒,厚也,害人之草”,《广雅·释诂》为:“毒,犹恶也”,中医学取“害人”之意。《诸病源候论·伤寒毒流肿候》有:“湿毒气与风热相博,则荣卫涩,荣卫涩则血气不散,血气不散则邪气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的湿毒论述。可知“毒”是具有较强致病性,直接入伤血分,以肿破溃烂症状为特殊表现的一类外感致病邪气的总称。因为热邪易蓄结壅脓与毒邪结聚的特性类似,所以热毒的说法较多。风毒、温毒、燥毒同样为各自邪气性质与毒邪性质的叠加。因寒邪难以结聚不入血分,但寒毒的说法在理论上仍是存在的。故中医多以“五毒”为目分述。


毒所致疾病,是中医对具有肿、破、溃、烂症状为特点的外感性病种的概括。对炭疽的症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其皮肤红斑、丘疹、水疱、溃疡,肺部症状见高热、咳痰带血,肠、脑症状特征皆符合中医毒邪的致病特点。根据黄水疮的皮损及其临床症状综合分析,其病因当属湿毒致病。


小结


外感病因可简称为外因,上述概念的明确使外感病因中“淫”、“邪”的分类方式得以突显,即将物理性与生物性致病因素进行了区分。这对于明确中医诊断,指导临床遣方用药,提高疗效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本文将外感病因理论体系中淫、邪、疫、毒的基本概念进行了初步阐述,进行了粗略的举例论证。对于各自的发病方式、传变过程,疫邪的转化及疫与疫毒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探讨。本文意在明晰混乱的基本概念,完善中医病因学的外感病因体系,为后续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林果为.实用内科学(上、下册)[M].第1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755-2756.

[2] 高磊,周东浩.《黄帝内经》外邪学说现代实质新解[J].光明中医,2012,(08):1511-1512.

[3] 张维骏,生态医学思想下的中西医病因学比较研究[J]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