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铁血老枪 2017-12-25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清明上河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5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画家共描绘了814个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73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九艘。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清明上河图》的绘制

关于《清明上河图》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北宋的都城汴梁,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开封市,那时的汴梁店铺林立、繁华热闹。

冬去春来,转眼又到了清明时节——一年中最美好、最繁忙的时光。

农家人已经在田垄菜地里劳作了,播种下期待丰收的种子;贩运货物的商人上路了,驮货的驴骡在弯曲的小路上排成了行;城里的商家开张了;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坐轿的、骑马的、提篮的、挑担的,忙忙碌碌,热热闹闹……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个人显得格外扎眼,他肩没挑担、手没提篮,不像买卖人;他行路悠闲,左顾右盼,又不像赶路人,那么,他到底是谁呢?

他叫张择端,擅长风俗题材画,曾经在街头以卖画为生,后来又到宫廷画院任职,是北宋时期大名鼎鼎的画家。张择端出行的目的不是休闲游玩,而是深入街巷观察了解民俗民情,为绘画创作做准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数载寒窗,张择端终于创作完成了巨幅画卷《清明上河图》。画被送进皇宫里,摆放在宋徽宗的龙书案上。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画被慢慢展开,在场的人发出一阵阵由衷的赞叹。《清明上河图》以全景式的构图,细腻的笔法,真实地记录了宋徽宗宣和年间,也就是公元1119年到1125年间汴梁繁华热闹的景象,展示了汴河沿岸以及东角门里市区清明时节的风光。

宋徽宗对《清明上河图》爱不释手,大加赞扬。他提起笔,用他那刚劲有力的“瘦金体”,在画的卷首题写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还盖上了他那枚特制的双龙小印,从而使这幅画身价倍增,宋徽宗也就成为了这幅传世杰作的第一位收藏者。

《清明上河图》流落民间

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进犯中原,一路上攻城掠地,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梁。1127年,宋徽宗、宋钦宗父子被金兵俘虏,《清明上河图》被金兵掠走,流落到了北方。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从此,《清明上河图》就开始了四次进宫又四次出宫的曲折经历。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第一次离开了皇宫,流落到民间……

北宋灭亡后,《清明上河图》在民间颠沛流离了一个多世纪,后来它又一次进入了皇宫。它是怎么进入皇宫的呢?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公元12世纪末,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族部落。127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元世祖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定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在攻占金朝和南宋城池的同时,元朝人接收了大量的珍贵书籍和字画,《清明上河图》也被收进了元朝的皇宫。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进入皇宫了。

《清明上河图》虽然被收入了皇宫,但是元朝的皇室人员并没有认识到《清明上河图》的宝贵价值,它被长时间遗弃在库房里,无人问津。

有一天,元朝内务府的一名装裱匠在书库里发现了《清明上河图》。装裱匠欣喜若狂,他早就听说过这幅宝画,没想到竟在书画堆里意外地发现了它。从见到宝画的那一刻起,装裱匠就开始琢磨怎么才能把画偷出去。他绞尽脑汁,终于想出了一个掉包计。装裱匠用一个仿本偷偷地把原作换了出来,然后把原作《清明上河图》以高价卖掉了,发了一笔大财。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就这样,《清明上河图》第二次被弄出了皇宫,流落到民间。

后来,《清明上河图》曾经被元朝人杨准、明朝人李东阳等人收藏。

转眼就到了明朝。大家都知道,明朝有一个大奸臣严嵩,严嵩想把天下的珍奇财宝都搜刮到自己府里,《清明上河图》自然就成了他追寻的目标。他派出爪牙四处打探《清明上河图》的下落。几番查探,严嵩终于打探到了《清明上河图》的下落……

严嵩把真迹《清明上河图》弄到手了,后来,他被御史邹应龙等人弹劾,官场失势,被罢官为民。严府家产被抄,《清明上河图》进入了明朝内府。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清明上河图》的宫廷命运

《清明上河图》进入明朝皇宫以后,不知道为什么竟然到了太监冯保的手里。1578年,冯保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跋,他说:“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稀世之珍欤,宜珍藏之。”这段话的意思是:太监冯保在伺候皇上的闲暇时候,阅览图书,见到了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清明上河图》是稀世珍宝,应该好好收藏。

《清明上河图》是怎样从皇帝那里到太监冯保手中的呢?是赏赐吗?不像。如果画真是皇帝赏赐给冯保的,他一定会在题跋中大书特书,大做文章的。可是他在题跋中却只字未提赏赐的事,那就有可能是偷来的。

那么问题来了,冯保是如何偷盗《清明上河图》的?我们可以从詹景凤编写的《东图玄览编》中找到这段历史的痕迹。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传说《清明上河图》进入了明皇宫后,有个叫朱希忠的朝官非常想得到它,就和内廷合谋,想用钱向皇帝买画,嘉靖皇帝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就在此时,有个小太监得知《清明上河图》很值钱,就偷了画。正当小太监想把画带出宫时,有人来了,他急忙把画藏到阴沟的石头缝里。没想到突降大雨,当小太监再去取画时,《清明上河图》已经被雨水泡烂了。后来,东窗事发,小太监被杀了。

小太监自然知道偷盗皇宫里的东西是要被杀头的,那么他偷了《清明上河图》以后,肯定不会到处张扬。他不说,别人怎么会知道他偷了画?再说,真迹《清明上河图》到现在还保存完好,根本没有水渍的痕迹,可见这个故事是虚构的。

是谁虚构了这个故事?人们怀疑是太监冯保杜撰出来的。因为那时冯保已经把《清明上河图》偷到手了,他要杜撰故事,掩人耳目,栽赃于人。就这样,太监冯保把《清明上河图》偷出了皇宫,宝画再一次流落到了民间。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清明上河图》的回归

经历了许多曲折之后,194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吉林省长春市,当地干部把收集到的《清明上河图》等珍贵文物交到了东北行政委员会。这些字画最初收藏在东北博物馆,后来被调入北京,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从北宋时开始,历经元、明、清三朝,《清明上河图》四次进入皇宫,又四次被偷盗出皇宫。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清明上河图》又一次回到北京,进入了北京故宫博物院。从此,这卷稀世名画结束了它曲折的厄运,找到了它最终的归宿。

然而,《清明上河图》的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新中国成立后,北京故宫博物院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学者们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清明上河图》流亡回归始末

自《清明上河图》问世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了,它经历了人间沧桑。中间虽然多次装裱,但是最后一次装裱可能在明朝末年,距今也有400多年历史了。而且由于最后一次装裱比较粗糙,再加上年代久远,《清明上河图》的磨损和伤残十分严重。

为了使这件珍贵文物能够永远保存下去,北京故宫博物院于1973年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重新装裱。为了保证装裱质量,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揭裱的每一道工序都进行了反复研究,制定出周密计划,保证万无一失。

实施中,经过技术人员精心的揭、裱、补全和画师们一丝不苟的接笔,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清明上河图》又重新展现出了它的绝世风采。

《清明上河图》自问世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仿本和临摹本,版本大小繁简不同。据统计,国内外现存的各种版本多达60余种。到底哪个版本才是真迹?

学术界曾经对《清明上河图》展开过一场争论,中心问题是哪个版本是真迹。因为从金代张著的题跋到明代李东阳的题跋都有,并且在清宫中珍藏,整个历史是清楚的,所以专家学者们最终认定故宫博物院的藏本是真迹。

为妥善保存《清明上河图》这件国宝,同时又能让世人观赏到它的秀美雄姿,著名女画家冯忠莲临摹了《清明上河图》。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冯忠莲女士按照真迹临摹的。而真迹《清明上河图》则被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