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1592—1652),字觉斯,又字觉之,号十樵、石樵、黄樵、痴庵、雪山等,孟津(今河南孟津)人。十四岁开始读书,十六岁入庠,三十岁中举,明启二年三十岁中进士,授翰林编修等职。清兵入关后,至南方任福王弘光朝东阁大学士。顺治三年仕清,为《明史》副编修,后为礼部左侍郎、礼部尚书,顺治九年病逝故里,赠太保,谥文安。 ![]() 王铎一生博学好古,不仅工诗文,尤善书法与绘画,以书法闻名于世,其书法诸体皆善。王铎楷书初学钟繇,又学颜真卿及柳公权,笔力洞达。小楷得钟繇之疏宕、大王之秀逸,参与己意,独树一帜。王铎行书草书为世人所重,又以草书成就最高,草书《唐诗九首》,集中展现了王铎草书的艺术特点。凡七十九行,共三百七十八字。纵三十四点五厘米,横六百五十七厘米,北京首都博物馆藏。 《唐诗九首》内容为岑参《寄左省杜拾遗》、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过香积寺》、杜甫《秦州杂诗》、杜甫《禹庙》、杜甫《春宿左省》、杜甫《洞房》、杜甫《骊山》、王维《终南山》九首唐诗,该帖集二王风格,吸收宋黄庭坚、米芾之优点,掺入唐人狂草之法,自出机杼,将草书推向新的高度。 ![]() 细观幅整幅作品,大气磅礴,神采飞动,多姿多彩的韵律感,极具冲击力和震憾力。笔法以中锋为主,八面出锋。在圆转中回锋转折,注重含蓄,同时参入折锋,增强劲健之势。王式笔法在《唐诗九首》中,完美地体现了高古雄强的审美情趣。其结体紧密,连绵飞动,姿态欹侧,奇险恣肆。王铎善用墨。首创“涨墨”之法。其用墨浓、淡、干、湿变化无穷,结合用笔的徐、疾、提、按,形成了强烈的律动感。他的“涨墨”法,拓展了书法用墨的表现空间,提升了墨的情趣化张力,对清以后尚趣派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九首》的章法,奇在对作品空间黑白的分割上,疏可走马,密不透风。通过点划的断连,排列的参差,字形的错落,行列的疏密,行笔的轻重,来表达炽热的情感。 王铎草书飞腾跳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以雄强的笔力,奇诡怪异的体势,酣畅淋漓的墨彩,表达了大起大落、汹涌激荡的情绪和心境。 ![]() 王铎其书师承古法,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开创出自己独特的书风,有“神笔王铎”之美誉。其书法具有“四美”:一是纵中有敛谓之形质美;二是草中有楷谓之情性美;三是错落有致谓之节奏美;四是今中有古谓之韵味美。王铎草中有楷即雨加雪似的章法和错落有致的体势及涨墨法对后世影响甚大。 1 岑参《寄杜拾遗诗》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薇。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2 王维《送刘司直往安西诗》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当今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 3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秋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4 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九》 凤林戈未息,鱼海路常难。候火云峰峻,悬军幕井乾。 风连西极动,月过北庭寒。故老思飞将,何时议筑坛。 5 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璧,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6 杜甫《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 7 杜甫《洞房》 洞房环佩冷,玉殿起秋风。秦地应新月,龙池满旧宫。 系舟今夜远,青漏往时同。万里黄山北,园陵白露中。 8 杜甫《骊山》 骊山绝望幸,花萼罢登临。地下无朝烛,人间有赐金。 鼎湖龙去远,银海雁飞深。万岁蓬莱日,常悬旧羽林。 9 王维《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迴望合,青蔼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有客曰,此怀素家法也,则勿许观,同张观。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