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伍子胥奔吴
2017-12-25 | 阅:  转:  |  分享 
  
伍子胥奔吴?伍子胥奔吴,作品出自:《春秋左传》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军事家,名员,字子胥,楚国人。伍子胥之父伍奢为楚平王子建太傅,因受费无忌谗
害,和其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逃到吴国欲向楚国复仇。经公子光阻扰,说服吴王出兵攻楚不果后,引荐专诸于公子光,图谋政变之后
借公子光之力复仇。历史事件简介楚平王已经杀了直言诤谏之臣伍奢,伍奢的次子伍子胥怕下一个轮到自己,就脱掉官服,换上普通老百姓的衣服逃
向他方去了。这一天来到昭关,因盘查很严,怎么也过不去。他心急如焚,在城门外往来徘徊,无计可施。有一个隐士叫东皋公的,对他的不幸禅遇
深表同情,留他到自己的家中暂住,并表示愿意帮他出谋划策,但是,又过了很久还是出不了关,伍员甚是忧虑。为了这事,他一夜之间须发皆白,
象换了一个人似的。东皋公见状,忽然大喜道:“这下我有办法了!”于是就约来自己的密友皇甫纳;皇甫纳长得很象伍员,给他换上素色的衣服,
打扮成伍员的样子。而伍子胥却换上仆人的妆束,混杂在人群之中,来到昭关下,门吏果然错把皇甫纳当做伍子胥抓了起来。其他守兵以为抓住了伍
子胥,就放松了盘查,伍子胥乘混乱之机混出关去。最后,他投奔吴国,带兵报了父仇。主要内容楚平王“息民五年”后,政局日趋稳定,国势
亦渐恢复,即可向外图谋进取时,却因贪恋女色,重用佞臣,从而把楚国引向歧途。据《左传·昭公十九年》载,楚平王原为大夫聘蔡时,与蔡地[
具阝]阳(今河南新蔡境)封人之女同居而生太子建。即王位后,使伍奢为建之师(傅),费无极为少师。费无极不受太子建宠信,就转而想谗害太
子建与伍奢(费无极是楚国名声狼藉的“谗人”,对楚国危害极大。公元前527年(楚平王二年),楚大夫朝吴有功于楚平王,费无极恐其有宠,
挑拨其与蔡人关系,朝吴被迫出奔。楚平王怒责费无极,费又说朝吴有异心,迫其出奔,“翦其翼”(《左传·昭公十五年》)。太子建当知费无极
之所为,故不被信任。)他向楚平王建议为太子建娶妻,楚平王同意,就为太子建娶秦女,并命费无极前往迎娶。费无极又转而劝楚平王自娶。公元
前523年(楚平王六年)正月,楚平王果然自娶(秦女嬴氏)。这年夏,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之伯也,迩于诸夏;而楚辟陋,若大城城父,而
?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左传·昭公十九年》。)楚平王同意,一方面使太子建居城父,以经营北方;另一方面自己亲
率舟师伐濮,以拓土南方。费无极这一建议与楚平王的立即付之实施,应该说是有助于楚国的重振霸业的,但可惜的是只过半年,即于公元前522
年(楚平王七年),费无极却又诬陷太子建与其师伍奢“将以方城之外叛,自以为犹宋、郑也,齐、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左传·昭公二十年
》。《史记·楚世家》记,费无极“使太子建居城父,守边”,“又日夜谗太子建于王曰:‘自无忌入秦女,太子怨,亦不有无望于王,王少自备焉
。且太子居城父,擅兵,外交诸侯,且欲入矣。’”)。可见费无极上述南北并进的建议,并非从楚国战略利益出发,而是为了清除太子建、伍奢这
一不利于自己取宠的异己势力的。楚平王听信费无极谗言,立即拘执伍奢,并命城父司马奋扬杀太子建。奋扬知太子建蒙冤,先使人相告,太子建被
迫奔宋。伍奢子伍尚和伍员(字子胥),都很有才干。费无极不放心,又进一步陷害其子,说不杀伍尚兄弟两人,将为楚患。楚平王以不杀伍奢为名
,诈召伍尚、伍员。伍尚对伍员说: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名不可废,尔其勉之!相从为愈。(《左传·昭公二十年》。)
伍尚应召归,结果伍奢、伍尚均被楚平王所杀。据《史记·伍子胥传》、《吕氏春秋·异宝》、《战国策·秦策》、《吴越春秋》等载,伍子胥历尽
艰难,先奔逃至宋,投太子建。适逢宋有华、向之乱,就与太子建奔至郑。郑国君臣对他们很友好。太子建至晋时,却答应回郑与晋里应外合而灭郑
。谋泄,郑定公与子产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子胥就与胜经郑、许,然后出昭关(楚地,今安徽含山小岘山上),夜行昼仗,膝行匍匐,“乞食
于吴市”。至吴后,“耕于鄙”。这一年冬,蔡平侯死,太子朱立,但地位卑弱。次年(公元前521年),朱被迫奔楚。费无极乘机勒索朱叔父
东国的贿赂,然后对蔡人说:“朱不用命于楚,君王将立东国。若不先从王欲,楚必围蔡。”(《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蔡人害怕,遂改立东国
。朱向楚平王申诉,楚平王将讨伐蔡国。费无极又谗朱对楚有二心,楚平王听信,未出兵。从上述记载可见,楚平王“息民五年”后,一反常态,忠
奸不分,听信佞臣费无极,杀忠臣伍奢、伍尚,迫使足智多谋、颇有才干的伍子胥出逃,酿成我国历史上一大冤案。对属国问题又未妥善处理,这对
后来与吴的争夺都是不利的。公元前519年(楚平王十年)秋,吴王僚见形势对吴有利,遂出兵伐楚,攻打州来。楚令尹子瑕(阳[勹亡])、司
马?越率楚、顿、胡、沈、蔡、陈、许等七国军队驰援,吴军在钟离(今安徽凤阳东)抵御。楚令尹子瑕卒于军中,军无斗志。吴公子光对吴王僚说
:楚令尹死,其师。帅贱、多宠,政令不一。七国同役而不同心,帅贱而不能整,无大威命,楚可败也。若分师先以犯胡、沈与陈,必先奔。三国败
,诸侯之师乃摇心矣。诸侯乖乱,楚必大奔。请先者去备薄威,后者敦陈整旅。(《左传·昭公二十三年》。)吴王僚采纳了这一建议,遂与楚等国
军队战于鸡父(楚地,今河南固始东南)。吴以罪人进攻胡、沈、陈三国军队,三国军队见吴军不整,争先恐后地抓获俘虏,军队大乱。吴军主力乘
势攻击,三国军队大败,胡、沈之君与陈大夫被俘。接着又击败许、蔡、顿三国军队,于是楚军大败。十月,吴军应太子建母之召,并亲为之开城门
,吴军于是攻入蔡之[具阝]阳,取建母及其宝器而归(太子建母为蔡女,楚平王娶秦女,建母归蔡,居于[具阝]。)楚司马?越追赶,不及,畏
罪自缢。其时,囊瓦(子常,子囊之孙)任令尹,惧吴,又“城郢”(杜注:“楚用子囊遗言,已筑郢城矣,复增修以自固。”(见《左传·昭公二
十三年》)。对这件事,沈尹戌评论说:“子常必亡郢。苟不能卫,城无益也。……民无内忧,而又无外惧,国焉用城?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守已
小矣。卑之不获,能无亡乎?”(《左传·昭公二十三年》。)据《史记·吴世家》等史籍记载,公元前518年(楚平王十一年),楚边邑卑梁女
与楚边邑钟离(卑梁当近此)女(一说小童)因养蚕而争采桑叶,二女家怨相灭,两国边邑长怒而相攻。吴王僚、楚平王得知,也发兵相攻。这年十
月,楚平王率舟师攻入吴境,越公子仓与大夫寿梦率军前来与楚军会合,楚平王至圉阳(楚地,今安徽巢县南)而还。吴军尾随楚军,趁楚军无备,
遂破巢和钟离而归。至此,楚防吴前哨已被突破,楚国的安全已受到威胁。沈尹戌指出:“亡郢之始于此矣。王一动而亡二姓之帅(指守巢、钟离大
夫),几如是而不及郢?”(《左传·昭公二十四年》。但《左传》无楚、吴边邑女(小童)“争桑”记载。)公元前517年(楚平王十二年),
楚平王为防备吴的进攻,遣?射在州屈(今安徽凤阳西)、丘皇(今河南信阳)筑城,分别迁茄人、訾人居住。遣熊相[礻某]和季然分别在巢、卷
(今河南叶县南)筑城郭。次年(公元前516年,楚平王十三年),楚平王卒。楚平王在位十三年,初期推行“息民”政策,有利于楚国的恢复与
稳定。但在此同时,又奉行“不在诸侯”、“自完”方针,故其“息民”,只是被动应付,不在积极进取,实际上并无多大成效。特别是当国势稍趋
恢复,就“奢侈纵欲,不能制下、检民以德”(陆贾《新语·无为》),又宠信佞臣费无极,杀害忠良,迫使太子建、伍子胥与胜等出逃,进一步加
剧了楚国政局的动荡不安。至后期,外争吴失利,又频频筑城扰民,“使民不安其土,民必忧,忧将及王”(《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给楚国带
来了严重的后患。楚平王治楚十三年,楚国的国势进一步衰落下去。文学作品简介伍员奔吴·昭公十九年、二十年作品作者:不详作品出自:《春秋
左传》作品体裁:历史散文创作年代:春秋原文楚子之在蔡也(1),矍阳封人之女奔之(2),生大子建(3)。及即位,使伍奢为之师(4)
,费无极为少师(5),无宠焉,欲谮诸王(6),曰:“建可室矣(7)。”王为之聘于秦。无极与逆(8),劝王取之。正月,楚夫人赢氏至自
秦(9)。楚子为舟师以伐濮(10)。费无极言于楚子曰:“晋之伯也(11),迩于诸夏;而楚辟陋(12),故弗能与争。若大城城父(13
),而置大子焉,以通北方,王收南方,是得天下也。”王说,从之。故大子建居于城父。(以上昭公十九年)费无极言于楚子曰:“建与伍奢将以
方城之外叛(14),自以为犹宋、郑也,、晋又交辅之,将以害楚,其事集矣(15)。”王信之,问伍奢。伍奢对曰:“君一过多矣(16),
何信于谗?”王执伍奢,使城父司马奋扬杀大子。未至,而使遣之。三月,大子建奔宋。王召奋扬,奋扬使城父人执己以至(17)。王曰:“言出
于余口,入于尔耳,谁告建也?”对曰:“臣告之。君王命臣曰:‘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贰(18)。奉初以还(19),不忍后命,故
遣之。既而悔之,亦无及已。”王曰:“而敢来(20),何也?”对曰;“使而失命,召而不来,是再奸也(21)。逃无所入。”王曰:“归。
从政如他日。”无极曰:“奢之子材,若在吴,必忧楚国,盍以免其父召之。彼仁,必来。不然,将为患。”王使召之,曰:“来,吾免而父。”棠
君尚谓其弟员曰(22):“尔适吴,我将归死。吾知不逮(23),我能死,尔能报。闻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亲戚为戮(24),不可以
莫之报也。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择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父不可弃(25),名不可废(26),尔其勉之!相从为愈(
27)。”伍尚归。奢闻员不来,曰:“楚君、大夫其旰食乎(28)!”楚人皆杀之。员如吴,言伐楚之利于州于(29)。公子光曰(30):
“是宗为戮,而欲反其仇(31),不可从也。”员曰:“彼将有他志(32),余姑为之求士,而以待之(33)。”乃见设诸焉(34),而耕
于?。(以上昭公二十年)注释(1)楚子:指楚平王。(2)矍(jue)阳:蔡国地名,在今河南新蔡,封人:管理边境的官员。奔:不按礼而
娶,即姘居。(3)大子建:太子建,即王子建,楚平王太子。(4)伍奢:伍举的儿子,楚国大夫,伍尚、伍员(yun)的父亲。(5)少师:
教导和辅佐太子的官。(6)谮(zen):诬陷,诬告。(7)室:娶妻,成家。(8)与逆:参加迎亲。(9)楚夫人:指原先为楚太子建礼聘
的秦女。(10)舟师:水军。淄;南方部落,在今湖北石首。(11)伯:同“霸”。(12)辟陋:偏简陋。(13)城:筑城。城父:楚国邑
名,在今河南宝丰东四十里。(14)方城:地名,在楚国北部边境。(15)集:成。(16)过:一次过错。(17)城父人:城父大夫。(1
8)苟贰:随便怀有二心。(19)奉初;接受头一次命令。还(xuán):周旋。(20)而:你。(21)奸:犯。(22)棠:楚国邑名,
在今河南遂平西北。尚:伍尚,当时任棠邑大夫。员:伍员。(23)知:同“智”。不逮:不及。(24)亲戚:至亲,指父亲。(25)父不可
弃:兄弟二起逃走就是弃父。(26)名不可废:兄弟一起殉父,无人报仇,就是废名。(27)愈:胜过。(28)旰(gan)食:晚食,不能
按时吃饭。(29)州于;吴王僚。(30)公子光:吴王夷昧的儿子。(31)反其仇:报其仇。(32)他志;别的用心,指想杀僚夺位。(3
3):乡野。(34)见:引见。(zhuan)设诸:吴国勇士。亦作专诸,专诸刺王僚译文楚平王在蔡国的时候,蔡国矍阳边境官员的女儿私奔
到他那里,生下太子建。到平王即位时,便派伍奢当太子建的老师,派费无极当少师。费无极得不到宠信,想要诬陷太子,说;“太子建可以娶妻了
。”楚平王从秦国为太子建聘得女子。费无极参加了迎亲,却劝说楚平王自己娶这个女子。正月,楚平王的夫人赢氏从秦国来到了楚国。楚平王组建
了水军以攻打濮人。费无极对楚平王说:“晋国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因为靠近中原;而楚国偏狭小,所以不能同晋国争雄。如果扩大城父的城墙,把
太子安排在那里,以便和北方各国交往,君王会已收取南方,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楚平天很高兴,听从了费无极的话。因此,太子建就住在了城
父。.......费无极对楚平王说。“太子建和伍奢准备率方城以外的人反叛,自己认为像宋国和郑国一样,国和晋国又一起帮助他,将用他来
危害楚国,事情就成功了。”楚平王相信了他的话,就责问伍奢。伍奢回答说:“君王有一次过错就够严重了。为什么还要听信谗言?”楚平王把伍
奢抓了起来,派城父司马奋扬去杀太子建。奋扬还没有到城父,便先派人送去了太子建。三月,太子建逃往宋国。楚平王召来奋扬,奋扬让城父大夫
把自己抓起来送到国都。楚平王说;“话出自我的口中,进入你的耳朵,是谁告诉了太子建?”奋扬回答说:“是臣下告诉他的。君王曾经命令臣下
说:‘事奉太子建要同事奉我一样。’臣下不才,不能随便有二心。臣下照当初的命令对待太子,不忍心照后来的命令做,所以送走了太子。不王久
臣下又后悔这样做,但已经来不及了。”楚平王说:“你还敢来见我,为什么?”奋扬回答说:“接受命令而没有完成,再召见不来、就是第二次犯
错误了。臣下就是逃走也无处会容纳。”楚平王说:“回去吧,还像从前一样处理政事。”费无极说:“伍奢的儿子很有才能,如果他们到了吴国,
必定会使楚国担忧,为什么不以赦免他们父亲的名义召他们回来呢?他们很仁义,一定会回来。要不然,他们就会成为祸患。”楚平王派人去召他们
回来,说:“只要回来,我就赦免你们的父亲。”棠邑大夫伍尚对他弟弟伍员说:“你到吴国去,我准备回去送死。我的才智比不上你,我能为父亲
而死,你能为父亲报仇。听到可以赦免父亲的命令,不能不赶快回去;亲人被杀戮,不能没有人报仇。赴死而使父亲得到赦免,这是孝顺;掂量成功
的可能性而行动,这是仁义;选择重任而前往,这是明智;明知必死而不躲避,这是勇气。父亲不可以抛弃,名誉不可以毁掉,你努力而为吧!这样
总比两个人跟在一起好。”伍尚回去了。伍奢听说伍员没有回来说:“楚国君王和大夫恐怕不能按时吃饭了!”楚平王把伍奢和伍尚都杀了。伍员到
了吴国,向州于说明攻打楚国的好处。公子光说:“这是他的家族被杀戮而想报私仇,不能听信他的话。”伍员说:“他是别有用意,我姑且为他寻
求人才,在乡间住下等待机会。”于是,他把设诸推荐给公子光,而自己却在乡下种田。读解谄佞小人,真的就像耗子屎,掉到汤锅里,把好端端的
一锅汤给搞坏了。这个故事中的费无极,便是这样的耗子屎。伍奢一家被弄得家破人亡,伍员出逃后助吴伐楚,十七年之后差点儿为楚国灭掉。几句
谗言,就搅得天翻地覆,国家和百姓不得安宁。不能小看了奸佞小人。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身影凡是有利可图的时候,他们就会不择一切
手段往里钻;甚至就多既无好事又无利可图、与他们毫不相干的时候,他们也会把臭脚伸进水中。奸佞小人往往有很大的能量,对此不可低估。他们
善子看风向,嗅气味,找弱点,搞伪装,下毒手,借刀杀人,金蝉脱壳。多数时候他们活动的目的是为名为利为权,而也有时候纯粹为了发泄不满和
妒忌。他们的内心阴暗得绝对不可透进阳光,散发著?腐霉烂的气息。他们的所作所为也从来是不可告人,在暗地里进行的。奸佞小人永远不可能消
失,就好像上帝在造人的时候就让人带上了人性的弱点一样,上帝他老人家也同时造出了好人和坏人,天使和恶魔。让这两种相对立的东西同时存在
,彼此斗争。是啊,小人无处不在,防不胜防。人们都相信光明总会战胜黑暗、人正不怕影子歪。但是,这种说法过于乐观。我们虽然不必悲观到怀
疑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好人不会永远不幸。但也不能不承认我们有时很难战胜小人,小人得志的时候也很多,况且双方交锋是一个过程,不是好人占
上风,就是小人占上风。这是客观现实,也是过往的历史告诉我们的,所有的历史都是由善和恶组成的,没有清一色的善的历史,也没有清一色的恶
的历史。我们虽然无法使奸佞小人从地球上消失,但提防他们总是可以的,一旦发现,与他们斗争总是能做到的,绝对讲不得半点儿客气。出处《伍
员奔吴》选自《春秋左传》《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公羊传》、《谷梁传》是从政治和思想
方面去解释《春秋》,而《左传》则从丰富的历史材料去诠释《春秋》。唐刘知几《史通》评论《左传》时说:“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对研
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左传》叙事敢于直书不讳,揭示事情的真实面貌,全书有关战争的文字较多,这些文字翔实生动,如晋楚城
濮之战、秦晋郩之战、齐晋鞌之战、晋楚鄢陵之战,都有出色的叙述。善于叙事,讲究谋篇布局,章法严谨,都是《左传》的独到之处。正因为如此
,它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历代注释《左传》的著作颇多,西晋大学者杜预撰《春秋经传集解》,把《春秋》与《左传》合为一编。唐孔颖达遵循杜预注而为疏,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注释之作。清洪亮吉撰《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撰《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撰《春秋左传注》,都是比较重要的注本。《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司马迁首先认为《左传》是左丘明所写,自刘向、裴骃、刘歆、桓谭、班固皆以《左传》出于左丘明。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亦称:“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作者左丘明,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左丘明世代为史官,并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左传》重记事,《国语》重记言。1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