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洛拾遗|汉光武帝刘秀原陵考

 alsj1 2017-12-25

原陵,为东汉王朝开国皇帝汉光武帝刘秀与皇后阴丽华合葬陵寝,唐宋以降,民间与学术界对于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具体位置便已失考,近代以来,诸学者方家对于该问题著述颇丰,观点林林总总。本文旨结合文献梳理,及考古探查的结论,对汉光武帝刘秀原陵的具体位置及大致陵寝形制做一初步分析。

一、文献资料里的原陵

《东汉观记》:“建武二十六年六月,初作寿陵,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周公、孔子犹不得存,安得松、乔与之而共游乎!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迭兴之后,亦无丘垄,使合古法。今日月已逝,当豫自作。臣子奉承,不得有加。”乃令陶人作瓦器。 ”“中元元年,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兆域。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在位三十三年,时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如孝文皇帝旧制,葬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太子袭尊号为皇帝。群臣奏谥曰光武皇帝,庙曰世祖。三月,葬原陵。”

范晔《后汉书》:“建武二十六年春,初作寿陵。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者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述遵孝道,遭天下反覆,而霸陵独完受其福,岂不美哉!令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无遣吏及因邮奏。”

《后汉书·显宗孝明帝纪第二》载:“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即皇帝位,年三十。尊皇后曰皇太后。三月丁卯,葬光武皇帝于原陵。有司奏上尊庙曰世祖。” ““葬日,太尉赵熹告谥南郊,司徒欣奉安梓宫,司空鲂将校复土。其为节乡侯,欣为安乡侯,鲂为杨邑侯。将校谓将领五校兵以穿圹也。”

《后汉书·卷二十六·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第十六》:“三十年,憙上言宜封禅,正三雍之礼。中元元年,从封泰山。及帝崩,憙受遗诏,典丧礼。是时,籓王皆在京师,自王莽篡乱,旧典不存,皇太子与东海王等杂止同席,宪章无序。憙乃正色,横剑殿阶,扶下诸王,以明尊卑。”

《后汉书?志第十四?五行二》:“(汉桓帝)延熹四年正月辛酉,南宫嘉德殿火。戊子,丙署火。二月壬辰,武库火。五月丁卯,原陵长寿门火。”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去洛阳十五里。”

梁刘昭、西晋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虡皆在周垣内。堤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帝王世记》曰:“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雒阳十五里。”

唐李贤《后汉书注》:”《古今注》具载帝陵丈尺顷亩,今附之后焉。光武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虡皆在周垣内。堤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帝王世记》曰:“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雒阳十五里。”“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光武葬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ね皆在周垣内。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帝王世记》曰:“在临平亭之南,西望平阴,东南去雒阳十五里(帝以中元二年二月戊戌崩,三月丁卯葬)。”

元葛逻禄乃贤《河朔访古记?卷下》:“汉光武帝原陵。在临平亭南,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西望平阴,去洛阳东南十里(按《帝王世纪》,作十五里)。”

卫星图上的大汉冢

二、近代以来学者对原陵方位的研究

宫大中先生在其1981年发表的《邙山北魏墓志初探》中,据出土的北魏《宋灵妃墓志》认为汉魏洛阳城西北孟津县平乐镇三十里铺村南的大汉冢为汉光武帝原陵

黄明兰先生在其1982年发表的《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原陵浅谈》以及著作《洛阳历代皇陵》中据《太平广记》、北魏《宋灵妃墓志》以及隋《王成墓志》推断洛阳河南省洛阳市廛河区瀍河回族乡盘龙冢村的盘龙冢为汉光武帝原陵。

陈长安先生在1981年对东汉西北兆域帝陵进行了考察,并在其1982年《洛阳邙山东汉帝陵初探》一文中,首次批驳了北宋以来将孟津县白鹤镇“刘秀坟”认可为汉光武帝原陵的观点,并推断孟津县平乐镇刘家井村西北大冢为汉光武帝原陵。

杨宽先生及弟子日本留学生太田有子等于1982年系统考察东汉帝陵,并在其当年在《复旦学报》上发表的《秦汉帝陵初探》中认为《帝王世纪》所谓“去洛阳十五里”当为“去洛阳二十五里”之误,并认可北宋以来将孟津县白鹤镇“刘秀坟”认可为汉光武帝原陵的观点,太田有子于1983年发表《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一文,对该观点加以阐述和补著。

学术界关于汉光武帝原陵的具体位置的观点主要由以下数种:

观点一:河南省孟津县白鹤镇“刘秀坟”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孟津县志·文物编·皇陵·名人墓葬》载:“原陵南倚邙山,北临黄河,长方形。墓冢位于陵园正中,为夯土圆丘,高20米、周长500米。墓冢前竖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石碑一通,上书‘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

王广庆(1933)《洛阳访古记》

杨宽、太田有子、高木智见等(1982)《秦汉陵墓考察》

太田有子(1983)《东汉光武帝原陵位置探讨》

观点二:洛阳老城东北盘龙冢

黄明兰(1982)《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原陵浅谈》《洛阳历代皇陵》

观点三:刘家井村大冢

陈长安(1982)《洛阳邙山东汉陵试探》

观点四:大汉冢

宫大中(1982)《邙山北魏墓志初探》

韩国河(2005)《东汉帝陵有关问题的探讨》

观点五:玉冢(尉冢)

赵振华《洛阳东汉北兆域帝陵的初步研究》

二、有关“平阴”位置的考证

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与古地名平阴有着紧密的关系。根据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者也。原陵方三百二十步,高六丈,去洛阳十五里。”又根据《东汉观记》汉光武帝遗诏:“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可知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位于平阴的临平亭南。

平阴的具体位置已失考不查。但根据史料记载,平阴,西汉置,属河南郡,治所在今河南孟津县东。东汉属河南尹。建安年间改名河阴县。然孟津县东,在地理上亦属于规模较大的范围,根据汉制十里为一亭,临平亭的具体位置,还需要进一步考察西汉平阴县的具体方位。

根据《晋书·帝纪第一·宣帝纪》记载:

“(嘉平)三年,六月,帝寝疾,梦贾逵、王凌为祟,甚恶之。秋八月戊寅,崩于京师,时年七十三。天子素服临吊,丧葬威仪依汉霍光故事,追赠相国、郡公。弟孚表陈先志,辞郡公及韫辌车。九月庚申,葬于河阴,谥曰文贞,后改谥文宣。先是,预作终制,于首阳山为土藏,不坟不树;作顾命三篇,敛以时服,不设明器,后终者不得合葬。一如遗命。晋国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禅,上尊号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庙称高祖。”

因晋宣帝司马懿葬于河阴,故根据西晋帝陵的方位可以分析出河阴(即平阴)的大致所在。

高原陵的具体方位亦失考,但主流观点有而:

一、孟津县平乐镇东“宣王冢”说,从谷歌地图上看,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北,郭坟村和曹凹村西南,寨后村与207国道之间,有一座被标为“宣王冢”的古墓,但从卫星地图上看,并没有发现土冢的痕迹。宣王,即司马宣王,司马懿,据说此墓原来七八米高的,占地亦广。现在只有两三米高了,方圆也只有几平方米了。这座所谓司马宣王墓的位置,与从与曹丕首阳陵的关系上看较为合理,首阳陵应位于郭坟、曹凹两村东北的首阳山西麓的山岗上,而司马懿既祔葬首阳陵,葬于皇陵以西也是比较准确的。但又根据司马懿的遗诏,高原陵是不封不树,不起封土,不起祭祀建筑的,因此这样一座封土比较显赫的墓是高原陵的可能性较小。

二、首阳山说史料记载,司马懿去世以后,葬于河阴,河阴即平阴,也就是之前反复说起的汉光武帝刘秀遗诏中“临平望平阴”之地,三国魏黄初中改平阴县置。治所在今洛阳孟津东北。隋初移治今宜阳东,大业初废入洛阳县。司马懿遗命葬于首阳山山阴,即山的北面,而其墓道所朝的方向,应恰恰是黄河。

首阳山西侧山域北麓,距离“刘秀坟”所在的白鹤镇距离较远,两汉一个县的辖地范围很难同时容扩两地,因此,根据晋宣帝司马懿遗诏以及高原陵的方位推测,西晋河阴县,即两汉平阴县当位于孟津县东、首阳山西的邙山原上当无疑义。

三、与汉光武帝原陵有关的几方墓志考证

《宋灵妃墓志》,又名《魏故廣平郡君長孫氏宋墓誌》,云:“春秋廿,大魏永兴二年正月十四日终于洛阳永和里第。呜呼哀哉!皇上振悼,亲宾洒泣。诏曰:追往褒庸,列代通典。录尚书稚第四子妇宋氏,柔仪内湛,婌问外扬。积庆之门、方膺茂祉,而不幸徂殒,良用嗟悼。宜崇宠」数,以慰沉魂。可赠广平郡君,祭以太牢,礼也。粤其月卅日葬于洛阳城西廿里,汉原陵南七里,魏长陵东南十里,马鞍山之阳。”

(按:后世学者认为该墓志为伪志,魏永兴年号有两位皇帝使用,其一,永兴(409年闰十月-413年十二月)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的年号,历时4年余。其二,永兴(532年十二月)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第二个年号,历时一个月。从墓志所反映出的内容和北魏迁都洛阳的时间看,宋灵妃墓志所提永兴年号只可能是孝武帝元修的。但孝武帝永兴年号仅用月余。待考,疑为永熙二年之误)

《叔孙协墓志》又名,《魏平北将军怀朔镇都大将终广男叔孙公墓志铭》。志石刻于北魏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十一月十五日。楷书。志呈正方形,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拓片记载,高广皆37厘米。全志文字16行,前12行依行16字界格排列整齐,13行至16行颂铭正文不依界格,从14字至23字不等。未见有关志盖的记载。据民国郭玉堂《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记载,此志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阴历十月在洛阳北邙山玉仙庙西出土,发掘人是洛阳城东北三十里翟泉镇人刘士廉。

云:“召除平北江北怀朔鎮将。春秋卅,遊神放世。夫人百宇文氏,六壁镇将胡活撥女。功容备四,慈真声教。年六十八,逝矣都里。正光元年太岁庚子十一月辛未朔十五日乙酉葬光武陵东南二里许。”

玉仙庙的具体方位今已无迹可考,但根据《叔孙协墓志》,汉光武帝原陵当位于邙山之上。

(按:上世纪八十年代,宫大中先生曾就《叔孙协墓志》进行过调查,当事人翟泉镇人刘士廉承认该墓志为伪造,另,该墓志文气不通,且未载叔孙协之葬事而独记载夫人百宇文氏之葬,可能却为做伪无疑)

隋《王成墓志》则云“(王成)春秋七十有□终□河南郡洛阳县弘艺里窆于邙山之阳汉陵之□ 空坟。......)

(按:《王成墓志》中并未具体指明是何汉陵,因此该墓志似并不能为确定汉光武帝陵方位提供合理依据)

三、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应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北的邙山之上,而非黄河岸边。

历史文献的记载

根据《帝王世纪》、《续汉书》等史料记载,原陵位于汉魏洛阳城西北,十五里的邙山之上,这本史料中,关于文,恭,宪,怀,原五陵的位置,基本是一致的,即东南去洛阳十五里,或者在洛阳西北十五里。因为这两本史料的的作者皇甫谧和司马彪是晋人,因此十五里里是晋里,而汉魏洛阳城西北十五里,就是邙山之上,送庄、三十里铺、平乐、妯娌、朱仓一带。

东汉帝陵以汉魏洛阳城为基准点,共分为西北、东南两个陵区,即东汉北、南兆域,而葬于北兆域的陵寝有汉光武帝刘秀原陵、汉安帝刘祜恭陵、汉顺帝刘保宪陵、汉冲帝刘炳怀陵和汉灵帝刘宏文陵。而根据最新的考古勘察以及文献资料的研究表明,汉安帝刘祜恭陵、汉顺帝刘保宪陵、汉冲帝刘炳怀陵和汉灵帝刘宏文陵均位于孟津县东北平乐镇三十里铺村、朱仓村、刘家井村这一范围内的邙山原最高处,那么,依据文献中五陵均位于“洛阳西北十五里”的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也应该位于这个地理范围内。

四、根据曹魏时期和西晋时期的一些文学著作记载,光武帝原陵位于邙山之上。

如:《艺文类聚》卷七《北邙山》记载魏朱超石与兄书曰:“登北邙远眺,众美都尽,光武坟边杏美,今奉送核。”西晋张协《登北邙赋》云:“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嵬峨。丧乱起而后坏,僮竖登而作歌。” 张载《七哀诗》“ 北邙何垒垒?高陵有四五。… 恭文遥相望,原陵郁瞴瞴”。张协《登北邙赋》有“尔乃地势窳隆,丘墟陂也。坟陇畏叠,棋布星罗。松林参映以攒列,玄木搜寥而振柯。壮汉氏之所营,望五陵之嵬峨。丧乱起而启壤,僮竖登而作歌。”之句。

历代关于原陵的文学记录和保护性记载很多,特引于此:

《魏书》《高祖光武陵不得耕牧樵采诏》:“昔汉高祖创业,光武中兴,谋除残暴,功昭四海,而坟陵崩颓,童儿牧竖践蹈其上,非大魏尊崇所承代之意也。其表高祖光武陵四面百步,不得使民耕牧樵采。”

梁元帝《囚诗四绝》:“夜长无岁月,安知秋与春?原陵五树杏,空得动耕人。”

梁沈约《郊居赋》:“忽鞠秽而不修,同原陵之瞴瞴。宁知蝼蚁之与狐兔,无论樵刍之与牧竖。”

据此,在唐宋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人们对汉光武帝原陵的确切位置,是比较明确的,汉光武原陵应位于邙山之上,而非黄河岸边。

五、根据与汉光武帝原陵方位相关的墓志及祔葬陵园的相关记载,汉光武帝刘秀原陵营建于北邙山上。

据东汉延平元年(106年)九月《贾武仲妻马姜墓记刻石》记载:“夫人以母仪之德,为宗族之覆。春秋七十三,延平元年七月四日薨,皇上闵悼,两官赙赠,赐秘器,以礼殡,以九月十日葬于邙门茔域。”

(按:邙门茔域,马姜“葬于芒门旧莹”,这个旧莹应该是其丈夫贾武仲家族的墓地,而贾武仲的父亲贾复是南阳人,其宗族墓地原先应该在南阳,因其随光武皇帝征战而封侯,成为开国重臣,有可能将家族墓地迁邙山。光武皇帝在建武二十六年在邙山“初作寿陵”,而贾复“三十一年卒”,在光武皇帝营建原陵5年后死去,因此可揣测马姜的公公,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二十八宿将之一,汉左将军特进胶东侯贾复很可能陪葬原陵,也就是说马姜墓记的出土地王窑村,应该属于原陵陪葬陵区域之一。)

又据《续汉书》记载:《续汉书》称:“二十八年,沛太后薨,葬北陵。而根据《后汉书》记载:“二十年,中山王辅复徙封沛王,后为沛太后。况迁大鸿胪。帝数幸其第,会公卿诸侯亲家饮燕,赏赐金钱缣帛,丰盛莫比,京师号况家为金穴。二十六年,后母郭主薨,帝亲临丧送葬,百官大会,遣使者迎昌丧柩,与主合葬,追赠昌阳安侯印绶,谥曰思侯,二十八年,后薨,葬于北芒。”则光武帝废后郭圣通葬于北邙山上。

(按:北陵,当为陵北之方位陵,建武二十八年,邙山上只营建有一座东汉帝陵,即汉光武帝原陵,故北陵当为原陵北之祔葬陵园,原陵应位于北邙山上。)

六、考古发现作证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应位于邙山之上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孟津县三十里铺村、刘家井村、朱仓村一带,发现很多与汉光武帝原陵有关的文物,可以作为汉光武原陵位于这一地区的重要佐证。

考古工作者曾在大汉冢周围采集到一枚全文录有“大汉中兴”文样瓦当,文字内容与光武帝生平作为和历史地位相符。

考古工作者曾在大汉冢附近的朱家仓村出土采集到一枚印章封泥,写有“原陵监丞”四字,监丞,,形状为方形,封缄方式为方槽式检,背面有三道绳痕嵌入泥中,正面阳文篆书"原陵监丞"。"监丞"为东汉陵园食官"食监"的副职,主要负责祭祀,根据史料记载,西汉时期,陵园周边具体的管理机构有陵庙、寝园、陵园,陵庙、寝园有令、丞、郎;陵园除令、丞、郎外,还有校长;食官有令(长)、丞。东汉时期,陵寝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机构减省,不设陵庙、寝园,陵园兼有原来寝园的职能,陵园职官有令、丞及校长,食官有食监、监丞。这枚封泥的出土无疑证明,汉光武帝原陵应位于这一地区。

2014年,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位于朱仓村东南的新庄村,发现为东汉帝陵烧造砖瓦的东汉大型官窑窑作坊遗址。经前期钻探、试掘,考古人员共发现烧窑遗址127座,整个遗址面积十万平方米左右,规模宏大。窑址出土的大批砖瓦规模和形制均符合东汉皇室建筑砖瓦的规格,且与东汉帝陵陵园遗址内的砖瓦大小形制一致。据此,河南省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的考古人员推测这里是一处大型东汉官窑遗址,邙山陵墓群中的东汉帝陵所用建筑材料或也出自此处。而在这一官窑遗址中,出土有“建武二十四年七月五日制”字样的铭文陶臼。建武二十四年为公元48年,根据史料记载,“建武二十六年六月,初作寿陵,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则这座官窑遗址生产的时间与卜建、预修原陵的时间接近,则可能在“初作寿陵”以前,原陵的营建准备工作,如修建官窑,烧造冥器、砖瓦的工作已经预先开始了。

七、对东汉帝陵北兆域的考古调查,指出大汉冢与汉光武帝原陵方位的记载与规模相近。

经调查勘探, 大汉冢、二汉冢、刘家井大冢、朱仓大冢、朱仓升子冢5座大冢的墓葬形制为特大型长斜坡墓道甲字形明券砖室墓, 是邙山地区最大的东汉墓葬。东汉帝陵虽没有经过考古发掘, 但是根据已经发掘的东汉诸侯王墓推测, 帝陵葬形制为甲字形明券回廊墓,大汉冢是符合东汉帝陵考古推测形制的。

五座帝陵级别墓冢的封土平面均为圆形,外观呈低矮山丘状。现存封土均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原始封土直径分别为大汉冢156米、二汉冢150米、刘家井大冢130米、朱仓大冢136米、朱仓升子冢86米,大汉冢的直径符合史料记载中“原陵方三百二十步”之记载。(按:三百二十步为晋度量衡,约和今149.98米。)

封土西侧发现3座规格很高的陪葬墓冢,封土的南侧、东侧发现了2处规模巨大的建筑遗址,其中一座面积达2100平方米。大汉冢的东北方向还发现了一片面积大约20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群,估计是陵庙遗址。这些记载符合史料中“光武葬原陵,山方三百二十三步,高六丈六尺。垣四出司马门。寝殿、钟ね皆在周垣内。提封田十二顷五十七亩八十五步。”记载,大汉冢周围的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亦为北兆域其他帝王陵周围所不具。三座陪葬墓亦符合史料记载中有高等级贵族陪葬原陵的记载:“如《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 (建武) 十一年,,祉疾病, 上城阳王玺绶, 愿以列侯奉先人祭祀。帝自临其疾。祉薨,年四十三, 谥曰恭王, 竟不之国, 葬于洛阳北芒。 《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 (建武) 二十八年, 后薨, 葬于北芒。袁宏《后汉纪?光武帝纪》载:”晨疾病, 天子手书慰问,中宫及宁平公主皆为垂泣。既薨, 使谒者招新野主魂, 备官属, 合葬于北邙山, 上与皇后亲临送葬, 赏赐甚厚, 谥曰惠侯。”

八、其他观点陵寝所属已近明晰

洛阳老城东北,位于阳市廛河区瀍河回族乡盘龙冢村的盘龙冢已基本确认为北魏宣武帝生母,北魏孝文帝文昭皇后高昭容之终宁陵。后文昭皇后改祔于孝文帝长陵之右,故打开此陵,以至墓室、封土损毁,故成为一个倒凹字状封冢,此冢即后世史料中所谓“破陵”,当地百姓经久相传,破陵冢传位盘龙冢,此陵并非东汉帝陵,清乾隆时期洛阳县令龚松林以盘龙冢为东汉安帝刘祜恭陵,“汉安帝恭陵在洛阳十五里,后阎氏合葬于此,今查在正北路盘龙冢村南。认为今洛阳瀍河回族区的盘龙冢为汉安帝恭陵,并在盘龙冢一侧树立“汉安帝恭陵”碑文“汉安帝恭陵,大清乾隆十年岁次乙丑正月吉日洛阳知县,今任陕西直隶州知州,纪录九次龚松林立。”亦不准确。

刘家井村西北大冢,已基本确认为汉灵帝刘宏之文陵。李南可先生在《从东汉“建宁”、“熹平”两块黄肠石看灵帝文陵》一文中认为“刘家井大冢”是灵帝文陵。李南可先生曾于1984年5月在该冢顶部的一个小土坑里发现一块玉衣残片,上面残留这金缕和银缕两个圆孔。又在刘家井刘文斌家发现黄肠石两块,这两块黄肠石的一侧,均刻有隶书文字两行。其中一块写“……建宁五年二月”,另一块写有“熹平六年二月……”。为此,作者断定这是灵帝文陵。另外李南可认为在“刘家井大冢”东北约500米处,洛孟一路西100米,残存一周长127米,高约4米的墓冢,及该冢东南,洛孟一路东约150米的墓冢分别是何皇后和王皇后的陵冢。该观点符合考古调查的结论。

东山头村的玉冢,经过考古调查已基本确认为北魏孝明帝元诩的定陵。从邙山上能够探明方位的北魏帝陵的形制判断,北魏孝文帝长陵,北魏宣武帝景陵,北魏孝庄帝静陵,以及近年考古发掘的洛阳衡山路北魏大墓,地表封土的形制基本都近乎圆形的馒头形封土,底面通常为圆型,封土的顶部也基本为圆形,与明清帝王陵的“宝顶”“宝城”的形制相仿,北魏帝陵通常为斜坡墓道单砖室墓,土圹平面为“甲”字型,玉冢及其附属陵园基本符合北魏帝陵的特点。而所谓“玉冢”“尉冢”则应为“诩冢”的谐音,误传所致。

孟津铁谢村黄河南岸的刘秀坟为什么不是光武帝原陵的理由有五: 第一,铁谢村距汉魏故城的里数远远超过了《帝王世纪》记述的十五里。第二, 原陵在临平亭之南, 临平亭应在邙山原的庄乡一带。第三,《三国志?魏书》里记载朱超石曾经游历邙原,见光武坟上杏树所结杏甚是美味。第四, 铁谢村的自然地理环境, 因为海拔较低, 不符合帝王择陵的条件。第五,铁谢村“刘秀坟”土冢周围钻探似未发现任何墓道的痕迹。陈长安先生考其为北魏孝文帝时期所筑方泽坛,较为合适,

九、汉光武帝刘秀原陵中倡导帝后“同坟异臧”之制,并为后世东汉帝陵所沿用。

根据《后汉书?卷三十二?樊宏阴识列传第二十二》的记载,汉光武帝原陵为帝后“同坟异臧”之制,即在同一座封土之下,修建两座相邻的墓葬,帝后墓葬各有墓道、前后室、回廊、耳室等墓葬结构,帝后墓之间有可能和徐州西汉的一些楚王陵和河南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一样打通。“二十七年,卒。遗敕薄葬,一无所用,以为棺柩一臧,不宜复见,如有腐败,伤孝子之心,使与夫人同坟异臧。帝善其令,以书示百官,因曰:‘今不顺寿张侯意,无以彰其德。且吾万岁之后,欲以为式。’赙钱千万,布万匹,谥为恭侯,赠以印绶,车驾亲送葬。”

从文献资料记载,“同坟异臧”之制亦为东汉诸帝陵所沿用,东汉皇后多终葬于皇帝薨后旬年。汉明帝刘庄薨于公元75年,其马皇后薨于公元79年,晚于明帝四年;汉章帝刘炟薨于公元88年,其窦皇后薨于公元97年,晚于明帝九年;汉和帝刘肇薨于公元105年,其邓皇后薨于公元121年,晚于和帝16年;汉安帝刘祜薨于公元125年,其阎皇后薨于公元126年,晚于安帝一年;汉顺帝刘保薨于公元145年,其梁皇后薨于公元150年,晚于顺帝5年;汉桓帝刘志薨于公元167年,其窦皇后薨于公元172年,晚于桓帝五年;汉灵帝刘宏薨于公元189年,其何皇后薨于同年。

从后代帝陵的礼仪制度看,皇帝薨逝并入葬帝陵后,帝陵便应掩蔽地宫,不再埋葬后妃。故清代,薨于皇帝身后的皇后及太后,均在帝陵附近营建单独的皇后陵。而东汉外戚专权风气甚盛,这些薨于其夫身后的太后、皇后,根据史料记载,均“合葬”或“祔葬”皇帝陵。笔者猜测,这些帝陵或许都采取了,“同坟异臧”之制,帝后所合葬于一座封土之下,但墓道、墓室均各自修葺有别,因此,即使皇后晚于皇帝入葬旬年,亦不影响“合葬”或“祔葬”之仪,当然因东汉帝陵在东汉末年曾遭军阀董卓的毁灭性盗掘,这种制度的具体形制,已难以探明,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发现加以证实。

据此,笔者认为,汉光武帝刘秀原陵应为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三十里铺村南的大汉冢,然此只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和前期考古发掘所取得的成果基础上所做之初步结论。随着相关考古、文献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更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无疑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而笔者初步探考研究所得出的结论,亦有待于更多的考古发掘材料和文献资料加以验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