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脉法药一体论(右关脾胃脉)

 医者仁心经方 2017-12-26



前面一讲我们主要讲了右寸肺脉,这一讲我们讲右关脾胃脉。扶阳医学脉法体系中,脾胃的病脉大体是~紧脉、弱脉、滑脉、湿滞脉和气滞脉。现在呢,我们就从脾的生理入手,分析一下脾所主的病症,再抓住几个常见的脉象和常用的药,谈一谈右关脾胃脉的脉法药对应关系。

 

第一组:苍白术、茯苓、藿香

 

脾胃脉最常见的病脉是紧脉、湿滞脉、气滞脉、滑脉和弱脉。这一组我们重点讲术,茯苓和藿香。术呢又分为苍术和白术,苍术可以透达开通表里,常用于袪表湿。所以我们的脉诀里有一句话,叫做伤寒无汗用苍术,也就是用苍术加生陈皮可以发汗,相当于《伤寒论》里的麻黄汤法。阳虚证且太阳实证无汗之际,感受寒邪而表热,营卫之气不得畅达体表,致中焦升机降机多有不和,则要用到苍术。

 

白术与苍术这两味药都是扶阳立法里的基本药物,苍术与白术两者的区别是:苍术祛表湿,白术祛里湿;苍术加生陈皮发汗,相当于麻黄汤法;白术加淫羊藿敛汗,相当于桂枝汤法。如果脾脉湿滞,可以用白术加茯苓祛湿。患者腿肿,也可以用茯苓利小便,从而使天气下而为雨,有利于消除腿肿。

 

白术虽为坤顺之体,但其具有乾健之用,也就是说白术具备乾坤二性。在后天八卦里,坤土为脾,乾金为肠,故白术既能合于脾,又能通于肠。所以,白术既补脾之膏油,又能利水主升发而通二便,故卢太师曰“白术为补脾之正药,主运中宫,崇土燥土泄湿”,这里讲泄湿,自然是排泄。

 

为什么在扶阳立法里常常要用到苍术和白术呢?这是由扶阳医学的立法基础决定的。桂枝法也好,附子法也好,其立法基础都是抓住了脾和肺这两个点,抓住足太阴和手太阴进行了基本组方的构建。我们来看看十二辟卦扶阳图,临卦和遁卦分别对应着脾与肺,与十二地支的丑和未相对应,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里所说:“丑未之上,太阴主之”。这个太阴既包涵足太阴也包涵手太阴,也就是脾和肺,所以桂枝法、附子法的基本方里,我们都选用了白术或苍术。

 

在桂枝法和桂附法里,其基本法结构里都有白术和桂枝。由于桂枝生离火而振奋心阳,火旺生土而得燥,燥能渗湿,气化增强之后自然可以宣畅升降之机,故卢太师曰:白术得桂枝尖,化气燥土,泄湿宣中。所以桂枝加白术的作用就是化气燥土,桂枝化气,白术燥土。

 

白术常常与利湿药配合使用,比如白术与茯苓、法夏的配合。白术燥土,茯苓利水,故卢太师曰白术得茯苓燥土行水;又由于燥静则去风,淡渗可化湿,故卢太师又曰白术得茯苓风湿可解。由于白术健脾以升,半夏和胃以降,一升一降则交和,故卢太师曰白术得法半夏,和胃交脾,上下皆通。

 

白术与大麦芽也常常配合使用,麦芽乃肝之本谷,木之气也;而白术则为土之用也;也就是说白术与麦芽配合,可以木土共荣,协和繁茂,故卢太师曰白术得麦芽,木土皆调,内外合一。大家看是不是这样。

 

再看白术与淫羊藿的配合,在使用桂枝法袪邪将尽之际,这时肺脉紧象已经基本去除,我们常常会酌情去掉肺家药(比如山楂,石菖蒲,法夏)加上淫羊藿而引阳入阴。这里就包涵着白术与淫羊藿的配合作用,这个配合作用非常重要。卢太师说白术得淫羊藿“脾肺乃制,肌腠丰盈”卢太师为什么说“肺脾乃制”呢?这是因为白术入脾,淫羊藿的作用是引太阳入太阴,太阴又分为足太阴脾和手太阴肺,再加上(脾)土旺也能够生(肺)金,故卢太师说肺脾乃制。

 

为什么卢太师又说“肌腠丰盈”呢?这是因为脾主肌肉,肺主皮毛,土旺而金润,肌肉皮毛共得其养,肌腠自然丰盈。肺脾乃制这句话很重要,它是扶阳医学基本法的构成基础,我们在桂枝法阐释里会系统讲解。所以白术加淫羊藿的作用也非常重要,虽然我们在祛邪后常常只是加上淫羊藿只吃一付,但吃的这一付是调整方向的一步,是将由内而外调整为由外而内的一步。

 

我们再看白术在附子法里的运用,卢太师曰白术“得附子、甘草、筠姜、淫羊藿佐之,中下皆温,先后并茂,是为标本兼治之法”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附子、淫羊藿入肾;白术、甘草归脾;筠姜入脾也入肾;故卢太师曰“中下皆温”。又由于先天在肾,后天在脾,脾肾得补,先天后天均可旺盛,故卢太师又曰“先后并茂”。因为先天为本,后天为标,故卢太师将之称为“标本兼治之法”也。

 

下面我们接着看看茯苓,关于茯苓的运用呢,卢太师说“因其入肺入脾,肺能通调,脾能转输,其功皆在于利小便一语”在桂枝法系列里,桂枝可以宣化膀胱,白术可以上快胃口,茯苓可使沤渎之壅塞可行,也就是说桂枝可以外达,茯苓可以内通,术可以沟通表里,故卢太师曰,三者配合使用可以“内通外达”。

 

在附子法系列里有姜、附助气化的前提下使用茯苓,由于姜温中焦,附子暖下焦,则茯苓利水湿的功能就会增强,就可以使上焦成雾,中焦成沤,下焦成渎,从而气化畅行,脏腑功能协和,内外气机畅通。故,卢太师说茯苓“得姜、附,使中下温暖,上下清澈,脏腑调和而内外安舒。”

 

茯苓与茯神在临床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呢?茯苓是生于大山之中的松树,经过多年的樵斫之后,松根的精灵之气抑郁不绝,便结成了茯苓,茯苓离根较远,精气也比较足。那么茯神呢?附根而生的就是茯神,也就是说茯神是抱着松木之根而生长的,大片茯神之中都抱着一根松树的根,也就是说茯神是有心的。由于茯神抱心以生,所以能入心宫,故卢太师曰茯神能“降心包之水,镇心宫之神”,也就是说茯神既可以祛心包积水,又可以安神。

 

下面我们讲广藿香,广藿香产于岭南,气味芳香,能入脾胃,况且“霍者,万物盛长,垂枝布叶,霍然而大”,表明广藿香处于一种光明正大的状态。因此,广藿香可使邪气无处滋生,故卢太师曰广藿香能“香通脾胃,清洁尘氛”又由于辛能通肺,尘氛清则膻中清静而自开,故卢太师曰广藿香“又通肺窍,又开膻中”因为广藿香可以内健脾胃,外通皮毛,故卢太师又曰广藿香“能内能外,引膈间之秽浊,外出皮毛,上通鼻孔,下出魄门,为分清分浊之能使”。

 

在扶阳医学立法体系中,广藿香可以与厚朴、法半夏同用,三者配合可以开胸膈,降冲逆,疏膜原。凡廊廓不清肺不洁者,胸膈不开上焦堵塞者,昏闷不解头目不清者,按照卢太师的说法都可以“以此开之解矣”,使清升而浊降,自然天空廓清。

 

关于这一点我在临床上深有体会,我曾接诊过一位严重肾衰的患者,接诊时患者还剩下不到10%的肾功能,肌酐指数已近700。他在住院时结识了一位同房病友,该位病友的病情比他还要严重,但他这个病友对西医治疗已经彻底绝望,抱着死马当着活马医的态度去了四川寻医疗病,没想到七个月之后肾衰基本痊愈,肾功能完全正常了。

 

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后悔当时没有随这位病友一起去四川。后来他找这位病友要来了全部治疗处方进行研究,发现医生为这位病友开的方子基本上都差不多,都是黄芪党参为君药的处方,最后阶段再加上附片和添精的药物收工,也就是我们讲的黄芪党参综合法。

 

于是,他便照葫芦画瓢,也开始吃他认为能救命的黄芪党参综合法。没想到这个方子他越吃越难受,越吃情况越糟糕,腿开始肿,血压升高,严重失眠,大便不通,胸廓堵塞,想打嗝又打不出来,难受至极,按照他自己的说法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我接诊后就给他处了下面两个处方,第一个方子就用了广藿香法,用广藿香与厚朴、法半夏配合,开胸膈,降冲逆,疏膜原,上焦堵塞者“以此开之解矣”。吃完第一付之后,中上焦的堵塞就缓解了,特别是胃顶,胃上逆的症状基本消除。这个时候,考虑到他肾衰严重,肾气欲绝,第二个方子我就把广藿香换成了附片,吃了三付大便也通畅了,中下焦也通了,这个时候我马上给他用黄芪党参法,他吃了之后就非常舒服。大家请看处方:

 

处方一:

广藿香15g、苍术15g、砂仁15g、白蔻15g、陈皮15g、法半夏20g、厚朴15g、茯苓15g、生姜30g。3付。

 

处方二:

制附片60g、苍术15g、砂仁15g、陈皮15g、炒小茴香20g、茯苓15g、法半夏20g、厚朴15g、炙甘草5g、生姜50g、大黄3g(另包),3付。

 

好!苍白术、茯苓、广藿香这三味药我们先讲到这里,现在我们讲讲右关脾胃脉的燥湿问题。上一讲我们讲右寸肺脉的时候,主要讲了怎么治咳嗽,以及怎么化陈痰和袪陈油,讲了白芥子、制南星、马兜铃等药物的用法。这一讲我们讲右关脾胃脉,重点讲讲燥湿的问题。今后在《脉法药一体论》的讲座中,我们每讲一个脉,都为大家重点分析一个病,而且尽量把这个病讲深讲透讲明白,更多病的治法,我们会在“扶阳医学超白金课程”面授时细讲。好,现在我就与大家谈谈燥湿。

 

过去我曾经讲过,袪湿的方法大体上有三种,哪三种方法呢?挖沟排水、太阳晒、风吹。比如地上有一滩水,怎样才能把地上的这滩水弄干净呢?挖条水沟把水排出去,这是第一种方法;用太阳晒,直接把这滩水晒干,这是第二种方法;风吹,刮大风把地上的这滩水吹干,这是第三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铁锨挖一条沟,顺势将积水(也就是湿)排出去,比如茯苓这味药就像是一把铁锨,挖个水沟就顺势把水排出去了。桂枝法加茯苓,就是彭重善师父讲的行水法,也就是卢太师说的“其功皆在利小便”,利小便就是行水。用茯苓挖条沟就可以把这个水(湿)排出去,在桂枝法系列里,桂枝加茯苓就起这个作用。

 

二是用太阳晒可以气化祛湿,比如苍白术。下雨之后地是湿的,太阳出来晒一晒,就可以气化祛湿了,地上的这滩水就被晒干了,这就是苍白术的作用。在桂枝法系列里,用桂枝加苍术或白术就相当于太阳,这是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方法是风吹可以行气去湿,比如藿香等风药,凡是风药都有祛湿作用,风一吹,地上的积水就被吹干了。藿香可以在桂枝法系列里使用,当然也可以直接用藿香法,但是这个风还是有区别的,那就是热风与冷风的区别,下面我们谈谈燥湿的另一个层面,苦寒燥湿。

 

一般情况下扶阳医学是慎用寒凉的,但有的时候也会偶尔用到,寒凉药不当用时坚决不能用,但当用时则还得用,但使用寒凉药,只是权宜之计。举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苦寒可以燥湿。湿这个病很**,袪了又来,来了又去,吃药的时候好一些,药一停舌苔又厚腻了,久治难愈。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其中一种情况就是湿邪入里太深了,湿邪的时间也太久了,这个时候就会久治难愈。什么叫湿邪入里太深太久呢?举个例子,比如在露天广场的地面上有一大堆稻草,刚刚被雨淋湿的时候,整个稻草堆还没被雨水淋透的时候,这个时候天突然晴了,太阳出来了。这个时候你用太阳晒,用风吹,用铁锨挖沟排水,稻草就很容易干,湿就很容易出去,因为稻草堆没被水淋透,里面没有湿,湿都在外面。

 

但是,如果下雨时间很久,整个稻草堆被雨水都淋透了,也就是湿邪全部都入里了。这个时候突然天又晴了,太阳照射在这堆水淋淋的稻草堆上,大家想想看,这个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想大家是一定都有过这个经历的,特别是在农村长大的朋友,常常见到这种场景。

 

这个时候啊,表层的稻草,也就是处在外面露天部分的稻草,可能会被太阳晒干。但是,里面的稻草呢?你把手伸进稻草堆里面去试试看?不仅湿还存在,湿漉漉的,而且还很烫,烫手!太阳的光热被里层潮湿的稻草吸收之后又化成了热,郁在里面。所以呀,很多医家一旦谈起湿,后面就加了一个“热”字~就变成了湿热。

 

很多湿邪缠身的患者,其状况就象这堆被雨水淋透了的稻草,接着又可能被太阳暴晒过。什么叫被太阳暴晒过呢,有很多种情况,其中一种情况,就是在不具备服用姜附的条件下,过早地使用了姜附,不但湿邪未除去,又造成了身体内部的湿热。还有其他一些原因,比如饮食起居不常,肾气太弱等等。这个时候呢,舌苔会出现白底罩黄,有时还会出现外燥内湿的情况。什么叫外燥内湿呢?就是皮肤很痒很干燥,身体里面却很湿,也就是三阴经的湿很重。

 

所以呀,这个时候你再怎么去挖沟排水,行气风吹,即便用太阳晒作用都有限了。大家在临床上有没有碰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你会经常见到这样的患者的。这时你从舌诊上看,患者的舌苔是厚腻罩黄的,有的患者舌苔腻得可怕,黄得可怕,特别是重病危病患者,比如很多癌症患者的舌苔就是这样。

 

这种湿热太重太深的患者,肾气耗散太厉害的重病患者,当然还是要用挖沟、风吹、太阳晒这三大法宝去袪湿,但作用都非常有限,厚腻黄胎还是退不下去。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必须下定决心,适当用一点苦寒的凉药~用苦寒燥湿!文师太称之为置之死地而后生!当年我重病治疗的时候,也偶尔用了这个方法,下面我再细讲那个医案。

 

苦寒燥湿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湿的对立面是燥,燥是湿的反义词,燥和湿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就是说用这个燥,就可以去治这个湿。燥和湿的概念就相当于寒和热,我们常常说寒者热之,热者寒之;那么再引申一下这个说法,在一定条件下,我们也可以湿者燥之,燥者湿之。

 

那么,怎样才能在人体很深的阴经里形成燥的局面去治湿呢?有个很关键的方法,这个方法就是~凉就燥!也就是说,凉能产生燥。天气凉了,秋天冬天来了就会燥,也就是说温度下降了,寒冷来了就会燥。所以就要用药形成一个寒冷的局面,这样才能产生燥,从而用这个燥去治那个湿。

 

凉,就会产生燥,这句话很好理解,也很好体会,比如现在这个季节,秋天来了,温度下降了,因此天气就开始燥,阳明燥金说的也是这个意思。这个时候,假如你乘飞机从南方飞去北京,飞去大西北,一下飞机你就会感到这个“凉就燥”的气候,我每次秋冬天去北京,都不适应那里的凉燥,都会嘴唇结痂。

 

怎样才能用药形成一个寒冷的局面产生燥,从而用燥去治这个湿呢?方法之一是用苦寒药。而且还要用能入阴经的苦寒药,让这些苦寒药在身体内部形成一个“凉就燥”的局面,就能去治很深的阴经里面的湿。燥能治湿,苦寒药才能形成凉燥,所以苦寒可以燥湿,也就是说苦寒燥湿也是治湿的一个大法。

 

或许有人会问,热风能不能燥湿呢?热风可以转移局部的湿,但无法消灭湿。比如,你刚刚洗完头发,用电吹风就可以把头发吹干,但头发上的这个湿你并没有消灭,只是转移到空气中去了。再比如,房间地面上有一滩水,你用热风把这滩水吹干了,这个时候地面上确实是干燥了,但这只是局部的干燥,从整体上来说,地面上的水湿是被热风蒸腾到空气中去了。这个时候呀,房间内会湿气弥漫,甚至还可以看见窗子玻璃上都挂着水珠。

 

对于人体来说也同样会出现这种情况,比如一个湿热非常严重的患者,如果温热药使用不当,同样会把体内的湿引得到处都是,就如地面上的那滩水一样,热风吹过之后地面干燥了,但整体上的水湿一点也没有少,其他地方又湿了。所以,如果姜桂附使用不当,患者舌苔会变得更厚腻,严重时还会出现血压突然飙升、头晕头昏、足肿等症状。

 

2014年弟子班开课期间,我就接治过两例这样被误治的病人,两例患者一男一女,年事已高,病人中焦湿阻严重,却服用了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其结果是血压飙升,腿也肿了,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我接诊后就用了广藿香法,二付药之后基本上腿肿消失,高血压也有缓解。这个处方的关键在于用石菖蒲解决肺脉紧的问题,大家可以自己思考,请看处方:


广藿香15g、苍术15g、石菖蒲20g、南山楂15g、陈皮15g、砂仁15g、茯苓15g、木蝴蝶20g、生姜(自加)30g。3剂。

 

所以呀,我们常常说,使用附片等温热药是需要条件的,前期工作没有做好,基础没有打好,盲目使用附片是会出问题的。现在有很多人呢,把使用温热药出现的种种不良反应,都归究于排病反应,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种所谓的排病反应,其实是医生用药不当造成的,所以说呀,使用姜附剂要非常地慎重。

 

我们现在继续说这个燥湿,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热风并不能从根本上祛除湿,甚至还会带来湿。这个湿呢,是温度升起来之后蒸腾起来的湿,就如地面上的那滩水一样,蒸腾之后水湿更加弥漫。住在深圳的人都知道,一到夏天湿漉漉的都是水蒸气,像个桑拿房一样,越热越湿,很多内陆人到了深圳反而不怕热,但很不适应这里的湿。但是一立秋,温度一降下来,燥就来了,天气也就没有那么湿了,这是广东地区特殊的气候造成的。

 

因此,广东的中医岭南学派,也造就了很多治湿热的高手,他们的主要方法就是用寒凉。用燥去治这个湿,就要用冷风把湿吹干,因为用冷风才能把温度降下来,也就是才能把阳气降下来,从而形成秋冬的格局。怎么降阳呢?当然就要适当用一点苦寒的药,苦寒一用燥就来了,就能用燥治这个湿了。

 

为什么严重的湿病会久治难愈呢?根本原因还是肾气不足,左尺重取至骨乏力乏神,人体的能量不足,就没有能力去气化而燥湿。重病危病,肿瘤患者,阳气都耗散得很历害,哪有能力去帮助祛湿呢?有些患者长期太阳证携带,一二十年都没有发烧过,而他自己反而还认为抵抗力强,认为自己免疫力强,所以感冒了从不发烧。

 

其实这些人不是抵抗力强,根本原因是肾气太弱了,没有能力发烧而已。大家想想看少年儿童为什么会经常发烧呢?因为这些小孩子肾气足,抵抗力强,所以小孩子会经常发烧。大家再想想看自己的父母,年龄大了,有多少年没发过烧了?原因就是肾气太弱,没有本钱了,想发烧也烧不起来了。

 

所以呀,肾脉太弱的时候,人体气化能力就不足,湿病就会久治难愈。这个时候呢,你再怎么去挖水沟,去用风吹,去用太阳晒也作用有限。如果肾脉太弱了,人体就没有能力形成气化而除湿,这种情况在临床上会经常碰到。重病患者,肾气弱的患者,湿病时间太久了,再加上失治和误治,这个湿病就很难治愈,当年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时候临床上应该怎么处理呢?这就需要慢工出细活,不能急,我也把这个治疗过程称为反复折腾。因为中焦湿阻严重,你这个时候直接去补肾,直接去添精,是补不进去也添不进去的,效果不会好。就如同往茶壶里加水,但茶壶的盖子没有拿掉,这个时候水是加不进去的。怎么办呢?当然首先要把茶壶盖子拿开,也就是把中焦湿阻打通,然后才能往茶壶里加水。

 

但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由于肾气太弱而气化不足,人体没有能力去打通中焦,本钱太少了,能力太弱了,无法实现“引坎中之阳交于太阳”(卢太师语),当然也就无法根除湿邪。这好像是一对矛盾,什么矛盾呢?一方面是因为中焦湿阻而补不了肾;另一方面是因为肾气太弱而祛不了湿。袪湿也不行,**也不行,怎么办呢?有的人直接用桂附法,中焦下焦一起治,袪湿固肾同时进行,既祛中焦湿阻,又补下焦元阳。当然,这样治大方向也是对的,也有一定的临床效果,但终究不是上工,不是高手。

 

我本人就经历了一个湿邪严重,肾气欲绝的过程,我当时的病情还不仅仅是湿病,应该说风、寒,湿样样都有,局部还表现有燥,表现有热等等。我于1999年7月1日患严重乙肝入住深圳市东湖医院,8月1日突发严重急性心衰。从1999年至2007年间,高血压、冠心病、肾上腺皮脂醇增多症、腔隙脑梗、脑萎缩、脑动脉硬化、室心早搏、房颤、肿瘤……这些并发症接踵而至。

 

那八年间,我先后住进过很多西医院:深圳东湖医院、南京军区总医院、上海长征医院、深圳孙逸仙心脏病医院、四川华西科大附属医院、香港伊利莎白医院……但这些医院都没有治好我的病。那时的我,吃不好饭、睡不了觉、走不了路、说不了话,每当夜晚来临便鬼魅丛生,灾异迭见。我常常半躺在床上魂不守舍地苦熬到天亮,心底总有个声音在对我说:今夜可能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夜。

 

现在呢,我就结合当年介入扶阳治疗的初始医案,讲解一下师父们是怎样化解中焦湿阻和肾气不足这一对矛盾的。请看医案:

 

初诊:2007年8月14日

处方:

桂枝尖15g、苍术15g、石菖蒲20g、南楂20g、广藿香15g、陈皮15g、砂仁15g、白蔻15g、茯苓15g、炙甘草5g、生姜20g。6付。

 

二诊:2007年9月6日

处方:

广藿香15g、苍术15g、南楂20g、茯苓20g、法半夏20g、陈皮15g、石菖蒲20g、白蔻15g、炙甘草5g、生姜20g。6付。

 

三诊:2007年9月13日

处方:

桂枝尖15g、苍术15g、茯苓15g、金钱草30g、车前子(另包)30g、陈皮15g、泽泻15g、海金沙(另包)30g、生黄柏15g、瞿麦20g、炙甘草5g、生姜30g。6付。

 

四诊:2007年10月4日

处方:

广藿香15g、生白术15g、明天麻15g、陈皮15g、香白芷15g、白蔻15g、硃茯神15g、砂仁15g、石菖蒲20g、生姜30g。6付。

 

五诊:2007年10月10日

处方:

桂枝尖20g、苍术15g、南楂20g、茯苓20g、法半夏20g、陈皮15g、石菖蒲20g、白蔻15g、炙甘草5g、生姜20g。6付。

 

六诊:2007年10月17日

处方:

制附片60g(先煎2小时)、生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桂枝尖20g、砂仁15g、明天麻15g、生龙牡各30g、熟枣仁15g、陈皮15g、炙甘草5g、生姜50g。6~12付。

 

大家请看我当年初始介入扶阳治疗时的医案,从2007年8月14日至2007年10月17日,整整二个月的时间,主要是桂枝法和藿香法交替使用,在这之后才用到了附片,我们看看当年我治病时,这几则处方的药物配合。

 

初诊到五诊基本上都用了南楂和石菖蒲(三诊除外),过去我们讲过,用南楂是因为膀胱脉紧,用石菖蒲是因为肺脉紧,膀胱脉紧用南楂,肺脉紧用石菖蒲。脉象紧说明有寒。

 

初诊到五诊都用到了苍白术和茯苓,我们刚刚已经讲了,这两味药是燥湿利水药,白术就相当于用太阳去晒,茯苓就相当于挖水沟。由于白术燥土,茯苓利水,故卢太师曰:“白术得茯苓燥土行水”。又由于燥静则袪风,淡渗可化湿,故卢太师又曰:“白术得茯苓风湿可解”。初诊、二诊、四诊都用到了藿香,藿香就相当于刮风,舌苔厚腻罩黄时,可以直接用藿香法,不用桂枝。大家看,刮风、挖沟、太阳晒,这三大法都用到了。

 

初诊和五诊白术与法半夏的配合,由于白术健脾以升,半夏和胃以降,一升一降则交和,故卢太师曰白术得法半夏,和胃交脾,上下皆通。所以在临床中,不仅仅痰湿重的时候要用法半夏,需要降逆的时候同样要用法半夏。法半夏加厚朴是专职降胃逆的,如果胃脉或整体脉出现劲象,就要用厚朴,没有劲象则不用厚朴。出现脉象劲,临床上还有一个指征就是嗓子不适,湿又化为局部的燥,大家可以体会。

 

我们看看上面第三诊的处方,这个处方用了一些寒凉药,比如生黄柏等。为什么要用寒凉药呢?上面我们已经分析过了,在桂枝法系列里,桂枝就相当于一根小棍子,用桂枝把稻草堆外层的稻草挑起来,使之内外能透气,就好像把人体的肌腠拨开,把毛孔打开,也就是把太阳拨开。这时呢,再把苦寒药形成的寒风吹进去,吹到人体阴经里面去,而寒风带来的是燥,用这个燥就能把稻草堆里的水湿吹干,把人体内部的湿邪祛除,这就叫苦寒燥湿。三诊处方的用意即在于此。

 

在三诊处方里呢,首先用了化气行水法(桂枝,术,茯苓,草,姜)形成框架,同时又有桂苓术甘汤之意和五苓散的意(桂枝,术,茯苓,泽泻,去掉猪苓)。这个处方还可以看到术甘苓泽汤的影子兼治太阴湿土,再加上金钱草,海金沙,瞿麦解决尿潴留,用黄柏既除郁热又苦寒燥湿,真可谓毕其功于一役。燥湿的问题我们就谈到这里,现在讲第二组药。

 

第二组:大麦芽、白叩、姜半夏


大麦芽、白蔻、姜半夏这三味药联合使用,主要解决治疗腹胀和消化不良。

 

我们先说说大麦芽,因为麦芽有生长之性,生长之性又是肝的本性,所以卢太师曰:“麦芽富生生之能,肝之本谷也”。既然麦芽是肝之本谷,当然就可以疏肝。又由于麦芽味甘又入脾,故卢太师又曰:“麦芽可以疏肝理脾,使木土交攻无刑”。

 

在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中,麦芽常与南山楂配合,彭师称之为桂枝建中法。这是因为呢,山楂善消肉积,麦芽能化食滞,故卢太师曰:“与南楂合,化气滞,行血瘀,消肉食,通肠胃”即是此理。又由于后天健旺则助气血化源,故卢太师又曰:“麦芽与南楂相合乃生化之本也”

 

也就是说,在临床中,若病患食欲不佳或消化不好,就用炒麦芽和南楂肉,取建中之意。但这里特别强调一下,炒麦芽用在孕妇哺乳期有闭乳的功效,生麦芽则反之,可以下乳。如果是当龄妇女**,就可以用炒麦芽闭其上开其下,不过用量要达到60克以上。

 

另外,在化痰的药物配合中,我们也常常用到麦芽与半夏、南星进行配合。这是因为,脾是痰源,痰源洁,则半夏和南星化痰之功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卢太师也说到:“麦芽合法半夏、制南星,化痰涎,降浊阴,而哮喘气壅可平”。这里讲的降浊阴,是指麦芽助其升,半夏、南星二味皆主降,升助则降阴浊之力更大,所以能使哮喘气壅可平。

 

再看白蔻,白蔻又名老叩或者叫做白豆蔻。卢太师说:白蔻“行胃中之滞,引胃气与脾气相通,开胃和胃,助脾之运转”所以,白蔻是非常典型地定位在右关脉上的。凡右关脉轻取紧或滞均可以用白蔻,白蔻的作用除了扩胃囊,更重要的就是立中气。

 

白蔻和炒大麦芽都是建中的药,二者之间在功用上有什么区别呢?胃不纳食,吃不下饭,或者一吃就饱,就用白蔻扩胃囊。如果吃饭不香,或者不想吃饭,没有食欲呢,就用炒大麦芽,这就是白蔻与大麦芽二者之间在功用上的区别。

 

另外,白蔻还有辅助立中气的作用。什么叫辅助立中气呢?举个例子:北方人冬天都烧火炉,晚上睡觉的时候呀,就将火炉填好煤,合好盖,火炉就可以通宵不灭。第二天早上起床之后呢,就重新拨开炉盖,煽风加煤,把炉火再燃起来。拨开炉盖的这味药呢,就是桂枝,桂枝的功用就是拨。

 

那么在拨炉盖的过程中呀,有时还需要拿个东西把刚刚拨开的炉盖垫住。为什么要垫住这个炉盖呢?就是为了防止炉盖又重新滑回来,又把炉子给盖住了。这个卡住炉盖,防止它又滑回来重新盖住炉子的药物就是白蔻。所以呀,我们说白蔻有辅助立中气的作用,在我当年治病时的桂枝标准法里,白蔻是经常用到的一味药,比如:

 

处方一(2007年8月14日)

桂枝尖15g、苍术15g、石菖蒲20g、南楂20g、广藿香15g、陈皮15g、砂仁15g、白蔻15g、茯苓15g、炙甘草5g、生姜20g。6付。

 

处方二(2007年9月6日)

广藿香15g、苍术15g、南楂20g、茯苓20g、法半夏20g、陈皮15g、石菖蒲20g、白蔻15g、炙甘草5g、生姜20g。6付。

 

姜半夏、大麦芽、老叩三味药联合使用,可以治疗腹胀和消化不良。姜半夏可以化痰,但更走脾胃,如果患者吃一点就胀,那就说明胃的收纳弱了,就用姜半夏。比如:

 

处方(2009年5月11日)

制附片80g、生贡术15g、茯神15g、姜半夏20g、桂枝尖30g、生楂肉20g、大麦芽20g、老叩15g、西砂仁15g、**羊藿20g、生姜80g。3付。

 

姜半夏与法半夏有什么区别呢?半夏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后所得中药饮片的功效各有侧重。姜半夏偏于降逆止呕,法半夏善和胃燥湿。半夏入药应根据不同的病症特点,合理选用相应的炮制品,以保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半夏炮制品根据炮制的工艺不同,其成品在性状上也略有不同。

 

法半夏,又称法夏、黄法夏、京法夏、京夏、京半夏。为生半夏用白矾、甘草、石灰加工炮制后入药者。毒性低,化痰作用强。法半夏燥性较和缓,除可燥湿化痰外,尚有调脾和胃之功,常用于脾虚湿困、痰饮内停之证,取其清痰化饮、理脾和胃之效。

 

姜半夏,又称姜夏、姜夏片。为生半夏经水浸泡,漂至口尝仅有麻辣味,与鲜姜、白矾同煮至透,取出晾至六七成干,闷润后切片晾干入药。姜半夏毒性已减,性偏温燥,具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功,适用于脾虚痰涎涌盛作呕或寒痰咳逆者。

 

所以,法半夏偏于燥湿化痰,偏于化肺上的痰。而姜半夏偏重于止呕的作用,解毒,多用于化脾胃之痰。好了,关于大麦芽、白蔻、姜半夏我们就讲到这里,下面我们讲第三组药,油厚朴、法半夏和木蝴蝶。

 

第三组:油厚朴、法半夏、木蝴蝶


油厚朴的主要功用是降逆气、通肠胃。其脉象指征是劲脉,或紧中带劲,或劲中带紧;其临床病症是嗓子不适;总之,患者有燥气而脉出现劲象,临床指征是嗓子痛,就可以用油厚朴。外邪之后,邪入阳明化燥,或吃了燥性的食物,都会出现劲脉或脉带有劲象,有时也表现为嗓子疼,这时就要用到油厚朴化燥。

 

油厚朴为什么可以化燥?因其味辛气太沉,所以它更容易行大肠之气,肺气得泄,从而能理脾气,平逆定喘。为此,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都用到了厚朴。油厚朴与枳实同用,可以降冲逆而行痰水。所以呀,如果患者肚子胀气,胃和大肠都是浊气,就可以用厚朴加枳实。

 

卢太师说厚朴与法半夏、姜、草同用,分清化浊,化痰降逆,理脾涤饮。这是因为姜草升清,半夏与厚朴化浊,所以卢太师说分清化浊。又由于半夏化痰,厚朴又助半夏降逆之功,故卢太师又曰化痰降逆。再由于姜草理脾,半夏与厚朴涤痰化饮,故卢太师又曰之理脾涤饮。总之一句话:厚朴加法夏,可以降胃。在临床中,厚朴还常与大黄同用,主要作用是涤肠。

 

示例一

李某某,女,57岁,香港商人;2014年11月1日就诊。

处方一:

藿香15g、苍术15g(袪表湿)、砂仁15g(纳五脏之气归肾)、白蔻15g(开胃囊,立中气)、茯苓15g(其功皆在利小便)、陈皮15g(醒胃走表)、厚朴15g(降阳明,嗓子痒)、法半夏20g、明天麻15g(肝脉浮)、柏子仁15g(安眠,通便)、炙甘草5g、生姜30g。3付。

 

大家看,第一个处方呢,它是一个藿香法,三副,然后处方二是桂枝法,开了五副。在处方一这个藿香法里面呢,没有用桂枝。当时病人肾脉无根,舌胎呢又很黑,看上去好像都不能活的样子,就是不敢给她用桂枝去拨动太阳。

 

当时她的水湿很重,两个腿也比较肿,就想给她去行水,利中焦,把水给她排出去,改善一下她肾脏的内环境,所以就处了一副藿香法,加用了茯苓利小便。厚朴加法夏,主要是降胃。为什么要降胃?胃气往上顶,打嗝,而且兼有逆喘。

 

处方二:

桂枝尖20g(轻取脉浮紧)、苍术15g(祛表湿)、砂仁15g(纳五脏之气归肾)、广木香20g(行肝气)、茯苓15g(利小便)、陈皮15g(醒胃走表)、厚朴15g法半夏20g(脉有劲象,降胃)、明天麻15g(脉浮,有风)、柏子仁15g(安眠)、炙甘草5g、生姜50g。5付。

 

处方二是个桂枝法,这个方子吃了5副之后腿就不肿了,舌苔下去了一些。这个病人最大的问题还是堵,所以继续用了厚朴和法夏。厚朴为什么可以降阳明?张仲景的大小承气汤都用了厚朴,当然可以降阳明。

 

加天麻的原因呢就是因为她左关的脉浮,非常地浮,三个手指头轻轻搭上去,首先出现的就是左关的脉,而且她低压也偏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给她加天麻。

 

二诊(11月10日)

处方一:

桂枝尖15g(拨太阳)、苍术15g(祛表湿)、法半夏20g(降浊升清)、石菖蒲20g(肺脉紧),硃茯神15g(引离中之阴交于坤土)、陈皮15g(醒胃气,走表)、南山楂20g(膀胱脉紧),白芷15g(把太和之气引向头)、天麻15g(肝脉浮)、广木香15g(行肝气)、木蝴蝶20g(降,金生水,同时也降阳明)、炙甘草5g、生姜30g。3付。

 

这个处方去掉了厚朴改用木蝴蝶,木蝴蝶最大的作用同样是降,同样可以化燥。厚朴与木蝴蝶的功用有什么相同点和区别呢?两者均可以化燥降阳明,厚朴兼通肠之用;木蝴蝶则同时又润肺降肺,通过金生丽水而添精。木蝴蝶更适合治疗木火刑金而导致的咳嗽剧烈、嗓子疼、声音沙哑等疾病。如临床中,常用封髄丹加上安桂,木蝴蝶治疗声音沙哑:黄柏15g、砂仁15g、炙甘草15g、上安桂20g、木蝴蝶20g。肺与大肠降,阳明胃则降。

 

处方二:

制附片60g(先煎二小时)、苍术15g、砂仁15g、广木香20g、茯苓15g、陈皮15g、厚朴15g、法半夏20g、明天麻15g、柏子仁15g、炙甘草5g、生姜50g。7付。

 

处方二是附子法,轻取脉紧象不明显,加之患者是肾衰病人,再用桂枝法拨太阳不妥,故用附子法扶正袪邪。同时,继续使用厚朴加法夏降胃。

 

三诊(11月20日):

处方:

黄芪40g、潞党参30g、白术15g、杭巴戟20g、菟丝子20g、柏子仁15g、砂仁15g、肉苁蓉20g(通便)、陈皮15g、炒杜仲15g、木蝴蝶20g、硃茯神15g、炙甘草5g、生姜30g。14付。

 

此时患者三焦已通畅,堵的问题解决之后,就可以进入黄芪党参综合法。第三诊呢,就是过渡到了黄芪党参这个综合法里面来了,属于非附桂法中的一个法。

 

第四组:补骨脂、益智仁、上安桂


在第二组药里,我们讲了扶阳医学的建中法,这一组我们主要讲讲扶阳医学的理中法。有外邪就建中,无外邪就理中。建中法用桂枝法,理中法用附子法,建中理中合并之法就可以用桂附法。理中法其基本组成就是:


制附片60~90g、生白术15g、砂仁15g(益智仁20g)、补骨脂20g、上安桂20g、小茴香20g、(公丁香20 g)、炙甘草5~15g、生姜60~90g。

 

用了桂枝综合法补肺气效果不好,肺气还是弱,肺的脉象还是无力无神,此时仍用桂枝法则徒劳无功,没有意义,就可以用附桂法培土生金。比如,我们首先可以用炒麦芽和南楂肉建中,这样用气机是走全身的,可以扶正祛邪。如果要使气机往中焦和下焦走,就要用理中法。比如:小茴、公丁、上安桂、补骨脂、砂仁、益智仁,这些药都可以在附桂法或附子法里用,走中焦和下焦。在这个法里,小茴温胃暖肝,公丁香温脾暖肝。治脾胃的同时也要帮助一下肝,才能更好的打通中焦。

 

这个理中法呢,补骨脂是添脾液的,益智仁是醒脾气的,而上安桂则是补命门火的。用上安桂大温命门火使火生土,所以卢太师说上安桂可以大温太阴之血,可以暖脾,这是从右尺脉到右关脉的关系上来说的,火生土的关系。

 

上面几味药在附桂法或四逆法里面使用时,还要注意考察膀胱脉,膀胱脉不紧了或基本上没有紧象了,才可以用这些温脾的药,也就是上安桂、补骨脂、益智仁等。膀胱脉不紧了,用四逆法也叫做附子法,可以不用南楂,改用炒小茴香。如果膀胱脉还是微微紧,可以用桂附法,扶正祛邪,上面的药都可以用。

 

上安桂又名肉桂,上安桂主要就是温命门火的,可以在桂附法和四逆法里用,命门脉多数情况下要比左尺肾脉强,因为命门之火为用,犹如厨房液化气灶炒菜时的明火,左尺肾脉为体,坎水中潜藏真阳,犹如液化气之液体,形如水,实是火。

 

补骨脂又名固脂、破故纸,为肾脾之要药。强肾精,引肾阳与脾相合。滋脾液,健脾阴,引脾液交流于肾宫。所以说,补骨脂乃为益脾肾,固精液的药。在扶阳医学立法处方里,补骨脂常与砂仁、肉桂合用,凡男子**精冷、**淋浊之病均可医之。另外,女子下元虚冷、白带崩漏与经期痛胀、或久治不孕之症,都少不了砂仁与肉桂的配合。砂仁纳五脏之气归肾,肉桂大壮命门火,从而能够大温太阴之血。

 

益智仁的作用是通肾达脾,而且还可以温肝益智。比如,益智仁与吴茱萸并用,就可以行肝木之郁,化水土之寒,温精开智。男子**,女子带下,以及下部冷痛之病均可医之。益智仁加吴茱萸,治疗下焦肝经疼痛,比如痛经,小腹急疼或者**痛等等,基本上都是一剂见效。当然,在附子法或桂附法里使用效果更佳。

 

益智仁与砂仁有什么区别呢?益智仁只下不上,砂仁可上可下。也就是说砂仁和益智仁都可以用到中焦脾胃,区别在于砂仁既纳气归于五脏,也可以纳五脏之气归于肾,可上可下。而益智仁呢只下不上,所以用益智仁要没有外邪才可以用,否则会引邪入里。

 

所以在临床中,治疗中上焦疾病的时候,我们多选择用砂仁。在治疗中下焦疾病的时候,我们会从使用砂仁,逐步过渡到使用益智仁,从而加强药物走中下的力量。当然,在临床中,我们要按照治病的次第,先将患者中上焦的问题先行解决,也就是有外邪就祛外邪,没有外邪就建中理中,然后就可以继续往中下焦去治了,就可以把砂仁改用益智仁,加强纳下之力。

 

示例一:

第一方(建中袪邪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茯神15g、石菖蒲20g、桂枝尖30g、生山楂肉20g、炒大麦芽20g、法半夏20g、西砂仁15g、毛化红(即化橘红)15g、炙甘草15g、生姜80g。3付。

注:**羊藿20g,第2付开始加上,并加制南星15g。


方解:

毛化红清香之品,外通皮毛,内通肌腠,其性味较广皮纯良,引薄膜筋络与肌腠相附,一切痰涎可随鬼窍而出。石菖蒲,法半夏,西砂仁三阳开泰,肺寒可袪,肺气得升,使金生而水暖,水暖而木调。大麦芽解肝脾之郁,使土木协合,与生楂肉联袂而行,更助生生之机而仍归于土。生姜通达神明,君相二火更能相照,上下得以亲洽,中州得其温暖,运化兴,大气举,气血交流无阻,生化更能有用,此乃建中立极之大法也。

 

续方加**羊藿沟通阴阳,太阴阳明开合有度,引太阳之气复归于阴窍。注意,丑未之上,太阴主之;辰戌之上,太阳主之。**羊藿能使太阴太阳开合有度,实际上就是在沟通辰戌丑未这四个点,沟通这四个气交顺接的场所。再加制南星,意在消菀陈,袪陈痰。

 

第二方(扶正气为主)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上安桂20g、巴戟天(去骨)20g、炒益智仁20g、补骨脂20g、黄芪20g、炙甘草15g、**羊藿20g、生姜80g。3付。


方解:

本方意在暖脾益肾,显扶阳添精之功。服前方外邪已袪,轻取右寸不紧,便可过渡到中下焦用力。制附片,炙甘草,生姜乃四逆立人身之极。生贡术燥土泄湿,土之运行得力,金之气必富。补骨脂再入坤土,土润而金充,丽水更明,心肾更和,使水火更能有济。上安桂益水温土,使二火更明,脾之运化更加得力。加炒益智仁,益肾宁心而火明,火明而土生,土旺而水化,水化而气升,手少阴与手太阳更能相通,金生丽水而肾精易充,水主火源都能源源而化,先后枢纽循循开合,水土金土交相运转。加黄芪引坎中之真阳缘木而行,建立中都,温益上下,透达于华盖,使雾露大行,化源下降,五脏六腑无不得其润泽。巴戟天与**羊藿**往来,使阴阳通达于脏腑。炙甘草奠安中土,四旁都能通达。生姜暖中宫而通神明。至此,坎离乾坤先后并茂,上下气化调合自然,此乃温暖中下,为护正固脾之大法也。

 

示例二:

对于脾胃虚弱,长期稀便的患者,我们可以用大泡参上安桂补骨脂主治长期稀便,如:


制附片80g、生贡术15g、西砂仁15g、公丁香15g、大泡参40g、上安桂20g、补骨脂20g、炙甘草15g、**羊藿20g、生姜80g;三付。

 

示例三:

若患者腹泻,则运用此法:


附片60~90g、贡术15g、上安桂20g、益智仁20g、炙甘草15g、煨姜60~90g。

 

示例四:

若患者腹泻加腹痛,假如腹痛原因是饮食不洁,则要先用五灵脂洁肠,用吴萸治腹痛和呕逆,洁肠之后再用上面腹泻之法。

 

第五组:黄芪、参、姜


这一组我们讲黄芪建中法,或者我们把它称之为黄芪党参综合法。脾胃的标准脉是缓力神,也就是缓而有力有神,我们把这个具备“缓力神”的脉也称之为有胃气。我们在讲脉象的时候讲了胃气要体现在全身,也就是说左右手所有的脉都要体现出脾胃脉的特征,都要体现出有胃气,都要体现出缓力神这个标准脉。如果仅仅是脾胃脉出现了湿的问题和寒的问题,从脉象上来说就是出现了滑脉、湿滞、气滞、紧脉等等这些脉象,我们就用前面讲的那些药来调整这些不正常的脉象,我们可以去燥湿,可以去祛寒,可以去添脾液,可以去升脾气。有外邪可以建中,无外邪可以理中。

 

示例一:

处方:

制附片80g(先煎2小时)、生贡术(即白术)15g、西砂仁15g、上安桂20g、公丁香15g、炙甘草15g、**羊藿20g、干姜60g、人参15g。3付。


方解:

此方为附桂理中法(附片,术,安桂,人参,姜,**羊藿)加砂仁,公丁香。以附片辛温之品,温肾暖脾,水温而气升,土暖而木养。上安桂大温太阴之血,与贡术,人参**脾肺,手足太阴生机必旺。公丁香交于甲乙之木而温胃快膈,化胃中之结,助肝之运化。干姜重在温暖脾胃,引火气归于胃口,与甘草相合,引水、火、土化之运之,中宫得理,四旁乃安,此为附桂理中之大法也。

注:此法也可将干姜60g换成生姜80g,同时去掉人参15g。也就是说用人参时就用干姜,不用人参时则用生姜。

 

如果患者所有的脉胃气都弱了,我们就要用到一个非常重要的立法,这个法就是黄芪党参法。黄芪党参法我们有专门的章节进行论述,这里先简单提一下。我们讲到右关脾胃,讲到中焦,讲到建中理中,所以就离不开黄芪党参法,当胃气不能充满全身的时候,这个法是必用之法。比如,妇女月经之后用此法进行补气血、大病之人在祛除外邪之后要用此法建中理中,等等。

 

示例二:

十诊:2008年3月22日

处方:

制附片75g(先煎2小时)、苍术15g、黄芪30g、潞党参30g、元胡15g、茯苓20g、砂仁15g、广木香15g、郁金15g、陈皮15g、白蔻仁15g、炒麦芽20g、干姜45g。14付。


方解:

黄芪,引泉水由海底直达巅顶,凡清窍皆得其益,润筋骨肌腠,生脑生髓,神明之变化都成玄妙之态。用潞党参滋化源,下达于运化,使脾肺相合,天地相通转否为泰,一切滞塞皆化为乌有。用砂仁纳内薄膜中之微阳,交于肾中之微阳,连袂而升,是为气血双举。贡术奠安脾土,挟黄芪迎水精达于四旁,化精为气,气成于上,化源于润下,滴滴归根。陈皮外通皮毛,内通网膜,通脾肺而疏肝,达重楼而开膈,与广木香相合行气开郁,全身之气皆得其畅。用茯苓阳行阴化,水湿得行,其功皆在利小便。生姜宣君火之神明与相火相接,上下交蒸,五脏得暖,正气乃可伏藏,是谓金木相调之意。此法之用,益肺源而生脾液,助坎水而乾金清,乃金生丽水并迎精上营合用之法也。

 

第十诊就属于附片+黄芪党参综合法的一个类型,通过这个法的加减变化,很多大病危病都可以用这个法进行收功。在这个十诊的综合法里面,首先有一个黄芪党参法的基本结构。这个黄芪党参法的基本结构是根据病人当时的状况而制定的,其构成就是:黄芪潞党参(二君)、苍术、广木香、茯苓、砂仁、陈皮、姜、(桂枝尖)。

 

这个基本法里有桂枝,但为什么不叫桂枝法呢?因为桂枝不是君药,所以我们不叫桂枝法。轻取脉有紧的时候就用桂枝,脉不紧就不用。因为呢,脉不紧的时候就不需要引坎中之阳交于太阳。

 

这个基本法里也没用甘草,因为当时患者湿重,多用甘草无益。同时在这个黄芪党参基本法的基础上还加了疏肝的药,即,广木香,佛手,元胡,郁金,从而构成了黄芪党参疏肝法。假如在这个基本法里加用杭巴戟菟丝子等添精药呢,就叫做黄芪党参添精法。

 

在这个黄芪党参综合法里加用附子做君药,就构成了第十诊的附片+黄芪党参综合法。病人在大病初愈,阳气微复起来的时候,病人的脾胃是非常非常弱的,精神也很差。精神差,脾胃弱,脉微或脉弱,也就是说脉没有力气,没有胃气不缓了。那么这个时候呢,用黄芪党参法在中宫上用力,效果就比较好。这个法,文师经常用,卢太师在《卢氏医学临证心法》中的引精上营之法呢,也有这个黄芪党参法的意。另外,彭师传我们的经后补气血法,也是这个附片黄芪党参法的扩充。

 

第六组:蛇床子、地肤子、苍耳子


地肤子可以开太阳、阳明通达之路。能扫清肌肉间之汗垢,能润燥,使脾土交于肝木。所以卢太师说地肤子可以“化皮肤中之垢浊,消肌腠中之凝瘀。地肤子与蛇床子、香白芷、苍耳子同用,可以清血脉,洁肌腠。一切周身风痒、急痒之症可消,皮破出黄水可服可洗。

 

示例:2015年2月20日

处方:

桂枝尖30g、茅术15g、茯神15g、香白芷20g、蛇床子15g、炒小茴20g、地肤子20g、炙甘草15g、陈艾15g、花椒5g、生姜60g。


外洗方:药渣陈艾15花椒50粒,煮水洗脸。

 

应用要点:

1、苍耳子多吃易吐;

2、籽籽痒加花椒;籽籽严重,则加陈艾;

3、若病人脸上长期长籽籽,就是脾的问题,脾不好,籽籽就不会好。

4、此方用过之后,必须用附片扶正,才能收功。

 

第七组:五灵脂、海螵蛸


五灵脂的功用主要是助胃解郁,卢太师称之为“分水土之滞,行胃郁之凝”在桂枝法体系里,五灵脂加茯苓,可以“化气行水,利膈通幽,凡水在心胃之间者,以此引之导之”。

 

海螵蛸即为墨鱼腹内之骨,能理血中之凝,为妇科清洁**专用,但也常常与五灵脂合用清洁胃腑。由于其背上只有一骨,一者阳也;其生有八足,八者偶数也,阴也;故卢太师称海螵蛸为“阴中之阳”。海螵蛸腹中血及胆正如墨,黑即其血也,其墨可以书字,但逾年则迹灭耳,即自行消失,同气相用之理。所以卢太师说,海螵蛸“能理血之凝滞,化其有为无也”。

 

脾胃脉紧中带滞,或滞中带紧,胃酸多、胃热、胃胀,用五灵脂15g加海螵蛸15g,同时把基本法里的南楂换成小茴香,因为胃酸多不宜用楂肉。胃酸过重,伤寒到阳明,胃也会发热。所以不能轻易使用寒凉药。要记住若在桂枝法中使用,楂肉应换成小茴香。

 

示例:2015年4月15日

处方:

桂枝尖30g、苍术15g、砂仁15g、炒小茴香20g、茯神20g、白芷20g、五灵脂15g、海螵蛸15g、炙甘草15g、厚朴15g、生姜60g。

 

好,右关脾胃脉我们就简单讲到这里。关于扶阳医学右尺命门脉呢,我们主要考察命门火的强弱。命门火弱,我们就可以在附桂法或四逆法的条件下用上安桂。同时我们还可以从命门脉考察癌脉的严重程度,癌脉最善于伪装,尤其是在潜伏期。初期的癌脉是混杂在正常脉搏中的,很难发现,很容易让患者错过了早期诊断的机会。许多胰腺癌,肝癌,胃癌发现就是晚期。我就诊断过一位患者说她是胃癌,她坚决否认,声称自己连胃病都没有,结果一检查确实是胃癌。

 

我们考察命门是否出现癌脉,就能实现中医的分期,这个分期就能决定我们的治疗方向,是手术,还是带瘤生存。所以命门是否出现癌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征。那么什么是癌脉呢?这个必须要面对面,手把手地教才可以学会,听讲座听不会,以后有机会再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